《三國演義》讀書筆記500字(精選11篇)

學識都 人氣:1.09W

讀完一本經典名著後,大家一定都收穫不少,現在就讓我們寫一篇走心的讀書筆記吧。那麼你真的會寫讀書筆記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三國演義》讀書筆記500字(精選11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三國演義》讀書筆記500字(精選11篇)

《三國演義》讀書筆記1

最近,我在廣州買了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國演義》,然後因爲一時興起,再加上此書資料豐富多彩、翔實可信,所以經過兩天“奮鬥”,我就把這本書給看完了。

在一代小說大師――羅貫中的筆下,《三國演義》可謂是妙筆生花呀。其中有一些名垂青史的三國人物,如足智多謀的諸葛亮;驍勇善戰的張飛、關羽;雄才大略的劉備等。圍繞這些人物,羅貫中記錄下了膾炙人口的三國故事,如三國之初時的《桃園三結義》;吳蜀聯合時的《火燒赤壁》;三國末期的《七擒孟獲》等。

全書過目後,我大有感想。人春風得意、粗心大意過後都會出問題。然後如果一時大意便會像關羽那樣“大意失荊州”;如果一時驕傲便會像董卓那樣招人算計;如果……,但是你能像一樣諸葛亮謙虛謹慎;曹操那樣三思而行便會驅災降福。不信,我這還有例子:以前,每次數學考試都是寫完後就閒着沒事幹,一會兒東看看,一會兒西看看,而不是認真地檢查,結果每次都因爲我的粗心和大意失去了100分。而今年的期末考試,我吸取往日的教訓,寫完後就用我的火眼金睛把試卷“掃描”一遍,再把“偵察”出來的錯誤答案修改一番,結果自然是我考了個100分。

總而言之,一個人要謙虛而不傲慢,謹慎而不魯莽,才能在當這天下打出一片天地。

《三國演義》讀書筆記2

寒假裏,我用了三天的時間讀完了四大名著之一:《三國演義》。這本書是元末明初的小說家羅貫中寫的。

這本書裏面的人物各有不同的特點,其中我印象最深的有:劉備、孔明、關羽、張飛、曹操、劉備之子劉禪。劉備愛民如子,他是個有理想有野心的梟雄,最終成爲蜀國的皇帝。孔明是蜀國傑出的政治家、思想家、軍事家。他足智多謀,神機妙算,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然後其傳奇性故事爲世人傳誦,如:空城計、草船借箭、火燒赤壁、水淹七軍、收姜維……他還發明瞭木牛、流馬等山地運輸工具。關羽這個人傲上而不凌下,性情內向少言,剛正不厄,重情義重承諾,不爲名利所動;這樣的人今古不常有,可謂是真英雄,令人欽佩。曾過五關斬六將,無人可擋。但最終因輕敵中了孫權的埋伏。張飛作戰勇猛,性格耿直,脾氣暴躁,容易衝動。曾在虎牢關一聲吼,嚇退曹軍20萬。他對士兵十分嚴厲,最終死於部下之手。曹操文武雙全,有勇有謀,擅長政治,但是他過於自私缺德,疑心重,胡亂殺人,最終失去天下。在這本書裏,我最看不起的人物是劉備之子――劉禪,他胸無大志,只明白吃喝玩樂,“樂不思蜀”這個成語就是他“打造”出來的,最終投降於魏國。到了最後,司馬炎統一了天下,將魏改爲晉,三國時代就結束了。

我佩服關羽的英明神勇,佩服劉備的愛民如子,我更佩服孔明的神機妙算。然後讀了這本書,我明白了一個道理:有勇無謀的人永遠受制於人,而智勇雙全的人才會統治天下。

《三國演義》讀書筆記3

我個性喜歡讀《三國》,也想推薦它,你問爲什麼?其原因是《三國》是四大名著,然後故事人物又豪爽、大方,故事情節美不勝收。

東漢未年,在攻打黃巾軍之後,各路英雄奔向各個,赤壁大戰構成了魏、蜀、吳三國三足鼎立的局面。這三個國家實力相當,在鬥爭過程中涌現了許多英雄豪傑,我最喜愛的有:趙雲、馬超、黃忠、黃蓋、諸葛亮、劉備、曹操、關羽、張飛、司馬懿、袁術、呂布等,他們有的功夫了得,有的重情重義,有的忠心耿耿,有的多智多謀……

《三國》中的計謀令人久仰,如,空城計和草船借箭。而最著名的兩個發明是諸葛亮的“水牛木馬”,它爲物資運送提高了效率;周瑜發明的“火車”,增強了戰鬥力。

赤壁大戰是《三國》中最著名的一場戰役。由於曹軍不擅水戰,然後龐統給曹操獻計,說:“北方士兵不能乘船,能夠將船用鐵環相連,三、五十條一排,再輔上木板。”曹操採納了他的推薦,打造了鐵環,將船隻連在一齊,而孔明藉此機會,用火攻,火隨風勢燒入曹營,船隻被鎖住,全部着火,曹軍亂成一片,着槍中箭、溺水着火者不計其數。這一場戰役也使《三國》形勢發生了巨大的轉變。

三國最終以吳王孫皓統一了天下。

看完《三國》,我更多的看到的是英雄們的情義,值得我們去學習。

《三國演義》讀書筆記4

《三國演義》是中國四大名著之一,相信大家都很熟悉,但也許沒有真正閱讀它。

這天,我就懷着一股強烈的好奇心翻開了《三國演義》(彩色版)。從《桃園結義》一向看到《計招姜維》,這本書都散發着濃郁的戰鬥之味。

就說《離間計》吧!曹操殺死了馬超的父親。馬超爲了報仇,和韓遂率領大軍進攻曹操。之後,曹操只得使用“離間計”。這“離間計”可真厲害,它使馬超不信任韓遂了,也使自己的轉危爲安,又使馬超嚇得落荒而逃。

哎!看來要想勝利還得想個計策才行,要開動自己的腦筋啊!

再說《三顧茅廬》:劉備想找個人才,徐庶提議說附近有一個人才,他叫諸葛亮。前兩次去請,都沒有找到。第三次尋訪時,他們發現諸葛亮在睡大覺,就等諸葛亮睡醒,又用誠懇的話語打動了諸葛亮,使劉備得到了一個得力助手。

嗯,做事要有恆心,有毅力,才能摘到絢麗的成功之花呀!

當我們背長篇課文時,不要死記硬背,要採用記憶的妙招。這樣能夠節約一些時間,也能夠使腦子靈活起來,就好比塗了潤滑油。

當然,使用好方法不必須能在短時間內背完課文,不要爲背書而感到厭煩,厭煩最終只能降低背書的效率,還浪費時間。

做什麼事都要開動腦筋,持之以恆,這就是《三國演義》對我的啓發。

《三國演義》讀書筆記5

最近我讀了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國演義》,這本書內容跌宕起伏,令我非常喜歡。

全書以魏、蜀、吳三國的興亡爲線索,描繪了漢末至晉統一的一百年間的歷史,描述了統治集團內部和魏、蜀、吳三國之間的政治鬥爭、軍事鬥爭,反映了當時動亂的社會狀況,塑造了諸葛亮、曹操、周瑜、關羽、張飛等衆多的人物形象,表現出鮮明的“擁劉反曹”的正統思想和儒家的仁政思想。同時也譴責了雄豪混戰及暴君的苟政,寄託了人民苛求明君仁政、社會安定的願望。

其中我最喜歡的.是《桃園三結義》,這篇講述了東漢末年,黃巾起義。朝廷發榜文四處招兵買馬以平亂。一次,劉備正在看招兵告示,身後又擠進來一個黑臉大個兒,名叫張飛,兩個人便商量一起去參軍。二人來到一個酒館喝酒,正喝着,一個紅臉大漢進來了。劉備見他身材高大,非常威武,就請他一起喝酒,又一起來到張飛的桃園,他們在桃園裏對天起誓,結拜爲兄弟。我也比較喜歡書中的三個人物。劉備仁厚,在《三國演義》中被寫成仁的化身。關羽忠義,但是勇猛有餘,智謀不足,在《三國演義》中被寫成義的化身。張飛勇而猛,性格缺點是脾氣暴躁,但是他們三人非常重情義。

通過《桃園三結義》,我感受到正是他們之間深厚的手足情,才實現了劉關張三人的雄心壯志,才完成了興國大業。我更體會到友誼是人生中不可缺少的,是最珍貴的東西,我也希望能結交到像劉關張這樣親密無間、形影不離的好朋友。雖然時代不同,但是我們也要多爲朋友着想,互相體諒與尊重。

《三國演義》讀書筆記6

最近我讀了四大名著當中的《三國演義》,讓我印象深刻的是第八回“三顧茅廬”,我想和大家一起談一談劉備。

蜀帝劉備是仁義,仁愛,禮賢下士的人。他三次去請諸葛亮,可是第一次去,只有小牧童在家裏,小牧童對劉備說:“諸葛先生今天不在家裏,估計要等三四天,十來天才能回來。”第二次劉備又去諸葛亮家,結果劉備把諸葛亮的弟弟諸葛均當成了諸葛亮,劉備趕緊行禮。諸葛均連忙說:“我不是諸葛亮,我是諸葛均。”劉備再次失望而歸。第三次來到隆中,離草屋還有半里多地,劉備便下馬步行。小牧童告訴劉備:“諸葛先生,昨天夜裏回來了,但是還在睡覺,請三位先生再等一會兒吧!”劉備、關羽、張飛等了一個時辰,諸葛亮依然在睡覺。後來,諸葛亮終於被劉備的恆心所打動了,劉備見到諸葛亮後向他請教安邦定國之道,諸葛亮給出三分天下的策略,這就是有名的“隆中對”。

諸葛亮一生追隨劉備,而劉備對諸葛亮也處處尊敬,甚至在臨終託孤時,讓諸葛亮擔起復漢的重任。正是由於這份真誠,讓諸葛亮真正做到了“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讀了這一回,我被劉備的毅力深深感動,明白了做事要持之以恆,對人要有誠意。今後我也要真誠待人,向別人學習,只要有毅力,有目標就可以成功。

《三國演義》讀書筆記7

前幾天,我看了一本叫《三國演義》的小說,這本書深的我的喜愛。

《三國演義》產生於元末明初,是作家羅貫中寫的。講述裏漢朝末期,諸侯,紛爭兼併,最後形成魏、蜀、吳三足鼎立,三分天下的局面。《三國演義》就是這一史時期的故事。所爲三國即魏、蜀、吳三國。

三國演義裏有用許多人物我最喜歡諸葛亮因爲他有智有謀,印象最深的是故事《諸葛亮計退五路大軍》。故事講述了魏國司馬懿請來了蠻王孟獲、潘王軻比能和動物孫權以及魏國大將曹真、蜀國叛將孟達,兵分五路正準備攻打蜀國。

只可惜這一切被諸葛亮很快打聽到了,他先派在潘王軻比能國家聲望很高,被稱爲“神武大將軍”的馬超堅守西平關,潘軍一到不敢進攻,自然退去;他又派大將魏延用“疑兵計”,將蠻王孟獲迷惑其中,不戰自退;然後模仿與叛將孟獲有生死之交的李嚴字給他寫了一份信,孟達定會以生病爲由不參戰,這樣,神不知鬼不覺就把這支兵打敗:魏將曹真如果看到蜀兵不出兵,不久定會收兵;至於孫權,諸葛亮派人前往吳國與孫權講明之間利害。並與其和好。就這樣,五路軍就都大敗了。諸葛亮真是了不起,不費吹灰之力便把這五路大軍擊敗。我真佩服諸葛亮的聰明絕頂,我要向他學習。

《三國演義》中還有許多風雲人物,有時間,你也可以仔細看一看!

《三國演義》讀書筆記8

"話說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最近,我讀了中國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國演義》。我感受良深。

《三國演義》是由羅貫中根據魏晉時代的史書與宋代的三分、元代的三國戲和羅貫中自己的思想合併在一起的小說。

《三國演義》主要記敘了三國時代的羣雄爭霸的故事。在這個羣雄爭霸的時代有許多英雄豪傑。例如:德才兼備的劉備,神機妙算的諸葛亮,有勇有謀的關羽,直爽豪邁的張飛,老當益壯的黃忠,老奸巨猾的曹操等。

對於《三國演義》我還有別的看法。在《三國演義》中羅貫中把劉備寫得十分仁義,還攜民渡江,依我看,就是他攜民渡江是真的,他也不一定是仁義君子,只是爲了取得民心,這樣他就好不到哪裏去。而且,劉備太喜歡哭了,簡直是"哭神"。在《三國演義》中他不知哭了多少回,一遇到喪氣事就哭,這樣他也好不到那裏去。最重要的是,劉備太依靠諸葛亮了,什麼事情都交給諸葛亮。人們說劉備"三顧茅廬"是重視人才,依我看,他就是想找個依靠,找個有才能的人幫自己管理而已。

《三國演義》說曹操是奸雄,可我認爲他才應該是大英雄。他很重視人才,許攸來投靠他,他連鞋子都沒穿就去接待他。劉備只是依靠人才,而曹操是聽取人才的意見,結合自己的才智來管理軍隊,他纔是真正的大英雄。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

《三國演義》讀書筆記9

今天,我終於把四大名著中的《三國演義》讀完了,我讀了《三國演義》知道了在這本書中的每一個人物都有自己的風采。

《三國演義》中的人物我最佩服的是諸葛亮。因爲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還會揣摩別人的心裏。諸葛亮是三國時期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蜀漢帝國的丞相。從220xx年開始,6次出兵曹魏234年,病死五丈原,蜀漢從此走上衰亡的道路。在中國民間,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四川成都的武侯 就是爲了紀念他而修建的,千百年來香火不斷。我讀了《三國演義》收集了相關章節,第四十三回,諸葛亮舌戰羣懦,魯子敬力排衆議。第四十四回,孔明用智激周瑜,孫權決計破曹操,等等章節都有從字裏行間中表現出來諸葛亮的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和神機妙算。

在小學語文書上第19課《草船借箭》中周瑜要諸葛亮十天造十萬支箭,諸葛亮說只要三天,還立下軍令狀。周瑜以爲計謀得逞,可是諸葛亮算好了曹操的多疑和第三天必有大霧,還算出長江的水是從西向東流的。在《空城計》中司馬懿的多疑又被諸葛亮算了出來,讓諸葛亮採用了空城計的方法的結果。讓司馬懿自己撤退了。這就是諸葛亮能揣摩心裏。

讀罷本書,神機妙算,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諸葛亮使他在民間成爲的人們口中的智慧的化身。

《三國演義》讀書筆記10

再說說那大家都認爲非常聰明的諸葛亮。大家都認爲他有勇有謀,爲了劉備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但是我認爲他在一定程度上是不明智的。例如,蜀吳聯合火燒赤壁的時候,曹操敗走華容道。諸葛亮知道關羽欠了曹操一個人情,但卻把關羽放在最後一關。以我來看,諸葛亮可以讓關羽在第一關,由關羽把曹操放走,再由趙雲等殲滅曹操的殘兵敗將,這樣連關羽欠的人情,和曹操都解決了,這不是一舉兩得嗎。當然這只是我個人的猜測,也許諸葛亮當時真有什麼客觀因素吧。

在這本《三國演義》中讓我最敬佩的是曹操。可能別人對曹操有一些誤解,曹操是一個奸雄,他有勇有謀。有官渡之戰的大獲全勝,也有赤壁之戰的失敗經驗。在我的眼中,曹操不再是大衆所唾棄的那個白臉,他是一個英雄。沒了曹操,劉備便失去了光彩;沒了曹操,誰來貫穿整部《三國演義》?

《三國演義》,一部豐富而深刻的鉅作,僅憑我的三言兩語又怎能細說?如今,硝煙散去,英雄不在,千年古事已俱付塵灰,只剩那“暗淡了刀光劍影,遠去了古鼓角錚鳴”的淡淡哀傷。但心中永遠的經典——《三國演義》卻不會隨着時間的流逝而淡忘。有人說:“每一本書,都象一盞奇特的燈,不過它照的不是黑夜,而是求知者的心靈。”而《三國演義》更是一盞燈,一盞明亮而永不熄滅的燈,它不僅照亮了我的心靈,更照亮了我的人生。

《三國演義》讀書筆記11

今天,我讀了四大名著之一——羅貫中寫的《三國演義演義》。裏面主要講了:東漢末年,因爲皇帝的懦弱無能,朝廷非常混亂,使那些奸臣,污吏更加狂妄。鉅鹿郡的落第秀才張角與弟弟張寶,張樑,組織幾十萬人同時起義,他們號稱“黃巾軍”,就引出了各路英雄好漢:劉備,關羽,張飛,曹操,孫堅等。最後,中國經過他們的爭奪,分裂成三塊:魏國,蜀國,吳國。在戰場上,多少條人命沒了,多少好漢犧牲了。

我最喜歡裏面的《桃園三結義》。劉備,關羽和張飛的友情使我十分感動,每當有困難時,他們三個都並肩作戰。其實,在現實生活中也是一樣,每當朋友遇到困難時,我們應該竭盡全力去幫助他(她),和他(她)一起解決困難。

《三國演義演義》裏的故事情節非常有趣,又是令人憎恨,又是令人歡喜,又是令人悲哀,也又是令人高興。裏面的每個人的性格都不一樣。像曹操,他一心想要雄霸天下,讓所有人都聽從他,擁有當時的“二喬”,可最後既沒有得到“二喬”,又沒有雄霸天下。有一次,我在報紙上看到這樣一個故事:一個副局長,他想當上局長,就不擇手段地去謀殺局長。到最後,反倒沒有當成,就被警察送進了派出所。所以,一個野心不要太大,結果會不堪入想。

三國演義——中國歷史上的英雄時代,其時間雖然短暫,但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三國演義英雄所展示的忠義,仁勇,智慧成爲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