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百年孤獨》讀書筆記(通用7篇)

學識都 人氣:6.56K

看完一本名著後,相信你心中會有不少感想,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書筆記吧。可能你現在毫無頭緒吧,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關於《百年孤獨》讀書筆記(通用7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關於《百年孤獨》讀書筆記(通用7篇)

《百年孤獨》讀書筆記1

《百年孤獨》是我高中時讀過的一本很好的書,它主要講的是,布恩迪亞家族七代人的傳奇故事,以及加勒比海沿岸小鎮馬孔多的百年興衰,反映了拉丁美洲一個世紀以來風雲變幻的歷史。作品融入神話傳說、民間故事、宗教典故等神祕因素,巧妙地糅合了現實與虛幻,展現出一個瑰麗的想象世界,成爲20世紀最重要的經典文學鉅著之一。

讀完之後我對生命有了一個更加理性的認識,其實每個人都是孤獨地出生,在這世間恍惚幾十年並不漫長的日子轉眼就遠去了,然後再孤獨地死去。

生命註定是個悲劇,因爲我們從沒有融入世界,世界永遠是身外之物。如果有幸,能在茫茫人海尋得一個身體與靈魂都與自己萬分契合的人,與之存在一種可以稱之爲愛情的聯繫,然後一起承受生命中不可逃離不可消除的深沉的宿命的孤獨。可是這般的幸運艱深難得。有的已失去了愛的能力,有的愛的深沉卻無處安放,有的死在這愛裏……在所有的愛裏,孤獨有增無減。

生命只是一場幻夢。讀到最後,萬物歸一,才明白鏡子之城的意義。書中家族中的每個人都是孤獨的,儘管不可避免地與他人打交道,但自己的個性太過鮮明,有人帶着恨過一生,有人帶着遺憾過一生。其實沒有任何一個人的一生是完美的。好好活着,人也就一輩子。

《百年孤獨》讀書筆記2

今日特意讀一篇外國名著《百年孤獨》,我額,覺得裏面的人物塑造的很好,然後後作者對戰爭的理解很獨特,百年孤獨》的作者是哥倫比亞作家加西亞。馬爾克斯。他在1982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和哥倫比亞語言科學院名譽院士稱號。

諾貝爾文學獎的頒獎詞是這樣評價他的“加西亞。馬爾克斯以小說作品創立了一個自我的世界,一個濃縮的宇宙,其中喧囂紛亂卻又生動可信的現實,映射了一片大陸及其人民的富足與貧困。”

的確,《百年孤獨》就是一個很好的體現。全書講述了布恩迪亞家族的興衰。書中人物衆多,卻又獨具特色。有堅毅的奧雷里亞諾上校,性格孤傲的阿瑪蘭妲,墨守成規的費爾南達以及神祕的梅爾基亞德斯,這一大家子人都有着與祖輩相似的性格、相似的經歷和錯綜複雜的關係。他們用自我的雙手在馬孔多建了這棟豪宅,可隨之而來的戰爭改變了他們,讓他們變得麻木、冰冷、做作。他們只能在孤獨、忙碌之中尋找安寧。

戰爭,戰爭,戰爭。戰爭對這個家庭的破壞是巨大的,使他們變得沒有人情味。

同時,隨着科技的不斷邁進,馬孔多也在不斷地發展,可是這兒的人卻在逐漸失去淳樸的本性。四年的陰雨,十年的乾旱在不斷考驗着這片土地,最終它在風暴中消失得無影無蹤。

文中那近親結婚就會生下長豬尾巴的孩子的古老傳說在最末代子孫中應驗。

這個神祕的家族中人丁興旺,甚至讓人哭笑不得。因爲不明白什麼時候就會冒出一個孩子。就像奧雷里亞諾上校的十七個兒子一樣他們在同一天不約而同地到來,又在同一天全部被殺。

這一家人奇特的經歷讓人眼花繚亂,與此同時我們也不得不被加西亞。馬爾克斯精湛而細膩的筆觸所折服。

我們不得不驚歎他筆下的百年孤獨!

《百年孤獨》讀書筆記3

一本著名的書直到最近才決定出版。我看了一半,但我發現人們的名字有點混亂。趕緊在網上搜索,發現不僅是少數幾個人把別人的名字搞混了,還有已經存在了一百年的孤獨家族的家譜。閱讀家譜是一個好方法。

讀了這本書,我覺得它不像外面的世界那麼好看,那麼有意義。靜下心來想一想,卻有一種滋味涌上心頭。

就像書名一樣,作者講述了一個有着百年曆史的家庭,一個孤獨的人物的生與死。這個家族的祖先定居在一個荒無人煙的地方,在這個寧靜的世界裏過着平靜而嚮往的生活。當更多的人或物從外面來到這個小世界,它開始靜靜地進化。就像人類進化一樣,它也需要發展。它開始有戰爭,工廠,甚至彩票。當我讀彩票的時候,我突然明白了彩票的由來,欽佩人類的智慧,當然還有作者的淵博知識。這顯然是一部人類發展史。

由於外界的不斷涌入,馬孔多村逐漸受到其變化的影響。首先,外部信息推動了小村莊的發展,然後走向衰落。像我們自己一樣,我們必須而且很容易受到外部世界的影響。我們應該接受好的和壞的。幸運的是,我們可以選擇接受哪些,拒絕哪些。

人生在世,無論是富貴榮華,還是不幸不幸,人總是要從生到死的,這是規律;一個村莊的發展也會從一無所有走向一無所有,從一開始的建設,發展到整個人類的衰落,當然也不會脫離自然規律。佛說人生苦短,不必擔心不愉快的事情。理論上,每個人都知道,但在現實生活中,恐怕很難有人做到這一點。就像在學校學習一樣,你一讀懂一本書,但是當你參加考試時,你就會變得愚蠢。只有通過親身體驗,我們才能喚起自己對生活更深層次的思考。不管有多少理論,它們都只是理論。最多也就是加快和深化我們的反思。人的感情。他們生來就是要體驗各種生活,品嚐各種生活。幸福生活不僅是一種態度,也是一種理想。然而,我擔心只有那些經歷過各種味道的人才會知道自己更喜歡哪種味道,並珍惜它。

孤獨,在我看來,是超越自己底線的內心的平靜。在一個複雜的城市裏,往往渴望內心的平靜,最渴望有一段安靜的時光,翻一翻書,哪怕什麼都看不懂。而和平足矣,卻又嚮往迴歸複雜的世界。太奇怪了。

《百年孤獨》讀書筆記4

《百年孤獨》就是一部布迪亞家族的衰落史,裏面的人物關係錯綜複雜,各種混亂,到後面直接都記不得誰是第幾代了,只知道是誰誰誰的孩子,能記得的就是下面的這些人物關係了。

庇拉爾·特爾內拉與奧雷里亞諾兩兄弟都發生了關係,還給奧雷里亞諾哥哥何塞·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生了一個兒子阿爾卡蒂奧。麗貝卡和阿瑪蘭妲同時愛上了來組裝自動鋼琴的皮埃特羅·克雷斯皮,而奧雷里亞諾愛上了一個年僅九歲,論年齡足可當他的女兒蕾梅黛絲。麗貝卡和皮埃特羅·克雷斯皮折騰了許久仍沒走進婚姻的殿堂,兜兜轉轉何塞·阿爾卡蒂奧歸來和麗貝卡3天內就結了婚。

當初說非蕾梅黛絲不可的奧雷里亞諾·布恩迪亞上校與十七個女人生下十七個兒子,卻在一夜之間都被逐個除掉。阿瑪蘭妲爲拆散麗貝卡和皮埃特羅·克雷斯皮陰差陽錯害死蕾梅黛絲,後來卻拒絕了皮埃特羅·克雷斯皮的求婚導致他自殺,阿爾卡蒂奧任意妄爲後被槍決,何塞·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在慄樹下昏沉度日。阿瑪蘭妲將庇拉爾·特爾內拉與奧雷里亞諾的兒子奧雷里亞諾·何塞的撫養成人,他出走後懷着祕密的目的回來,一心要和姑姑阿瑪蘭妲結婚。

整個家族除了烏爾蘇拉算壽終正寢,其他所有人都不能算是正常的生長死亡吧!

布迪亞家族的衰落史:家族的第一個人(何塞·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被捆在樹上,最後一個人(奧雷里亞諾和阿瑪蘭妲·烏爾蘇拉生出的孩子有條豬尾巴)被螞蟻吃掉。

《百年孤獨》讀書筆記5

終於在各種晦澀難懂和初感興趣以及不斷強迫自己的過程中讀完了。巨大的孤獨感和沉重感,六代人重複孤獨與衰敗,給人一種無力掙脫的宿命感,所有人在孤獨的宿命中嘗試了各種各樣的掙扎,老何塞的探索求知,上校的反抗鬥爭,何塞阿爾卡蒂奧的潛心專研,奧雷里亞諾第二的放縱濫情,貝麗卡情愛孤獨,貝麗卡的自相矛盾,烏拉蘇爾的熱情堅守,最終都走向一樣的結局,孤獨。所有的掙扎都沒有意義,都是周而復始的從有希望,用自己的方式抗爭孤獨,到自閉,到被人遺忘,再到走向死亡。這種無法掙脫的宿命感才讓人真正感到結局的悲涼。

感嘆於作者的諸多文學才華:

一個是在對細節的把控上,比如橙色圓盤代表死亡的預兆,藍色的牆壁,藍色的選票以及藍色的信封所代表的新事物對小鎮的吞噬,上校心中那個父親帶他看冰的下午,何塞阿爾卡蒂奧腦海裏被看到槍殺刑行的場景,不斷重複的三千人死亡,貫穿全文的羊皮卷,烏拉蘇爾口中的豬尾巴孩子等等作者有意刻畫的細節,都讓人在這漫長的百年事件中找到了連接點,前後的對比與銜接實在是讓人驚歎不已。

二是作者的想象力,隱隱約約終於好想知道一點兒魔幻現實主義的含義了,基於現實,用豐富的想象力爲讀者營造了一個巨大的百年孤獨,對蟲子,螞蟻的諸多細節刻畫,對不同的人的孤獨的想象力,對每個人死亡的不同形式,讓人覺得似曾相識又不千篇一律,引人無盡的思考。

三是作者對於孤獨的刻畫。不曾感到突兀和雷同,對於神態描寫和語言描寫着墨不多,看似冷靜周到的第三者敘述反而增加了悲涼的色彩,給讀者更深刻的反思,無論是誇張的環境描寫還是細節刻畫都恰到好處,世上再也不會出現第二個百年孤獨了。

《百年孤獨》讀書筆記6

人生來就是孤獨的,苦苦地在世上掙扎。前日聽聞作者馬爾克斯與世長辭,情不自禁地拿起他的《百年孤獨》重溫一次。我沒有能力去評價作者與他的《百年孤獨》,只是認爲書是一面照映內心的鏡子,閱讀書籍彷彿就是看到了自己。“孤獨”是一種愛的無能、是團結的對立面。

這本書記載了布恩迪亞家族七代人與小鎮馬孔多百年的坎坷歷程。孤獨的宿命圍繞着這樣一個家族,一代代相同的名字,似乎也預示着他們相同的命運。布恩迪亞家族七代人每個人的精神歷程都是一個圓。他們從小就孤獨、冷漠,這似乎是這個家族每代人共同的特點,誠如小說中寫道:“布恩迪亞家族每個人臉上都帶着一種一望可知的特有的孤獨神情。長大後,他們都試圖以各自的方式突破孤獨的怪圈,但激烈的行動總是歸於挫敗的沮喪。他們又以不同的方式,一個個陷入更深沉的孤獨之中。

對他們來說,孤獨彷彿一種神祕的命運,難以抗拒。”終點最終回到起點,逃不出去的怪圈,讓人感覺到巨大的'蒼涼與悲哀。孤獨的百年,孤獨的馬孔多人們渴望真情,但是怕孤獨的恐懼又無時不刻的侵襲人們,讓人倉皇不安,讓人爲了逃避恐懼而相互之間越來越疏遠,作者把“孤獨”——這個無法擺脫的厄運,書寫的如此沉重、細密。

馬爾克斯說“孤獨是一種愛的無能”。

奧雷里亞諾·布恩迪亞上校對於“愛”缺乏能力,這是他們家族天性,他洞悉一切的眼神充滿着冷漠,然而這並不代表着他不渴望愛,只是他天性的冰冷,所以在摸到冰,他說“它在發燒!”——冰的冷在面對人性的冷時也成了溫熱。上校或許就是人性複雜多面中冰冷的一面,內心中總存在着難以觸及的部分,雖然渴望着有人能知道這一部分,和自己共同承擔這份未知,然而別人卻乏於理解,結果我們總會在某些時刻感覺與世界的格格不入,總是會把最真實的自我封鎖起來,所以上校把自己關起來製作小金魚,每次做了25條後又全部熔掉重做,周而復始看似無意義又瘋狂地循環。然而這就是“愛無能”,我們不願去溝通,愛就會成爲可望而不可即的。

阿瑪蘭妲的一生就是對愛的可望而不可及的一生。她一次次拒絕了自己所愛的鋼琴師,這種面對愛時的恐懼、惶惑,不正是我們在恐懼那些未知的將來時所表現出的焦灼麼,當別人要走進自己的世界的時候,我們不知道自己在恐懼什麼,躲避什麼,然而又武斷地拒絕着。最終鋼琴師絕望地自殺,當我們回絕了愛的時候,所得到的只有悲劇、懊悔的沒有結果的等待。

馬爾克斯還把孤獨這樣定義“孤獨是團結的對立面”。這個家族乃至馬孔多是孤獨的,因爲每一個身處其中的人,都是遊離的,每個人鎖在自己的空間裏。這個家族就像一個四分五裂的巨輪在滾動,每一個試圖聚攏家族的人都在徒勞裏被消磨,進入了另一種孤獨。烏爾蘇拉殫心竭力地維持着布恩迪亞家族,然而她就像在黑色的壁壘裏吶喊,聲音被困住,只有她聽得到來回傳蕩的迴音。

桑塔索菲亞忍辱負重默默爲家族操勞,但最終所有人像忽略空氣一樣感受不到她的存在。每個人都希望解開別人的孤獨,卻不知自己正處在另一種更悲壯的孤獨之中,然而正是這種交流被阻斷的孤獨成爲這個家族衰亡的原因,這種孤獨把這個巨輪推動着,不斷地磨損着它,最終在孤獨裏消亡。這個家族的背後站着的是整個拉美大陸,也許直到近代以前,這千百年來美洲的孤立所形成的孤獨的性格是這片土地在中世紀以後蒙受劍與火災難的原因。

《百年孤獨》讀書筆記7

“家族中的第一個人將被綁在樹上,家族中的最後一個人將被螞蟻吃掉。”

這是《百年孤獨》中將近末尾時的一句話,它前後呼應地總結了一個家族在百年之中的開始和結尾。讀過這本書的人無一不驚歎於作者加西亞·馬爾克斯的才華與想象。是啊,在歷史的河流中,有多少家族就像小說中的布恩迪亞家族一樣消失了,我們無法統計得知。但我們總會想,也許有一天我們自己的家族其實也會在歷史中消失的無影無蹤。想到這裏,我們纔會理解作者的苦口婆心。我們在這世界上走一遭,其實能爲世界和未來的人類東西並沒有多少。相反,如果我們肆意揮霍地球的資源反而會斷送整個人類的未來,毀滅整個人類的家園。然而,物慾,就像毒癮一樣,正在使地球顫抖,使人類一步步走向黑暗的深淵。

言歸正傳,文中的主角們在生活中總是不由自主的對某些事物上癮,或者說形成習慣。奧雷連諾上校年輕的時候愛上了發動戰爭,但他發動戰爭並不是爲了建立理想中的政府,而只是單單爲了自豪感,榮譽感。在他晚年的時候,他又重新做起了青少年時期愛做的金魚,他做好幾條金魚後又將它們融化掉,這些情節,與其說是在消磨時光,不如說他對重複這些事情的過程上了癮,就像吸毒一樣。上校在戰爭中生了17個兒子,之後17個兒子又在動亂中被打死。上校的母親烏蘇娜活了一百多歲,但她的一生似乎只是在不停的做家務。而上校的父親的後代的名字裏幾乎都包涵奧雷連諾或阿卡迪奧。上校的妹妹阿瑪蘭塔性格怪癖,他的兄弟阿卡迪奧喜歡收集財富。但是,在時光的洪流中,上校的戰爭消失了,阿卡迪奧的財富消失了,阿瑪拉塔的怪癖消失了。一切使我們上癮的東西都會消失,甚至,我們認爲不可戰勝的時光,其實也不存在。

文中,吉卜賽人梅爾加德斯與普魯登希傲·阿吉廖二的亡魂和巫婆皮拉·苔列娜(上校與兄弟阿卡迪奧共同的情婦)的存在,讓我對魔幻現實主義興趣盎然。鬼魂,也會變老嗎?靈魂真的可以遨遊世界嗎?人真的可以預言未來嗎?小說的結尾是第五代人和第六代人的結合,呼應了第一代人布恩迪亞家族近親結婚的情節。從而使讀者產生一種誤會——時間在沿着一個圓周流淌。

讀完整篇小說,我在想,時光也上了某種癮吧?歷史之中,有多少事情是相似的啊。嫌貧愛富,恃強凌弱,雞飛狗跳,一地雞毛,花開花謝,生死存亡······等等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