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花夕拾》的讀書筆記範文2000字(精選6篇)

學識都 人氣:4.6K

當閱讀完一本名著後,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何不寫一篇讀書筆記記錄下呢?那麼如何寫讀書筆記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朝花夕拾》的讀書筆記範文2000字(精選6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朝花夕拾》的讀書筆記範文2000字(精選6篇)

《朝花夕拾》的讀書筆記1

朝花夕拾,顧名思義,清早落下的花朵到了傍晚拾起來。平靜地彎腰,凝視,回憶,撿起。這個原本簡單平和的過程被魯迅先生賦予了新的含義。他記起快樂的童年,迷信卻仁愛的阿長媽,嚴謹樸素的藤野先生等等一些現在普遍爲人所知的人物。我們清楚地知道阿長媽喜歡攤着“大”字睡覺,給“我”講一些客套和迷信的禮數;知道藤野先生與“日本鬼子”慘無人道的形象大相徑庭,“黑瘦的先生”,“八字須,戴着眼睛,夾着一迭大大小小的書”,他嘆息魯迅不再學醫,他是真心希望新的醫學能傳入中國,這個“希望”使得魯迅更感受到藤野先生的偉大之處,我們也是如此。

魯迅在文中讚美他們,沒有歌功頌德,而是還原他們最本真的一面。我看到了魯迅筆下情感豐富、心地誠摯的阿長媽、藤野先生,不過對於我,他們再怎麼真切,最多隻可算是書中人。而對於魯迅,這些平凡之人都是他生命簿冊中最濃重的幾筆。他的敬意和感激,從每一句話裏流露出來,細節是那樣清晰,人物從回憶裏走出來,從紙上豎立起來,變得有血有肉,袒露着真實性情。這樣的情感不是普通人能企及和完全吸納的。

很重要的一點便是魯迅先生從不掩飾好人們的瑕疵。寬厚的阿長媽講話、睡覺時令人討厭的聲響、姿勢,加上她恰巧又是個愚昧迷信的文盲,這些劣處並沒有被掩藏,而是大方地擺在讀者面前,與後面的‘三哼經’對照着看,着實被阿長媽感動了一把。的確,人是多面性的,較爲完整的人才能打動人心。魯迅自身也一樣,激昂鬥士的形象下,仍有一顆細膩的心保存着所有溫馨的回憶,這些不多見的回憶又提升了魯迅在我們心目中的地位,所以寫評註的老師纔會說“《朝花夕拾》讓魯迅得以完整”。其實我們無法徹底體驗魯迅先生本人所有的想法和感情,就像旁人也無法真正挖掘出我們自己的內心在想些什麼。能做的,只有盡力理解,置身於從一段段樸實機敏的文字中找到真相。

說到完整,像一棟房子,回憶只是屋頂煙囪的部分,大塊的實體磚瓦還是他那些廣爲人知的犀利帶着譏諷的文風。人們常說魯迅是一個批判,揭露現實的文學家。這兩個詞說來容易,要真正做到需要很大的勇氣、執着和懷疑的精神。醫術特差卻霸道十足的荒唐“名醫”,表裏不一、陰冷自私的衍太太是兩個標準的反面人物,前者的名氣或許不及後者的響,但卻給我留下很深的印象,因爲這類人到今天還時常出現在眼界內。你我一定都碰到過類似“金玉其外,敗絮其中”而且還招搖過市的人,儘管心生厭惡,卻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事不關己就好。魯迅不是“懶惰”的人,一方面,“名醫”間接害死他父親,另一方面那股與生俱來的正義感促使他以文字的方式不動聲色又激烈深刻地剝掉了“名醫”那層虛晃無用的外殼。我們的心在得到共鳴的同時,也慚愧於平日裏的漠然無衷。

看到“魯迅先生作賓客而懷橘乎”的時候,不禁笑出聲來,這話套用得有幾分黑色幽默不說,還把矛頭指向某些中國傳統的“虛僞”的孝道,一針見血。我記得自己當初讀到這片文言文時,並沒多大感受,不曾想到這一跪一答竟已成了虛招式。也許我也該對習以爲常的事重新抱有懷疑的態度。觸及“名醫”等接近上層的人的軟肋,又對傳統起了疑心,說三道四。魯迅拿起筆,就好像搬起一塊大石頭,往平靜的渾水裏扔去。濺起的水花給我們自己染上了污點。這麼說不對,不是染上,而是本來就有,水這一濺,才變得清晰起來。人人都似乎穿着骯髒的外套,自然有人不滿,批評魯迅,單有一腹牢騷,一腔怨氣,謾罵一切,卻提不出自己的主張。我反對這種說法,《朝》表現出的魯迅,就是他原原本本的模樣,從這原模原樣中我們看到了渾水中潔白的蓮,渾世中清醒激昂的魯迅。如刀刃般鋒利的言語也好,不留情面的嘲諷也好,都是爲了喚醒糊里糊塗入了渾水,還全然不知的衆人,跟牢騷、怨氣又有何干系。主張,我想在當時,迫切需要的不是什麼作家,什麼主張,而是像魯迅這樣,有人情,眼界清晰,並甘願爲國家戰鬥的勇士。

在看清無數黑暗的事實,長時間憤慨疾呼後,魯迅並沒有丟失童年或者其他時候遇到的純良之人,而這些人,這些回憶,就更顯得彌足珍貴了。恐怕正因如此,他意識到,自己擁有的除了對“批判”的一腔熱血外,還有那些正慢慢模糊的美好印象——這一生同樣不可缺少的東西。比起戰鬥的勇士,做個拾花者或許更爲長久,拾起自己和世人們曾經遺漏的落花,珍藏起來,交付給每一個活在當下的我們。

《朝花夕拾》的讀書筆記2

《朝花夕拾》原本叫做“舊事重提”,收錄了魯迅先生記述他童年和青年生活片段的10篇文章。本應該快樂美麗的童年,因爲籠罩在那個封建社會,時不時透出些迂腐的氣息,所以魯迅要罵,罵那個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會。從文章表面看,魯迅似乎都是用了些溫情的文字,其實,他把憤怒藏得更深。有人說柔軟的舌頭是最傷人的武器,也許魯迅先生正是想達到這個目的吧!

魯迅的“朝花夕拾”是魯迅唯一的一部散文集。在“朝花夕拾”中作者將自己在童年和青年所難忘的人和難忘的事,用語言真情的流露出來。說明作者在童年和青年時所難忘的經歷。在他童年裏不是很好的。他做的每件事都得不到長輩的認同。這使他感到很難過,但是他沒有感到人生的黑暗到來了。他則是將這些長輩的不認同改爲動力,寫進這部“朝花夕拾”裏。他要告訴我們,在童年中的無奈釋放出來。同時也給家長們一個理解和同情的心態對待我們像魯迅在童年裏那種不被長輩重視的警鐘。

首次捧起魯迅的《朝花夕拾》,讀完幾頁我就開始暈了,可是不看不行,我只能硬着頭皮看下去,看不懂的地方就到網上去找意思。在網上聽他們說;“魯迅的文筆綿密細膩、真摯感人,猶如小橋流水,沁人心脾”我倒沒感覺出來。不過他寫的故事雖然現代人很難讀懂但它真實地紀錄了魯迅從幼年到青年時期的生活道路和經歷,追憶那些難以忘懷的人和事,抒發了對往日親友和師長的懷念之情,生動地描繪了清末民初的生活風俗畫面。

魯迅與閏土的童年,可以說是人間比地獄。因爲是當時社會的黑暗,政治的腐朽,使得平民老百姓的孩子從小就要受苦受難。而魯迅正家境不錯,所以過上了相對比較幸福的生活,但卻不及閏土的生活有鄉土樂趣。而今,我們生活的21世紀。再與魯迅的生活相比,可謂是天上人間啊!生活條件好了,不用在下雪天受凍,有暖氣;不用在大熱天流汗,有空調。可以吃到很多魯迅哪個時候有的人一輩子也無法吃到的東西。但想一想,比起《百草園》的生活,我們的生活真是毫無樂趣可言啊!沒有端詳過麻雀,不知道什麼是叫天子,何首烏似乎聽說過……被嚇唬到的神話故事總算是聽到過幾個,但是卻再也想不起來。至於雪天中的“拍人印”。更是想玩都不能玩。即使有紛飛的大雪,過不了一會就進了下水道。

與我們的生活相比,私塾裏的生活,又或許要難過上許多倍。能在百草園爛漫多年,也許是好事,但是突然有一天,一天的大多時只能呆在書院裏讀書,會覺得多少的失落呢?其實,相對於以前的孩子,我們已經是站在金字塔的較上方了,無論是生活質量,還是思想品質。有朦朧的思想,看着實事的動盪,體味着生活給予我們的甘甜,我們的生命裏也有無數的活力。又相對於那個封建的年代,現在生活是多麼的寬鬆。可是,也不得不說,以孩子們當事人的眼光來看,中國的教育,仍然讓人快樂不起來。我正接受,所謂更加“全面”的教育但沒有一點興趣,很累,很累。我不再能夠體會,究竟什麼纔是我們的快樂。

在“朝花夕拾”中,給我最深的一篇則是“狗,貓,鼠”。在這篇有趣的散文中,不是題目所吸引我,也不是內容好笑有趣的文字,而是魯迅在童年裏與一隻仇貓的敘事。作者與貓的關係和對貓的討厭。這說明魯迅在童年裏的不知與單純。也寫出作者在童年與一隻貓的搏鬥。魯迅在《朝花夕拾》中對一個人用了相當多的筆墨,那便是魯迅的保姆“長媽媽”,她是個需要一分爲二看待的人。因爲社會的影響,“阿長”保留了許多迂腐的習俗,像在新年的早晨要吃福橘,喜歡切切察察,喜歡告狀,還盲目地對“長毛”的故事妄加評論,甚至還踩死了“我”喜愛的隱鼠。因此,“我”對她懷恨在心。

看到這,讀者在腦子裏勾勒出的是一個活脫脫粗俗、守舊的婦女形象。然而,魯迅對她的印象遠不止這些。她有可愛的一面。“阿長”知道“我”喜歡《山海經》,跑了許多路,幫“我”買來了《山海經》。由此,“我”又認爲她“有偉大的神力”。在《阿長與山海經》的結尾,魯迅表達了他對阿長的愛,他希望仁慈的地母能讓阿長安息。還有幾個人物,我對他們的印象也是極深的。一位是範愛農先生,魯迅一開始對他的印象是不好的。原因是範愛農的老師徐錫麟被殺害後,範愛農竟滿不在乎。魯迅對他的看法幾乎是漸漸改變的,直至範愛農就義,魯迅開始變得景仰他了。另一位是衍太太,她在《父親的病》中出場。在“父親”臨終前,她讓魯迅叫父親,結果讓父親“已經平靜下去的臉,忽然緊張了,將眼微微一睜,彷彿有一些痛苦。”

後來“父親”死了,這讓“我”覺得是“‘我’對於父親最大的錯處”。衍太太對別的孩子們“很好”:慫恿他們吃冰,給魯迅看不健康的畫,唆使魯迅偷母親的首飾變賣。而衍太太自己的孩子頑皮弄髒了自己的衣服,衍太太卻是要打罵的。魯迅表面上讚揚她,實際心中卻是鄙視衍太太的。因爲這是個自私自利,多嘴多舌,喜歡使壞的婦人。《朝花夕拾》用平實的語言,鮮活的人物形象,豐富而有內涵的童年故事,抨擊了囚禁人的舊社會,體現了魯迅先生要求“人的解放”的願望。

《朝花夕拾》的讀書筆記3

朝花夕拾,“朝”表示早年時候,“夕”表示晚年時期,詞的意思是早上的花晚上來撿,《朝花夕拾》就是魯迅先生在晩年回憶童年時期、少年時期、青年時期的人和事。魯迅先生說,這些文章都是“從記憶中抄出來”的“回憶文”。朝花夕拾作爲“回憶的記事”,多側面地反映了作者魯迅青少年時期的生活,形象地反映了他的性格和志趣的形成經過。前七篇反映他童年時代在紹興的家庭和私塾中的生活情景,後三篇敘述他從家鄉到南京,又到日本留學,然後回國教書的經歷;揭露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種種醜惡的不合理現象,同時反映了有抱負的青年知識分子在舊中國茫茫黑夜中,不畏艱險,尋找光明的困難歷程,以及抒發了作者對往日親友、師長的懷念之情。

最初讀《朝花夕拾》是在兒時在小學課本里便出現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至今還不能忘記百草園裏的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皁英樹紫紅的桑椹,鳴蟬在樹葉里長吟,肥胖的黃蜂伏在菜花上,輕捷的叫天子忽然從草間直竄向雲裏去了的模樣。也記得三味書屋的壽鏡吾先生會用戒尺和罰跪懲罰不守規矩的學生們的嚴厲。同時,百草園便也成了我童年的美好向往,總希望自己也能在那個樂園裏玩耍,以至於後來在爺爺家的院子裏的青石牆上,我也寫下了“百草園”三個大字,從此,我也有了自己的百草園。每每來到那方土地,我也十分歡喜,玩的不亦樂乎。

也是因爲這篇小學課本里的文章,我也買來了《朝花夕拾》閱讀,那個時候看文章,總對《阿長與山海經》《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藤野先生》這類文章感興趣,因爲魯迅用溫柔細膩的筆觸寫故人,寫故鄉,寫大自然的微小世界,寫生活中我們注意不到的那些靈性。這些文字每一篇都是一首詩,都是一件藝術品。一個有文學天賦的人,才能具有的發現自然的眼睛和對溫情的敏感。哪怕已經過去快100年了,三言兩語就可以將彼時彼刻作者的眼見和心境完全地送達讀者的心底。所謂躍然紙上,指的就是這樣的文字吧。而當世人提起他時,多半的印象是一個鬥士。在這本書中清晰體現這種矛盾的存在,《狗·貓·鼠》《後記》一改記人記事那溫柔的筆觸,諷刺並不幽默,也並不一針見血,只讓人覺得偏激和刻薄。可見魯迅先生的確是愛憎分明,性情剛直。他以筆爲刀,刀刀刺痛要害,痛徹地解剖着諸病纏身的中國。他棄醫從文,卻是民族精神的醫生。他所揭露的中國人的虛僞醜陋,至今仍然振聾發聵。

這次有幸可以來到周老師的工作室上課,放眼望去,周老師的工作室不大,但是於我而言,裏面的每件物品充滿了樂趣,比如喝茶就可以看到嶗山的茶杯,古典又沁人心脾的音樂,再比如周老師一直在做的紙上種花系列和用燒紙來製作的拾紙救夫系列。剛好在這次周濱老師的課程中,他提到“玩紙”這個概念,讓我體會到了紙的大不同。就是用紙這個材料來表達書的意境,而讓我第一個想到的便是兒時就讀過的《朝花夕拾》。而朝花夕拾用紙來表現存在它的特殊性,它的特殊性在於所收集的文字並沒有一個特別突出的共性和主題,因而可能是瞭解魯迅的這種兩面性最適合的一本書了。魯迅同時有着敏感溫柔和暴戾刻薄的天性,在面對不同的人時,他便表現出不同的樣子。然而,他帶着愛去寫時,字字生動,筆筆含情。帶着恨去寫時,便成了文人相輕,偏頗尖刻。

他這剛直性格和以筆爲刀的犀利言語讓我想到了用直線和折線的的元素來表達整本書的性格。首先想到的是把“朝花夕拾”這四個字做一下字體的再設計,用直線組成的三角形的元素貫穿到朝花夕拾之中,線條利落,棱角分明,代表着魯迅先生剛正不阿的性格,在拐角處有曲線的元素代表着他最初的赤子之心。

在最初的設計中,也遇到了一些問題,比如圖形設計太具象,人物體現太鮮明。同時,感謝周老師在比較迷茫的時候給我靈感,找到了摺紙這個方法,度過了瓶頸。摺紙這個方法在排版上是個難題,經過後來不斷的嘗試也找到了新的突破口,把製作分爲兩次,首先用第一張紙折後作爲排版的參照,然後導入軟件中進行設計排版。最後打印出來進行二次摺紙。

在設計排版的過程中,對某些小章的標題也進行了微妙的設計,比如在《阿長與山海經》的標題上就把“山”字在原有的字形上把兩邊切掉,使得它呈現一個三角形的形狀。一則是讓字變得更形象,二則是與這次在整個作品中都貫穿的三角形元素相呼應。在材料的選擇上,選擇了比較古樸的道林紙,有原始的質感,比較符合朝花夕拾的回憶感。在封皮的選擇上,選擇了紅色的特色手工工藝凹凸紙,體現了回憶的熱烈和魯迅以筆爲刀,刀刀帶血的文字的鋒利。在封皮上也有三角形元素的設計,與內頁進行呼應。

設計和打印環節都製作完畢,剩下的就是摺紙和裝訂這兩個環節了。摺紙是一次充滿樂趣的體驗,與以前摺紙的不同在於不在漫無目的的去摺紙,而是更深刻的瞭解了紙和整個作品的內容和表達的涵義從而去進行摺紙。沿着設計好的文字把每一張紙都折起來像是重新賦予了他們靈魂一般神奇。我想這就是“玩紙”的樂趣所在吧。

最後,這次《朝花夕拾》讀書筆記的製作過程讓我從認識“紙”到了解“紙”再到“玩紙”,對紙產生了興趣,感謝周老師的悉心指導與最後的裝訂,可以說是我們共同完成了這次的作品。通過這次課,也開拓了我的思維,讓我在創作階段有了更多的靈感,獲取了更多的知識。

《朝花夕拾》的讀書筆記4

魯迅先生在我心目中無外乎是一副“橫眉冷對、“冷厲嚴酷”的形象,他先進的思想,犀利的文筆,對五四運動後的中國文學產生了深刻影響,被譽爲“民族魂”。魯迅先生的每一篇文章無不充滿着對當時封建腐朽的社會的辛辣諷刺之味,儘管《朝花夕拾》是魯迅先生對自己兒時往事的追憶,其中也不乏夾雜着對很多“正義之士”譏諷之意。但是細細品讀,又可以發現魯迅先生與衆不同的好玩一面。

在閱讀《朝花夕拾》中,我們可以發現很多文章都有着諷刺陳西瀅和徐志摩等人的話,在我看來,先生更像是與這兩位文壇同胞玩了起來。例如《貓·鼠·狗》中:“我是常不免於弄弄筆墨的,寫了下來,印了出去,對於有些人似乎總是搔着癢處的時候少,碰着痛處的時候多。萬一不慎,甚而至於得罪了名人或名教授,或者更甚而至於得罪了"負有指導青年責任的前輩"之流,可就危險已極。爲什麼呢?因爲這些大角色是"不好惹"的。”、“我想,如果能將這方法推廣應用,我大概也總可望成爲所謂"指導青年"的"前輩"的罷,但現下也還未決心實踐,正在研究而且推敲。”短短几句話引用陳西瀅和徐志摩的話,再加上魯迅先生特有的幽默語氣,就表現出了魯迅先生直言不諱,敢說敢言的風格做派,諷刺了他人也自嘲了自己,又勾勒出先生的好玩一面,讓人讀起來有一種想笑卻不知從何而笑的感覺。由此,我對魯迅先生和陳西瀅、徐志摩之間的恩怨產生了濃厚興趣。

原來,陳西瀅與魯迅先生曾進行過一場“筆上論戰”。此論戰以學生運動態度發端,特別是1925年發生的“女師大風潮”,在支持和反對學生運動方面,兩人之間產生了重大分歧,因而引出了一場“筆墨官司”。除此之外,陳西瀅也曾含沙射影的攻擊魯迅先生抄襲他人作品,在《致志摩》中認爲魯迅先生寫的《中國小說史略》是根據日本人鹽谷溫的《支那文學概論講話》的一部分寫的。爲了捍衛自己的人格和品德,魯迅先生髮表《不是信》辯駁使陳西瀅啞口無言。這樣看來,魯迅先生在文中多次對這位和他針鋒相對的進行“遊戲”,也是情有可原的。至於徐志摩,只是在陳西瀅和魯迅先生之間的對抗中被波及到的一員而已,如果不是在種。種巧合之下,以魯迅先生和徐志摩所處的環境和各自的人際交往來說,二人根本不可能會有交集。儘管在《朝花夕拾》中對陳西瀅和徐志摩的諷刺有很多,但這到底還是一本魯迅先生的回憶性散文,其中也處處充滿着溫馨與自然。其中我最感興趣的兩篇就是《無常》和《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

對於《無常》,我印象比較深刻的是魯迅先生描述他當時看戲劇看到的有無常出現的曲目,大意是閻羅王叫無常去勾魂,這要被勾魂的人死的原因是什麼呢?原因是給他看病的郎中本事不到家,原本可以救治好的病人硬生生被醫死了。無常見這個可憐人的母親哭的肝腸寸斷,於心不忍,心軟放了他還陽半刻。但閻羅王卻將無常捆住打了四十個大板,“不過這懲罰,卻給了我們的活無常以不可磨滅的冤苦的印象,一提起,就使他更加蹙緊雙眉,捏定破芭蕉扇,臉向着地,鴨子浮水似的跳舞起來。”看來魯迅先生對無常還是很關心的,對於無常冤苦形象的描述更有種苦中帶笑的滑稽感。這位無常如此與衆不同,他心善,有人情味,與這樣美好的無常相比較而言,那些現實生活中所謂的“正人君子”就顯得虛僞而不堪入目,“人格”連“鬼格”都不如。也許無常的存在能給予魯迅先生一些溫暖安慰吧。

說完了《無常》就不能不說《朝花夕拾》中的名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了。讀完這一篇最深的感受就是全篇都明顯留存着魯迅先生兒時的童真童趣,一個爬樹摘果子捉蟲子捕鳥逃課上課做小動作的頑劣兒童形象躍然紙上。特別是寫到逃課的場景:“然而同窗們到園裏的太多,太久,可就不行了,先生在書房裏便大叫起來:——‘人都到那裏去了?’人們便一個一個陸續走回去;一同回去,也不行的。”寫到讀書也是饒有興味:“於是大家放開喉嚨讀一陣書,真是人聲鼎沸。有念‘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的,有念‘笑人齒缺曰狗竇大開’的,有念‘上九潛龍勿用’的,有念‘厥土下上上錯厥貢苞茅橘柚’的,先生自己也念書。後來,我們的聲音便低下去,靜下去了。寫到上課做小動作的更是讓人感同身受:“我是畫畫兒,用一種叫作‘荊川紙’的,蒙在小說的繡像上一個個描下來,象習字時候的影寫一樣。讀的書多起來,畫的畫也多起來;書沒有讀成,畫的成績卻不少了,最成片斷的是《蕩寇志》和《西遊記》的繡像,都有一大本。”這樣可愛又有趣的“小先生”哪能讓人想到是由嚴肅甚至有些刻板的魯迅先生描繪出來的呢?

讀一本書,就是讀一個人,通過《朝花夕拾》,我認識到了一個與衆不同的,內心還是充滿歡樂甚至可愛的魯迅先生。或許不只在《朝花夕拾》中,只要我們細心品味,在先生的其他文章中的細節處應該也能窺探出先生的玩樂內心。

《朝花夕拾》的讀書筆記5

今天,我看了一本名書,叫《朝花夕拾》作者是魯迅,在魯迅先生筆下的文章都是赫赫有名的,比如我們學過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和《阿長與<山海經>》等,朝花夕拾是一篇散文,而且是唯一一本散文集,是魯迅先生回憶童年、少年和青年時期不同的生活經歷體驗的文字,是回憶性散文。

《朝花夕拾》其中有一篇叫五猖會,講的是魯迅先生小時候和小夥伴一塊去看戲,當時還沒有電視機,但是魯迅先生的爸爸不讓他去,要讓他背完書在去看戲,然而,魯迅先生現在只能記住那首詩的前四句,當時有人說讀,《鑑略》比讀《千字文》《百家姓》有用的多因爲可以知道從古到今的大概消息,知道從古到今當然是好的,但是魯迅先生當時不是這麼認爲的,因爲魯迅先生一個字也聽不懂,魯迅先生過了一會去他父親的書房找他父親背書,魯迅先生就一口氣背完了,夢似的就背完了,他的父親就讓他和他的小夥伴去看戲了。但是魯迅先生坐在船上很不高興,魯迅先生爲什麼不高興呢?因爲魯迅先生到現在還詫異他的父親爲什麼要在那時候讓魯迅先生背書。

我讀了這篇文章之後深感大悟,魯迅先生當時還是很聰明,我們寫作文也一樣,要敢於這樣不顧利害,大膽的直扜胸臆,想到什麼就寫什麼,不要害怕,現在也一樣,老師讓我們背英語單詞,爲了讓我們瞭解外國語言,等着長大以後去外國就不用和外國人交談那麼困難了,老師讓我們背古詩,是爲了讓我們瞭解作者當時的心理感受,老師讓我們背歷史知識,爲了讓我們瞭解我們國家古代的時候爲什麼淪爲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我們當時爲什麼打不過八國聯軍?因爲我們國家閉關鎖國,學習不到外國的知識,不懂什麼是洋槍大炮。當時,我們國家流行着這樣一句話:落後就要捱打,背古文,背古詩,讓我們瞭解了中國古代的精髓。

暑假中讀了魯迅先生的《朝花夕拾》,其中有十篇散文,十分的優美。在這組文章裏,作者追懷青年時代的往事,既描寫了他對童年生活的回憶和對師友的懷念,又真實地書寫了戊戌變法和辛亥革命前後作者從農村到城鎮、從家庭到社會、從國內到國外所經歷的種種生活。其中寫了許多關於少年兒童的事,使我在讀文章時,彷彿也在品味着自己的生活。,

其中有一篇《藤野先生》讓我讀來十分地感動,讓我懂得了知識是沒有國界的。藤野先生是作者在日本學醫學時的老師,對作者非常關心。藤野先生在生活上不大講究,但爲人卻誠懇、公正,對學生誨人不倦,對研究一絲不苟。他一一糾正作者筆記上的錯誤,“不但增加了許多脫漏的地方,連文法的錯誤,也都一一訂正。這樣一直繼續到他教完了他所擔任的功課”;在知道中國人很敬重鬼時,還擔心作者不肯解剖屍體。藤野先生真摯的愛給了在異國的魯迅極大的鼓舞,是十分無私和偉大的。

讀了這個故事,讓我聯想到了在中國抗日戰爭以前,有一位加拿大的白求恩大夫來到了中國,他兢兢業業的工作,“救死扶傷”成了他的最高使命。在面對即將爆發的戰爭時,他也毫不退縮,絲毫沒有回國的意願,而是堅持留在了中國,最終在爲病人手術時不幸被感染,不久便離開了人世。藤野先生和白求恩醫生,他們都爲了自己的使命拼搏着、奮鬥着,而且有着超越國界的博大胸懷。這不僅讓我感動也引發了我深深的思考。我想:我們現在作爲一名學生,最大的使命不就是利用這青春的大好時光好好的學習嗎?就像作者說得那樣:“每當夜間疲倦,正想偷懶時,仰面在燈光中瞥見他黑瘦的面貌……便使我忽有良心發現,而且增加勇氣了,……再繼續寫一些爲‘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惡痛疾的文字。”在想要放棄時,我們應想想身邊辛勤的老師時、我們應想想身邊含辛茹苦的父母時,便更應該努力的學習,去實現自己的夢想,去完成自己的使命了。魯迅是個時代的領導者,他棄醫從文,不失高尚的名族節操,在那個混沌不堪的時代,給予了國家一絲絲曙光。

《朝花夕拾》是魯迅對舊事的回憶,但卻同時夾雜着其他情感,他用尖銳的筆觸去抗擊封建社會的一些現象,特別是《二十四孝圖》一文,它本爲古代人民宣傳“孝心”的故事集,但是其內容卻又透露出封建時代人民思想的無知,愚昧以及對兒童的壓迫和殘害。魯迅幼年時期也是抱着“百善孝爲先”思想,但是成年之後的魯迅也明白的“孝順”太難以達成,也慢慢接觸到了封建社會愚孝的虛僞和殘酷。

魯迅在寫“郭巨埋兒”時給我的觸動很大,孝是中國千百年的文化思想,生爲子女,回報父母本是理所當然,但是郭巨埋兒卻顯得及其無知。就算是出於對母親的孝順,他對兒子的所作所爲也是慘絕人睹,他的妻與母也沒有阻止他的所作所爲,試問這是孝心的表現嗎?顯然不是,相反,這更像是一種自欺欺人,甚至說不定郭巨以後買能埋掉妻子與母親。

荒唐的鬧劇在郭巨得到了上天的賞賜後結束了,不得不感慨,郭巨是何等的迂腐,縱然自己貧窮,但他扼殺的確實祖國的花朵,換句話說,他自己生爲一個男人,不能養家餬口,反而以這麼極端的手段,這不是他卑鄙,陰暗的一面嗎?不會去努力,依靠上天的賞賜去生活,他這一生還有什麼可以被人傳誦的呢?說不定,等到他的兒子長大以後,回憶起當年父親對自己的所作所爲,很難否定他不會實行一些極端的.手段,而其後果難以想象。

再說到當時的孩童,魯迅也爲他們充滿了憐惜和擔憂,生活在動亂的年代,沒有精美的書本可以閱讀。和歐美的孩子相比確實很可憐,但是不得不想,現在我們的生活。愚孝沒有了,代替的確是無孝,孩子的困頓感沒有了,但是過於豐富的物質生活,卻使得他們開始空洞,如果《二十四孝圖》所反映的孝是一種過分的孝,那麼現在的這種思想讓其一去不復返,因爲追名逐利的人忘記了孝的存在,這又是古今思想的矛盾。

《朝花夕拾》的讀書筆記6

原本很早就讀過《朝花夕拾》,印象不深,可能因爲那是在父母和老師的逼迫下看的,並未細讀。前些天重拾起這本書,卻生出了許多感悟。在朝花夕拾之間,我隨作者一起,回到他的童年時代,重新回味那些人和事。走過留學在日本的求學過程,一起追憶失去的老友。沿着這條線索,我看到二十世紀初,以魯迅先生爲中心的一個個生活場景,人物的心理歷程,讀着每一個寓意深遠回味無窮的結束句,我的心也隨着作者一起潮起潮落。

《朝花夕拾》原本叫做“舊事重提”,收錄了魯迅先生記述他童年和青年生活片段的10篇文章。在《狗·貓·鼠》中,魯迅先生清算貓的罪行,取了“貓”這樣一個類型,尖銳而又形象地諷刺了生活中與貓相似的人;在《阿長與<山海經>》中,描寫了長媽媽善良、樸實而又迷信、嘮叨、“滿肚子是麻煩的禮節”的性格,對她尋購贈送自己渴求已久的繪圖《山海經》之情,充滿了尊敬和感激;在《二十四孝圖》中,重點描寫了在閱讀“老萊娛親”和“郭巨埋兒”兩個故事時所引起的強烈反感,形象地揭露了封建孝道的虛僞和殘酷;在《五猖會》中,記述兒時盼望觀看迎神賽會的急切,興奮的心情,和被父親強迫背誦《鑑略》的掃興而痛苦的感受,指出強制的封建教育對兒童天性的壓制和摧殘;在《無常》中,回憶無常的時候,時不時加進幾句對現實所謂正人君子的諷刺,虛幻的無常給予當時魯迅寂寞悲涼的心些許的安慰;在《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描述了兒時在家中百草園得到的樂趣和在三味書屋讀書的乏味生活,揭示兒童廣闊的生活趣味與束縛兒童天性的封建書櫥教育的尖銳矛盾,表達了應讓兒童健康活潑地成長的合理要求;在《父親的病》中,重點回憶兒時爲父親延醫治病的情景,描述了幾位“名醫”的行醫態度、作風、開方等種種表現,揭示了這些人巫醫不分、故弄玄虛、勒索錢財、草菅人命的實質;在《瑣記》中,記述了最初接觸進化論的興奮心情和不顧老輩反對,如飢如渴地閱讀《天演論》的情景,表現出探求真理的強烈慾望;在《藤野先生》中,記述了日本老師藤野先生的嚴謹、正直、熱誠、沒有民族偏見的高尚品格,表達了對藤野先生深情的懷念;在《範愛農》中,描述了範愛農在革命前不滿黑暗社會、追求革命,辛亥革命後又備受打擊迫害的遭遇,表現了對舊民主革命的失望和對這位正直倔強的愛國者的同情和悼念。

《朝花夕拾》是魯迅所寫的唯一一部回憶散文集,原名《舊事重提》,這本書是魯迅先生晚年的作品,而這部散文集中所寫的,又全是先生幼年時期的事情。幼年的事情到了晚年再去回想,猶如清晨開放的鮮花到傍晚去摘取,雖然失去了盛開時的豔麗和芬芳,但夕陽的映照卻使它平添了一種風韻,而那若有若無的清香則更令人浮想連翩、回味無窮。初中時期,每冊書上都有魯迅的課文,最常見的是他的散文集朝花夕拾。那時老師教授給我們的是魯迅先生對封建舊制度、舊道德的諷刺和批判,但重讀這本書,我感受到更多的是魯迅先生對童年的懷念。

關於《朝花夕拾》,魯迅先生說:“這些文章都是從‘記憶’中抄出來的‘回憶文’。”它是魯迅先生在受到政府的壓迫、“學者”們的排擠,又歷經戰亂後,以四十六歲的年紀寫下的回憶。感受到生存的壓力,見識了人性的醜陋,厭倦了忙碌的追求後,魯迅先生也開始回憶起童年那些無憂無慮的小日子。其實我們也和魯迅先生一樣,雖然那時的社會和現在無法相比,但那些生存的壓力,人性的醜陋,還有我們正在經歷的忙碌的追求和魯迅先生經歷的有多少不同呢?其實,當我們被生活壓得喘不過氣時,當我們被人性的醜陋污濁了雙眼時,當我們在忙碌的追求中難以跟上別人的腳步時,不妨停一停,靜一靜,從記憶中抄出你的童年,或許那在童年中永不凋零的花朵,能夠減輕你身心的疲憊。

“油蛉在這裏低唱,蟋蟀們在這裏彈琴。翻開斷磚來,有時會遇見蜈蚣;還有x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樑,便會拍的一聲,從後竅噴出一陣煙霧……”這樣的生活,這樣的回憶必然使魯迅先生身心的疲憊減輕了不少。雖然我已經遠離了童年,每天都在這忙忙碌碌的學習之中,紛紛撓撓的生活之中。但我自己認爲自己還是一個稚氣未脫的孩子,有時還做着甜美的童年之夢。回憶起那些童年瑣事,還時常記憶猶新,忍俊不禁。童年對大多數人來講應該都是很美好的,童年的花是美的,童年的草是香的,童年的小屋是溫馨的,童年的玩伴是可愛的,一切都純真無瑕,不染半點塵埃。

存在於魯迅先生童年中的長媽媽、壽鏡吾、父親、衍太太等,並不是完美無瑕。長媽媽贈給魯迅夢寐以求的《山海經》,但也曾害死小魯迅心愛的小隱鼠;壽鏡吾學識淵博,但古板無趣;父親對魯迅認真負責,但嚴厲過度;衍太太溫和慈愛,卻給小魯迅看不健康的畫,甚至教魯迅偷媽媽的首飾。但魯迅先生的童年依然是美好的,因爲童年之所以純真無瑕,不是由於童年的事物真的不染塵埃,而是因爲那時的我們都有一雙自動過濾醜陋的眼睛。因爲年幼的我們純真無邪,所以存在於童年的事物都彷彿是純潔無暇的。而當我們逐漸長大,當我們的眼睛蒙上塵埃,視界中的任何事物都彷彿蒙上了灰塵。

所以回憶童年,並不是讓你陷入過去。回憶童年,是希望能找回童年時的眼睛,找回童年時的心靈,拋卻生存的壓力,過濾人性的醜陋,停下忙碌的追求,讓身心都回到童年,只餘快樂,沒有疲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