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彌兒》讀書筆記(通用12篇)

學識都 人氣:1.05W

認真讀完一本著作後,你有什麼體會呢?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書筆記吧。可能你現在毫無頭緒吧,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愛彌兒》讀書筆記(通用12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愛彌兒》讀書筆記(通用12篇)

《愛彌兒》讀書筆記1

最近在看法國著名思想家盧梭的《愛彌兒》,其中有一部分關於孩子啼哭的論述,覺得對現今年輕的父母教育孩子很有裨益。

一、孩子啼哭的原因

孩子覺得有所需要,然而自己又不能滿足這種需要。如餓了、渴了、太冷、太熱等自然原因,自己解決不了,於是通過啼哭表達出來。又如需要活動或休息,而大人卻硬要他休息或打擾他,於是就啼哭。

當大人研究不出孩子需要什麼,或者不能滿足孩子的需要時,孩子就會繼續啼哭。大人感到厭煩了,就哄哄他,好叫他閉嘴,不再啼哭,要不就輕輕地搖他,或者唱個歌兒催他入睡。如果孩子還啼哭,大人就忍耐不住了,於是嚇唬他,甚至打他,孩子或許會馬上閉嘴不哭,但隔一會兒,他又會大哭起來,並且哭聲中包含着怨恨、憤怒和失望,時間長了孩子就形成易於激動和憤怒的性情。

二、孩子啼哭的本質

孩子起先哭的幾聲,是一種請求,如果大人不提防的話,它們馬上就會變成命令。孩子的啼哭,以請求大人幫助他們開始,以命令大人伺候他們告終。孩子起先是想依賴,隨後纔想駕馭和使役大人。不過,這種想法的產生,其原因不是孩子的需要,而是由於大人的服侍。

當孩子知道,你要他不哭必須付出代價的時候,他不會隨便要一點點價錢就了事的。到最後,他索取的代價竟那麼高,以至於你付不起。這樣一來,如果哭了一陣達不到目的的話,他就會拼命地哭,弄的精疲力竭。

一個孩子如果長時間哭個不完,其原因既不是受到了束縛,也不是因爲生病或缺少什麼東西,那麼,這樣的哭就只是由於習慣或執拗的脾氣。

當孩子一聲不響地使勁伸手的時候,因爲他不能估計他同他想拿的東西之間的距離,所以他以爲他是夠得着那個東西的;但是,當他一邊又在鬧又在哭,一邊又在伸手的時候那就不是他弄錯了距離,而是在命令那個東西到他那裏去,或者命令你把它拿給他。

三、大人的對策

在上述第一種情況下,你一步一步慢慢地把他抱到他所要的東西那裏。在第二種情況下,你不只是假裝沒有聽見,而且,他愈是哭,你就愈不理他。必須趁早使孩子養成這樣一種習慣:不命令人,因爲他不是誰的主人;也不命令東西,因爲東西是不聽他的命令的。

唯一能夠糾正或防止孩子啼哭的習慣的辦法,就是任他怎樣哭,大人也不去理他。孩子開始嘗試的時候,是很頑強的,但是如果大人堅定的程度比他倔強的程度還大的話,他就會打斷念頭,不再來這一套了。

此外,當孩子由於胡鬧或倔強任性而啼哭的時候,用一個吸引人的玩具去分他的心,使他忘記了哭。但重要的是,不要使孩子發現你是有意分散他的心的,要讓他在玩的時候不要以爲你是在注意他。

總之,多給孩子以真正的自由,少讓他們養成駕馭大人的思想,讓他們自己多動手,少要別人替他們做事。

《愛彌兒》讀書筆記2

《愛彌兒》是法國著名的啓蒙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文學家盧梭所著的一部關於教育的名著,主要記敘了一名虛構的貴族子弟——愛彌兒的人生經歷,把他從出生到成年各個時期的生理、心理特徵,成長過程,教育經歷等從客觀的角度記錄下來,是一部值得珍藏在心中的教育理論著作,是值得每一位教師和家長閱讀的經典。

“當一個孩子希望得到他所看見的東西的和別人準備拿給他的東西時,最好還是把他抱到他想得到的東西那裏,而不要把東西拿過來給他。”這是整本書中讓我觸動的第一句話。教育應該是讓一個孩子成長爲一個可以獨立生活的人,不管是家庭教育或是學校教育,教育都應該是長遠的、可持續的,孩子將來必定要獨立面對生活,因此,孩子從小不能過於嬌慣,良好習慣和行爲的養成是他們將來耐以生存的根本。孩子雖然還不理解什麼是依靠,什麼是獨立自主,但是孩子可以從潛意識裏形成良好的習慣。如果一個孩子從小嬌生慣養,什麼事情都由父母幫忙解決,那麼他成長的過程中必然會受到“長遠”的影響,長大後遇到困難也沒有勇敢面對的勇氣。

反之,如果父母從小讓孩子自己解決自己的事情,孩子長大後遇到事情不會第一個想到求助,而是獨立面對,這樣的孩子在學習和生活中有更加迷人的魅力,他們善於運用自己的能力去解決問題,善於巧妙的將生活安排妥當,即使是在生活中遇到了巨大的挫折,也不容易被擊倒。書中,另一句話也有異曲同工之妙,“不論一個孩子受了什麼樣的創痛,當他獨自一個人的時候,除非他希望別人聽見他在哭,他是很少哭的。”孩子喜歡用“哭”向他人傳遞自己“委屈”的心情,希望得到他人的關注和同情,對於某些輕微的情況,孩子是要獨立面對的,作爲教師和家長對於孩子的的“信號”,要用恰當的方式迴應,善於鼓勵孩子獨自面對一些能夠面對的情況。

這一篇讀後感僅僅是閱讀一部經典的最初體驗,書中還有很多值得回味的語言,足以讓人受益匪淺。

“當我們受傷的時候,使我們感到痛苦的,並不是所受的傷,而是恐懼的心情。”

“在道德教育方面,只有一條既適合於孩子,而且對各年齡的人來說都最爲重要,那就是:絕不損害別人。”

“無論做任何遊戲,只要我們使他們相信那不過是一場遊戲,他們就會毫無怨言,甚至還會笑嘻嘻地忍受其中的痛苦的。”

《愛彌兒》讀書筆記3

這是一本優秀的書籍,對我產生了深刻的啓發!本書觀點:每件東西在離開造物主之手時都挺好的,可是到了人的手中就會退化。在現存的條件下,如果一個人自出生之後就放任自流,恐怕會變得不成樣子。盧梭強調了教育的重要性,但對現有的教育方式進行了評判。

提醒父母爲孩子的心靈構築一道圍牆,以保證孩子不受各種謬誤和偏見的衝擊。

強調教育的重要性

a.一個人無論如何強大,如果不知道如何利用自身的優勢,不明白自己需要什麼,最終會不幸地死掉;

b.教育賦予了我們成長所需要的力量;人的教育來自三個方面(三位老師):

1.自然的教育:我們器官和才能的內在成長(完全不在我們控制範圍之內)

2.人的教育:學會如何利用這種成長(唯一能真正做主和掌控的)

3.事物的教育:我們從周圍環境中所得的閱歷和經驗(只有一部分我們能儘自己所能)

什麼是良好的教養:以上三種教育有共同的出發點,並朝着同樣的結果努力,才能直達目標,善始善終。

教育的目標:自然的目標

自然的概念:習慣是人們後天形成的,與天性一致的習慣就是我們本書中“自然”的概念。

要達到這個目標,我們必須把這三種教育完美協調一致,這就要求我們:可以掌控的兩種教育必須追隨我們控制之外的那種教育的引領。

天性的定義:人天生具有感知力,從出生就受到周圍事物各種各樣的影響,人具有接受或躲避這些事物的傾向。隨着不斷成長,這種傾向會更有力、更持久。但是我們的習慣和觀念會影響這種傾向。本書中把受到影響之前的(或者說未受影響的)這種傾向稱爲我們內心的天性。

讀書感悟

在對人性的探討方面,盧梭的觀點和孟子“人之初,性本善”的觀點是一致的。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孩子的心靈教育是父母的首要任務。當家長把孩子交給老師時,孩子最起碼應該有一個良好的教養,而不是由老師從頭教起。

爲了使孩子有一個良好的教養,家長在教育孩子時,一定要遵循自然教育的規律,我們無法改變自然規律,只能去配合。

孩子教育的成功不是取決於某一個人,而是許多人共同努力的結果。

孩子的教育以符合孩子的天性爲根本,其他教育都是圍繞此來進行的。

《愛彌兒》讀書筆記4

在盧梭的教育思想中,我找到了一些感興趣的話題:

1.嬰兒的襁褓是否必要,應該怎樣對待一個“任人宰割”的孩子呢?要順應孩子自然的發展,不能把它綁的一動不能動。要讓它能自由活動。

2.怎樣對待孩子的哭?不能讓他最後養成用哭來命令你做事。這樣易養成孩子從嬰孩期的任性。

“當嬰孩一聲不響地使勁伸手拿東西的時候,因爲他不能估計他同他想拿的東西之間的距離,他以爲他是夠得着那個東西的,他的想法當然是錯了;但是,當他一邊又在鬧又在哭,一邊又伸手的時候,那不是他弄錯了距離而是在命令那個東西到他手裏去,或者命令你拿給他。在前一種情況,你應該一步一步的把他抱到他想要的東西那裏;在第二種情況你不但應該假裝沒聽見,而且,他哭的越兇,你應該越不理他。必須趁早是他養成不命令人的習慣。”這一點我覺得盧梭太狠心了,一定要在那麼小的時候折磨他麼?即使再長大一些,也可以使他改掉命令人的習慣的。

3.在給孩子東西時應該怎樣?如果打算給,就要高高興興的給,不要等他提出什麼條件或者想你乞求,而不給就要明白的拒絕,一經拒絕就不能加以改變,否則他還不死心。

4.教育的時機。這是一門很深的學問,也許套用孔子的教育“不憤不啓,不悱不發”合適一些。但是老師要爲學生創造思考的情境。

5.對待孩子感到好奇的事情,是趁早講明還是拿一些小小的事情敷衍過去呢?比如,小孩子經常問到的一個問題:孩子是從哪裏來的呢?這時候可以採取不撒謊而又不難爲情的回答方式,比喻糙一點沒關係,只要道理講明白就行,不過書中那位母親的回答還有一個問隱憂,如果孩子是屙出來的,孩子會問爲什麼有的人屙不出來呢?呵呵,小孩子就喜歡打破砂鍋問到底的。我覺得這樣的問題可以先拒絕告訴他,並且讓他知道這個問題媽媽先幫他記下了,等到他可以知道的時候,再告訴他原因。

6.男女平等的問題。這也是個大問題。而可惡的是,盧梭居然認爲,男女應該各司其責,這讓我想到了封建社會的男主外女主內的時代。雖然他很有理由的說這是因爲男女在生理基礎上的不同造成的,但是他也不能認爲女性這麼不如男啊!在女子教育上,我一直覺得,盧梭是以小人之心度女子之腹。幸好現代是男女平等的教育,我就不羅嗦了。

《愛彌兒》讀書筆記5

一、育兒遵循四條準則:

第一個準則:孩子不僅沒有多餘的力量,而且還沒有足夠的力量滿足自然對他們的所有要求。因此,我們必須讓孩子有機會使用自然賦予他們的以及他們不能濫用的一切力量。(家長在適當時候幫助孩子搭建幫助成長的腳手架)

第二個準則:至於與生理需要有關的一切,我們應當幫助他們,並彌補他們在智力或體力方面的不足。(幫助孩子建立規律的作息)

第三個準則:我們給予孩子的幫助應該限於真正有用的事情,不能因爲突發奇想或沒來由的慾望就給予任何東西,因爲突發奇想不是自然的一部分,只要它不被喚醒就不會讓孩子痛苦。(不要在物質上無條件滿足)

第四個準則:我們應當仔細研究孩子的語言和跡象,這樣就能在他們還不會騙人的時候,辨別出哪些慾望直接由自然產生,哪些慾望源於主觀的想法

這些準則的精神就是給予孩子更多真正的自由,讓他們不那麼專橫傲慢;讓他們多爲自己做事,少要求別人。這樣,人一開始就讓他們習慣於將慾望控制在自己的力量之內,他們就幾乎不會感受到失去力量掌控之外的任何東西的痛苦。

二、強壯身體和適當的吃苦是精神世界的基礎

從小勞其筋骨:要讓他們習慣於日後不得不面對的艱難困苦,訓練他們忍耐嚴寒酷暑、風霜雨雪、惡劣環境、飢餓、乾渴和疲倦。在懵懂的嬰幼兒時期讓他們免受一些艱難困苦,結果卻讓他們到了明白事理的年齡時遭遇成倍的痛苦,這樣豈不是很傻?

過度放縱會激發人的慾望,從長遠來看還會損傷身體。禁食與苦修則往往會以相反的方式產生同樣的結果。身體越虛弱,其要求就越迫切;身體越強壯,就越能聽從精神的支配。所有的感官慾望都會在虛弱的身體中找到棲身之所。虛弱的身體得到的滿足越少,感受到的慾望就越多。

在經常鍛鍊、受得住勞累和經常幹活的那些人當中,幾乎可以找到所有長壽的例子。這會成爲我實踐中最基本的`一部分。

讓孩子適當遭受痛苦對他的成長是有益的:我不僅不會努力防止愛彌兒傷到他自己,而且如果他從來都沒有讓自己受過傷,如果他長大了卻不知道痛苦爲何物,我還會因此擔心的。遭受痛苦,是他必須學習的第一件事,也是他最有必要知道的事。

要享受至善至美,人就要體驗一些微小的痛苦,這就是人的本性。如果身體太過舒適了,精神就會墮落。對苦難一無所知的人,將不會感受到人性的親切、仁慈的溫情,也不會感受到同情的美好。

體力的強壯是智力發展的基礎:只有他的體力超過了他自己保持生存所需的力量,他纔會形成推測的能力,能夠把這份多餘的體力用作別的目的。因此,如果你想要培養你學生的智力,那就先培養智力所支配的體力。不斷地鍛鍊他的身體,讓他變得強壯和健康,這樣才能讓他變得聰明又通情達理。讓他幹活,讓他做事,讓他跑,讓他叫,讓他總是忙個不停,把他造就成一個體力充沛的人,然後他很快就會成爲一個有理性的人。

每天保證孩子的活動量,不讓他體力過剩:要讓他感受到他的行動和你的行動中有同樣的自由。要正好在他需要體力的時候,爲他補充缺乏的體力,以讓他剛好能自由行事,但不能把他的體力補充到讓他專橫跋扈。

三、性格培養——順從卻不嬌慣

順從卻又不嬌慣:只要孩子發現大人的抵制只存在於事情之中,且他們的意願從沒有受到阻抗,那他們既不會變得叛逆,也不會憤怒,而且他們能更好地保持身體健康。

一個人必須始終注意,順從孩子與不阻撓孩子之間有很大的區別。他們自己的弱小起初是依賴感的來源,後來卻產生了要當“小皇帝”和支配別人的概念。但是這種概念更多地是我們的服務,而不是他們的需求喚醒的。

所有的邪惡都源自軟弱。孩子之所以頑劣,只是因爲他很弱小,如果讓他變得強大起來,他就會變好。孩子在活動中受的約束越少,他們哭得就越少,人們對孩子的眼淚就不會感到那麼厭煩,也就不會費那麼大的勁讓他們保持安靜。

如何避免孩子養成想要什麼就哭鬧的習慣:如果可能的話,我們應該立即幫助他,一秒鐘都不要拖延。但是如果你不能消除他的痛苦,那就待着不動,而且不要通過撫慰他的辦法讓他高興。你的愛撫不會治癒他的肚子痛,但是他會記住要贏得你的疼愛應該怎麼做。一旦他發現瞭如何隨意引起你的關注,他就成了你的主人,那麼一切就都毀了。

要糾正或防止這個習慣的唯一辦法就是置之不理。沒人喜歡做無用功和白費力氣,就連嬰孩也不喜歡。他們在開始嘗試的時候非常頑固,但是如果你堅定不移的態度超過他們的頑固程度,那他們就會放棄。(原則問題絕不退讓)

四、幸福能力的培養——從知道最悲慘的處境開始

你知道讓你的孩子變得非常悲慘最可靠的方法是什麼嗎?

讓他想要什麼就得到什麼,因爲他的慾望得到了滿足會讓他覺得生活安逸,他的慾望會隨之日益增長,早晚有一天你將不得不拒絕他的要求,而這樣的拒絕完全出乎孩子的意料之外,會比得不到他自己想要的東西更加讓他受傷。

讓孩子真正快樂的方法:縮減慾望,讓能力和意念平衡:我們不能擴展現實的世界,那就讓我們縮小想象的世界,因爲單單是它們之間的差距就會導致所有的痛苦,讓我們感到真的不開心。

真正的快樂在於縮減超過我們才能的那些慾望,在於讓能力和意念進入完美的平衡狀態。只有所有力量都得到運用,人的心靈才能保持平和,人才會發現自己的生活井然有序。

如果我們沒有因爲自己的過失損害孩子的意志,他們不會隨心所欲、任性多變地想要任何東西。他們的所有活動都是因爲他們的體質本身要日益增強所需要的。我們應當提防他去做他力所不能及和必須別人代替他做的事情。

《愛彌兒》讀書筆記6

讀盧梭的《愛彌兒》,我是純粹從教育的視角,並從放下對這位天才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文學家及民主政論家的一些成見(如他所深信不疑的地心說、上帝論等)後開始的。即便如此,對於他對中國的偏見我還是不可接受,如果盧梭能活到今天,也許他會有所改善。西方國家對中國長久的偏見和詆譭實在是根深蒂固(新冠疫情防控再次表現且尤甚),那怕是這樣一位智慧的思想家也完全不例外,實在令人遺憾。

《愛彌爾》一書盧梭表面論述的是資產階級的教育,但其核心我認爲更是要闡發其資產階級社會政治思想觀點,也正因爲如此,他觸痛了當權派,才受到通緝和驅逐。作爲一本借論述教育爲手法的著作,其教育思想與觀點獨到,值得我們引以思考及借鑑。盧梭的教育思想來自於其一直來形成的自然哲學觀點,他在《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與基礎》裏就抒發過對人類自然狀態平等、自由、不失本性的崇尚,所以他才虛構了“愛彌兒”這個人物,對其進行適應自然發展的自然教育,把這種服從自然的教育法則,毫無保留的、原原本本地施行到了愛彌兒的身上。

在盧梭看來,自然教育就是要遵循人身心發展的規律,按年齡特徵對兒童進行階段性目標教育,要主張兒童進行勞動、自由、平等、博愛教育,要培養他們學會謀生的手段等,這一些對於現代教育其意義依然非凡。其所倡導的教育手段是要讓受教育者親歷生活和實踐,通過感官在生活和實踐中去感受和獲得知識。他所主張的教育方法是實物和直觀教學法,抵制的是抽象的讀書法。盧梭在自然教育思想的施行過程中,片面強調從實踐中獲得知識,而忽視從人類積累的科學文化知識中得到教育,這與他自然神論的唯心主義是息息相關的。任何事物如果走了極端,其偏面性也就凸顯無疑,所以我們有必要以辯證唯物主義的思維方式來加以甄別。

盧梭對愛彌兒的教育過程主要分爲五個階段來實施。第一階段是2歲以前的嬰兒時期;第二階段是2-12歲;第三階段是12-15歲;第四階段是15-20歲;第五階段20歲以後。在這五個階段中,他的教育充分體現了人成長規律中的重要身心特徵,同時也緊緊把握了人作爲社會一員的社會性規律。第一階段主要強調體育教育,促使自然發展;第二階段主要強調感官教育,促使思維能力的逐步形成;第三階段是在感官教育的經驗下,施行智育教育;第四階段着重進行德育教育,爲進入社會打下必要基礎;第五階段主要是進行愛情教育,既體現人成長本身生理與心理需要,同時也體現社會性的必需性。

盧梭按年齡特徵分階段施行教育的思想爲現代教育發展提供了很好的方向,特別促進了教育心理學的發展。今年,我們學校成立的教育心理學的研究小組,強調教師對學生年齡特徵充分研究並施以針對有效的教育,引導全體教師做專業,走專業化道路,這個理念與盧梭的教育思想不無聯繫。當然以現在教育眼光來審視盧梭的教育思想,他把體育、智育、德育等以孤立階段的形態來進行隔離化的實施,違背了人在成長過程中各種能力連續性發展的基本規律,其不科學性也是不言而喻的。

要透過作者的偏見和我們自已的偏見去看出教育的真相,這的確是件不容易的事。順其自然,不是任其自生自滅,而是對其自然成長髮展規律必要認知後的精準施策。在教育探索和實踐的路上,我們不能像驛夫那樣追趕路程,而是要像旅行家似地沿途觀賞。對於教育我們心中不只是想到一個起點和終點,而且還要想到起點和終點之間相隔的距離。

《愛彌兒》讀書筆記7

如果想了解盧梭,不讀他的《愛彌兒》是不會深刻理解他的教育理念的。這本書1972年就發表了,在七幾年的中國教育在做什麼?即使在現在的中國,提倡素質教育這麼久了,提出以人爲本這麼長時間了,卻在實際中仍很難做到順乎天性,讓人的本性避免受社會偏見和惡習的影響而得到自然的發展。

盧梭提倡的自然教育,讓我很有感想。他不贊同對孩子進行超出其年齡接受能力的教育,在我們現在的教育中,很多家長也知道看書充電了,大家生完孩子,甚至孩子還沒有出聲呢,就開始研究教育的問題,這是個好現象,如果人人都能這樣的話,我似乎看到了中國未來的希望,可是很多人是很盲目的,他們不瞭解孩子目前的年齡應該能接受多少,他們希望自己的孩子是神童,甚至真的把自己的看成了神童,他們的目標是把孩子培養成今年13歲考長中國科技大學少年班的那個男孩,於是“背古詩”、“認漢字”、“學英語”、“學鋼琴”……

這一切計劃都給孩子制定好了,並且是提早叫孩子去學習,這是不科學的,讓一個2、3歲的孩子去學鋼琴,相信這個孩子不會成爲朗朗,反而會扼殺了孩子的興趣,在這一點上,我很同意盧梭的觀點,讓孩子學習不代表讓他提早學不該學的東西。和這些比起來,“學吃飯”、“學生活”、“學與人交流”似乎更重要。

盧梭還主張對兒童進行勞動教育,自由、平等、博愛的教育,使之學會謀生的手段,不去過那種依高官厚祿的寄生生活,不受權貴的奴役,自由自在地享受大自然賦予的權利,人人平等,互助互愛。這讓我想起了中國小學生班級內的現象:很多孩子不比學習,比誰的書包是名牌,比誰用的杯子最高級,比誰家有效汽車接送……班級內部的關係有的也不夠和諧、平等、互助:同桌沒有帶水彩筆,卻不願意借給他,別的同學因爲說了自己幾句不好聽的話,自己就大發雷霆,要求家長來學校爲其撐腰……這些不好習慣需要我們教師、家長、社會共同去引導糾正。

盧梭認爲,只有經過這些博愛、平等、自由的教育,才能使兒童的心靈免受宗教偏見的扼殺,及早地養成支配自己的自由和體力的能力,保持自然的習慣。待他長到成年時,他就會善於選擇一個良好的制度,在沒有奴役的情況下,經營一小塊土地或一個作坊,謀求自己的幸福。盧梭的這些教育思想,雖然很樸實,但是卻是我們教育者一直追求的理想境界,所以在1972的法國,盧梭的思想對於當時的封建專制教育和宗教教規無疑是有力的批判,對於啓發第三等級特別是資產階級起來反對封建專制的鬥爭,具有相當大的鼓舞力量。

此時,我也想到了一些小的建議:家長、老師可以組織孩子拿出自己的零花錢去市場批發一些圓珠筆、小飾品,讓孩子在鬧市中心區義賣,換來的錢去捐給需要的人們,如果孩子比較小,家長可以在孩子後面偷偷的看着、支持。這樣不僅培養孩子的愛心,還能培養孩子的經濟頭腦,鍛鍊他們的能力,豈不是一舉兩得?

《愛彌兒》讀書筆記8

最近看了盧梭的《愛彌兒》,感受頗深。尤其盧梭在書中提出的觀點”要按照兒童的天性地然地發展“,讓我一直難以忘懷。

《愛彌兒》是一部關於教育學說的名著。此書主要敘述了虛構的貴族子弟愛彌兒從出生到成年各個時期的生理心理特徵,成長過程和教育方法,形象生動,是現代教育藝術的理論傑作。

盧梭認爲教育遵循自然,順應孩子的天性,不要對孩子橫加干涉,把成人的思維強加在孩子身上。現在年輕的家長們切身感受到社會日趨激烈的競爭,唯恐自己的孩子會輸在起跑線上,以至於將來被社會淘汰。於是他們望子成龍、望女成風,陪伴着孩子穿梭在各種不同類型的器樂、美術、舞蹈、英語之間,肆意侵佔了孩子們的玩耍的時間,絲毫沒有考慮孩子的想法。

應該讓孩子自由自在地成長。而社會對孩子任何的干涉,都會使孩子覺得不自由,不平等,甚至產生罪惡;任何違背自然的教育方式,都會導致孩子的畸形發展,產生嚴重的後果。兒童並不是可以任意塑造和填充的容器,不是白板,而是有其固定法則的”自然的存在“。

我們在教育生活中,應把兒童當作活生生的人來進行教育,任何違背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的教學,都是不人道的,不可能長時間存在。”一切出於自然的創造者皆好,一經人手卻變壞了。“因此,盧梭極力主張:在兒童的理解力尚未發達之前,要讓兒童遠離社會,迴歸自然,到自然環境中去看、去聽,不接受世俗的影響。讓他們自由地奔跑,盡情地哭笑打鬧。迴歸自然,讓孩子採天地之靈氣,集日月之精華,這樣培養出來的纔是有靈性有個性的孩子。而反思我們的教育,夜深人靜時,我感覺好像是在培養應付考試的機器。

因此,盧梭的《愛彌兒》給教學提供了很多的引導。對於教師,應該清醒地認識到自然教育觀的重要性,充分挖掘學生的天賦,讓學生的心貼近自然,讓他們在自由的空氣中成長。

在平時的教學當中應更加註重少年兒童思想情操的陶冶,要積極引導鼓勵學生到大自然中去體驗自然美,鍛鍊學生們獨立生活的能力,培養他們克服困難和團結互助的精神,並使之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從而在更大的意義上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主動發展。

我相信:只要努力,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一定不會遙遠。

《愛彌兒》讀書筆記9

“正確的教育是我們的幸福,而錯誤的教育是我們的痛苦和淚水,也是我們對社會和民族犯下的罪過!“罪過””,很沉重的一個詞,久久浮現在我的腦海。在本書中,盧梭通過其虛構的小說主人公愛彌爾從出生到成人的教育歷程,系統地闡述了他的“自然教育理論”。他的教育是建立在“人性本善”的基礎上的。開篇他便講到,“凡是出自造物主之手的東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裏,就全變壞了。”人們破壞自然之態,隨意改變、扭曲其天性,顛倒一切,但是,盧梭又指出,“在目前的情況下,如果沒有這樣的裁剪,人類的處境可能會更糟一些。”我們可以把他說的裁剪看作是教育,即使人生下來便是善的,但並不代表他天生就是一個有用的社會人,一個幸福的人。因此,教育是必要的,一直到現在,教育仍然是人類社會不可忽視的。但教育目的在於培養自然人,順應兒童的本性,讓他們的身心自由發展。

盧梭分了五捲來描述愛彌兒不同時期的教育。

在第一卷中,他着重論述對兩歲以前的嬰兒如何進行體育教育,使兒童能自然發展,給孩子多些真正的自由。在本卷中,盧梭提出了教育的意義,“生活,這就是我要教給他的技能。從我的門下出去,我承認,他既不是文官,也不是武人,也不是僧侶,他首先是一個人:一個人應該怎樣做人,他就知道怎樣做人,他在緊急關頭,而且不論對誰,都能做到做人的本分。”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培育人,讓學生學會做人,做一個大寫的人。但這只是教育對於社會的意義,教育的另一個意義應該使其成爲一個幸福的人。是的,教育是需要培養出社會需要的人才,但假如生活在社會的人都不會感到幸福,那這樣的社會又有什麼意義呢!

盧梭這樣的一句話更堅定了我的信念“熱情可以彌補才能的不足”,我很願意相信這句話,才能多不多沒關係,重要的是有熱情,有能力使其獲得更多的才能,幫助其成爲幸福的人。

在此,他也爲老師提出了一些要求,“一個好老師最爲根本的品質就是,他絕不是一個可以被僱傭的人,有些職業是如何的高尚,以致一個人如果是爲了金錢而從事這些職業的話,那麼表明他們不配從事這些職業。教師就是這樣的職業。”教師這個職業與其他的職業不同,選擇了教師這一行,就選擇了奉獻,選擇了付出!

在第二卷中,他認爲兩歲至十二歲的兒童處於理性的睡眠期,不應當對他們的心靈有所教化,因此主張對這一時期的兒童進行感官教育。應該把成人當作成人,孩子看作孩子,按人的天性處理人的慾念。反對爲了不確定的將來而犧牲現在,使孩子遭受各種各樣的束縛。但是,隨着社會的競爭越來越大,一句“不要輸在起跑線上”害了多少的中國孩子?一些家長甚至在孩子還未落地時便考慮其教育問題,這是沒錯的。但是許多家長是盲目的,你家孩子會跳舞,我家孩子不但要學舞蹈,還要學彈琴。我家孩子的成績一定要好,於是,小小的年紀便背上重重的書包,穿梭在什麼英語班,奧數班,特長班中。這其實跟中國人特別愛面子有關,你家孩子這樣好,我家孩子必須比你還好。就這樣一種畸形的心態,佈置磨滅了多少孩子的天性。我還發現現在的家長似乎把學習成績認爲是與孩子唯一有聯繫的事情,“其它的事你就別擔心、別操心”,但孩子們真正應該得到的是什麼?盧梭對此提出,在他們的心靈還不具備各種能力以前,最初幾年的教育應當純粹是消極性的,不要教學生道德和知識。個人認爲,這樣太過於極端,而且要想這樣也不太現實。所以,這階段可以教一些簡單的基礎知識。

第三卷論述對十二至十五歲的少年的智育教育。這裏盧梭主要講了三點:

(一)“要做到:他所知道的一切,不是由於你的告知而是由於他的理解,不要教他科學知識,要讓他自己發現。”這也就是中國常說的“授人魚不如授人漁”,與其教給他知識,不如教給他學習的能力,探索的精神。但是,個人還是覺得“授人漁不如受人慾”,一個人只要有了學習的慾望,便會貪婪的吮吸着知識,遇到困難,也會發揮其主觀能動性,最終達到學習的目的。我們要相信人的潛力是無限的,只要他想!

(二)“他到了工作、教育和學習的時期,問題不在於他學的的是什麼樣的知識,而在於他所學的知識要有用處”我相信,這也是教育一直最求的理想,讓學生學到有用的知識。那何謂對其有用的知識,這其實是不好評價的。有的知識對其現在有用,有些又是對其長遠發展有用。特別是一些抽象的知識,思維的活動,潛移默化的影響着學生,我們卻無法評價。

(三)“應該使一個人的教育適應他這個人本身”,對於愛彌兒來講,這很容易實現,因爲老師就只教他一個人,但這對於現在的教育確是一個很大的挑戰。現在的班級制教育,一個老師往往要面對多個學生,在一些教育資源不足的地區,一個老師所帶學生的數量更爲龐大。那麼,我們如何在這樣一種情況下使教育適應每個人的發展呢?我覺得這需要學校,家長與社會多方面的配合。應該控制班級的規模,人數最好不超過40,畢竟教師的精力是有限的。老師要經常與家長保持聯繫。其實這對教師的要求是特別高的,教師需要不斷地學習,不斷地嘗試。

第四卷側重十五至二十歲青年的德育教育。18歲是博愛的年齡,20歲是愛的年齡,指導和教育成年人,所採取單獨的方法和教育兒童的方法完全相反,你應該毫不猶豫的把你精心隱瞞了如此之久的危險的神祕事情告訴他。

第五卷則是對女子的教育以及男女青年的愛情教育。其實剛開始的時候,覺得盧梭的性別歧視特別嚴重,很重男輕女,什麼“一個女人第一個也是最重要的品質就是溫順,因爲她生來就要服從不太完美甚至有許多缺點和惡習的男人。因此,她們從小就要學會忍受不公正對待,毫無怨言地忍耐她們丈夫的錯誤行爲。”雖然男女有別,教育也應該有別。但也應該是教育方式而不是地位不平等。但是,閱讀到後面越覺得有趣,覺得盧梭如果作爲女人,一定會是很有智慧的女人,將會有一個很幸福的家庭。他指出“女人要機敏,她才能保持她的平等地位,才能對男人表面服從而實際上是管理它”。再者,覺得盧梭的愛情教育是很好的。特別是對於現在的社會,我覺得我們的學校缺少愛情教育這一方面,或是是對這一方面做得不夠好。特別現在的孩子又很早熟,教師應積極引導其對愛情,對戀愛的觀念,而不是一味的逃避或禁止。包括對現在的大學生,雖然戀愛是自由的。但是,許多人並不理解什麼是真正的愛,更不知道以什麼樣的方法去愛對方,也無法處理戀愛中的小摩擦。這其實很大一部分有我們教育的責任。所以,希望學校老師及家長能加強這方面的教育!

讀完本書,我對教育對教師又有了一些新的思考,儘管有些地方會比較片面,但還是很享受這樣的一個過程。其實,像盧梭,杜威等教育家的思想一直到現在都是很有道理的。但是,理論轉化爲現實總是不那麼一番風順的,但是我會努力學習那些大家的教育思想,希望有一天懷揣着自己的教育理想走上講臺,做一名幸福的教師!

《愛彌兒》讀書筆記10

在《愛彌兒》中,盧梭關於自然教育的思想具體埃現爲以下幾個觀點。

一、兒童天性善良美好的觀點盧梭是—位性善論者。他在《愛彌兒》中開宗明義:“出自造物主2於的東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人的手裏,就全變坷;了。,’在他看來,。人性的最初衝動始終是正確的,因爲在人的心靈中根本沒有什麼生來就有的邪惡,任何邪惡我們都能說出它是怎樣和從什麼地方進入A心的。”盧梭堅信人性本善,是腐化的社會使人喪失其天性,由善變忠的,基於這個觀點,盧枝提出,教育的任務應該使人“返回自然”.棄惡揚善.恢復其天性。他認爲,教育者的職責就是運用各種手段使JL童避力:社會的習俗、權威、偏見的不良影響,使人的天性得到自出發展,培養他具有高尚的品德。他主張,耍在社會之外,遠離人類文R6,在兒童靈魂的周圍“築起一”道圍牆”,在自然的環飽中,向他們進更至應自然發展過程的“自然教育”,使兒童萌發那與生俱來的善性,開使具躁於完善。

二、兒童的發展有一定順序階段的觀點廣梭認爲兒童發展的自然進程是有順序的,他根據自己的觀察墅兒童的發展階段劃分爲幼兒期、兒童期、少年朗、青年期四個階段,空壬同的階段,兒童發展有不同的特點,教育應適應與遵循兒童發展予自然順序。幼兒期(出生到兩歲)是兒童發展的第一階段,教育的吉更E2容是體育。兒童期(三歲到十二歲)爲第二階段,盧梭認爲這是“理智的睡眠期”。因爲這個階段的兒童沒有觀念,沒有真正的思維和判斷,只有感覺印象,所以這個時期應主要對他們進行感官教育。少年期(十三到十五歲)爲第三階段,盧核認爲這是人類一生中能力最強的時期,智能教育和勞動教育是這個時期的主要教育內容。青年期(1‘六到二十歲)爲第四階段,盧棱認爲這是情慾的發動期,道德教育是這個時期的主要內容。

三、注重實物教學和活動教學的觀點盧棱認爲感覺是知識的門戶,把感覺經驗視爲發展理性的憑藉,在知識教育上極爲注重從外界事物獲得印象,他認爲對事物有了直接的接觸和觀察之後,才能真正地瞭解事物的意義和觀念。他認爲:除非不能把實物給兒童看,否則永遠不要以符號代替實物。他明確提出:“以世界爲唯一曲書本,以事實爲唯一的教訓。”他響亮地提出這樣一個口號:“用實際的實物!用實際的事物啤在強調教學直觀性的同時,盧梭還很重視讓兒童在活動中學到知識。如在對兒童進行感官教育時應給兒童提供一些活動,在活動中使兒童通過感官學會怎樣去感受、怎樣去模、怎樣去看和怎樣去聽。在選擇學習的內容時,盧核很注意趣味性和實用性,他提出:”需要拋棄那些不適合於我們天然興趣的東西,而且要把學習的範圍限制於我們的本能促使我們去尋求的知識”、“問題不在於他學到的是什麼樣的知識,而在於他所學到的知識要有用處”,因而盧梭反對死讀書,提倡在現實生活巾探索事物的規律,通過活動和實踐來掌握真正有用的知識。

四、反對體罰但注重自然後果的觀點封建社會對兒童做錯的事或犯下的錯誤往往採取懲罰的方法來恐嚇、威脅兒童。盧校對這種懲罰的方法很不滿,認爲違犯了自然教育的原則。盧梭認爲:“我們不能爲了懲罰孩子而懲罰孩子,應當使他們覺得這些懲罰正是他們不良行爲的自然後果”,按照“白然後果”的原則,如果發現孩子有冒失的行爲,則我們“只需讓他碰到一些有形的障礙或受到有他們行爲本身產生的懲罰,就可以加以制止;這些懲罰,他是隨時都記得的,所以,無需你禁止,也能預防他頑皮搗亂”。例如當兒童打破他房間的宙子時,我們就讓他晝夜都受風吹,即或他傷風也不要怕,因爲寧可讓他着涼,不可讓他發瘋,使他從行爲自身產生的懲罰中得到教訓。最後,當他不接受教訓,繼續去打破窗子時,我們就乾脆把他關在一間沒有宙子的黑房間裏,直到他在這裏感到心煩,並能記取這個教訓後才向他訂約,以保證不再打破畝子爲條件,恢復他的自由。盧梭認爲這樣做,並不是對兒童的懲罰,而是他的過失的“自然後果”。

盧棱的自然教育思想,在教育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直至現在,盧梭提出的問題仍然是教育中的重大課題,這個理論第一次把教育的對象即兒童提到了中心的地位,與盧檢同時代的德國哲學家康德。

《愛彌兒》讀書筆記11

盧梭是18世紀法國傑出的啓蒙思想家和教育家,是近代資產階級進步思想家,倡導“天賦人權說”,主張自由平等,反對專制,他對近代社會的政治、文化、教育的改革,都曾作出偉大的啓發和指導。《愛彌兒》是闡述其自然教育理論的不朽之作,對壓抑兒童個性的封建主義教育進行了猛烈地抨擊。在這本教育著作中,盧梭表達了他主張人性本善,主張教育目的在於培養自然人,主張改革教育內容和方法,順應兒童的本性,讓他們的身心自由發展。今天讀來仍然震撼很大,對我們當前的教育仍具有很大的啓發意義。

盧梭主張的自然主義教育就是要服從自然的永恆法則,聽任人的身心的自由發展,與之相適應的教育手段是生活和實踐,讓孩子從生活和實踐的切身體驗中,通過感官的感受去獲得他所需要的知識,主張採用實物教學和直觀教學的方法,反對抽象的死啃書本。

教育要適應兒童自然天性的需要,這與我們當今很多家長對兒童採取神童式的教育大相徑庭,他們“望子成龍、望女成鳳”,都拼命的爲孩子請家教老師,上各種各樣的特長培訓班,以爲這樣就能很好的促進孩子各方面素質的發展,其結果並不理想。最典型的要數當今社會上流行的“狼爸”和“虎媽”了,爲了讓他們自己的孩子考上一個好的學校,經常採取一些極端的教育方式,是他們的孩子失去了一個完整的美好的童年生活,最終他們的孩子並不領情,反而責怪父母。這就是一種典型的忽視兒童天性發展需要的教育,因而也是一種極爲不可取的教育。教育應遵循兒童發展的自然進程,考慮其年齡特徵,適應其本性施教。

盧梭指出“我們生來是軟弱,所以我們需要力量;我們生來是一無所有的,所以需要幫助;我們生來是愚昧的,所以需要判斷的力量。這些東西全是教育賜予我們的”。教育只不過是保持習慣罷了。盧梭強烈反對採取打罵嚇唬等方法,同時也不贊成給予兒童過多的關心和照顧教養孩子。由於母親更容易傾向於溺愛子女,因此盧梭告誡道:“當一個婦女不是給孩子以母親的關心而是過於關心的時候,她也可以從一條相反的道路脫離自然的道路脫離自然。

這時候,她把她的孩子造成爲她的偶像,她爲了防止孩子感覺到自己的嬌弱,卻把孩子養得愈來愈嬌弱,它將使幼小時期的嬌弱繼續延長,到成人時受不住種種勞苦。”教育是要幫助兒童擺脫軟弱和愚昧的,要讓兒童保持自然的習慣,要讓他自然地適應習慣,而不是過的干預。

給孩子過的溺愛或是打罵,都是不可取的,都會對孩子的健康成長產生壞影響。現實生活中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很多家長都沒能把握好這其中的度,不是對孩子太過於溺愛使其成人之後依然依靠父母,出現“啃老族”的現象;要麼就是對孩子經常性的打罵,使孩子得不到正常的愛與關懷,從小養成膽怯與冷漠的性格。因此,對每個家長來說,要掌握好分寸,既要給於愛,同時也要有適當的管教,二者兼顧纔可能友好的成效。

此外,盧梭還提出了“自然後果”法的教育方法,這對我們的教育也是很有啓發的一點。所謂“自然後果法”即是讓兒童通過親身體驗自己的錯誤行爲所產生的不良後果,從中受到教育,並改正錯誤的方法。對小兒童講道理是沒用,盧梭說道:“小孩在答應做什麼事情的時候,是並未撒謊的。但是如果他不履行諾言,情況就不同了,他就可以把諾言追溯爲一種謊言。由此可見,孩子的撒謊,完全是老師造成的,他們想教會孩子說實話,結果卻教會孩子說謊話。”

當兒童犯錯誤時,你給他講道理是沒有用的,他當時迫於你的權威表面上會答應你信守諾言,但由於他沒認識到他所犯的錯誤對他的損害,因此,這樣的說教是沒有任何意義的,非但沒有效果,而且適得其反,使兒童學會了撒謊。教育兒童改正錯誤,要讓他親身體驗他所犯的錯誤行爲本身給他造成的損害,人的天性是趨利避害的,當兒童自己認識到他的錯誤行爲的後果時,他就會試着去改變他的行爲。

除此之外,盧梭提出了一種以“愛爲中心”的德育理論對我們當前的德育實踐也具有很大的啓發意義。在道德標準問題上,盧梭提出了爲道德而道德的行爲標準,反對功利主義的道德觀。盧梭認爲人生來就有一種先於一切其他慾念的自愛,之後愛他身邊的關懷他的人,繼後,把這種情感導向人類,使他對整個人類的愛,即是一種所謂的“自愛”——“愛親近的人”——“愛全人類”的道德教育三部曲。在德育方法是,盧梭主張採取示範、參觀、通過行動培養習慣等方法。反觀我們現階段的德育,一方面,主張灌輸式的說教,忽視兒童道德習慣的培養;另一方面,用空洞、寬泛的道德標準進行教育,忽視具體道德選擇條件下的道德判斷,讓兒童沒有形成正確的道德判斷和選擇。尤其是我們這個社會的誠信缺失問題在某些方面做得不夠好,使得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出現危機,人們對需要幫助的人的漠視,不能不說與我們的道德教育有巨大關係。我們對兒童的德育,首先要教會他們愛父母,愛他周邊的人,要有一顆感恩的心,繼而要愛整個人類,用這種博愛去代替那些自私的偏見,讓一個兒童成爲一個真正有德行的人。

除了這些閃光的教育思想之外,他還提出了其他很多教育方面的論述,如他強調兒童要鍛鍊身體,增其適應性,同時要訓練感官,發展外感覺能力,重視勞動教育等等至今對我們的教育實踐仍具有借鑑價值的思想。

總之,《愛彌兒》這部經典的教育學鉅著所包含的教育思想是博大精深,歷久彌新的,它非但沒有過時,而且至今仍對我們的教育具有啓發意義,我們在今後的教育工作中,仍要從中汲取營養,用來指導我們更好地教學,真正爲兒童的健康發展提供一個良好的教育環境讓兒童身心能夠自由發展。鑑於時間有限,目前就談着幾點感受,若以後有更多的時間或機會,再繼續從中獲取經驗。

《愛彌兒》讀書筆記12

《愛彌兒》是一本不尋常的教育著作,而且開篇的第一句就讓人覺得這是蘊涵着深邃哲理和沸騰感情的文化結晶。“出自造物主之手的東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裏,就全變壞了。”毫不掩飾地表達了自己主張人性本善,主張教育目的在於培養自然人,主張改革教育內容和方法,順應兒童的本性,讓他們的身心自由發展。

縱使人性本善的理論是高尚的,但是從時代的立場來看,從進化的發展史來講,也是不科學的。教育如果只培養自然人是不行的,教育並非不顧社會和時代的發展而讓人性生物般地任性發展,而是要靠教育作爲橋樑,把兒童引向社會。當然,如果我們現代的教育不顧天性的發展而硬把成人所需要的向兒童灌輸,是錯誤的;但像盧梭所說那樣放縱天性而忘掉社會需要,同樣也是行不通的烏托邦。每一個國家都是按照他所需要的或者生存規律需要的人才來塑造人,這是無可厚非的。如果真的有上帝,上帝創造了我們,但是並沒有教我們怎麼樣的去做,我們也不是有意的去讓人性善的東西變壞,也不願意去強使一種土地滋生出另一種土地上的東西,更不願意讓自然的生物變得歪歪扭扭。教育的道路是曲折的,上帝並沒有教我們如何走捷徑,我們只好在曲折中摸索,我們的宗旨就是美好的教育!我對這本書上的很多觀點很感興趣,如書中第二卷中,寫到:如果孩子長得很聰慧,如果他天生就愛無緣無故地啼哭,我就讓他白白地哭一陣,得不到一點效果,這樣,就可以很快地使他擦乾他的眼淚。如文中的:“要愛護兒童,幫他們做遊戲,使他們快樂,培養他們可愛的本能。

你們當中,誰不時刻依戀他始終是喜笑顏開的童年?你們爲什麼不讓天真爛漫的兒童享受那稍縱即逝的時光,爲什麼要剝奪他們絕不會糟蹋的極其珍貴的財富?他們一生的最初幾年,也好象你們一生的最初幾年一樣,是一去不復返的,你們爲什麼要使那轉眼即逝的歲月充滿悲傷和痛苦呢?”“遠慮!使我們不停地做我們力所不能及的事情,使我們常常向往我們永遠達不到的地方,這樣的遠慮正是我們種種痛苦的真正的根源。象人這樣短暫的一生,竟時刻嚮往如此渺茫的未來,而輕視可靠的現在,簡直是發了瘋!這種發瘋的作法之所以更加有害,是因爲它隨着人的年齡而日益增多,是老年人時刻都是那樣的猜疑、焦愁和吝嗇,寧願今天節約一切而不願百年之後缺少那些多餘的東西。

因此,我們現在要掌握一切,把一切的時間、地方、人和東西;我們個體只不過是我們自己的最小的部分。”書中在談到孩子幼年教育時,表示了這樣的意思,孩子在到達相應的年齡階段必然會明白一定的道理,這時在進行教育即可;孩子在12歲之前,可以不去學習,這樣可以讓孩子獲得更好的教育效果。作者的意思是在孩子在有了真正的理解能力後再去學習,相信能獲得更好的學習效果,而在年幼時進行的所獲得的效果其實是爲0的,或者可能是獲得教育者相反的學習效果。對於這個觀點,我深感同意,孩子在幼年時對於一些有政治性意義或者相類似的東西是沒有觀念的,這時讓他們瞭解和學習相關的知識,是很難有共鳴的,得到的結果其實也是很差的,或者說無。

從小給他們灌輸一個概念,起到了什麼效果,是不是也如書中所說,可能會取得反效果呢?這我不得而知,不過,我想,對於學生的教育要符合學生的年齡特徵這一教育理念應該貫徹在我們的教學過程中去,這樣才能獲得最好的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