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讀書筆記

學識都 人氣:1.07W

認真讀完一本著作後,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讀書筆記了。那要怎麼寫好讀書筆記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物理讀書筆記,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物理讀書筆記

物理讀書筆記1

暑假期間,拜讀了著名科學家、物理學奠基人艾·愛因斯坦和著名科學家利·英費爾德合著的科普名著愛因斯坦的名著周肇威先生的譯本:《物理學的進化》,感到收益菲淺,這次僅做一些零散的摘抄以及自己粗淺的感悟,希望能儘量使這些零散的摘抄多少能反映出全書的結構、思路和精神。

這本書主要介紹物理學觀念從伽利略、牛頓時代的經典理論發展到現代的場論、相對論和量子論的演變情況。其中選擇了幾個主要的轉折點來闡明經典物理學的命運和現代物理學中建立新觀念的動機,從而指引讀者怎樣去找尋觀念世界和現象世界的聯繫。這本書問世後,物理學有了空前的發展。它由愛因斯但和英費爾德合作寫成,前者是相對論的建立者,後者最擅長寫通俗物理書。他們設想本書的讀者是缺乏數學和物理學知識的。因而書中不引用數學公式,文字通俗,舉例淺顯,具有較強的可讀性。值得我們學習和從事物理教育教學工作的人好好讀一讀。

黑格爾有句名言說,熟悉了一門科學的歷史,也就熟悉了這門科學本身。——我記住了這句話。感覺這本書有很多值得我們閱讀和思考的價值,可分爲以下幾點:

(一) 這是一本有關物理學問題的通俗讀物。作者總是從日常生活中最簡單、最常見的現象去着手觀察、分析問題,最後不可避免地引導到抽象、深刻的物理概念。這種“深入淺出”的寫法,我以爲是本書的一大優點。

在前言中,作者寫到“這本書是你我之間的親切的交談。你也許會覺得它討厭或有趣,枯燥或激動,但是,如果本書能使你多少知道一些人類有發明能力和智力,爲了更完善地瞭解、掌握物理現象的規律所進行的無窮盡的鬥爭,我們的目的便算達到了。”

“我們的目的在於用粗線條描繪出人類如何尋找觀念世界和現象世界的聯繫。我們試圖說明是什麼樣的一種動力迫使科學建立起符合於客觀實在的觀念。

關於我們所想象的讀者的特徵,曾作過很長的討論,並且處處都在替他着想。我們想象他完全缺乏物理學和數學的實際知識,但是卻具有很強的理解能力,足以彌補這些缺憾。我們認爲他對物理學和哲學的觀念很感興趣,同時他對努力鑽研書中比較乏味和困難的部分很有耐性。他認識到,要理解任何一頁,必須細讀前面的每一頁。他也知道,即使是一本通俗的科學書籍,也不能像讀小說一樣去讀它。”

諸如這樣的語言很多,讓人感到分外的親切,感到可以“讀下去”,可以“讀懂物理”,這使我想到,我們平時上課時,如果也能考慮到學生的“易聽性”、“易懂性”,深入潛出,讓課堂也變成一本可讀性較強的書,是否也會贏得更多的學生呢。

(二)運用比較引人入勝的,精彩的小例子,闡述科學的真諦。書中多處在闡述道理的時候,注重激發讀者的好奇心,吸引讀者津津有味的讀下去,它形象的把發現科學的過程與福爾摩斯探案相對比,非常的生動。

“我們設想有一個完美的偵探故事。這個故事告訴我們所有重要的線索,這樣使我們不能不提出自己對事件真相的見解。如果我們仔細研究故事的構思,不等作者在書的結尾作出交代,我們就早已得到完滿的解答了。只要不是低劣的偵探故事,這個解答不會使我們落空,不但如此,它會在我們期待它的一剎那就立刻出現。

我們是不是可以把一代繼一代地在自然界的書裏不斷髮現祕密的科學家們比作讀這樣一本偵探小說的人呢?這個比喻是不確切的,並且以後得放棄它,但是,它多少有些比得恰當的地方,它應當加以擴充和修改,使更適合於識破宇宙祕密的科學企圖。

從柯南道爾寫出動人的故事以來,幾乎在所有的偵探小說裏都是這樣開始的:偵探首先蒐集他所需要的、至少也是他的問題的某一方面所需要的一切事件,這些事件往往是很奇怪的、不連貫的,並且是毫不相關的。可是這個大偵探知道這時不需要再繼續偵察了,現在只要用純粹的思維把所有蒐集起來的事件連貫起來。於是他拉拉小提琴,或者躺在安樂椅上抽抽菸,突然間,他靈機一動,這個關係找到了。他現在不僅能解釋現有的線索,而且他知道還有其他許多事件一定也已經發生。因爲現在他已十分準確地知道在哪裏可以找到它,如果他願意的話,他可以出去收集他的理論的進一步的證明。

如果我們再來說一句老生常談的話,科學家讀自然之書必須由他自己來尋找答案,他不能像某些無耐性的讀者在讀偵探小說時所常做的那樣,翻到書末先去看最後的結局。在這裏,他既是讀者,又是偵探,他得找尋和解釋(哪怕是部分地)各個事件之間的聯繫。即使是爲了得到這個問題部分的解決,科學家也必須蒐集漫無秩序地出現的事件,並且用創造性的想象力去理解和把它們連貫起來。

凡是讀過偵探小說的人都知道,一個錯誤的線索,往往把情節弄糊塗了,以至遲遲得不到解決。憑直覺的推理方法是不可靠約,它導致了對運動的虛假觀念,這個觀念竟然保持了很多世紀。亞里士多德(Aristotle)在整個歐洲享有至高無上的威望,可能是使人們長期相信這一個直覺觀念的主要原因。”

由此也讓我想到,如果在我們的課堂教學中,也能夠善於如此,是不是課堂就能夠更生動起來呢。

(三)這本書很注意重大事件中不同觀點、不同思想之間的爭論,與物理學大廈的建立過程中的矛盾與波折。把讀者引到了更加廣闊的社會、文化背景之中。物理學發展歷史,不可能脫離它賴以生存的社會和哺育過它的文化背景。

比如說書中對於伽利略對自由落體的研究,開創了研究自然規律的科學方法:抽象思維、數學推導和科學實驗相結合的歷史過程進行的詳盡的敘述。它這樣評論:“伽利略的發現以及所應用的科學的推理方法是人類思想上最偉大的成就之一,而且標誌着物理學真正的開端”等等。這些文字在高中物理教科書的閱讀材料中也曾見過,而此處再讀,倍感親切。

(四)在物理學發展史中以及重大發現的描述中,他注重質疑和提出問題的重要性,書中寫道:“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因爲解決一個問題也許是一個數學上或實驗上的技巧,而提出新的問題,新的可能性,從新的角度看舊的問題,卻需要創造性的能力,而且標誌着科學的真正進步。”他創立狹義相對論來源於他從牛頓力學和電磁理論之間找到了一些矛盾,然後從這些矛盾中提出疑問,然後再深入下去找到對物質運動的認識的新的大框架,當時有這個想法的時候,他才16歲,到他26歲的時候,經歷了10年的思索研究,1905年的時候提出足以影響科學技術發展進程的狹義相對論,而這個偉大的理論卻源於他當時對電動力學的絕對靜止觀點的置疑。類似地,圖靈提出人工智能始於他對“你無法制造出一臺替你思考的機器”這一當時的常識的質疑。這也使我想到王淦昌院士,他是提出我國著名的“863”計劃的四位中國科學院院士之一,曾於20世紀30年代留學德國。他說:“我從年輕時就敢於對前人的工作提出質疑,特別是那些與實驗不符的結果,常在我腦中打個問號。”1934年他在出席一次國際學術會議時,當時有一個叫波特的人提出他在轟擊鈹時,發現了伽瑪射線,王先生當時就覺得不可能是伽瑪射線,因爲它沒有這麼強的能量,沒有這麼大的穿透力。他跟導師講,希望重新設計這個實驗,證實自己的判斷。可惜未得到支持。第二年查得威克發現這個射線是中子,因爲中子和質子的質量一樣,當時不帶電所以就很難被發現。查氏因此而獲諾貝爾獎。

中國有句古話:“於不疑處有疑,方是進也。”黑格爾也說過一句話:“在相同的東西里邊,你能夠找到不同,這纔是你的本事。”所以在沒有疑問的地方有人提出問題來了,這個就是進步。“真理往往誕生在100個問號之後”也是這個道理。這更使我想到,在我們的教學中,啓發學生的思維,鼓勵學生學會發現和質疑是多麼重要的啊。

(五)書中的科學推理與思考精彩無比。有人說“科學的全部就是對每天的思考加以提煉。”而愛因斯坦的推理就是讓我們真正領略到科學的真諦。比如下面的幾段文字。

“我們可以繼續應用直接的推理方法。思想的出發點仍然是伽利略的慣性定律。我們着實還可以應用這個在解決運動的難題中極有價值的線索從而推出許多結論來。

讓我們考察在平滑桌子上朝不同方向運動的兩個球。爲了想象得清楚些,假定這兩個方向是相互垂直的。因爲沒有任何外力,所以球的運動是絕對均勻的。再假定它們的速率也相等,即這兩個球在相同的時間間隔內經過相同的距離。但如果說這兩個球具有相同的速度是否正確呢?可以答是,也可以答否!假使兩輛汽車的速率計上都表示約64公里每小時(40英里每小時),我們通常便說它們的速率或速度相等,而不管它們是朝哪一個方向開行的。但科學必須創造自己的語言和自己的概念,供它本身使用。科學的概念最初總是日常生活中所用的普通概念,但它們經過發展就完全不同。它們已經變換過了,並失去了普通語言中所帶有的含糊性質,從而獲得了嚴格的定義,這樣它們就能應用於科學的思維。”

“把概念加以推廣是科學上常用的辦法。推廣的方法不一定只有一種,通常有很多種。但不管是哪一種推廣,都必須嚴格地滿足一個要求:假如原來的條件完備時,推廣了的概念必須化成原來的概念。

我們可以用目前所討論的例子很好地來說明這個意義。我們可以首先試着把速度、速度的改變和力等概念推廣到沿着曲線運動的情況裏去。在科學術語上,當我們講到曲線的時候,已把直線包括進去了。直線是曲線的一種特殊的、平凡的例子。因此,如果速度、速度的改變和力被引用於曲線運動,那麼它們就自發地被引用於直線運動。但是這個結果不應跟以前所得到的結果相互矛盾。如果曲線變成直線,那麼所有推廣了的概念都必須化成描述直線運動的已熟知的概念。但是要惟一地確定這個推廣,這樣一個限制是不夠的。根據這個限制來推廣一個概念,還存在很多種可能性。科學的史實指出,就是最簡單的推廣也有時成功,有時失敗。我們必須首先作一個猜測。在目前這個例子裏,很容易猜出正確的推廣方法。新的、推廣了的概念是非常成功的,它既幫助我們理解拋在空中的石子的運動,還幫助我們理解行星的運動。”

曾有人在網上討論,什麼是哲學?其實我也覺得,物理學與哲學是密不可分的。“哲學是研究一切存在之間抽象的相互關係的學科。” 哲學就是在從“爲什麼”到“是什麼”的過程中產生的學問。從前是,現在是,未來仍然是。這一段路,還有好長要走。這大約就是海德格爾稱自己爲“途中的思想家”的原因。 《物理學的進化》全書從頭到尾,字裏行間,無一處不瀰漫着“物理—哲學情緒”。虔誠的讀者若跟隨作者一道“探險”,即能被書中濃郁的“物理—哲學情緒”所感染;最後終會被完全浸透,完全征服。”這最後一點也是我最喜歡讀這本書的原因。

物理讀書筆記2

我一直認爲,物理和藝術是沒有交集的,它們的相碰不過是機緣巧合罷了。而我卻沒想到,這本書帶我走進了一個別樣的物理世界和藝術殿堂。

作者施大寧以一種抽象的意識,將每一章的內容用極其生動簡略的語言進行概括,例如“硬幣的兩面”、“持久的革命”等等。作者以藝術的`表現形式解釋複雜的物理原理,用直觀的圖片來進一步闡釋抽象的道理。

美術畫作中有遠近事物的區分,因此藝術家對畫布上物體的大小就要好好斟酌。在解釋這個原理時,書中以著名畫家拉斐爾的作品《雅典學院》爲例,首先對畫中衆多人員站位做簡單的介紹,然後深入的比較遠近人物在位置擺放上的差別。簡練的語言,絕妙的圖釋,讓我這個文科生很快理解這種抽象的物理原理。同時也讓我明白,一幅看似簡單的畫裏原來深藏玄機,那些生活中我們看似簡單的事情,往往蘊含着深刻的科學道理。

施大寧兼以物理學家和藝術家的視角,相互平行的闡述了人類圖像建立的發展歷程,以及對物質運動的基本形式(時間、空間和光)的認識,讓普通人也能體會到物理的藝術之美。

這本書使我看到物理與藝術相得益彰的和諧之美。

物理讀書筆記3

《高效的課堂》,這個名對教師來說一點都不陌生,有效、高效的課堂教學永遠是教師的追求。在一個相當長時期中,教師教得無味,學生學得無趣,教師教得辛苦,學生學得痛苦,高耗低效,是教學中的突出問題。在新課程背景下如何進一步促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已成爲一個熱門話題。最近,學校爲老師購買了一本名爲《高效課堂》的書籍,雖然關於物理的內容較少,但看罷結合平時的一些教學實踐,有一些感想。

課堂的有效性是教學的生命,有效的課堂教學也是學校的生命;隨着課程改革的深入實施,各校對有效教學的理念、策略及實踐等相繼作出了更爲科學的應答。

比較前衛的教師的課堂上,主要問題大多是理念理解有偏差,教學組織、實施策略少,收放調控失度,合作探究效率低;對科學觀察、科學實驗的基本要求、規範瞭解少,試驗探究的目標不明確(很多時候試驗的目的僅僅是驗證結論,而不是培養科學探究的意識和能力),科學創新的核心素養得不到充分培養;對後進生關注不夠,不能面向全體。

一般教師的課堂上,則更多的是在評估壓力下爲應付書面考試而教,偏離了課程核心目標,違背學科教學規律,死記硬背課本上爲數不多的概念、結論和試驗要點,課外觀察、試驗、科技活動很少有人組織。

這樣的教學應該說不是高效的課堂,什麼纔是高效的課堂呢,我查了一些資料,有說所謂高效的課堂,一定是每一個學生在每一個時間段都有事做。有說所謂高效的課堂,是指在具體的一節課中學生能達到厚積知識,破難解疑,方法優化,能力提高,學習高效的境界。有說所謂高效的課堂,孩子們過得心情舒暢,有良好的安全學習心理環境。高效的課堂即學生學習的高效。

我覺得高效率的課堂,不僅是學生學有所獲,更是投入和產出比較合理的課堂。這樣的課堂中,學生樂學:不僅掌握了知識,更增長了能力;老師樂教:不再聲嘶力竭,而是師生互動,適時點撥,少講精講。在物理課上就是教師以學生爲主體,以探究爲核心,讓每個學生的科學素養得到最充分的發展。我覺得我們可以努力做好這幾方面的工作:

(一)優化課前準備,爲提高課堂效率作保障。

首先,是教師加強備課質量。科學課現在正是第一輪新教材使用中,我們可以把備課分初備、集體備和細備三種備課方式。初備是指幾位教師在學期初期鑽研教材,定好目標。初備過程中,教師除系統把握教材外,更要以身作則,探究學生該探究的內容,寫下觀察日記,對相關的知識充分學習。集體備是指提前一週集體研究下週課堂的教學方案。細備是指教師根據各班學生實際情況和自己獨有的思考充實教學各個環節的細節。

其次,物理課充分的課前準備是提高課堂效率的關鍵,在教師自己認真備課的情況下,應做好充分的課前準備。

(二)優化時間安排,努力創建學習型課堂。

時間就是效率。抓緊時間,用好時間,才能保證課堂的高效率。

教師在課堂上惜時如金,堅決杜絕浪費時間的行爲,同時還要學會節約時間。比方說科學運用信息技術手段,合理安排探究實驗等。上課守時,不遲到,更不允許拖堂。教師以自己的時間觀念影響學生時間觀念,幫助學生進行分工合作,制訂時間安排,反思時間利用情況,讓學生學會經營課堂45分鐘,讓它產生最大的效益。

(三)優化學法指導,探究最佳教學途徑。

學貴得法,課堂教學的重要任務之一是讓學生學會學習。一羣有着良好學習習慣、會學、主動學習的學生,自然是高效課堂的最有力的保證。但是,我們要知道,學生良好習慣的養成,與教師的平常的嚴格要求密不可分。同時,它還基於教師觀念的改變,基於對學生學習能力的信任,放手讓把學習、探索的權力返還給學生自己。總之教師要努力提升學生自主學習能力,使學生會學。每一位教師在新學期的第一堂課上,要注意向學生介紹本學科的特點、學科方法及其作用,對本學科學習進行方法指導。

特別是教師要樹立學生可以學會,每個學生都可以學會的觀念,幫助學生制訂科學探究問題的有效探究計劃。

(四)優化督促機制,保證學生全員高效參與。

課堂上保證每個學生都高效參與,同時必須有約束的機制。物理課堂,經常進行小組分工合作學習,在小組學習中,有時學生會因爲意見分歧或探究時間過長而浪費時間。每位教師依據自己的學科特點、教學風格制訂相應可行措施,督促學生全員高效地參與到課堂學習中去。

物理讀書筆記4

讀了雷洪、王偉慶主編得《新課程理念下得初中物理創新教學設計》一文後,我深受啓發,知道了物理教學要體現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得新理念、新思想、新方法。學生得探究活動由重結果向重過程轉化。課堂教學要以人爲本,要充分發揮學生得積極性和主動性。

通過學習感受到,轉變學生學習中這種被動得學習態度,提倡和發展多樣化得學習方式,特別是提倡自主、探究與合作得學習方式,讓學生成爲學習得主人,使學生得主體意識、能動性、獨立性和創造性不斷得到發展,發展學生得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教師在探究教學中要立足與培養學生得獨立性和自主性,引導他們質疑、調查和探究,學會在實踐中學,在合作中學,逐步形成適合於自己得學習策略。

要充分發揮學生得主體作用,教師在教學中就要敢於“放”,讓學生動腦、動手、動口、主動積極得學,要充分相信學生得能力。但是,敢“放”並不意味着放任自流,而是科學得引導學生自覺得完成探究活動。當學生在探究中遇到困難時,教師要予以指導。當學生得探究方向偏離探究目標時,教師也要予以指導。作爲一名物理教師,如何緊跟時代得步伐,做新課程改革得領跑人呢?這對物理教師素質提出了更高得要求,向傳統得教學觀、教師觀提出了挑戰,迫切呼喚教學觀念得轉變和教師角色得再定位。

一、轉變觀念,重新 定位角色

新課程改革是一場教育理念革命,要求教師“爲素質而教”。在教學過程中應擺正“教師爲主導、學生爲主體”得正確關係,樹立“爲人得可持續發展而教”得教育觀念,完成從傳統得知識傳播者到學生髮展得促進者這一角色轉變。這是各學科教師今後發展得共同方向。在“以學生髮展爲本”得全新觀念下,教師得職責不再是單一得,而應是綜合得、多元化得。

二、終身學習,優化知識結構

物理學科是一門綜合程度極高得自然學科,它要求物理教師具有豐富得物理知識和相關學科得知識,在專業素養方面成爲“一專多能”得複合型人才。新課程對物理教師得知識結構和能力都提出了新得要求,教師要通過不斷學習,充實完善自己。隨着科技得發展,物理研究得最新成果不斷涌現,並不斷融入到新教材中。所以,教師要學習這些新知識,完善自己得知識結構;新課程注重物理得教育功能,主張通過物理教育對學生進行素質得培養。但由於長期受應試教育得影響,多數物理教師在人文素養方面普遍缺失,因此,教師要學習人類社會豐富得科學知識,不斷提高自己得人文素養;新課程對物理教師還提出了新得能力要求,如要具有與人交往合作得能力、教學研究能力、信息技術與教材得整合能力、課程設計與開發等能力。

在新課程內容框架下,絕大多數教師由於知識得綜合性與前瞻性不足,難以獨自很好地完成對學生課題得所有指導工作,要求教師之間必須建立起協作得工作思想。從僅僅關注本學科走向關注其他相關學科,從習慣於孤芳自賞到學會欣賞其他教師得工作和能力,從獨立完成教學任務到和其他教師一起取長補短。

在新形勢下,教師第一次處於被學生選擇得地位,必須重新審視自己得知識結構,將終身學習內化爲自學行爲,時刻保持學習、研究、反思、發現、探究、創新及總結得態度,力求成爲一個學識淵博、具有紮實得基礎知識和現代化信息素質得教育工作者

三、以人爲本,創新教學模式

俗話說:教無定法。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得知識獲娶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培養,不能單一種固定得教學模式。教學模式涉及知識、教師和學生三大要素,教與學是一個共同發展得動態過程,應明確教學過程得複雜性,綜合三大要素,權衡利弊,博採衆法之長,靈活選擇教學方法。既要改革創新,又要着眼實際,積極參與創設啓發式、開放式、範例式、合作式得教學方法。

在新課程改革中,智力因素得開發並不是素質教育得全部,學生得學習目得、興趣、意志、態度、習慣等非智力因素是推進教學進程與實現教學效果得動力系統,對學生得學習過程起着發動、維持、調節得作用。在授課中重視物理實驗和物理知識得講授,結合介紹物理學家得故事,物理趣聞和物理史料,讓學生了解知識得產生和發展,體會物理在人類歷史發展長河中得作用;善於對比新舊知識得不同 點,引發認知衝突,培養學生得質疑習慣,引導學生尋找當前問題與自己已有知識體系得內在聯繫,強化問題意識與創新精神;最後還應通過比較、分類、類比、歸納演繹和分析綜合等邏輯思維方法,向學生展示知識得來龍去脈,使之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物理讀書筆記5

20世紀上半年,愛因斯坦用相對論描述了空間和時間的運作方式,玻爾則用量子理論描述了物質的量子特性。20世紀下半葉,物理學家沿着這兩大理論指引的道路,展開了對宇宙構造與微觀基本粒子的探索。本節就是描述物理學家們關於宇宙結構研究的成果。

對宇宙的認識,是自人類產生以來從未停止的思考。“天似蒼穹,籠蓋四野”,是國人的總結。直觀來看,地在下,天在上,人在天地之間,是基本的人類理解圖式。《道德經》講:域中有四大,道大、天大、地大、人大。其中的道大,是老子對先天地生的神祕宇宙的理解。在實驗、測量、計算和嚴格的推導之前,科學首先是一種視覺活動。科學思想得益於以新的方式“看”事物的能力。那麼,對宇宙的看法,經歷了一個怎樣的過程?

最初的看法是,天與地被一分爲二,這種看法在世界各地許多神話中出現。接下來的看法是,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因爲我們感到太陽、月亮和星辰都圍繞着我們轉。地球是一塊圓形的大石頭。在畢達哥拉斯、亞里士多德眼中就是如此。

再接下來的看法是,地球不是宇宙的中心,中心是太陽。哥白尼是這一看法的先驅。

人類的看法還在不斷的進步,很快,我們發現太陽也不是宇宙的中心,它只是太陽系中一顆普通的恆星,太陽系也不過是不計其數的星系中的一個,相對於更爲廣闊的銀河系,太陽僅是滄海一粟。20世紀30年代,天文學家對星雲進行精確測量後發現,銀河系本身也只是衆多星系中的一顆塵埃。

從太空軌道上哈勃望遠鏡傳送回來的照片上,我們看到了一張佈滿黑點的照片,那每一個黑點都是一個星系,每一個星系都存在有無數個像太陽一樣的恆星,每個恆星周圍都有行星圍繞。

這片無邊無際的宇宙空間,並非一馬平川,而是彎曲的,就像波浪起伏的海綿一樣。望着這片無邊無際的大海,我們目前所知道的的是,這個佈滿星系、充滿彈性的浩瀚宇宙是大約150億年前,由一個極熱極密的小星雲演化而來的。它誕生時,就像一個乒乓球,大爆炸後一直膨脹,並且到今天還處在不斷膨脹之中,未來是什麼樣子,現在還不得而知。

佛經講: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此言是說,宇宙的奧妙,都藏在一朵尋常的花中。以此觀點,一個原子就是一個宇宙,一個星體也是一個宇宙。從上文所描述的我們對宇宙結構的看法的演變過程中可以知道,由原子構成分子,由分子構成物質,由物質構成星體,由星體構成星系,由星系構成星團,由星團構成宏觀宇宙。宇宙結構的這種層次性,使我們從地球中心的狹隘認知中走出來,開始真正體會“一花一世界”所深藏的妙義。

從地球向外空擴展,宇宙的天體系統分別是地月系、太陽系、銀河系、河外星系以及由星系構成的星團。恆星和星雲是最基本的天體。太陽系中共有8大行星(原來構成9大行星的冥王星已經降爲矮行星),除水星和金星外,其他行星都有衛星繞轉。地球有一個衛星:月球;土星衛星最多,已經確認的有17顆。行星、小行星、彗星、流星體都圍繞中心天體太陽運轉,構成太陽系。整個太陽系的直徑約爲120億千米。

太陽系外,大約有2500億顆類似太陽的恆星和星際物質構成銀河系,銀行系的直徑約爲10萬光年,位於銀河系的太陽距離銀河系的中心約3萬光年。銀河系之外,還有更廣闊的天際,現已觀測到類似於銀河系的天體約10億個。

而由這些巨大星系構成的星團,現已發現有上萬個。每一個星團約有萬餘個星系,直徑達上千萬光年。由若干星團構成的天體叫超星系團,其直徑可達數億光年。

目前,人類天文觀測範圍已經拓展到200億光年的廣闊空間,它稱爲總星系。時間尺度不斷擴展,是我們對所觀察到的宇宙結構的總印象,宇宙到底有多大?我們現在還不清楚。科學家們認爲,宇宙還處在不斷的膨脹之中,形象的說,宇宙正處在少年時期……由此看來,我們人類在宇宙之中,只能算是微塵當中的微塵,渺小到可以忽略不計。那麼,我們還有什麼理由不珍惜自己那眨眼即逝的生命呢?

物理讀書筆記6

物理課程教育的核心是要學生獲取物理知識和實際能力,達到相應的國家對公民素質的基本要求。學習是學生自己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學習活動。物理科學的學習就是這樣一個能動的學習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學生描述事物、提出問題、闡明解釋,驗證這些解釋並與其他同學交流這些觀點,由此學生們構建起過硬的科學知識體系,用知識解決新的問題,學習怎樣清晰的交流並建立起批判的、邏輯的思維技能。

要使學生的物理課程學習達到這一目標即實現課程教學的價值,物理課程評價的過程就顯得極爲重要。

物理課程評價的目的與功能

㈠目的:讓學生成爲一個主動的探索者和學習者,一個訓練有素的思考者。

㈡功能:

⒈診斷性功能

物理課程評價的診斷性功能對教師的教學、學生的學習具有強烈的指導性作用。

⒉調節性功能

在教學過程中進行物理課程評價,其反饋信息不斷的對施教者起到一個參考系的作用。通過在教學過程中不斷進行物理課程評價,施教者可以在物理課程中對已有的教學方案設計和實施過程不斷作出調整,使自己的教學活動更接近學生的實際情況。同時評價的反饋信息對於學生充分利用課程學習以獲取知識和能力具有獨特的指導作用。

⒊激勵和反思功能

⒋鑑定和選拔功能

選拔不同特長的學生按照適合自己的方向發展,正體現了教育的平等。社會發展需要多規格、多層次的人才,公平合理的選拔的選拔人才是社會進步的標誌。

課程改革要求我們面對每一個學生,使每一個學生在原有的基礎上都得到發展。但這並不意味着我們要否定學生間客觀存在的差異,不同的學習基礎、不同的學習能力,不同的學習成效是客觀存在的。既然學生的學習存在如此多的差異,那麼對每個學生的物理學習給予公正的、實事求是的評判是完全必要的,這將幫助學生總結學習活動的成績,找到差距,爲繼續發展確定努力的方向。

因此,現代物理課程評價目標就是要突破重接受輕發展、重積累輕創造的評價傾向,使物理教學和學習按照課程改革的要求健康發展。

物理讀書筆記7

物理課程教育得核心是要學生獲取物理知識和實際能力,達到相應得國家對公民素質得基本要求。學習是學生自己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得學習活動。物理科學得學習就是這樣一個能動得學習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學生描述事物、提出問題、闡明解釋,驗證這些解釋並與其他同學交流這些觀點,由此學生們構建起過硬得科學知識體系,用知識解決新得問題,學習怎樣清晰得交流並建立起批判得、邏輯得思維技能。

要使學生得物理課程學習達到這一目標即實現課程教學得價值,物理課程評價得過程就顯得極爲重要。

物理課程評價得目得與功能

㈠目得:讓學生成爲一個主動得探索者和學習者,一個訓練有素得思考者。

㈡功能:

⒈診斷性功能

物理課程評價得診斷性功能對教師得教學、學生得學習具有強烈得指導性作用。

⒉調節性功能

在教學過程中進行物理課程評價,其反饋信息不斷得對施教者起到一個參考系得作用。通過在教學過程中不斷進行物理課程評價,施教者可以在物理課程中對已有得教學方案設計和實施過程不斷作出調整,使自己得教學活動更接近學生得實際情況。同時評價得反饋信息對於學生充分利用課程學習以獲取知識和能力具有獨特得指導作用。

⒊激勵和反思功能

⒋鑑定和選拔功能

選拔不同特長得學生按照適合自己得方向發展,正體現了教育得平等。社會發展需要多規格、多層次得人才,公平合理得選拔得選拔人才是社會進步得標誌。

課程改革要求我們面對每一個學生,使每一個學生在原有得基礎上都得到發展。但這並不意味着我們要否定學生間客觀存在得差異,不同得學習基礎、不同得學習能力,不同得學習成效是客觀存在得。既然學生得學習存在如此多得差異,那麼對每個學生得物理學習給予公正得、實事求是得評判是完全必要得,這將幫助學生總結學習活動得成績,找到差距,爲繼續發展確定努力得方向。

因此,現代物理課程評價目標就是要突破重接受輕發展、重積累輕創造得評價傾向,使物理教學和學習按照課程改革得要求健康發展。

物理讀書筆記8

最近我有幸拜讀了張思明老師的《用心做教育》,感觸頗深,我爲張老師那種對學生對教育博大精深的愛所折服,驚歎張老師30年教師生涯的傳奇經歷,感佩張老師所取得的豐碩教育成果。

“教育的最高境界是不留痕跡的愛,我希望自己能夠達到這個境界。”多麼樸實的一句話。這是張思明老師給我最好的啓發,也是我最大的收穫。我從事教育工作已經一年多了。當我靜下心來反思自己:用心做教育了嗎?我有了深深的感悟:只有傾注真實情感的教育,纔會收到良好的效果。教師應該時時提醒自己:“假如我是孩子,假如孩子是我的”,這樣,對於學生做出的種種事情,才能採取比較客觀公正的處理方法。教師要有一顆包容的心,既要包容學生的優點和成績,更要包容學生的缺點和不足。

我們的工作很苦很累,也許很少能感到它的樂趣所在,但是我們仍要以高度的責任心和使命感去努力工作,用愛心去幫助學生,用真心去打動學生,用百分之二百的心血去點燃學生的希望之火。用不同的方式和方法,去感化我們的學生。通過我們的真情談話,揚起學生理想的風帆。用教師的真愛和點滴話語,不斷敲擊學生心靈的鍵盤。也許我們的努力和話語在短期內起不到任何作用,但是人心總是肉長的,我想日久天長,我們的學生總會由漫不經心到提高精神,由面無表情到有了笑容……

教師傳授的知識可能很快被遺忘,但教師做人、做事的態度,教師的人格卻常常對學生產生深遠持久的影響。用語言告訴學生應該怎樣做、不應該怎樣做,不如力求用自己的行動,讓學生悟出做人和治學的道理。用心和用力是不一樣的。用心就是要努力認識、感悟教育的規律,努力把素質教育的理念轉變成自己的教育實踐,把自己的教育工作不僅看成是一項事業,而且是自己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不斷地想着它、念着它、琢磨它、感悟它、享受它。用心去聆聽學生的心聲,用心去觀察品味教育現象,用心去感悟教育中的規律、用心去施展教育的智慧,用心去創造學生髮展的廣闊空間,用心去實踐育人的過程等,均源自‘用心’。用心做教育方能留心觀察、細心品味;用心做教育方能專心實踐、恆心堅持;用心做教育方能達高致遠、榮辱不驚;用心做教育方能童心未泯,擁有愛心;用心做教育方能心懷感激、胸襟坦蕩;用心做教育方能展示自我、感悟生命。

張老師作爲一名教學能手,在教學上取得的成就更讓人羨慕,通過閱讀它的數學教學的諸多方法,我體會如下:

首先是我們自身的專業素質要過得去。以前說“要給學生一杯水,教師自己就要有一桶水”,而這個說法對現在和未來的教師已經不夠了。“桶”裏的水畢竟是“死水”,如果不更新,它的可用含量就會大大降低。作爲跨世紀的教師,我們要想辦法去開鑿並擁有“一眼泉”。在平時的教學中,不能孤立的營造活躍的課堂氣氛,搞花架子,而應該從教學內容出發找到學生的興奮點,旁敲側擊,從點到面,提倡發散思維,提供多種解法,擴大題型量,充分滿足學生的求知慾。深入學生,聽取他們的意見,那就會事半功倍。

其次是情感交流,與學生心與心的交流。在與學生談心時,通過觀察學生的舉止言談,瞭解學生的個性特徵,在與學生談話時要平等對話式的,多點鼓勵、少些責備,以便有針對性地教育他們。當學生有了進步時,應予以肯定的讚揚,鼓勵他們更上一層樓;當學生犯錯誤時,應與他們一起分析原因和危害,幫助他們制訂改正的措施;當學生遇到困難時,應該深入瞭解學生情況,幫助解決,從而使學生感到我們老師是可依賴的。陶行知先生說過:“教育不能沒有愛,沒有愛就沒有教育。”真誠地熱愛學生,才能激發學生對老師的尊敬、信任和親近,使學生對你所傳授的知識感興趣,自覺地投入到學習中去。

再次有必要對學生進行經常性的思想教育。現代小學生見多識廣、思想活躍,他們不再像以前那樣唯老師是從,常常將不合己意的灌輸拒之於心扉之外。所以老師要事事和學生同甘苦,參與到學生裏面去,指導他們,和學生建立一種平等、和諧的師生關係。在思想教育工作中拋棄那種反映出“師道尊嚴”的上對下的說教,尊重、關心和愛護每個學生,瞭解學生的內心世界。師生只有在平等、情感交融的情況下,才能推心置腹地溝通思想,增進雙方的相互瞭解、相互信任,從而在平時的課堂中互相配合,教學相長。

教育是心心相應的活動,是需要愛、需要尊重與理解的過程。人非草木,孰能無情,相信我們的真誠和良苦用心會換來學生的進步的。

物理讀書筆記9

“物理學是研究物質的基本結構、物質運動和相互作用的基本規律的一門科學。物理學既是一門實驗科學,又是一門具有嚴密邏輯體系和數學表述的理論科學。物理學從早期萌芽到近現代的發展,都以它的豐富的方法論和世界觀等充滿着哲理的物理思想,影響着人的思想、觀點和方法。因此,物理是一門帶有方法論性質的科學。”

正是因爲物理有着以上的特點,而初中生的思維主要還是感性認知爲主,理性認知爲輔,基於這兩個事實,就決定了物理的教學必須講科學、講嚴謹,講邏輯。物理概念和規律是物理的嚴謹性、邏輯性的最基本的體現。否則,學生會出現科學性錯誤、結論表述不夠嚴謹、過程分析思維混亂沒有邏輯性,學生越聽越亂,學習教學效率低下,長此以往導致學生養成脫離實際、浮躁不求甚解、生搬硬套的習慣。

“物理概念和規律有以下特點,物理概念和規律是感性和理性的結合,是物理學體系的基礎……物理概念和規律的重要性有以下表現,培養能力、開發智力,加深對知識的理解,有助於學生科學素養的培養和提升……物理概念來源於實驗和事實,並經過高度概括和抽象的產物。物理概念是人們在分析和觀察了一系列事實及實驗,抽象概括出了一系列具體現象的共同特徵,從共同特徵中抓住了其本質特徵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

物理概念是來源於實驗和事實,並經過高度概括、抽象的產物。物理概念的建立過程本身就是一個由感性到理性的過程。初中生已經開始以抽象思維和邏輯思維爲主要形式,但水平還很低,處於經驗型向理論型過渡的時期,學生對物理概念和規律的理解和應用是學生由感性認知上升爲理性認知的必由之路。物理還年反映物理事實的本質,是進入理性認識的第一步,在物理教學中,如果沒有建立正確的物理概念,是認識上升到理論階段,物理事實瞭解得再多,也是沒有作用的。正是由於物理現象的複雜性和物理概念的特殊性、深刻性和抽象性,讓學生對物理概念的認識不夠深刻,所以教師要採取多種方法引導學生進行分類、比較、綜合、歸納、演繹、推理,把本質特性從非本質特性中抽象出來,從而實現從感性到理性的飛躍和昇華。

總之,物理概念和規律教學既是物理知識教學的核心內容,也是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重要途徑。物理概念和規律是物理學體系的基礎,在物理教學中,使學生形成物理概念,掌握物理規律是教師的基本任務。

物理讀書筆記10

你知道加速度定律嗎?你知道發電的現象如何產生的嗎?

平時我們經常玩的無線遙控模型車的工作原理嗎?你別看它的發動機很小,但是它們的速度卻是快的驚人呢!這是因爲重量越小,加速度越大。假設一個物體的初速度是1M/S, 2秒後變成2M/S,因此這個物體的加速度就增加了1M/S,通過不斷的加速度,物體的前進速度也就不斷提高了。

雨天打雷閃電的時候,爲什麼轟隆隆的雷聲會讓房子也瑟瑟發抖呢?那是因爲閃電會產生出大量的熱,讓局部的空氣劇烈膨脹,從而迅速地擠升周圍的空氣,發出爆炸聲,這樣就產生了雷鳴。

上面這些知識都是我從一本叫《世界最軟最軟物理書》上學到的。這些物理知識不僅很有趣,而且在我以後的生活學習中都會很好的使用到。

作爲小學生的我,現在多讀一些是非常必要的,也爲以後的學習打下很好的基礎。

物理讀書筆記11

書中介紹有關“折射定律”發現的歷史故事,以及我從書中領悟到的一些道理。

折射定律是萊頓的力學教授斯涅耳發現的。他從未公佈他的發現,但是,惠更斯和伊薩克。沃斯兩人聲稱曾審查過斯涅耳的手稿。他以不方便的形式把折射定律敘述如下:在相同的介質裏,入射角和折射角的餘割之比總是保持相同的值。由於餘割和正弦成反比,這個敘述等價於現代形式就很明顯了。迄今就我們所知,斯涅耳沒有試圖作這個定律的理論推導,但是他用實驗驗證了它。像在現代書本中看到的那種正弦定律,是笛卡兒於1637年在他的《屈光學》一書中作出的。他沒有提到斯涅耳,可能是他自己獨立地發現了這個定律。笛卡兒沒有做實驗,但他從如下的假定理論上推導了這個定律:

(1)光速在較密的介質中較大(現在知道,這是錯誤的);

(2)在相同介質裏,這些速度對各種入射角都有相同的比率;

(3)在折射時,平行於折射面速度分量保持不變(現在知道,這也是錯誤的)。這些假定不大可能是正確的,這引起了數學家費瑪和其他人着手去證明它。費瑪從下述假定推出了這個定律,即光以最少的時間從一種介質的某一點傳播到另一種介質的某一點,而且在較密的介質中光速較小。

科學就是這樣,不斷地有人提出質疑,又不斷的推動理論的完善和進一步發展,人們總是走在趨近真理的道路上,在這條道路上會有曲折,但整個人類的步伐是不斷向前的。折射定律最終的提出者笛卡兒在三個假定理論上推導出了折射定律,但是在他假設的理論裏面已經出現了一些問題,雖然得出了符合事實的結論,但是推導過程還是有待商榷的。這個也告訴我們任何一項定律的得出,只有實打實的數學推導或者切身的實驗觀察、總結和推理得出的結論才更真實更可靠。總之,物理是門講求嚴密和嚴謹的學科,不僅學習物理要如此,對待我們平時的工作和生活更需如此,要不停的鞭策自己認真把每項工作做好,不管是簡單的工作還是複雜的工作,都不能掉以輕心、疏忽大意,時時刻刻保持嚴謹的生活和工作作風。

物理讀書筆記12

讀了雷洪、王偉慶主編的《新課程理念下的初中物理創新教學設計》一文後,我深受啓發,知道了物理教學要體現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方法。學生的探究活動由重結果向重過程轉化。課堂教學要以人爲本,要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通過學習感受到,轉變學生學習中這種被動的學習態度,提倡和發展多樣化的學習方式,特別是提倡自主、探究與合作的學習方式,讓學生成爲學習的主人,使學生的主體意識、能動性、獨立性和創造性不斷得到發展,發展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教師在探究教學中要立足與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引導他們質疑、調查和探究,學會在實踐中學,在合作中學,逐步形成適合於自己的學習策略。

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師在教學中就要敢於"放",讓學生動腦、動手、動口、主動積極的學,要充分相信學生的能力。但是,敢"放"並不意味着放任自流,而是科學的引導學生自覺的完成探究活動。當學生在探究中遇到困難時,教師要予以指導。當學生的探究方向偏離探究目標時,教師也要予以指導。作爲一名物理教師,如何緊跟時代的步伐,做新課程改革的領跑人呢?這對物理教師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向傳統的教學觀、教師觀提出了挑戰,迫切呼喚教學觀念的轉變和教師角色的再定位。

一、轉變觀念,重新定位角色

新課程改革是一場教育理念革命,要求教師"爲素質而教"。在教學過程中應擺正"教師爲主導、學生爲主體"的正確關係,樹立"爲人的可持續發展而教"的教育觀念,完成從傳統的知識傳播者到學生髮展的促進者這一角色轉變。這是各學科教師今後發展的共同方向。在"以學生髮展爲本"的全新觀念下,教師的職責不再是單一的,而應是綜合的、多元化的。

二、終身學習,優化知識結構

物理學科是一門綜合程度極高的自然學科,它要求物理教師具有豐富的物理知識和相關學科的知識,在專業素養方面成爲"一專多能"的複合型人才。新課程對物理教師的知識結構和能力都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師要通過不斷學習,充實完善自己。隨着科技的發展,物理研究的最新成果不斷涌現,並不斷融入到新教材中。所以,教師要學習這些新知識,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新課程注重物理的教育功能,主張通過物理教育對學生進行素質的培養。但由於長期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多數物理教師在人文素養方面普遍缺失,因此,教師要學習人類社會豐富的科學知識,不斷提高自己的人文素養;新課程對物理教師還提出了新的能力要求,如要具有與人交往合作的能力、教學研究能力、信息技術與教材的整合能力、課程設計與開發等能力。

在新課程內容框架下,絕大多數教師由於知識的綜合性與前瞻性不足,難以獨自很好地完成對學生課題的所有指導工作,要求教師之間必須建立起協作的工作思想。從僅僅關注本學科走向關注其他相關學科,從習慣於孤芳自賞到學會欣賞其他教師的工作和能力,從獨立完成教學任務到和其他教師一起取長補短。

在新形勢下,教師第一次處於被學生選擇的地位,必須重新審視自己的知識結構,將終身學習內化爲自學行爲,時刻保持學習、研究、反思、發現、探究、創新及總結的態度,力求成爲一個學識淵博、具有紮實的基礎知識和現代化信息素質的教育工作者

三、以人爲本,創新教學模式

俗話說:教無定法。在教學過程中,學生的知識獲娶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培養,不能單一種固定的教學模式。教學模式涉及知識、教師和學生三大要素,教與學是一個共同發展的動態過程,應明確教學過程的複雜性,綜合三大要素,權衡利弊,博採衆法之長,靈活選擇教學方法。既要改革創新,又要着眼實際,積極參與創設啓發式、開放式、範例式、合作式的教學方法。

在新課程改革中,智力因素的開發並不是素質教育的全部,學生的學習目的、興趣、意志、態度、習慣等非智力因素是推進教學進程與實現教學效果的動力系統,對學生的學習過程起着發動、維持、調節的作用。在授課中重視物理實驗和物理知識的講授,結合介紹物理學家的故事,物理趣聞和物理史料,讓學生了解知識的產生和發展,體會物理在人類歷史發展長河中的作用;善於對比新舊知識的不同點,引發認知衝突,培養學生的質疑習慣,引導學生尋找當前問題與自己已有知識體系的內在聯繫,強化問題意識與創新精神;最後還應通過比較、分類、類比、歸納演繹和分析綜合等邏輯思維方法,向學生展示知識的來龍去脈,使之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物理讀書筆記13

種子的責任是開花結果,園丁的責任是料理花園,醫生的責任是救死扶傷,老師的責任是傳道授業。作爲學生,我們的責任是努力學習,奮發向上,做一個優秀的學生。

最近我又讀了一本叫做《世界上最軟最軟的物理書》這本書。

從這本書上我瞭解到以前我所不知道的很多知識,比如爲什麼過山車沒有發動機還可以跑得那麼快?爲什麼我們在溜冰的時候很不容易停下來?是什麼讓星星發出閃爍的光芒?還有好多好多的問題我都可以在書裏找到答案,我問媽媽爲什麼別人會知道的這麼多,而我卻不知道呢?媽媽說那是因爲這些答案都是這些科學家通過無數次的研究,實驗而得來的。

現在我明白了,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會遇到這樣那樣的疑問,如果我們自己能動動腦子,動動手,也許我們自己也可以發現其中的奧祕,媽媽說,生活中處處有科學,我們要學會發現問題,還要學會積極的動腦動手去解決問題,這樣不僅能培養自己的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而且還能提高自己的科學文化素養。

現在的我只是藍天下一隻正在學習飛翔的雛鷹,要想長成威武瀟灑、自由翱翔的老鷹,只有不斷嘗試,勤於探索,迎難而上。學習之路是一條荊棘之路,只有掌握技巧,有足夠的毅力和決心,纔有可能取得成功。

所以,我要從現在起學會多想多問多動腦子,這樣才能學到更多的知識和科學。同學們我們一起努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