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哲學簡史》讀書筆記(精選5篇)

學識都 人氣:2.05W

細細品味一本名著後,大家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不能光會讀哦,寫一篇讀書筆記吧。可能你現在毫無頭緒吧,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中國哲學簡史》讀書筆記(精選5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中國哲學簡史》讀書筆記(精選5篇)

《中國哲學簡史》讀書筆記1

在中國,哲學是每一個受過教育的人都關切的領域。從前在中國,一個人如果受教育,首先就是收哲學方面的教育。兒童入學,首先要讀的就是《論語》、《孟子》、《大學》、《中庸》,這“四書”也是宋以後道學認爲最重要的文獻。《三字經》的第一句“人之初,性本善”,便是孟子哲學的基本思想。

不同的人對哲學和宗教的理解可能就全然不同。就作者而言,哲學是對人生的系統的反思。一個哲學家總要進行哲學思考,他必須對人生進行反思,並把自己的思想系統地表述出來。思考本身就是知識,知識論就是這樣興起的。在對人生進行思考之前,我們先要對思想進行思考。任何一種大的宗教,它的核心部分必然有哲學,事實上,每一種大的宗教就是某一種哲學加上一定的上層建築,包括迷信、教義、禮儀和體制。

人不滿足於現實世界,而追求超越現實世界,這是人類內心深處的一種渴望。中國人不那麼關切宗教,是因爲他們太關切哲學了,他們在哲學裏找到了超越現實世界的那個存在,也在哲學裏表達和欣賞那個超越倫理道德的價值。在哲學生活中,他們體驗了這些超越倫理道德的價值。

根據中國哲學的傳統,哲學的功能不是爲了增進正面的知識,而是爲了提高人的心靈,超越現實世界,體驗高於道德的價值。在西方出現宗教與科學的衝突。科學每前進一步,宗教便後退一步,它的權威在科學前進的歷程中不斷被消弱。維護傳統的人們對這個事實感到遺憾,惋惜大衆離開宗教,結果是自身的衰退,大衆拋棄了宗教,也就拋棄了更高的價值。幸好除宗教外,還有哲學能搞達到更高的價值。人不需要宗教化,但是人必須哲學化。

中國傳統哲學的主要精神,是既入世又出世,中國哲學既是理想主義的,又是現實主義的,既講求實際又不膚淺。出世和入世的對立的,中國哲學的使命是要在兩種極端對立中尋求它們的綜合。

《中國哲學簡史》讀書筆記2

“哲學”這個詞,相信大家都不陌生,雖然不夠了解,但它卻充滿神祕色彩。以前總是聽人說,哲學是所有學科的基礎,於是,我便通過學院這次的贈書活動,仔細閱讀了這本書,但總是感覺不太明白。

讀了這本書,我從宏觀上對中國哲學從古至今的發展有了認識,原本的一些困惑也逐漸有了答案。任何事物都有起源,中國人的思想也不例外。通過閱讀這本書我知道了人們常說的哲學是讓人聰明而有智慧的學問,這種說法是學習哲學的最大誤區。因爲沒有學過哲學的人並不一定不聰明,而學過哲學的人也並不一定就聰明。事實上哲學是讓人知道自己沒有智慧因而去追求和熱愛智慧的學問。學習哲學就是“上路”。踏上愛智慧的思想之路。哲學史的學習過程就是與前人在思想上進行對話的過程。因爲儘管哲學家已經不在,但是哲學家們解決問題的方式卻永遠不會過時。他們爲後人提供了各種各樣可供選擇的可能方式。可能現在的我們對讀懂這本書很難,但是我們可以領略到哲學的龐大氣場和魅力,它可以讓我們懂得很多做人做事的根本原理。能夠提升我們的價值觀和擴寬知識面。

書中說,哲學的功能不是爲了增進正面的知識,而是爲了提高人的心靈,超越現實世界,體驗高於道德的價值。書中還說,人不需要宗教化,但是人必須哲學化,當人哲學化了,他也就得到了宗教提供的最高福分。面對壓力與日俱增、經濟急速發展的現代社會,面對期望與現實的強烈衝擊,我們很多人無法在疲憊與焦躁中尋找到內心的安寧。書中說:“教的作用,就是使人把事實上已經不同程度上在做的事做完全……一個人若是把他所明白的完全做到了,他就是聖人。”讀後感·這一個看上去似乎不高的要求卻凝聚了千百年來君子修身的理想。該做的事完全做到了,即使是最平凡的事,做“完全”了便是至善,在我們的心中就不會再有遺憾,也就不會再有失望。

我很感激這本書,因爲它激活了我的思想,它讓我認識到即使作爲一個學生,仍然需要了解哲學。因爲哲學是最具條理化和反思性的思維活動,它可以幫助我們整理紛亂的思緒,尋覓萌芽中的未來希望。

我很慶幸我能讀到這本書,它讓我的靈魂得到了一次洗禮和淨化。也讓我真真的瞭解了哲學,受益匪淺。

《中國哲學簡史》讀書筆記3

其實大一暑假期間,已經看了這本書,但是因爲去法院實習的緣故,遲遲沒有做讀書筆記,回過頭來剛好這學期進行二刷,讀書筆記也就變得不可或缺了。因爲有了第一遍的基礎,就不打算按照目錄的順序進行閱讀,而是採取總分總的方式,分別閱讀各家學說,希望能得到一些不一樣的收穫。

摘錄筆記以中國哲學背景爲開頭,包括第一章中國哲學的精神、第二章中國哲學的背景、第三章各家的起源,接着就是開始對於各家的閱讀摘錄,以儒家爲首,包括第四章孔子、第七章孟子、第八章荀子、第十五章儒家的形上學、第十七章董仲舒、第二十三章到第二十六章的新儒家,然後以第十八章儒家的獨尊和道家的復興爲節點,接着閱讀道家,其包括第六章楊朱、第九章老子、第十章莊子這道家的三階段,還包括第十九章和第二十章的新道家。主要的儒家和道家結束後,開始第五章和第十一章的墨家、第八章的名家、第十二章的陰陽家、第十四章的法家、第二十一章的佛學和第二十二章的禪宗。最後,以當下爲焦點,世界爲範圍,閱讀第十六章世界政治和世界哲學、第二十七章西方哲學的傳入、第二十一章中國哲學在現代世界,結束對於整本書的閱讀。那麼,接下來總的讀書心得也就按這個方式進行思考。

古代中國是一個以農業爲主的大陸國家,由於是大陸國家且土地大部分適合耕作,故自然而然的形成了男耕女織的農業文明,而經濟基礎又決定了上層建築,所以一切的源頭都是農業,那自然就包括中國哲學。

在中國哲學中,對於宇宙的反應,本質上是對“農”的反應和看法,中國思想的主要兩個趨勢,道家和儒家的根源,他們是彼此不同的兩極,但又在同一軸杆都表達了對農的渴望和靈感,只是在方式上各不相同。例如,道家的“反者道之動”事實上就是中庸之道的另一種解法,物極必反的道理就是告訴我們,凡事應適度不應過極,也就是中庸。所以可以說,“農”是中國哲學的開始和延續。

綜合以“農”爲基礎的等級制度、法律法規和風俗文化等等,在中庸之道的`影響下,就如同所追求的“內聖外王”一樣,中國哲學最終形成了“既出世又入世”的結果,事實上都是一種平衡,一種中庸的體現,而也是中庸之道,讓中國哲學互相交融、互相結合,不斷地吸收消化,變成新的事物,如同林語堂先生在《吾國與吾民》中指出的“外來文化的入侵總是會被中華文化所融合吸收”。或許這也是爲什麼四大文明古國,只有中國的中華文明延續至今。

儒家,無論是早期儒家還是到後面演變出來的新儒家,很長一段時間在中國的歷史上處主流的地位,以等級秩序爲界線,規定所對應的禮儀禮節。每個有名分的人,履行自己的責任與義務,以忠恕之道爲方式施行“仁義”,可以說是儒家對於“善”的看法。雖然其地位特殊,但是儒家也並非一家獨大。有反對其“正名”的等級制度的墨家,其自始至終採取功利主義的方式,認爲不存在差等的愛,而應該實行人人平等。有反對其“入世”觀點的道家,認爲“無爲”纔是實現“善”的唯一法則。也有反對以禮治國的法家,認爲“刑應上大夫”,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此處法律非現代法律)。還有醉心於“名”“實”之分,不顧實際的名家,粗糙的探尋科學起點的陰陽家等等等等。

每個學說都有自己的獨特觀點,但是通過分開單獨閱讀發現,事實上除了一貫堅持反抗儒家的墨家(之後沒有東山再起的機會)以外,道家、佛學、儒家三者之間都進行着不同程度的相互肯定和相互吸收,出現了禪學和新儒學,甚至後期的新道家反而認爲孔子比老莊更偉大,因爲其已經忘記了說忘。這就是中國哲學的特點之一,比起西方“一神論”式的思想路線,東方的中國以“百鍊剛繞指柔”的方式,將本是殊途的各家學說,最終巧妙的融合到了一起,起到了適合當代社會的作用,推動了中國文化的前行,其實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也是這一方式的一大體現。就如同西方哲學的傳入,給只有負的方法的中國,帶來了正的方法,如果在西方的話,定會分出個勝負,最終擇一進行,但是在中國,正的方法只是給予了中國人一個新的思想方法,並沒有取代負的方法,而只是補充了負的方法。根據馮友蘭先生的看法“宗教及其教條和迷信,必將讓位於科學;可是人對於超越人世的渴望,必將由未來的哲學來滿足。未來的哲學很可能是既出世又入世的,在這方面,中國哲學可能有所貢獻。”

對於中國哲學是否對於世界哲學有所貢獻,這個應交給時間來檢驗。而就個人而言,“人必須先說很多話,然後保持靜默。”

《中國哲學簡史》讀書筆記4

這些天讀了馮友蘭的《中國哲學簡史》,才發覺原來自己對中國的哲學思想一竅不通。雖然看不懂,但是感覺從這隻有300來頁的書本里看到了中國的哲學思想在中華上下5000千年的歷史的發展脈絡。

馮在着本書裏講了中國歷史上的各家:儒家,法家,道家,名家,墨家~~~其實我也不清楚怎麼去說,哲學的東西真是好難懂啊!不過他的這本書已經寫得比較通俗易懂了。是我看到過的哲學書中最好讀的(雖然沒有看過幾本,呵呵~)

在這本書的第一句:哲學在中國文化中所佔的地位,歷來可以與宗教在其他文化中的地位相比。我們大概可以瞭解到中國哲學在重要性。

從這本書瞭解了八卦的由來,各個思想學派的發展歷史,各個學派中的代表人物。中國的哲學的精神,儒家文化何以在中國能有如此的地位,自我感覺各家的思想就是一個相互吸收和借鑑的歷史,不知哲學是否都是形而上的,或許哲學就是這樣吧。我認爲任何時代的思想都會受到自己所處的時代的各方面的條件的影響,特別是物質方面的條件,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哲學思想在經濟的發展中也有意或無意地隨着發展。

書上也說了些東方的哲學思想和西方的哲學思想的差別,畢竟兩者的物質,地理歷史等各方面的基礎不同,所以理所當然地有差別。但是兩者都是人類的優秀的文明的一部份,如果能把兩者優秀的成分相結合利用,正如本書上所說的中過哲學上負的方法和西方哲學正的方法相結合,才能產生未來的哲學。

雖然自己簡直就是沒有水平,但是還幻想達到拋磚引玉的效果!希望大家能體諒,或許當我看這本書第二次的時候會有所感悟!

《中國哲學簡史》讀書筆記5

近現代對於孩子的教育和以前不同,以前,兒童教育從私塾開始,學習《三字經》、《千字文》、《百家姓》、《幼學瓊林》、《古文觀止》、四書五經等,以及修身養性的琴棋書畫等技能。學子們寒窗苦讀十載,一朝考取功名。現在看來,那時人們是從哲學開始學起,通過誦讀和學習經典,這些哲學思想深入內心,隨着年齡增長,長大成人,在實踐中體會、驗證,從而更深的感受到哲學思想帶來的不一樣的價值呈現。現在的孩子,要按照數理化、文史哲等學科、門類進行學習,學習的門類越來越精細,越來越精、專,而哲學範疇的內容大部分放在了長大以後再學習。雖然理解能力增強了,但是遠沒有了幼小時深刻的記憶和感受體驗的細緻。

在哲學方面,我們前人留給了我們巨大的財富,先秦時期的諸子百家,各種流派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到後期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到再後來的釋道儒三家鼎立,哲學,一直跟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在潛移默化中影響着我們的方方面面。

說到中國傳統哲學的主要精神,是既入世又出世,既是理想主義又是現實主義,對立又融合。既有狂風暴雨般的當頭棒喝,又有柔風細雨潤物無聲的道法天然,以及潛移默化的中庸之道。

哲學,離我們很遠,又很近,有時遙不可及,有時卻又近在咫尺。在現在社會,我們常常把哲學單獨拿出來看,卻忘了,在古時候哲學和古人的生活息息相關,密不可分。這部簡史,有助於我們很好的梳理下前人留給我們的哲學財富,有助於我們透過哲學,通過哲學去看待我們眼前的世界,去看待日益豐富、海量的信息,讓我們的心靈有個可以休憩的空間,讓浮躁和茫然不要那麼緊緊逼迫,給心靈一個可以小憩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