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教師的建議優秀讀後感範文600字(通用7篇)

學識都 人氣:9.16K

讀完一本名著以後,你心中有什麼感想呢?讓我們好好寫份讀後感,把你的收穫和感想記錄下來吧。你想知道讀後感怎麼寫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給教師的建議優秀讀後感範文600字(通用7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給教師的建議優秀讀後感範文600字(通用7篇)

給教師的建議優秀讀後感1

蘇聯當代著名的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是一位具有30多年教育實踐經驗的教育理論學家。他寫的《給教師的提議》一書中一共談了一百條提議讓作爲剛進入教育崗位的我受益匪淺讀着此書就好像這位智者就站在我的面前他循循善誘給我排憂解惱給我指點迷津。他又好像一位平易近人而又學識淵博的老人在我遇到種種困難時及時給我以幫忙讓我有了明確的方向給我以極大的鼓勵他就像一盞明燈一樣讓我對未來的事業前景充滿信心。

”書到用時方恨少是非經過不知難。”對於剛踏入教育行業的我而言要學的東西實在太多了而我明白的東西又太少了。有人說教給學生一杯水教師應當有一桶水。如若這桶水不及時予以添加也會有用盡的那一天。”教然後知困學然後知不足”所以我此刻的任務不僅僅是認真盡責地做好自我的教育工作及時的充電是必須的僅有多讀書多增加自我的文化底蘊纔會將教育工作完成得更出色。並且教師是否熱愛讀書精神世界是否充實對學生有很深的影響。

教師知識淵博談吐不凡會讓學生對教師充滿敬佩之情對知識充滿渴望。所以想要成爲一名好教師自我首先要熱愛讀書和你的學生一同走進書記的世界在世界裏遨遊!以往有一個問題一向困擾着我讀書需要必須的時間那麼我們的時間怎樣夠分配呢每一天八小時的工作排得滿滿的:備課上課批改學生作業輔導學習本事稍差的學生還要時常接待家長處理學生之間的摩擦另外搞好班級的環境佈置完成大隊的部的任務等等這些已經讓我有點應接不暇還要空出時間來完成佈置給新近教師的一些任務晚上回家也會有這些那些的瑣碎之事教師讀書的時間哪裏來帶着這個疑問我仔細閱讀了蘇霍姆林斯的書。

給教師的建議優秀讀後感2

蘇聯當代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30多年教育實踐經驗的教育理論家。他寫的《給教師的建議》一書中共談了一百條建議,讀着此書,就好像有一位智者站在你面前,他循循善誘,給我排解煩惱,給我指點迷津,又猶如一位和藹可親而又博學的老人,在我遇到困難的時候及時給我以幫助,讓我充滿信心……

在第一節,蘇氏提出了一個至今令許多老師頭疼的問題:就是爲什麼早在—年級就會出現一些落伍的、考不及格的學生,而到二、三年級有時候還會遇到落伍得無可救藥的,因而教師乾脆對他放棄不管的學生呢?這個問題不光是在蘇氏所處的那個年代存在,就是在今,絲毫未見減少。說起這裏面的原因,教師大都歸結爲學生不知道學習或者腦子笨,家長不配合。而不是積極地從自己身上找原因。

那麼造成這其中的原因到底是什麼呢?這是因爲在學校生活的最主要的領域——腦力勞動的領域裏,對兒童缺乏個別對待的態度的緣故。這句話說白了,就是我國的教育家孔子所提出的“因材施教”。應該說,這條教育原則,對每一個從事教育的人來說都是耳熟能詳。我們在制定計劃時也經常說,不僅要備教材,還要備學生。而在實際的教育工作中,有幾人能做到這一點呢?

在書中也提到了教師的語言問題。教師的語言要純潔、文明、健康;教師的語言要準確、鮮明、簡練;語言作爲一種感人的力量,它的真正的美離不開言辭的熱情、誠懇和富於激勵性;教師的語言要含蓄、幽默、富於啓發性。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這句話還是有它的道理的,不僅要多看書,還要把書中獲得的啓示用到實踐中,那纔是真正的看書了。

給教師的建議優秀讀後感3

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讓我感觸頗多,尤其是第46條關於教育日記的建議讓我感受到在教學實踐中寫教育日記的作用和意義。作爲教師,我們把自己在教學過程中有所觸動的瞬間和教育故事變成文字記錄在案,不僅是對流逝歲月的美好回憶,更是進行教育反思從而提升自己的寶貴財富。

教育日記可以幫助我們學會觀察。因爲記錄的基礎是觀察,要想有事可寫,就必須做個用心觀察的人,在孩子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中捕捉到細微的教育現象。寫教育日記就可以讓我們更有目的更細緻地去觀察。

教育日記可以幫助我們學會思考。教育日記既可以記錄教學反思,也可以記錄教學活動、班級管理中的問題、和家長溝通的過程等,把觀察和記錄的情況進行總結、分析,使我們在思考中學會改變和創新,從而指導我們以後更好地進行教育教學活動。

教育日記可以幫助我們學會堅持。很佩服蘇霍姆林斯基能夠從當教師的第一天起就開始記教育日記,並做到一輩子都在堅持。他重視對學生表象資料的記錄,特別重視對後進生的記錄,這種持之以恆的精神,令人敬佩。

其實,我們上完課後,也經常和同年級同辦公室的老師探討一堂課下來的得與失,有時交流得也挺熱烈,只是都沒有記錄下來。常常也會發現學生一句真誠的話語、一個有趣的舉動、一個燦爛的笑容時不時地撥動我們的心絃,引發我們的一些感慨,但因爲沒能及時記錄下來而隨着時間的流逝被逐漸淡忘。

作爲老師,我們要學習蘇霍姆林斯基,做教育生活的有心人,記錄教育現象、自己的在工作中的感受和思考,把教育生活中一顆顆散落的“珍珠”穿起來,爲自己的教育事業編一串美麗的項鍊。

給教師的建議優秀讀後感4

”在閱讀的同時能夠思考,在思考的'同時能夠閱讀。”蘇霍姆林斯基的這句話道出了學習的真諦。我始終認爲,學習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就是閱讀能力,有思考的閱讀。

小學中高年級開始,很多學生的學習障礙首先就出現在閱讀上。讀不懂課本,讀不懂材料,讀不懂新聞,讀不懂評論。用他們的話來說就是:“我每個字都懂,但就是不知道這句話在講什麼。”此時,一般我都會問一句:“你具體哪個地方不理解呢?”大部分學生都會說:“都不懂!”

“都不懂”三個字正正說明了他們在閱讀的過程中沒有思考。或懶於思考,或不懂思考。懶於思考的,是學習習慣的問題,改掉習慣即能提高學習效果。不懂思考的,則是學習能力問題。可能就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言,這是從小學就拉下的問題,從小就沒有鍛鍊好理解能力。也有可能是知識面太窄、視野不夠開闊的緣故。古語云:“見多識廣”。見得多了,纔會識得廣,想得深。見都沒見過,談何思考?!

在學習上,有一個理論叫“最近發展區理論”,由維果斯基提出。他認爲,學生的學習水平,分爲現有的水平和可能達到的水平兩個方面。兩者之間的差異,就是最近發展區。

學習的過程就是不斷讓最近發展區成爲現有水平,進而不斷提高可能達到的水平的過程。

如果有兩位同學,一位同學從小大量閱讀,他的現有水平是5,;另一位同學從小閱讀量不大,他的現有水平是1。那麼,要想這兩位同學都達到10的可能達到水平,顯然前者的“最近發展區”要小一點。前者比後者將更容易實現10的水平。

最後,如何有效地做到有思考的閱讀?寫讀書筆記是個不錯的方法。

給教師的建議優秀讀後感5

作者在一開始就提出了一個教學中經常出現的情況:學生昨天上課時都懂了,但今天上課時,卻已經模糊甚至忘記了。

這是因爲“懂得還不等於已知,理解還不等於知識”。

上一章作者說到學習新教材不能讓學生停留在膚淺的理解層面,並避免在第一次學習時犯錯誤,而今天文章的重點在於“爲了掌握知識,還必須進行思考”。這是一個學習的遞進。

因爲作者是前蘇聯人,書中例舉了很多他在教授語言語法方面的例子,看起來有些讓人不明深意,但我們只要將俄語換成漢語就不難理解。

看到這些語法,我就想起初中的語文老師給我們講語文課本後面的附錄內容。這些內容都沒有正式印在課文正文裏,但她也帶着我們仔細地從頭學到尾地學習了一遍,其實這些恰恰是語文學習的基礎。

還有初中的政治老師在講解原始社會的一些篇章時,就採用了列出問題讓我們分組討論尋找答案的方式。這也印證了作者所提到的“在歷史課上和語文課上,對新教材的思考,多半是讓學生尋找剛剛講過的教材中的因果聯繫和意義聯繫。”

學習新教材時思考得越多,越有助於對教材內容的理解,看來關鍵就在於提出什麼樣的問題可以讓學生思考得更高效,不僅可以減少完成家庭作業的時間,還可以縮短回課的時間,增加講解新內容的時間。這將是一個良性循環的過程;否則就會適得其反。

在家庭教育方面,閱讀可以讓思考更充分,特別是持續的親子閱讀。一個較長的故事往往需要許多天才能讀完,每天不僅需要傾聽,還需要對過去故事情節的回憶,還有故事前後發展的關聯。這時,就可以提出一些問題,作爲承前啓後的鋪墊。在一個故事講完以後,留下的就不只是“又聽完了一個故事”這樣的簡單印象,還有這個故事值得被書寫的那些因素。

給教師的建議優秀讀後感6

未讀這本書前,我是抱着“啃”硬骨頭的心態,打算去“啃”這本書的。因爲,一直覺得蘇霍姆林斯基是位大教育家大思想家,貌似所有的“家”們的學術著作都滿紙理論,很難讀懂。打開書,卻發現其實不然。開始幾篇就深深吸引了我的視線,說到了我的心裏。

請記住:沒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學生——剖析了爲什麼早在一年級就會出現一些落伍的、考不及格的學生,而到二、三年級有時候還會遇到落伍到無可救藥,因而老師對他放棄不管的學生,強調了教師要善於確定每一個學生在此刻能夠做到什麼程度,如何使他的智力得到進一步的發展,並在文章的最後,分享了他如何吸引學生注意力的小祕訣,就是設法讓每一個學生在課堂上都能進行腦力勞動!

教師的時間從哪裏來——本篇讓我產生了很大的共鳴。一晝夜只有24小時啊!確實,做教師的都知道,每天必須做的幾件事:備課、上課、改作業、課外輔導,完成學校各項任務。帶着這個問題,我閱讀到書中所寫:怎樣進行呢?這就是讀書,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潺潺小溪,每日不斷,注入思想的大河。讀書不是爲了應付明天的課,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文中那位用一輩子來備課的歷史老師,彷彿給我打開了一扇窗,使我窺見了教育技巧的一些奧祕。

蘇霍姆林斯基不愧是一位具有三十多年教育實踐經驗的教育理論家,本書中很多都是蘇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學中的實例,娓娓道來,既有生動的實際事例,又有精闢的理論分析。他能結合兒童學習的規律,舉出實際的例子,深入淺出地指導老師們在每一個學習細節上應該如何處理,關於本書的閱讀還在進行,關於教學的思考還將繼續。

給教師的建議優秀讀後感7

《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是前蘇聯著名的實踐家和教育理論家蘇霍姆林斯基爲了提高中小學的實際問題,切實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專爲中小學教師寫的書。而譯者根據我國的情況和需要選擇了《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的精華部分,另從蘇氏的其他著作裏選譯了有益於教師開闊眼界、提高水平的精彩條目,作爲補充,全書仍有一百條,改稱《給教師的建議》。

翻開本書,單單看目錄,就極大的激發了我的好奇心,這其中很多問題不正是自己在實際的教育教學中遇到的嗎?究竟如何解決,迫不及待去書中一探究竟。

一個月的時間,終於讀完了,每條建議所談的問題,既有生動的實際實例,又有精闢的理論分析。讀完之後真的受益匪淺,感悟良多。

感受最深的是教師的時間問題,作爲一名新手教師,我常常感到手忙腳亂,覺得時間過的很快,時間不夠用......時間問題一直困擾着我。看了《教師的時間從哪裏來?一晝夜只有24小時》這條建議後,好像突然明白了,學無止境,只有不斷學習、不斷閱讀,豐富自己的知識儲備,才能夠在需要的時候很快提取出可以幫助自己解決問題的內容。正如本文中所舉的例子,一位有30年教齡的歷史教師上的公開課非常成功,問他用了多久時間備課時,他說一輩子,但對這課題的直接準備是15分鐘左右。聽完這位歷史老師的回答後,細細想來,真的是這樣的,如果我們一直不斷的學習,爲自己“充電”,學習和自己生活、工作息息相關的知識,那就能在碰到具體問題時快速解決,不用再臨時抱佛腳。雖然說臨陣磨槍,不快也光,但是我們更希望打有準備之仗。讀書,終身學習是我們永恆的主題。

讀書,學習他人的智慧,就是在節約我們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