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雨》讀後感2000字範文

學識都 人氣:5.22K

我與《雷雨》相識,媒人是電視臺播出的話劇。時值春節,一邊在各屋跑來跑去感受節日氣氛,一邊隨意地給正吸引着大部分家庭成員的電視屏幕送去幾瞥的我,左耳充斥着鞭炮聲,右耳不時地捕捉到這樣的語句——“在這間屋子裏……”。我從不知關於《雷雨》任何細節和信息,所以當時以爲這只不過是一部有着無聊透頂的情節還稍稍充斥着一絲恐怖氣氛的劇本。然而當我實在無所事事也坐下來觀看這部由衆明星出演的話劇時,我才發現自己錯了,這也開啓了“我‘讀’《雷雨》”之路的大門。

《雷雨》讀後感2000字範文

其實仔細想來,在電視上主要用耳朵“讀”的那遍是完全沒有讀懂。年少的我對於任何有關愛情的事物都不用家長提醒地有所排斥,而《雷雨》的第四幕,也就是最後一幕,更因此讓我似懂非懂。我只依稀記得演員誇張的語氣和動作,場景的單調和乏味,還有句中人物的痛苦生活,其他的內容是完全沒有印象的。就這樣,初“讀”《雷雨》就這樣謝幕了。

記不得是什麼時候又爲什麼想到捧起《雷雨》的原作好好讀上一遍了,只記得這一看就怎麼也放不下。不過其實最初的只用眼睛“讀”的那幾遍還是沒能讓我明白作者想要表達的意思。比如說我從沒想過“鬧鬼”這個情節是什麼意思,還有我曾一度認爲“大少爺”這個可憐的人物爲什麼不能得其所愛。雖然我還沾沾自喜地認爲每讀一次都有新的收穫,但是我還是隻把它當作一個故事,完全沒有理解作者寫此書的用意。相比之下,巴金的《家》理解起來就要容易得多,不知是不是由於讀《家》時已經長大的緣故,僅讀一次就大致明白作者的用意,而《雷雨》可讓我費了不少“心血”。

閒話少說,這就進入了最後一段的路程——真正的用心去讀。不是說之前沒用心,而是即使用心讀也因爲缺乏背景知識而根本讀不懂。而之後越看越順到能背出其中不少句子的幾次,我是真的對其有所感了。至此,我纔想要將《雷雨》的大意以我自己的理解,用我自己的方式概括一下。其實情節很簡單,不過是講述了周家及其身邊的兩代人之間的故事。關於更多的細節,這個很難說。因爲對於這樣一部優秀的作品,每個人都會有不同的感受,所以我之後的見解就只能算是個人的愚見了。

就先從主人公入手吧。這個問題其實很難說。初讀雷雨時,我一直認爲主人公是周萍,因爲他有才華,又是糾纏了很久的感情戲的男主人公,還把他視作得不到幸福也得不到施展空間的大英雄。當然這種相反不免顯得有些幼稚可笑,而我現在則認爲每個人都是故事的主角。周萍是這樣一個人,或許他和周樸園一樣,愛上了本永遠不可能屬於他的僕人;或許他比父親更甚地與自己的“後母”產生一些不必要的感情;或許他沒有承擔起家中完整的職責,沒有做出榜樣反而在家中時時顯得無精打采,但他的本性從不是惡的。或者說,每個人的本性都是善的。周萍爲何與繁漪產生感情?是因爲他在缺失雙親的愛的情況下終於有了一個與自己年齡相差不多的“母親”,當然兩人的感情會日益加深。周萍爲何愛四鳳到如此地步?就是因爲在這個家中,他既要充當孝順的兒子,又要充當辜負感情的“前男友”,還要承擔作爲兄長的責任,而自己從沒有過依靠,被壓抑得太久。而這時,開朗活潑、勤勞大方的四鳳就像他前行道路上的一盞明燈,能聽他訴說自己的苦惱,能理解他渴望自由的心靈,能無所顧忌地抒發出自己內心的感情,於是二人自然而然走到一起。周萍又是爲何精神萎靡?這是最容易解釋的,每個人在壓力面前都有想退縮的念頭,而在重重壓力之下無法脫身的他當然不例外。由此可見,周萍的種種做法,我們都能一一找出原因。

本劇真實的主人公是周樸園。或許他不是戲份最多的,或許他不是個性最鮮明的',整部戲的所有人員都和他有某種關聯。由此,就涉及到了本劇的構思和主旨。作者是想通過寫周樸園和他身邊的人之間的一些事情,來影射到所有當時的有權有勢的富商家族的領導者。周樸園或許不是一個平凡的父親——他在商海乘風破浪、運籌帷幄,但他是個普通的父親、普通的丈夫、普通的男人。他實際上有三個兒子,但每一個都是他的心病:周萍無法變得剛強起來,自己也只能爲止提供經濟的支持而非精神的溝通和鼓勵,同時,還要眼看着他愛上四鳳,重蹈自己當年的覆轍而無能爲力;魯大海屬於從小就沒再見過,終於相見卻是以敵人的身份;周衝也是令人不放心的一個,思想太過單純天真,而且無法很好地進行親子間的交流——這就是一個普通的父親。而說起他的丈夫職責,只能說他只有一個妻子,就是繁漪。或許因爲商業或名譽上的原因,這兩個十分不和的人成了一對,周樸園於是只有以忙碌和工作需要爲藉口,做一些看似“荒謬”的事情。一旦他擁有了以上兩條煩惱,他怎不是個普通的在家裏受雙方面壓力的男人?在外,他面臨着更多的困擾:爲了企業的利益,要狠下心來做任何事情,包括犧牲工人的生命;爲了企業的聲譽,要“敢於”採取任何手段,束縛任何人,包括妻子和兒女;爲了所謂的“忠義”,甚至不得不放棄一些作爲人最基本的感情,包括愛情。所以,作者從周樸園的方面,反映出當時社會的現狀——每個人都生活在網中,看不清生活,看不清世界。

至於巴金所說自己在《家中》“沒有給讀者指出一條明確的路”就草草收尾,曹禺就很好地避免了這個問題。就他自己多次在多處提到,曹禺最喜歡的是繁漪這個人物,意在表明他欣賞這樣敢於反抗的人,並且提倡這種特立獨行不受壓迫的精神,這已然是爲讀者指明的道路了。至於魯大海,我原本也是很欣賞的,但後來才明白了他行事魯莽的方式,對於那個時代也是很不適合的,而曹禺恰恰通過“逃跑”這樣一個結局反映出:盲目的抗爭其實沒有什麼效果,不會改變任何人和事,反倒是最終可能傷了自己。其實世上的事沒有對錯好壞之分,亂世的事更是這樣。

我讀《雷雨》,只是因爲自己能與文學大師進行某種程度上的交談而欣慰。我也看過很多當時那個年代的影視作品,也都明白它們想表達的又是什麼,與其說是一種希冀,一種祈求,不如說是一種內心深處感情的觸發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