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慘世界讀後感2000字

學識都 人氣:1.22W

篇一

悲慘世界讀後感2000字

《悲慘世界》是法國偉大的現實主義作家雨果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它是一部聞名世的界名著,它描寫了法國大革命前夕社會各階層人民的不同命運,反映了當時社會的重重矛盾,歌頌了人性的善良與純真,鞭撻了統治階級和上流社會的相互傾軋的醜惡現象。它把慘淡荒蕪世界中人性的種種改變盡收眼底,讓我不禁感嘆人性的微妙。雖然是在這樣一個黑暗不公的社會裏,卻有一個始終與醜惡勢力相抗衡的人——冉阿讓。

生存在“善與惡”的永恆主題中,《悲慘世界》以其獨特的魅力贏得了一代又一代人們的喜愛,成爲世界文學殿堂中一道絢麗多彩的風景。在這部作品中,作者將同情的眼光投向在社會底層苦苦求生的人們,對資本主義社會的黑暗進行了有力的揭露和批判。雨果以他細膩的文筆,淋漓盡致地描繪了處於水深火熱的人們地獄般的生活。雖然他們的命運是悲慘的,但是他們的心靈是高尚的,他們心裏都有一個強有力的信念——愛。有了這種愛,一切都變得美好;有了這種愛就能抵抗痛苦,消滅痛苦。愛或是一句親切的問候,或是嚴厲的責罵,或是人們之間的互幫互助,愛或許還是一個微小的動作……冉阿讓死了,他安詳地閉上了他的雙眼,然而在他身後,卻留下了一曲曲用愛編織的篇章,久久流傳…… 本文以一串問句開頭,造成懸念,並引出作品主要內容,以便讀者有所瞭解。接着,適時提出文章感點:“只有愛,才能消滅世界上一切的不幸。”在此基礎上,作者又聯想到社會人世的博愛,並簡述了一個令人震撼的“愛的故事”,使作品主題昇華。結尾也意味深長。

也許正是他的博愛、寬容及其高尚的靈魂,又重新喚回了人們內心深處的良知。當出獄後的冉阿讓揹負着囚犯的身份,飽受嫌棄鄙視。社會的不公與排斥,消弭了他重新做人,改過向善的信心。是寬大爲懷的主教伸出慷慨的援助之手收容了走投無路的冉阿讓,他不僅不計較冉阿讓偷他的銀器具,反而將一對銀製燭臺送給了他並囑咐道:“答應我一定要把這些錢用到好的'地方。把這些銀器賣掉,用這些錢讓自己過得好一些。”我終於相信,人是可以改變人的,正如主教以寬大、仁慈深深感化了冉阿讓,給了他無限的希望,使他徹底悔悟,開始新的生活。樂於助人,見義勇爲得到人民的愛戴,搖身一變成了受人尊敬的市長。這一切使我既感動又欣喜。然而欣喜之餘卻又陷入了深深的思緒之中。從囚犯到市長,簡直是天壤之別,這無疑是人性的巨大轉變。面對着窮困潦倒,世態炎涼,將會產生兩種人:第一種是卑微的人。他們醜陋、自私、貪婪的本性再也無法隱藏。就如書中的德納第,他爲了錢財不惜一切進行詐騙,一會聲稱是演員,一會兒又變成了畫家,但他再高明也掩蓋不住他醜陋的本性。其實在當今社會也不乏有一些爲了眼前利益而不擇手段的卑鄙小人。如一些憑藉職權貪腐受h者;在重大賽事中爲得到好成績而服用興f劑者;還有小到考試作弊者……任何刻意的僞裝都將被識破,虛僞不可能永久。另一種則無論什麼情況都能永保光明、善良、寬容的高尚情操的人。洗新革面後的冉阿讓變得寬大、善良因而感化了冷酷、固執,曾一味追捕他的警長沙威。我再一次被人性的巨大力量震憾。願我們身邊多一些主教般光明的使者,有更多人能加入到助人爲樂、見義勇爲的隊伍中來。社會需要這樣的人,世界需要這樣的人,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創造我們的生活,創造出一個善良、和睦、光明的世界!

篇二

《悲慘世界》詮釋了法國大革命前夕的三大悲慘一一男人因貧窮而出賣勞力,女人因貧窮而出賣靈魂,孩子因貧窮而出賣勞力,牽動過無數人的內心。究竟是何原因使得它深受世界人民的喜愛?是波瀾起伏的情節感人,還是精闢深刻的思想動人?涉世未深的我無從理解。然而,這本書令我感受最深的就是愛一一人間最珍貴的感情。

(一)愛,需要寬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