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朝的崩潰》讀後感2000字

學識都 人氣:1.78W

道德的批判最是無情。而批判一旦升至道德的層面,事情的細節便失去了原有的意義,至於細節之中所包含的各種信息、教訓更是成了毫無用處的廢物。本站小編爲大家精心蒐集了一篇“《天朝的崩潰》讀後感2000字”,歡迎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天朝的崩潰》讀後感2000字

以每天一章的速度,在高度的閱讀快感中,我用一週的時間讀完了茅海建先生的《天朝的崩潰》一書。本書的副標題是“戰爭再研究”,1840年發生的戰爭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毋庸置疑。在閱讀本書之前,我對之的認識僅僅侷限於林則徐、關天培、陳化成等愛國將領的反抗侵略、琦善的通敵賣國、一系列屈辱的不平等條約之上。我所接觸的這段歷史,基本是一些愛憎分明的道德評判構成的,而我又天生是一個懷疑主義者,雖然並不相信,但沒有人把歷史細節指給我看。

拿起厚達600頁的“磚頭”,不僅心中打鼓,我能不能在假期末的幾天悠閒時光讀完一本如此厚重,研究對象又如此沉重,充滿了密密麻麻蠅頭小注的專業歷史著作呢?

擔心是多餘的,翻開書的第一章,我就開始津津有味地跟着作者對“琦善賣國”一案進行修正去了。事實是,作者不但是個擁有學人之拙的嚴謹學者,更是一個有着詩人之慧的故事能手。誠如序言中作者好友的兩句建言,“曰注重人物命運、曰解釋歷史現象”。作者在人物命運中闡釋歷史現象,在歷史現實中揭示人物的命運和侷限。一切從經年掌握的大量歷史材料出發,不囿於成規和既有立場,果斷地對曾經的歷史做出了自己的判斷。

在作者筆下、侵略者的狡黠無賴、見風使舵、道光帝和清朝大員們的矇昧遊移、不知所云都躍然紙上。讓我印象尤爲深刻的是,作者除了常規材料的分析判斷,尤爲注重現帶軍事技術和地理因素、注重以現代觀念考量戰爭時期的中國外交和各種制度,從而在紛繁的史料中發掘出深具意義的歷史細節。就戰爭而言,作者對雙方戰爭的意圖到實現意圖的戰備、戰力、戰略、戰術,甚至戰法和編制、後勤補給和官兵心態無所不及,每次大小戰鬥均有詳細的戰術分析。而戰爭背後,是支持戰爭的人文地理背景,作者海陸並重、民情吏治兼顧,將帥的背景考量、具體的溝壑水道皆所呈現。正是這些“技術”層面的實證演繹,使本書對歷史細節的重視可用“具體而微”四字加以概括。

由細節所呈現的歷史,當然比由理論引導的歷史可親可敬的多,因爲除了作者的觀點和分析,我們獲得了認知歷史思辨歷史的最基本材料,而理論構築的歷史,剝去宣傳的外衣,餘下的只是稻草。

面對一百多年來對“中英戰爭”愛憎分明的道德評價,作者強調指出,“歷史學最基本的價值,就在於提供錯誤,即失敗的教訓。”而一切出於“憤恨”、“不服輸”或其他目的'而對歷史進行的“神話”或“鬼話”的實踐,已經超越了歷史研究的範圍,只能白白浪費歷史的寶貴財富。

基於這樣的思想,在事實的基礎上,作者對圍繞“戰爭”進行的道德化歷史敘述進行了毫不留情的批判,分析了“妥協→投降→賣國”的“奸臣模式”是如何成爲一百多年來歷史學家們的基礎命題,歷史又是如何在這種命題中轉化爲宣傳的。

全書試圖解答一個個今天看來不可思議的命題:

爲什麼真實的戰況到開戰一年多以後道光皇帝依然矇在鼓裏,胡亂發出前後矛盾的作戰指令?

爲什麼清朝大員集體撒謊、對着道光帝大施陰謀,一個比一個精彩絕倫?

爲什麼親歷戰爭第一線的清朝大員都先後“由剿而撫”,稍顯精明的伊里布、耆英甚至不顧聖旨,跟着英軍屁股後面乞和團團亂轉?

爲什麼戰爭開始、英軍和清軍不約而同競相封鎖海口?

清軍的軍力如何,性質又是什麼?內衛部隊、警察還是國防軍?

爲什麼清支援部隊軍紀渙散、資用靡費,竟然有部隊在整個戰爭期間長途奔襲數千裏、歷時大半年卻始終沒到前線?

神話林則徐的思想境界到底有多高?他一生最大的錯誤是什麼?

翻譯因素在戰爭的外交中起到了什麼作用?

三元里抗英民衆如何組織、其民族意識和戰鬥力如何?

爲什麼衆多主權被輕易出讓而侵略者和滿清政府卻各得其所歡慶成功?

……

歷史的陰差陽錯不僅造就了“賣國賊”和“民族英雄”,也造就了太多的誤會和故事。而這些故事,被茅海建先生細細講來,猶如抽絲剝繭,層層深入,讓人感慨萬千的同時,更是欲罷不能。

爲什麼要讀《天潮的崩潰》來重新理解戰爭和近代中國?它展開了就被遮蔽的歷史的另一面。

在當代中國,對歷史的回顧和反思似乎越來越成爲一件遙遠而意義稀薄的事情。歷史被作爲一門無關緊要的課程安插傳統教育中,在這裏,歷史不是思辨的對象,史實也不是分析與批判的競技場。另一方面,闡釋歷史、構建歷史卻又顯得至關重要,或者說正因爲“至關重要”的闡釋轉而成爲認識歷史的基礎和規範,所以歷史才“無關緊要”起來。歷史的重要性就在於,誰獲得了闡釋歷史的權力,誰就會天然獲得了創造自我的“合法性”。因此,“瞭解並接受結論”,便成爲了當下基礎教育中歷史學科的目標和常態。

重要的不是人們能否有機會接觸紛繁複雜的史料、並“正確”把握它們;重要的是他們能否在充滿了符號性質的“宣傳”、結論和定義的歷史中,擁有考量歷史的能力。

我還喜歡書中的一句話,特意記下:“知識給人以力量,愚昧也給人以力量,有時甚至是更大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