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道婆》讀後感

學識都 人氣:1.37W

不知道你們有沒有聽過說黃道婆這個人呢?接下來小編給你們分享《黃道婆》讀後感,希望你們喜歡。

《黃道婆》讀後感

《黃道婆》讀後感一

《中國歷史故事》是我“不說話的老師”,是它幫助我打開了歷史的大門,讓我知道了中國的悠久歷史。

這本書的內容很吸引人,裏面有許多歷史故事,比如說:晏子相齊、風流才子司馬相如、周武王伐紂等故事。這些故事有的充分體現了古代人民的足智多謀,有的表現了友誼的珍貴,還有的是講一些爾虞我詐的故事。其中,給我印象最深的要數《女紡織家黃道婆》這個故事了。

黃道婆善良、好學、誠實的品格,讓我欽佩。她家境貧窮,父母養不活她,就把她賣給別人當童養媳。黃道婆整天都要幹活,還要被公婆打罵,過着生不如死的生活。因爲她的勇敢,她終於逃出了公婆家,到處去流浪。有一天,黃道婆偷偷地上了一條船,跟着船一起來到了海口市。她和當地居民一起學紡織。但她時刻不忘自己的家鄉,過了三十多年,黃道婆回到了自己的家鄉烏泥涇鎮。她把自己學到的紡織技術傳給了鎮上的婦女,從而生產出了大批的“烏泥涇被”。當時,“烏泥涇被”聞名全國。

這個故事讓我有很大的感觸。從書中,我知道了黃道婆,瞭解了黃道婆爲了家鄉的發展,她無私奉獻、自強不息。她真是我學習的好榜樣

《黃道婆》讀後感二

《黃道婆》這篇課文寫了關於黃道婆歷經苦難,衝出牢籠後認真進行技術革新的偉大歷史功績,受到人民無限崇敬的動人故事。

黃道婆的技術革新是對紡織布的工序中的四道工序的工具進行了革新。這四道工序分別是軋、彈、紡、織。改進成爲能紡三根紗的腳踏車。

黃道婆通過革新建立了很多的歷史功績,她引入一年生兩種棉花。由此推動了當時的.社會經濟,傳統農村經濟有了革命性的變化,商業市鎮慢慢形成和繁榮,以及相關產業快速發展,讀後感《《黃道婆》讀後感400字》。她還改變了當時人們的生產習俗、消費習俗、婦女地位和婚嫁習俗。更加促進了貿易的國際交流,革新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實實在在改善了人民的生活。

人們自發地對黃道婆有了民間信仰,人們建造了烏泥涇先棉祠、,黃道婆墓地等景觀。人們還紀念黃道婆生日。充分說明人民對勇於進取、勇於探索、勇於改革的人崇敬!

黃道婆的豐功偉績令人不能忘卻,她在中國人民的發展歷史上立下了重大功勞。我們應該向她學習,在學習上緊跟老師的教學改革方法,積極開動腦筋,勇於創新,認真改革學習方式,加強探討新的學習方法,相信我們一定能學習得更出色,相信也一定會結出可喜的成果。

生平簡介

黃道婆(1245—1330年),宋末元初着名名的棉紡織家。又名黃婆,黃母。松江府烏泥涇鎮(今上海市徐彙區華涇鎮)人。出身貧苦,少年受封建家庭壓迫流落崖州(今海南島),以道觀爲家,勞動、生活在黎族姐妹中,並師從黎族人學會運用制棉工具和織崖州被的方法。

元代元貞年間(1295—1296)重返故鄉,在松江府以東的烏泥涇鎮,教人制棉,傳授和推廣“扞(攪車,即軋棉機)、彈(彈棉弓)、紡(紡車)、織(織機)之具和“錯紗配色,綜線挈花”等織造技術。她所織的被褥巾帶,其上折枝團鳳棋局字樣,粲然若寫”。由於烏泥涇和松江一帶人民迅速掌握了先進的織造技術,一時“烏泥涇被不脛而走,廣傳於大江南北”。當時的太倉、上海等縣都加以仿效。棉紡織品色澤繁多,呈現出空前的盛況。黃道婆去世以後,松江府曾成爲全國最大的棉紡織中心,松江布有“衣被天下”的美稱。

1330年卒。松江人民感念她的恩德,在順帝至元二年(1336),爲她立祠,歲時享祀。後因戰亂,祠被毀。

至正二十二年(1362)鄉人張守中重建並請王逢作詩紀念。

明熹宗天啓六年(1626)張之象塑其像於寧國寺。清嘉慶年間,上海城內渡鶴樓西北小巷,立有小廟。黃道婆墓在上海縣華涇鎮北面的東灣村,於1957年重新修建並立有石碑。上海的南市區曾有先棉祠,建黃道婆禪院。上海豫院內,有清咸豐時作爲布業公所的跋織亭,供奉黃道婆爲始祖。在黃道婆的故鄉烏泥涇,還有上海,至今還傳頌着:“黃婆婆,黃婆婆,教我紗,教我布,兩隻筒子兩匹布”的民謠。

豐碑

黃道婆是我國棉紡業的先驅,十三世紀傑出的紡織技術革新家。她有着不畏艱辛、勇爲天下先的革新精神。她把在海南學得的棉紡織技術帶回家鄉,在上海松江一帶推廣傳播。並經過改革,創造出一套先進的棉紡工具和紡織技術,不僅澤被故里,造福一方,極大地推動了我國棉紡業。爲弘揚元代紡織革新家黃道婆的豐功偉績和激勵後來者,2003年徐彙區文化局、華徑鎮人民政府共同出資在墓地旁建造了黃道婆紀念館,陳列展品300餘件,展示了她一生所做的貢獻。

解放後,黨和人民政府組織人力,爲黃道婆重新修墓立碑,栽植青松翠柏,表彰這位女紡織技術革新家、科學家的科學功績,寄託人民的長遠哀思和深切懷念。黃道婆的奮鬥精神,將永遠鼓舞人們向科學的高峯攀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