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社會發展調研報告範文(精選5篇)

學識都 人氣:1W

隨着社會不斷地進步,報告的使用成爲日常生活的常態,我們在寫報告的時候要注意涵蓋報告的基本要素。你還在對寫報告感到一籌莫展嗎?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經濟社會發展調研報告範文(精選5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經濟社會發展調研報告範文(精選5篇)

經濟社會發展調研報告1

xx鄉是全縣唯一的民族鄉,多年來一直被各級黨委政府和有關部門高度重視和傾斜支持,特別是近年來,通過實施災後重建和各類項目建設,鄉村面貌發生了巨大變化。目前,中央、省、市關於維護民族地區穩定和加快經濟社會發展的政策更加優越,各級領導十分重視,優惠政策疊加,發展機遇空前,幫扶力度加大。如何全力維護穩定,推動民族地區轉型跨越、和諧發展,是擺在聯鄉單位和鄉黨委政府面前緊迫而重要的課題。爲此,按照縣委蘇書記在該鄉草河壩村鄉村幹部座談會上的講話精神和馬主席的安排,縣政協組成調研組,採取進村入戶問計問需於民、召開鄉村幹部及鄉直單位負責人蔘加的會議尋找對策等方式,就xx鄉經濟社會發展有關問題進行了調研,現將調研情況報告下:

一、基本情況

全鄉轄16個村,51個村民小組,2834戶,10857人,其中藏族634戶,2545人(在外工作人員除外)。國土面積324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6782畝,20xx年農民人均純收入2594元。16個村中有純藏族村4個,藏族自然村14個,藏漢雜居村7個。純藏族村中,麥貢山村100戶,360人,其中立志山36戶,172人。入貢山村92戶,392人。強曲村163戶,688人,其中朱林坡47戶,216人。枕頭壩村68戶,236人;藏漢雜居村中,舊寨村中嶺山藏族村小組24戶,102人。景家壩村夾石山藏族村小組9戶,58人。下墩上村腰坪山藏族村小組11戶,42人。草河壩村草坡山藏族村小組62戶,237人。寨科橋村迭堡寨藏族村小組33戶,112人,寨科橋9戶,35人。石門溝村案板地藏族村小組57戶,253人。李子壩村楊尕山藏族村小組6戶,30人。

近年來,在黨和政府的重視關心下,在相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全鄉幹部羣衆艱苦努力,完成了農村居民災後重建,實施了扶貧整村推進、鄉村公路、文化教育衛生基礎設施等項目建設,狠抓水力電力開發,大力開展白馬民俗文化挖掘保護和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引導羣衆栽植花椒、核桃、板栗等經濟林果,人居環境得到改善,藏漢羣衆生活水平明顯提高。行政村所在地全部通了公路,部分村實施了“一池三改”項目,硬化了村內道路,修建白馬民俗傳習所5個,新建了中、小學教學樓、鄉衛生院醫技樓和鄉政府辦公樓。全鄉呈現出政治穩定、經濟發展、民族團結、宗教和順的良好勢頭。

二、潛力優勢及困難和問題

xx鄉除政策優越之外,有着較好的自然、人文資源優勢。水力資源豐富,白馬河橫貫全鄉,36條小溪常年不竭且山有多高水有多高,有利於水利電力開發和生態環境保護;生態環境良好,森林覆蓋率較高,草場面積大,白馬河上游地區特別是邱家壩等區域生態景觀宜人,棲息着大熊貓、金絲猴、紅腹錦等多種珍稀保護動物;多樣性垂直氣候明顯,“一溝有四季,十里不同天”,適宜多種動植物生長,中藥材、山野菜、食用菌種類繁多,有利於發展多種農業特色產業;白馬民俗文化古老獨特,享譽較高,已納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有利於發展生態民俗相結合的旅遊產業;人口較多,耕地較少,富餘勞動力較多,有利於開展勞務增收。

雖然有着上述優勢和潛力,經濟社會得到了快速發展,但由於自然和歷史等因素的影響,與縣內其他鄉鎮相比,發展相對緩慢,還存在着較多的困難和問題。主要表現在:

自然條件較差,迫切需要改善。境內山大溝深,土地瘠薄,人均佔有耕地1.5畝左右,以旱地和山坡地爲主,暴洪水、泥石流等自然災害頻繁,農作物增產增收難,農業生產效益低。

基礎設施滯後,迫切需要加強。以鵠鐵路爲主的鄉村公路雖然得到改善,但通行能力較差,存在晴通雨阻現象,部分自然村不通公路,白馬河沿線5處古廊橋年久失修,影響通行,特色建築面臨消失。公路交通不能滿足藏漢羣衆生產生活需求,更難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水利設施老化,沿川地區灌溉水渠基本屬於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修建,坍塌滲漏現象較爲普遍,如鐵樓村白馬渠、舊寨村八一渠、強曲和石門溝村團結渠、肖家山村桂家溝渠、景家壩村陽山渠和倒虹工程等水利設施都需要修復完善;中、小學教學樓雖已竣工使用,配套設施不完善,樓後未建護坎,存在安全隱患。部分村級組織活動室缺少設施,各村缺少衛生室,鄉村醫生不能有效發揮作用。5處民俗文化傳習所缺設施,缺乏文化廣場;麥貢山、下墩上兩村沒有實施農村電網改造,不能滿足羣衆安全正常用電。

教育衛生落後,迫切需要提升。通過災後重建和項目建設,教育衛生硬件設施得到改善,但師資力量短缺,醫技人員缺乏,致使教學質量不高,學生流失嚴重,羣衆就近就醫存在困難,嚴重影響着勞動者素質的提高。全鄉有小學、村學11所, 7至12歲適齡兒童694人,在校學生384人,流出外鄉310人,有教師47人,其中民辦轉公辦18人,高樓山農場工人轉教師3人,學歷合格的僅有26人,缺少英語和音、體、美教師。有初中一所,13至15週歲適齡兒童540人,在校學生260人,流出280人,有教師26人,其中代課教師3人,特崗教師5人。缺少英語和數理化教師;有衛生院一所,醫務人員7人,其中助理醫師2人,藥劑師1人,醫技人員短缺。

經濟發展緩慢,迫切需要加快。資源優勢尚未轉化爲產業優勢,白馬民俗文化利用剛剛起步,停留在唱歌跳舞接待客人的狀態,沒有帶來經濟收入。市場發育程度低,沒有農貿市場,沒有信用社,非公企業處在初始階段。農業效益低下,保護區內保護動物損害農作物的問題較爲突出,農業特色產業規模小,科技含量低,缺乏科學管理,基本處在種糧食吃飯、種花椒用錢、打工養家過日子的狀態。

三、思路和打算

xx鄉處在轉型跨越、科學發展的關鍵時期,必須把維護民族團結和社會穩定放在首位,搶抓優惠政策疊加、各級領導關注的良好機遇,全力推進經濟社會各項事業快速健康發展。立足當前,着眼長遠,做到長計劃與短安排有機結合,學好用好政策,強化資源利用,加快基礎建設,壯大富民產業,加強組織建設,統一全鄉思想,花大氣力、下大功夫狠抓各項工作落實。

1、抓好旅遊開發。按照《藏族鄉村中長期發展規劃》和《白馬河旅遊發展詳規》,抓好生態民俗相結合的旅遊產業開發,實施“兩點一線”旅遊發展戰略。以石門溝爲中心點,輻射帶動小溝橋、強曲、入貢山,以草河壩爲中心點,輻射帶動枕頭壩、寨科橋、李子壩,連接邱家壩,着力打造白馬河風情線。對白馬河所有古廊橋、水磨坊儘快進行修復,對全鄉所有古樹木進行掛牌保護,建立白馬文化藝術團,引導扶持能人大戶興辦民族特色的農家樂,在邱家壩恢復建立大熊貓、金絲猴等珍稀動物馴養場。

2、抓好基礎設施建設。從長遠謀劃,不放鬆對平鐵公路的爭取。從當前思考,必須升等改造23.5公里的鵠鐵公路,硬化鐵樓至邱家壩19公里的旅遊公路,硬化強曲、石門溝、入貢山、枕頭壩通村公路和迭堡寨通社公路,修通強曲至朱林坡、舊寨至中嶺山通社公路。全面修復白馬河沿線的5處古廊橋;完善修復沿川地區灌溉設施,修建景家壩、舊寨、鐵樓、草河壩等村河堤;實施麥貢山、下墩上兩村農網改造;修建鐵樓初級中學、中心小學教學樓樓後護坎。

3、抓好富民產業。一是抓好農業特色產業開發。依據地理條件和氣候特徵,白馬河中下游地區鞏固提升花椒、核桃產業,在景家壩至舊寨段推廣種植油橄欖,形成南岸花椒、北岸油橄欖種植模式,沿山及上游林緣地帶發展山野菜、食用菌,擴大板慄,種植漆樹,高半山地區發展青稞、苦蕎、高粱、糜谷等小雜糧。二是抓好農業示範點建設。確定肖家山村核桃坪爲優質核桃基地,寨科橋村芝麻河壩爲板栗基地。修通核桃坪農機道路,加大科技含量,強化科學管理,以“兩點”示範帶動全鄉農業特色產業,促農增收。三是抓好勞務增收。發揮富裕勞動力多,北京、天津等地在外幹事創業能人大戶的優勢,搭橋牽線,加強聯繫,強化技能培訓,做好組織輸送和維權工作,提升勞務輸轉工作水平。四是採取政策扶持,政府幫助等辦法,帶動非公經濟發展。支持魏家咀釀酒、養殖,舊寨獺兔養殖,鐵樓梅花鹿養殖和白馬機磚廠等私營企業。強化引導,強化服務,擴大規模,提質增效,使其爲區域經濟發展做貢獻。

四、意見和建議

1、重視民族宗教和維穩工作。把維護穩定作爲工作的重中之重,高度重視民族宗教工作和綜治信訪工作。統戰宗教部門和鄉黨委政府,要對全鄉兩大宗教派別,15個宗教場所,1100多信教羣衆,經常開展宗教政策宣傳,加強依法管理,防止邪教滲透,引導他們遵紀守法,愛國愛教,爲維護和諧穩定做貢獻。發揮好司法調解作用,加強矛盾糾紛排查調處,教育引導藏漢羣衆,消除爭草場、爭地界、各自爲政的觀念和陋習,樹立“兩個離不開”和“兩個共同”的思想,爲加快發展創造和諧穩定的環境。

2、加強基層組織建設和人才隊伍建設。加強鄉黨委自身建設,強化學習,提高執行能力和駕馭全局的能力。抓班子、帶隊伍,加強村“兩委”班子建設和幹部隊伍建設。高度重視教育衛生事業,特事特辦,傾斜政策,配齊配強師資力量和醫務人員,加強業務技能培訓。制定出臺優惠政策,提高藏族鄉幹部職工福利待遇,使其進得來、留得住、能安心,踏踏實實工作,樂意爲民族地區的穩定和發展做貢獻。完善村級組織活動室各類設施和村級衛生室,使廣大羣衆能就近就醫,真真讓村級組織陣地發揮作用。

3、加大項目建設力度。各項目單位要站在維護民族地區穩定發展的高度,全力爲民族鄉報項目、跑項目、落實項目,不僅要作爲工作責任,而且要作爲政治任務去謀劃和落實,規劃設計要有前瞻性,切合實際,突出特色,有利於長遠發展。鄉黨委、政府要營造好投資建設環境,協調解決好各類問題,確保項目能落地、能動工、能順利完成。

4、共同抓好基礎設施建設。建議交通部門對鐵樓鄉農村公路建設繼續給予傾斜,對通鄉、通村、通組公路及時進行勘測設計,結合“聯村聯戶、爲民富民”活動,整合資金項目,儘快予以實施。鐵邱公路硬化項目,要充分利用現有6.5米寬有效路面,着眼長遠,從有利於發展旅遊事業出發,變更設計,至少按7米寬砼路面標準實施,做到一步到位。保護局應發揮自身優勢,想方設法爲鐵邱路投入一定數量的資金,爲保護區的保護與發展做出貢獻;建議旅遊、文體、交通、扶貧等單位,通盤思考,共同出資,及時對白馬河沿線5處古廊橋進行完善修復;建議文體、財政、旅遊等部門共同籌措資金,做好設計預算,對5處傳習所完善設備,新建文化廣場;建議組織、財政、民政、衛生部門整合力量,完善各村村級組織活動室、衛生室各類設施;建議發改、水利、水保、國土、環保、教育等部門整合資金項目,對鐵樓各村護村、護地河堤和教學樓護坎工程,及時協商研究,現場規劃設計,予以動工修建;建議水利、扶貧等單位,及時對沿川地區水利設施進行普查,分別予以修復完善;建議電力部門儘快實施鐵樓35KV送變電工程和麥貢山、下墩上兩村農網改造,變電站地址應確定在鐵樓村以上區域。

5、爲農業特色產業發展創造條件。建議農牧、林業、水保、扶貧、科技等單位,給予傾斜支持,按照職能爲培育壯大民族地區農業特色產業提供有效服務,創造各類條件。提供好苗木和技術指導,根據需要架設引水管道,提高成活率,開展好科技培訓,辦好示範點,真正把農業特色產業辦成富民產業。

6、抓好生態環境保護和能源建設。鄉黨委政府要廣泛開展宣傳教育活動,引導羣衆多栽樹、少砍柴,保護好生態資源,注重環境衛生,轉變傳統觀念,樹立新思想、新風尚。扶貧辦要繼續重視民族鄉村的扶貧開發工作,對尚未實施整村推進項目的村要繼續實施,確保全覆蓋。推廣完善“一池三改”,實現村村有太陽能,戶戶有沼氣池,村容整潔,人居環境極大改善的目標;環保局要做好電站建設項目的環境評估和監測工作,根據實際爲各村修建垃圾屋,鄉村幹部要落實措施和辦法,確保垃圾屋發揮作用。

經濟社會發展調研報告2

實現上述目標,建議在以下五個方面下功夫見實效:

1.強化教育培訓,着力在提高羣衆素質、增強致富能力上下功夫見實效。堅持以培育新型農民爲目標,以政策法規、實用技術、勞動技能爲主要培訓內容,採取印發資料、召開會議、現代遠程教育、“村村響”、舉辦專題培訓班等方式,加大教育培訓力度,着力提高全村羣衆的法律意識、道德水平、文化素質、科技技能和發展創新水平,促進全村經濟社會和諧健康發展。強化法律法規知識培訓,重點加強對土地承包、交通安全、計劃生育、婚姻法、繼承法等法律法規知識的培訓,增強農民羣衆通過法律手段正確行使權力、履行義務、維護利益、化解矛盾的觀念,引導農民增強民主意識,激發農民有序參與村民自治的熱情。加強思想道德教育,全力推進社會公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教育,組織羣衆開展健康向上的文化娛樂活動,引導廣大農民移風易俗,破除封建迷信、崇尚勤儉節約,營造健康文明的社會新風尚。紮實開展惠農政策宣傳培訓,重點宣傳黨在農村的各項方針政策及強農惠農政策,提高農民羣衆掌握和運用政策的水平,激發羣衆發展生產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增強農民羣衆建設新農村的熱情,進一步融洽黨羣幹羣關係。加強農村實用技術培訓,聯繫組織涉農專業技術人員深入村社、農戶、田間地頭,採取現身說法、現場指導等行之有效的方式,圍繞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結合農時重點抓好全膜雙壟溝播技術、溫棚養牛、黃改凍配、飼草青貯技術和病蟲草害防治、農業設施應用與管理等農村實用技術培訓,努力把種養殖大戶、村社幹部培養成科技明白人、科技示範戶。打造一批農民技術員隊伍,組織開展“一戶一技能”和一幫一結對扶貧,一對一傳幫帶等培訓活動,使全村所有勞動力普遍掌握1-2項農業實用技術,提高農民科學種養水平。加強職業技能培訓,面向農村初高中回鄉畢業生和青壯年,有針對性地組織開展務工技能培訓,使農村富餘勞動力掌握一門以上就業技能。

2.強化產業結構調整,着力在拓寬致富門路、幫助羣衆增收致富上下功夫見實效。農業結構調整是當前農業和農村工作的重點和難點,也是農業發展和農民致富的出路所在,只有充分發揮地方資源優勢,堅持把產業調優、產品調特、規模調大、市場調寬,才能把效益調高,讓農民增收致富。根據石塘村現有的土地資源特點和傳統種植習慣,要把畜牧業作爲促進農民增收的支柱產業,未來八年通過加快品種改良、加強肉牛養殖基地建設、提升科學養殖水平和疫病防控能力、加大專項人才培育、技術服務力度等措施,使牛產業發展得到進一步增強。着力改變獨戶養殖、形不成規模的現狀,通過招商引資等方式,在養牛示範點建設的基礎上,突出抓好以肉牛小區爲主體的優質品種基地建設,同時把小區建成體制創新和科技創新的示範基地。肉牛小區實行“五統一分”管理模式,即統一配種、統一出欄、統一青貯、統一防疫、統一飼料配方、分戶飼養,至2020年全村養牛小區達到4個。強化飼草資源的開發、利用,積極開展草粉加工、秸稈青貯等加工轉化工作,研究設計多種類型的飼養模式和飼餵營養配方,按養畜戶的具體情況,提供不同的設計方案,並派專業人員到戶指導,實現科學飼餵,優畜優飼。注重優化品種結構,以本地黃牛爲基礎,引進秦川牛、利木辛牛、南德溫牛等國內外優良品種開展雜交,提高後代生產性能。圍繞畜牧業調整優化種植業結構,進一步提高畝產效益,加大良種玉米和紫花苜蓿的種植比例,大力推廣全膜雙壟溝播栽培技術,力爭川地良種玉米全覆蓋,山地牧草和糧食種植比例達到 1:1。加快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步伐,提供致富信息,拓寬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渠道,努力提高勞務輸出組織化程度,逐步建立起勞動力轉移的長效機制。

3.強化政策落實,着力在維護羣衆利益、保障社會和諧上下功夫見實效。貫徹落實好惠農惠民政策,確保各項資金及時足額發放到農戶手中,是密切黨羣幹羣關係、維護羣衆利益的重要方面。紮實開展強農惠農富農政策宣傳,通過印發宣傳資料、張貼宣傳標語、會議宣講、面對面交流等多種形式,把政策送到羣衆手中,讓農民羣衆達到“四個明白”(明白惠民政策的目的意義、明白惠民政策的具體項目、明白自己家庭享受的政策及標準、明白惠民政策收益對象的確定原則和審批程序)。要做到公平公開,民主透明,紮紮實實做好各項基礎工作,真正吃透情況,摸清底子,在執行政策上不漏不偏,客觀公正,自覺接受羣衆監督,尤其在農村低保、危舊房改造、惠農資金髮放等工作中,要健全評估機制,嚴格評估程序,結合“四議兩公開”工作法,通過召開羣衆大會、羣衆代表會議評議等措施讓羣衆自覺參與到資金落實的每一個過程,讓每一筆惠農資金的分配、發放都公開透明,切實把黨的關懷和溫暖送給每一戶羣衆。要搶抓機遇,整合資源,主動融入百里鄉的遠景發展規劃,以“聯村聯戶、爲民富民”行動爲契機,加大爭取產業發展項目的力度,改善生產生活條件,特別針對影響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設施落後現狀,要積極爭取項目,招商引資,重點解決吃水、行路、居住等突出問題。

4.強化基礎設施建設,着力在改善生產生活條件、全面建設新農村上下功夫見實效。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儘快改變農村基礎設施滯後的狀況,是廣大農民羣衆共同的願望,也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內容和必然要求。加大基本農田建設力度,全面實施農田改土工程,按照山、水、田、林、路綜合治理的要求,進一步改善耕地質量,完善基礎設施,全面提升地力,改善羣衆生產條件。分年度完成全村2078畝山地的整修任務,2012年在大溝灣和橋溝兩社實施1000畝梯田建設工程,突出解決道路不暢、耕作困難的問題。加大農村生產道路建設力度,達到社社通農用車路,塊塊耕地實現機械化耕作。2012年配套梯田建設工程,新修大坡(大溝灣—鵲兒山—西山)的生產道路,使大溝灣、橋溝1000畝山地全部實現機械化耕作,降低勞動強度,節約生產成本,爲產業發展奠定基礎。加大人飲工程建設力度,徹底解決人畜飲水困難,2012年新列120戶自來水入戶項目,累計達到148戶,解決70%戶的吃水困難問題;對於無條件引自來水入戶的羣衆,採取政府投入、個人集資等方式,在自家院子或各社劃定地點打深水井,解決水量不足等問題。對村內現有的3口深水井,投入資金進行改造,固定井沿,硬化井邊地面,修建改造危險井房,保證羣衆正常用水。加大農村能源項目建設力度,積極推廣沼氣、太陽竈等清潔能源,大幅度增加農村沼氣建設投資規模,加快普及戶用沼氣,充分利用牛糞等物料,提高沼氣原料的使用率,節約利用現有能源,保護環境,改善羣衆生活條件。全面實施“三清五改”,努力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加強村莊整體規劃,重點解決村內道路、垃圾處理、人畜混居等突出問題,提高美化、亮化水平,今年新列危房改造戶101戶。加大農村教育文化衛生基礎設施建設力度,進一步改善村學教育教學條件,提高教育質量,抓好農村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建設,加強村衛生所建設。

5.強化村級班子建設,着力在夯實發展基礎、凝聚發展合力上下功夫見實效。加強黨員幹部的培訓教育,依託農村黨員幹部現代遠程教育網絡、“農家書屋”和村村響工程,嚴格落實“三會一課”制度,組織黨員羣衆認真學習領會黨的各項方針政策和決策部署,瞭解黨的各項惠農政策,學習掌握產業結構調整和增收致富的技術技能。組織村社幹部赴外參觀學習,開闊視野,啓迪工作思路,促進思想觀念的轉變和能力素質的提升。強化村務公開,嚴格按照“四議兩公開”工作法開展村級事務,充分發揮村務監督小組、村民理財小組的作用,加大監督力度。紮實開展以“黨員羣衆商議、鄉鎮黨委審議,黨員羣衆測評、鄉鎮黨委考評”爲主要內容的“雙議雙評”活動,極大地激發黨員羣衆參與村級事務的熱情,廣泛開展各類議事決策活動。加強村級陣地建設,搬遷新建村部,加強文化娛樂設施建設,建設村羣衆文化活動廣場,安放健身器材,開放農家書屋,真正把村級活動場所建成黨員羣衆廣泛參與的議事決策中心,實用科技、致富技能的集中培訓中心,先進文化、各種信息的傳播交流中心,羣衆文體娛樂活動中心、村民健康生活的醫療保健中心。積極開展以“致富星、孝愛星、守法星、誠信星、新風星”爲主要內容的“和諧五星”創評活動,每年創評“五星戶”8戶以上,樹立先進典型,形成先進帶後進、齊心促和諧、共同求發展的良好格局。

經濟社會發展調研報告3

根據市政協年度工作安排,爲促進全市文化人才隊伍建設,助推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市政協教科文衛體委員會組織部分委員,在副主席郝德恆同志帶領下,深入XX縣、宣漢、XX區和市本級相關文化單位、企業,就文化人才隊伍建設進行了專題調研。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基本狀況

全市目前文化隊伍共有35913人,其中:文廣系統3787人、社會科學界會員26026人、各級文聯機關及會員6122人;本科以上學歷佔45.6%,副高職稱以上佔2.5%;35歲及以下人員佔17.2%,50歲以上人員佔34.3%;具有一定聲望的專業戲劇編劇、曲藝作者、舞美編導10餘名,民間藝術大師2人(其中國家級1人、省級1人),非物質文化藝術傳人214人、羣衆文化藝術工作者462人。在文聯所屬協會會員中,有國家級會員63人,省級會員157人,市級會員1880人,縣級會員4000人。文化產業從業人員3萬餘人,文化產業高級經營管理人才、技術人才數量不詳。

二、問題成因

總體看來,在各級黨政的重視下,全市文化人才近年來雖數量有所增加、質量上有所提升,但與建設“文化強市”對文化人才的需要還有較大的差距。

(一)人才培養培訓不到位。一是抓好文化人才培養培訓的氛圍不濃,政策支持不夠,沒有設立文化人才建設專項基金。對發展潛力大的可塑文化人才沒有在遴選的基礎上進行重點培養。二是各文化部門、單位由於受經費等多方面因素制約,對業內人才的培訓幾乎爲零,即使有也多數以會代訓,存在層次較低、針對性差等問題,導致文化專業人才的繼續教育流於形式,考覈、管理不嚴。其原因是對人才工作的重要性認識不到位。在決策層面,存在重設施、輕人才的現象。在管理層面,存在重使用、輕培養的現象。

(二)人才結構不合理。從年齡結構看,文化隊伍總體年齡偏大,特別是鄉鎮文化站人員平均年齡在46歲以上。一些學科和專業人才斷層現象比較突出,40歲左右的專業技術人才,尤其是高層次人才比重很小。民間文化藝術人才中,年齡在50歲以上的佔比達80%以上。從專業結構看,戲劇、舞臺藝術、文化經營管理、網絡技術、圖書情報信息等專業人才十分緊缺。大多數文化單位存在編制滿員而專業人員短缺的現象。市藝術團由於缺乏創作、編導、主演、主奏人員,致使難以推出新劇目及精品劇目。市文化館因爲音樂、舞蹈、美術等方面力量薄弱,嚴重製約了對基層文化工作的指導。全市文化產業經營者大多數文化程度偏低,經營理念和手段落後,複合型人才、新型產業人才嚴重缺乏,難以打造出知名文化企業,原創動漫項目也處於空白狀態。從知識結構看,有的學科和專業人才學歷層次偏低。全市文廣系統中,具有大學本科學歷的僅佔18.4%。文化人才結構不合理的主要原因:一是受人事體制和編制所限,需要的人才進不來,非專業人員出不去。二是文化專業人才少導致僅有的專業人才工作繁忙、疲於應付,難以進修深造;文化部門、單位只有依靠僅有的專業人員應付工作,難以實現高標準、嚴要求的管理,更無心探索人才工作的新思路、新辦法。

(三)人才分佈不均衡。調查顯示,我市傳統文化人才所佔比例遠多於現代傳媒和文化經營管理等方面的人才,且文化人才大多數向市本級XX縣級聚集,鄉鎮、村級爲數甚少,多數鄉鎮甚至沒有文化專幹從事相關工作,對於開展豐富多彩的基層文化活動十分不利。原因是我市經濟發展水平較低,政府投入不足,造成鄉村文化設施落後,留不住人。

(四)精英文化人才匱乏。一是“先天不足”。全市文化人才隊伍來源較雜,科班出身少,有專業技術職稱的人員比例不高。二是“進人難”。高層次人才引不進來,自己培養的人才又難留住。一些有發展潛力、小有名氣的人才覺得在市上工作發展空間小,沒奔頭而往往選擇離開。三是“大師”少。在全省或全國知名的文化人才較少,大師級文化領軍人物不多,導致達州文化難以跨越地域界限,走向全省或全國。因編劇、導演、舞美、表演等方面的大師級本地人才缺乏,開展全國新農村文化藝術演展還得到外地僱人。報業、廣播電視缺乏宣傳策劃人才,名記者、名編輯、名主持人、中高端人才緊缺,特別是文化建設急需的領軍人物、高層次的經營管理人才和創新能力強的複合性文化人才嚴重匱乏。主要癥結在於人才培養、使用、引進機制不健全。

(五)管理人才不足不強。我市文化管理人員多數是由行政單位調入,真正懂文化管理的人才較少。特別是大部分文化市場綜合執法機構主要負責人還沒到位,執法人員到位緩慢。省編辦覈定我市執法事業編制100名,目前只到位45人,現有執法隊伍中不具備執法資格的55名工勤人員因各種原因不能分流,直接影響文化市場培育,特別是文化事業發展目標的實現、文化政策措施的貫徹落實。主要原因在於管理體制不順。

三、對策建議

(一)加強領導,提高認識。各級黨委、政府要牢固樹立“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人才工作是第一工作”的理念,成立市文化人才建設領導小組,把文化人才建設納入人才建設總體規劃和年度重點工作範圍,對全市文化人才隊伍建設的有關問題定期研究、切實解決。認真落實好文化人才隊伍建設的相關政策,建立健全領導幹部聯繫文化人才建設制度,並把加強文化人才隊伍建設情況納入對人才管理部門和文化單位領導班子年度考覈內容,形成齊抓文化人才隊伍建設的濃厚氛圍和工作機制。

(二)摸清家底,建全隊伍。一是在全市開展文化人才普查工作,建立文化人才資源信息庫,全面掌握全市文化人才動態情況。二是加大基層文化隊伍建設力度,配齊配強鄉鎮(街道)文化工作專職人員。培養紮根基層的鄉土文化能人、民族民間文化傳承人、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傳承人,促使我市文化人才總量增加、結構合理、平衡發展。三是加快文化綜合執法隊伍建設,儘快完成市、縣綜合執法隊班子配備,及時面向社會公開招考文化綜合執法人員,保證執法工作正常開展;按川編髮〔2010〕67號文件第三條規範人員管理之規定,切實安置好全市文化綜合執法機構現有55名工勤人員。

(三)加強培養,提升素質。一是抓緊引進和培養一批善於開拓文化領域的拔尖創新人才、掌握現代傳媒技術的專門人才、懂經營善管理的複合型人才、文化“走出去”以擴大影響的典型人才,爲達州文化發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撐。二是強化繼續教育培訓。全面推進繼續教育登記制度,加強管理、嚴格考覈,將繼續教育與專業技術職稱評定掛鉤。通過對鄉村社區羣衆文化人才實行從業資格認證和聘用制度,提高其公共文化的服務能力;通過舉辦各類特色文化節慶活動,讓中青年文化工作者承擔文化重點工作、重大課題項目,採取下基層採訪、演出、體驗生活和外出參加各類賽事活動等讓中青年文化人才經受鍛鍊、增長才幹;通過與名人合作、跟大師學藝,培養一批地方文化名人和大師。採取以師帶徒的方式,培養民間文化人才,延續傳統文化項目的傳承。三是實施產學研合作培養文化人才機制。支持全市文化單位與省內外高等院校、機構建立聯合培養基地,鼓勵四川文理學院、市職業技術學院和中職學校開設文化創意、影視製作、傳統工藝美術等專業,支持學院與文化企業、園區合作建立文化人才培養基地。四是加強職業道德建設和作風建設。積極引導廣大文化工作者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使文化工作者成爲優秀文化的生產者和傳播者、高尚道德品行和人格操守的示範者。

(四)加大宣傳,營造氛圍。一是創新人才觀念。遵循文化產品創作和文化人才成長規律,珍惜、愛護、用好文化人才,創造寬鬆包容的良好社會環境,增強文化人才集聚效應。二是繼續開展“德藝雙馨”文化名人評選工作,努力培育、包裝在全省具有影響的文化名人。三是加大宣傳力度。組織協調各新聞單位,對文化領域有影響的拔尖人才和優秀作品進行集中宣傳。積極做好中央、省、市各級各類獎項的推薦選拔,對獲獎者進行大力宣傳,在全社會形成良好氛圍。加大對重要創作成果的展示力度,每年對全市書畫、攝影、戲曲劇本、小說散文、歌詞歌曲、動漫動畫等文化藝術創作進行彙總梳理,對優秀作品通過書畫展、專場彙報演出、作品研討會等形式,大力向社會宣傳推介。

(五)加大投入,提供保障。一是完善文化人才隊伍建設投入機制,確保文化人才隊伍建設經費投入逐年增長。在文化建設資金中設立文化人才培養專項基金,用於人才培養、引進、扶持、激勵等,做到專款專用。二是設立文藝創作政府獎(如文學藝術、新聞出版、社會科學等門類的政府獎),用於獎勵那些在學術研究上有重大突破、文藝創作上有重大成果、經營管理上實現較高經濟社會效益的拔尖人才。三是設立民間文化藝術發展保護基金,對優秀民間文化人才給予一定的經濟補貼,對市級以上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予以適當獎勵,對一些缺乏市場、瀕臨滅絕的民間文藝項目和藝人進行必要的扶持。四是拓寬人才項目經費籌措渠道,探索多元化投入辦法,鼓勵文化企業加大對文化人才開發的投入力度,構建政府、用人單位、社會和個人的多元化投入機制。

(六)完善機制,強化管理。一是建立完善選人用人機制。在選人上不拘一格大膽選拔,對文化事業單位的缺編,一律面向社會公開選拔人才,提升專業技術人才在文化隊伍中的比例。在用人上放心放手大膽使用,特別是對有實踐經驗和突出成績的中青年業務骨幹加壓加擔,讓專業人員提拔使用有機會、職稱晉升有崗位、幹好事業有奔頭。二是完善高層次人才引進機制。把文化領域人才引進納入“千名碩博進達州”人才計劃範圍,重點引進文藝名家、文化創意和文化產業領軍人物,用待遇、事業、感情留住人才。三是建立健全科學的人才管理機制。引入多元激勵的現代人力資源管理理念,以鼓勵勞動和創造爲目的,加大對人才的有效激勵。注重事業激勵。積極爲文化人才施展才華、創造業績提供舞臺,讓他們在事業上有奔頭,有成就。注重薪酬激勵。完善收入分配製度,建立保障機制,讓人才價值在勞動分配中得到充分體現。對特殊專業崗位上的優秀拔尖人才,在現有事業單位薪酬框架基礎上,探索建立優秀文化人才社會化聘任制度,並提供市場化的薪酬福利,真正實現“一流人才、一流業績、一流報酬”。注重榮譽激勵。通過評獎、授予榮譽稱號等多種方式,激發文化人才幹事創業的積極性和榮譽感。注重情感激勵。在政治上引導、工作上重用、政策上支持、職稱上優先、生活上關心,以情感人、以情留人,使人才真切的感受到達州的溫暖,從而更加自覺地投入工作。四是建立健全人才流動機制。打破人才流動的體制性障礙,使人才在公平、合理、有序的環境下流動。完善流動人才的養老保險、醫療保險、人事代理、資格認證等制度,消除其後顧之憂,使這些人才能夠在相對完備的社會保障條件下有序流動。

經濟社會發展調研報告4

農業是國家的根本,農村經濟是我國經濟發展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伴隨着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農村的環境問題也越發需要得到人們的關注,在20xx年暑期,在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老師的`要求下,我前往山西省五臺縣溝南鄉羅家巖村進行了爲期四周的,以農村經濟發展現狀與環境問題調查爲主題的社會實踐調研活動,通過對我國農村經濟發展程度以及環境保護程度的調查,得出一份調查實踐報告。

溝南鄉位於山西省忻州市五臺縣城南部,全鄉有行政村34個,在這個暑期,我前往的是溝南鄉的羅家巖村進行的社會實踐,通過對當地村委會進行諮詢以及向村民發放調查問卷的方式對當地的近幾年來的經濟發展與環境質量之間的關係作出了統計與歸納。其中調查問卷以及媒體發表見本報告附表。

由這次的調查顯示,當前我國農村經濟總體上保持了穩定發展的姿態,近幾年來一直處於增長的狀態,面對我國甚至世界都日益複雜的經濟形勢,農村作爲我國經濟結構最重要最基礎的部分更加具有深刻的意義,各級鄉鎮政府需要在保持相關政策基本穩定時,增強政策調控的靈活性。

於此同時,農村的環境保護雖然一直處於薄弱的環節但是隨着經濟的發展,人們越發意識到環境保護對於人們生產生活以及經濟持續發展的重要性,只有達到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的和諧統一,在不破壞生態環境的情況下,發展綠色經濟,以促進農村經濟平穩健康發展。

通過對調查問卷的整理,以及當地政府部門幫助可以看出,近幾年來,農村的經濟一直在發展,但是環境保護問題也日益迫切,開始進入到羣衆視野。雖然農村環境保護這一塊相對來說比較薄弱,但是這種環保意識的興起,對於以後農村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通過調查,我發現農村經濟與環境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有:

(一)農村經濟雖然發展,但是基礎生活條件並未完全跟上。

在環境退化的前提下,個別村民生活質量得不到保障。由於山西海拔較高,山路較多,有些村民家中沒有水龍頭,吃水成爲一個大問題。並且由於環境的退化,人們已無法向以前一樣採集食用雨水等。近年來,資源供應不足問題日益突出,已成爲影響該村經濟快速發展的關鍵因素。

(二)當地村民雖然有環保意識,但是行動卻跟不上。

雖然當地村民近幾年來由於切身體會以及教育的普及都開始有了環保的觀念,但是由於長期以來的生活習慣,以及對於經濟增長的渴望,人們在環保的路上實際行動還是遠遠不夠的,在村莊裏,經常可以看到大大小小的垃圾堆,並且裏面有大量白色垃圾,據說,該村還是會保留秸稈焚燒等習慣,這對環境而言是危害很大的。

(三)當地政府的區域經濟發展觀念亟需更新。

部分鄉鎮過多地強調客觀理由,認爲無資源、無項目,所以選擇犧牲環境爲代價,發展不科學環保的經濟模式,不能積極主動挖掘發展潛力,創造發展優勢,不但致使區域經濟發展相對緩慢,而且隨着時間推移環境惡化帶來的負面影響將會使當地經濟雪上加霜。

以下,我將提出幾點對於農村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關係的幾點:

(一)抽出部分經濟用來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在硬件設施建設上實現突破,從而提高農村環境質量。

通過對農村硬件設施的建設,例如修建路燈來,完善排水防止生活廢水隨意排放,發展下水系統,合理使用水資源等,這樣不但可以改善村民生活條件,還可以爲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

(二)轉變幹羣思想觀念,鼓勵村民多與政府交流,將對於農村建設的想法與要求及時與相關部門交流。

人文環境是形成整體環境的基石和根本,軟環境建設歸根到底是人的問題。只有加強人民與政府的聯繫,才能更好的將政府的政策實施好,將人民生活中遇到的問題處理好,實現和諧共贏的生活場景。

(三)增強當地村民環保意識,加大宣傳,同時發動羣衆將想法落實到實踐。

通過加大相關的環境保護的法律法規宣傳普及力度,提高羣衆知法守法水平,提高村名環保意識。爭取將現在生活中類似於秸稈焚燒,污水亂排放等不文明行爲漸漸消除。改善當地生活環境。

(四)合理規劃農民田地位置,在不影響經濟的情況下退耕還林,保護山林裏的生物多樣性。

在此次調研中,村裏老人都表示,近十幾年來,山林裏的野兔野雞以及其他野生動物越來越少,山林裏由於無人管理,亂砍亂伐現象也時而有之,導致當地生物趨於單一化,我認爲這種情景雖然現在對農村環境與經濟的影響不大,但是隨着時間的發展,生物多樣性的減少必定會威脅到人們的生活。而到那時再想到治理,可能就會爲時已晚。

(五)完善政府職能,加強政府對於經濟與環境的調控作用,合理把握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的平衡。

健全當地的環境管理體系,加強環保執法力度、深度。將環境整治與經濟發展工作緊密結合,加強對農村環境的管理,逐步建立健全農村環境保護的法規與標準體系,在已有的法規基礎上,逐步制定、完善與農村環境保護工作有關的食,農藥、化肥、地膜污染防治的法規標準等,爲農村環境保護工作提供完善的法律支持。這樣,才能更有力的提高當地村民的行動力,根本上實現對環境的保護。

(六)加強農村生態建設環境保護工作的資金投入和政策扶持堅持誰污染、誰付費,誰收益、誰負擔,誰開發、誰保護的原則,不斷拓寬投資渠道,保證穩定有效的環保資金投入。

使當地的財政政策逐步向農村環境保護工作傾斜。另外,還需根據工業反哺農業有關精神研究、制定相關的優惠政策,逐步建立和完善政府、集體和個人多渠道融資機制,保證穩定有效的農村環境綜合整治資金投入。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加快農村現代化進程的要求裏,我們應當積極採取對策,重視把農村環境問題,不能重蹈之前中國經濟發展中的先污染,後治理的老路,而是要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改善生態環境,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

經濟社會發展調研報告5

力量,培養一批農民林業發展技術人才,提高農民科技文化素質。三是推動產業發展。堅持企業化經營,產業化發展,通過公司加農戶的方式,大力培育和做強竹筍、花卉苗木、經果、白茶等產業,成立專業合作社,培養經紀人隊伍,打造品牌文化,提高產品附加值,努力將林業發展與發展生態旅遊結合起來,延伸產業鏈條,增強市場競爭力。

一、基本概況

清方村位於盧湖南部丘陵山區,地形狹長,被全鄉12個行政村(社區)環繞,由原清方、小余二村合併而成,轄19個村民組,943戶,人口3220人。設一個黨總支,下轄二個黨支部,四個黨小組,共有黨員88人,其中女性8人,男性80人。

總面積19 平方公里,山多地少,現有耕地1302.1畝,山林21917.5畝,其中毛竹4549畝,用材林2960畝,經濟林766畝。有國家級和省級環保公益林 1.5萬畝。集體林場一處,總面積1700餘畝。村民收入主要來源以林業和外出務工爲主。2011年度農民人均收入7400元。近年實施 “村村通”工程,建成水泥路11.1公里。集體經濟比較薄弱,外欠債務十餘萬元,是XX縣典型的難點村和貧困村之一。

二、發展優勢

一是發展提速,歷史機遇好。縣委縣政府提出“四位一體,四區同城”的發展戰略,一些重大項目相繼落地盧村,盧村迎來大發展的歷史機遇。近年來,清方村通過深入開展農村環境整治,提出“建設美好家園,爲美好鄉村建設夯實基礎”的口號,農村面貌顯著改善,爲加快發展凝聚了民心,營造了聲勢,奠定了基礎。

二是黨旗引領,發展勢頭好。深入開展黨旗引領工程,力促農村發展,農業增效和農村增收。2012年以來,新建村組道路一條,維修道路四條,初步改善了羣衆生產生活條件。生態效益初步顯現,涌現了以廣德品葉生態農業有限公司爲代表的生態農林業示範典型。2013年,與蘆湖竹海情侶灣生態園藝場簽訂租賃協議,盤活了村級集體閒置資產,大力發展油茶、綠化苗木基地,發揮生態林業的典型示範作用。

三是生態優越,發展潛力大。清方村依山臨水,生態良好,2008年創成省級生態村。市委副祕書長詹長春來村調研時,深有感觸地說,“清方,真正是山清水秀的好地方”。轄區畫屏山(垮皮山)已由縣旅遊辦徵用,待開發,畫屏山風光被縣政府站採用爲首頁背景,成爲廣德宣傳名片之一。

三、存在的困難

一是水源保護壓力大。清方村處於水庫庫尾,地處XX縣水源保護區,保護水源的任務艱鉅,責任重大,從一定程度上制約了第二產業的發展。第一產業尚未做強,第三產業發展不快,旅遊輻射作用尚未發揮,短期內效益不明顯,良好的生態優勢沒有很好的轉化爲發展的優勢,羣衆對加快發展的願望十分迫切。

二是傳統林業效益低。傳統的一家一戶粗放式經營,成本高,產出低,羣衆林業收入總體偏小;農村人才技術缺乏,外出務工人員多,致富能手帶動農村發展少;林業生產中,毛竹是林農的主要收入來源,羣衆對發展經果林,苗木花卉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不高;受人均山場面積偏少,山多地少和市場風險等制約,林業集約化經營難以推廣;由於生態環境好,植被覆蓋高,荒山面積少,新增林業面積的潛力不大,發展後勁不足。

三是生產基礎條件差。由於清方村部分民居處在淹沒區,盧村水庫蓄水,水位上升,部分村組道路被淹沒,山貨不能下山,生產生活不便,由於資金的缺乏,部分道路年年壞,年年修,難以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羣衆對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改善民生的願望比較迫切。

四、初步設想

立足清方的實際,提出 “1+2+3”的工作思路。即:唱響一個口號,打造二個基地,實施三個工程。

“一個口號”即“打造生態清方,全面建成小康”的口號。千方百計加快農村經濟發展,讓人民羣衆共享發展的成果。

“二個基地”即生態白茶基地和油茶苗木基地。將林業開發與生態旅遊開發結合起來,依託廣德品葉生態農業有限公司和蘆湖竹海情侶灣生態園藝場,通過跟蹤服務和技術支持,動員社會力量投資生態林業,嘗試和探索建立1—2個高效林業基地,提高林產品的附加值。

“三個工程”即建成一座橋樑,兩條道路,分別是紅廟村民組水毀橋樑重建工程,關塘村民組水庫淹沒道路提升工程和竹塢裏山場道路建設工程。多方爭取和籌措資金,加大基礎設施投入,加快實施三個工程,千方百計地破解發展中遇到的實際困難和問題,穩步改善羣衆生產基礎條件。

五、基層的幾點期望

農業和農村的發展,離不開政策的扶持,上級的關心和社會的關注。基層對農村發展有以下幾點期望。

一是加強政策扶持。出臺相關優惠政策,對經濟林業發展進行扶持;加強金融機構對接,解決經濟發展貸款難的問題;爭取項目資金扶持,扶持培育林業發展示範基地;整合涉農資金,完善山場道路等基礎設施,改善生產條件,最大限度地保護和激發羣衆投資興業的熱情。

二是實施科技驅動。實施科技興農戰略,培養新型農業人才。通過組織外出考察學習,開展技術培訓交流,探索與高校及農業科研院所建立協作關係,引進智力支持和技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