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貧工作調研報告的範文

學識都 人氣:2.3W

引導文:精準扶貧是粗放扶貧的對稱,是指針對不同貧困區域環境、不同貧困農戶狀況,運用科學有效程序對扶貧對象實施精確識別、精確幫扶、精確管理的治貧方式。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扶貧工作調研報告範文,供大家參考!

扶貧工作調研報告的範文

扶貧工作調研報告一

在新形勢下,如何做好經濟薄弱村和貧困農戶的幫扶工作,找出制約農村經濟發展的困難和問題,並積極採取新的應對舉措,促進農民增收致富,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項緊迫任務。

根據石柱縣委、縣府、縣扶貧辦的要求,我鎮派出專人3名,前往沙子鎮魚泉村進行了調研。

一、基本情況

魚泉村共有7個村民小組,480戶,1540人,其中建卡貧困戶153戶,建卡貧困人口405人,農民人均純收入3104元,較全鎮人均純收入3498元少394元。全村平均受教育年限3年,貧困戶中的計劃生育戶153戶,未解決人飲安全衛生的750人,未通廣播的組7個,未通電話的組3個,電話普及率60%,電視入戶率50%,全村支柱收入以農業和外出務工收入爲主。村內現有五保戶11戶(19人),鎮通往村內公路全部未硬化,未通人行便道的組7個,涉及里程40餘公里。農村住房磚混結構比例爲4.37%,村內現有危房戶420戶,急需新、改建房270間10800平方米。在基礎設施建設(包括交通、人飲、基本農田、農田水利、貧困戶住房、生態移民、村級組織建設、醫療衛生、文化陣地、農村通訊通電、勞動力轉移培訓、農村農技推廣)和發展產業(包括種植業、養殖業、林果業等)上急需得到進一步的加強和改善。

 二、原因分析

魚泉村相當一部分貧困人口長期不能擺脫貧困或脫貧後又返貧的主要原因有:

一是農業基礎設施落後,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差,基本還處於靠天吃飯階段,一遇災害,常常絕產絕收。

二是農業生產長期處於傳統保守的粗放經營狀態,耕作粗放,廣種薄收,農民科技意識不強,對科技吸納能力差,生產力水平低下。

三是結構單一,該村經濟以打工和種植業,特別是以種植玉米和洋芋等爲主,尚未形成骨幹支柱產業,傳統的農牧業和非農產業弱小,其產品產量低,質量差,增產不增收。

四是地處偏遠,交通不暢,科技、教育、文化、衛生等社會事業發展滯後。

五是信息閉塞,與市場對接能力弱,農業生產隨大流,盲目性大,農產品銷路不暢,產品難以轉化爲商品。

六是致貧因素多,返貧比例高。因多種自然災害、子女上學、因病就醫、市場風險、工程建設、工傷事故等因素影響,常年返貧人口與脫貧人口基本相當,減貧速度緩慢。

因此,加大扶貧投入,特別是貧困村整村脫貧力度已刻不容緩。

三、存在的突出問題

1、農產品銷售難。由於交通不便,市場信息不靈,運輸成本高等多種原因,造成農產品銷售難,如果大規模發展某種優質、高效產品,勢必會影響農產品的價格,進而損傷農民的直接利益,挫傷農民的積極性。

2、農業技術推廣難。由於農民文化水平不高,接受農業新技術難度大,並且基層現有的極少的農技人員主要精力放在種子、農藥、化肥的銷售上等多種原因,致使農業技術推廣難。

3、農業項目選擇難。地方政府在調整產業結構的時候,一心想的是如何發展地方經濟,如何爲民增收,如何讓農民致富,但農民認爲調整產業結構除非包賺,否則很難調整,然而市場經濟條件下包賺不賠的項目的確很難把握。

4、規模經營運作難。實行第二輪土地承包後,農戶對土地都有自己的經營權,地方政府只能進行指導和建議,很難進行規模生產和規模經營。

扶貧工作調研報告二

十八大召開以來,特別是新一屆政府組建以來,中央和國務院領導更加關注和重視扶貧開發工作,提出了六大機制改革和十大重點工作,其中,“建立精準扶貧工作機制”作爲六大機制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根據中央領導同志對精準扶貧工作的一系列重要指示和中辦發〔2013〕25號文件要求,國務院扶貧辦將建檔立卡和信息化建設工作列爲2014年“一號工程”。因此扶貧開發工作順理成章地成爲了各級黨委、政府在較長一段時間內的中心工作,精準扶貧工作也得到了全社會的空前關注。對一項受全國矚目的工作進行調研,能讓羣衆、讓基層幹部、讓上級領導幹部知曉精準扶貧工作的成效同時向決策者反饋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從而促進此項工作的不斷完善以確保取得實效。

 【調研內容】

一、老百姓對精準扶貧政策的看法

二、基層扶貧工作現狀

三、存在的問題

四、幾點建議

一、老百姓對精準扶貧政策的看法

(一)扶貧攻堅戰,是黨中央在找準了我們社會發展的短板後,爲補齊短板消滅貧窮促使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成和全面小康社會建成的有效手段,是全民拍手叫好的大好事。

(二)基層羣衆反映精準扶貧政策好但在識別過程中,沒有明確界限,家庭人均純收入的測算上沒有框定標準,導致在人均純收入的核算上主觀性多於客觀性,雖然也經過村民代表大會評議,但由村社幹部憑主觀論斷可能性很大。比如外出務工人員工資性收入未通過覈實工資條等方式進行準確覈算。很多一般農戶與建卡貧困戶家庭人均年收入並沒有多大差距,甚至會出現一般農戶比建卡貧困戶更加貧窮的情況。導致一般農戶覺得被不公平對待,從而導致基層矛盾凸顯。

(三)基層羣衆還反映,在貧困戶精準識別過程中只計算家庭收入,對部分家庭的大筆非生活保障性的支出未進行剔除。比如一5口人家庭年人均收入爲5000元,即一家人一年除開正常的生活開支有25000元收入,但其中一人因患病要花去2.5萬甚至更多的錢,這種嚴重影響一家人的經濟狀況的情況在識別過程中未考慮。這就導致扶貧政策未覆蓋類似家庭,從而該部分羣衆不滿。

(四)政策覆蓋面過廣,讓那些家庭有壯勞力而自身發展動力不足導致家庭貧困的人進入了貧困戶序列,讓一句流傳坊間的笑談“要懶懶到底,政府來幫你”幾乎成爲現實,這不僅讓扶貧工作扶錯了對象,也讓一般農戶覺得很委屈,更造成了不好的社會導向。

(五)不同幫扶部門、幫扶責任人對貧困戶的幫扶力度相差甚遠,引起貧困戶之間的相互嫉妒和對幫扶部門的不解。

二、基層扶貧工作現狀

(一)基層扶貧工作人員長期在電腦上製作報表,多次調整、覈實系統數據,製作各類展板、宣傳資料等,絕大多數時間只能在辦公室做“資料扶貧”“數據扶貧”,很少有時間實地走訪貧困戶,不能有針對性地爲貧困戶當前面臨的困難出謀劃策導致貧困戶幫扶方案被鎖死在扶貧信息系統裏,不能隨貧困戶家庭情況改變而更新從而導致貧困戶不能按照幫扶方案實現脫貧。

(二)扶貧資金量不斷增大,對貧困戶的幫扶力度不斷加大,部分貧困戶以政府爲自身發展生產的主體。比如我鄉扶貧辦就曾爲了幫助一戶因懶惰致貧的貧困戶購買2頭生豬仔,併爲他購買餵豬用的玉米。又比如部分鄉村社幹部到戶動員貧困戶發展生產時,不乏聽到“喊我餵豬,跟我買到家來的話,我還是可以喂。”再比如村幹部也反映在制定某些項目實施方案前必須召集貧困戶開會以確保方案的可行性,部分貧困戶則抱怨到“只曉得喊開會,又沒看到實質性的東西(意指人民幣)”更有甚者言“我們去開會簽字,村幹部倒是把錢整起去了”。

以上例子足以見得隨着精準扶貧力度的加大,扶貧專項資金的大量增加,羣衆對幫扶的期望值不斷上升,部分原本就發展動力不足的貧困戶“等、靠、要”觀念更加深化,主動作爲、自主脫貧意識弱化,出現“賴貧”現象,基層工作難度大。

(三)基層專職扶貧工作人員不足、工作力量不強。“上面千條線,下面一根針”加之扶貧工作得到了全社會空前的關注,工作量之大可想而知,而專職人員的缺乏、工作力量薄弱,導致工作人員心有餘力不足,工作質量無法盡如人意。

三、存在的問題

(一)、脫貧要求固化,貧困戶脫貧難。“五個一批”的第一批便是“產業就業發展一批”,然而在實際操作過程中,除“低保兜底一批”的貧困戶外,均要發展足夠數量的種、養殖產業才能通過驗收從而獲得國家的扶貧資金扶持。然而筆者所在鄉,貧困人口1408人,其中外出務工的有763人,佔貧困人口的54.27%。這種情況在純農業鄉鎮非常普遍。然而壯勞力外出務工,在家的只剩老弱病殘,要按照要求發展足夠數量的種、養殖項目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導致“脫貧”越來越難。

(二)、插花貧困戶脫貧和鞏固扶貧成果壓力大。經過精準識別、“回頭看”和動態管理後,最終鎖定貧困戶404戶,貧困人口1408人(其中未上戶的特殊羣體貧困人口12人),貧困村分別爲:農羣村38戶,130人;上洛村65戶,242人;黃柏村47戶,191人。貧困村貧困人口563人,約佔全鄉貧困人口40%,上級資金和項目大量向貧困村傾斜,而佔全鄉貧困人口60%的非貧困村貧困人口得到的支持力度明顯沒那麼大。如何破解“脫貧容易,鞏固難”這一難題帶來壓力。

(三)、資金和項目投入力度加大,爲資金和項目的監管增加了難度,資金安全和項目效益存在一定的風險。

(四)、產業培育難度大,自身造血功能的培育壓力大。產業的選取和培育有其客觀規律和成長規律,同時產業的培育有時間要求,如何做到產業選取長短結合難度大。

(五)、金融扶貧差異化突顯,總體覆蓋面較窄。受限額貸款、信譽不足等原因,金融的槓桿作用未充分發揮出來,貸款資金不足和有餘問題同時存在,貸款難的問題尚未根本解決。

(六)、整個扶貧攻堅工作缺乏從上而下地統籌,存在各幹各,各管各的情況。部門與部門之間沒能及時協調,甚至同一部門之間在安排任務時也存在缺乏統籌的情況,導致基層工作人員無所適從。政策制定與基層操作之間上下銜接不精準。政策制定以基層上報的數據爲依據,而基層上報的數據中部分不具有可操作性。例如:在已脫貧人口中無安全住房人數統計中,基層工作員據實統計,但這當中不乏因懶惰、因嫌補助少無論鄉、村、社幹部如何做思想工作就是不願意實施危房改造的。但住建部門危房改造任務的.分配是依照基層所報的數據,這樣就直接導致任務無法完成。

(七)、扶貧項目先在擬摘帽貧困村實施,扶貧資金未能兼顧暫不摘帽的貧困村,引起羣衆不滿。未實施項目的貧困村,脫貧計劃寫在紙上、訂在牆上,羣衆反映強烈。在基層走訪中經常被問諸如“我們這計劃栽板栗,說了那麼久怎麼還不幹哦?”“同樣是貧困村,爲啥XX村已經搞得那麼好了,我們這裏動都不動哦?”的問題,這着實讓基層工作人員有苦難言。增收、脫貧本應是循序漸進的緩慢過程,不是一蹴而就的項目工程,雖沒有打算摘帽,卻也該激發這些貧困村的貧困戶發展生產的動力,促使他們通過不斷髮展生產實現逐步脫貧。而不是爲了保證貧困發生率而沒有實施項目前的貧困村貧困戶不能脫貧。

(八)、政策宣傳不到位,羣衆知曉有盲區。扶貧政策宣傳未持續開展,部分外出歸來人員對情況不明,政策不清,造成對扶貧攻堅部分工作羣衆不理解,進一步激化爲羣衆矛盾和上訪事件。

四、幾點建議

(一)增加專職扶貧工作人員,增強扶貧工作力量。既要保證辦公室日常工作的正常開展,又要確保貧困戶的實地走訪、到戶幫扶工作卓有成效。讓扶貧人員有足夠的時間走到貧困戶家中爲他們解決實實在在的困難。

(二)細化、簡化扶貧政策,並通過地方電視臺、鄉村廣播、報紙、知識讀本的方式加強扶貧政策的宣傳。讓老百姓理解扶貧工作是如何開展的,一些幫扶政策是如何實施的,提高老百姓對扶貧相關政策的知曉率。

(三)將扶貧工作系統所有成員進行網格鏈接,不能讓任何領導或者工作人員脫離網格。從上到下至少有一個人對所有扶貧工作,扶貧政策有清晰地認識、對各項工作之間的相互影響有動態、準確地掌握,防止在政策施行過程中本是“牽一髮、動全身”的要求只動了“發”,而其他都沒有動。

(四)將脫貧措施變活,讓貧困戶有更多的脫貧渠道。對屬於“產業就業發展一批”的貧困人口,如果外出務工不願回鄉發展產業的,憑外出務工有關證明材料給予一定的資金補助。並由就業部門對這部分人建立臺賬,實行跟蹤服務,實時瞭解他們對技能培訓的需求,並提供相應培訓。

(五)分年度重點扶持擬摘帽貧困村的同時,爲其他貧困村安排小額產業幫扶資金,以獎勵的方式分等次給貧困戶以項目發展扶持資金,調動非擬摘帽貧困村的貧困戶發展產業的積極性,引導他們逐步實現脫貧,消除他們“被遺忘”的疑惑。

(六)建立健全項目進度、扶貧資金使用情況公示制度,增加扶貧工作的透明度。既要讓項目、資金使用通過審計部門的審計,更要讓老百姓掌握扶貧資金使用情況,讓舉國矚目的扶貧工作能充分沐浴陽光,在讓老百姓增收脫貧的同時,打消老百姓對資金被佔用、挪用的顧慮,有效提高政府公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