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生態文化創意產業調研報告範文

學識都 人氣:1.21W

全市上下以科學發展爲統領,緊緊圍繞構建“3+1”現代產業體系和建設全國文化創意中心目標,進一步解放思想、提高認識、創新舉措、真抓實幹,有力地推動了文創產業發展,爲全市經濟轉型升級和發展方式轉變作出了應有貢獻。全市文創產業規模持續擴大,支柱地位繼續鞏固。產業結構優化和產業集聚勢頭良好,重點行業發展和園區建設成效顯著,文化名人、名企、名牌引進步伐不斷加快,重點企業和人才培育力度加大,兩岸四地交流合作進一步加強,重大文化會展活動再創佳績,統籌發展的工作合力已基本形成,全市文創競爭力和品牌影響力進一步提升。

關於生態文化創意產業調研報告範文

2010年6月,國務院正式批准了《長江三角洲地區區域規劃》,其中將“杭州建設全國文化創意中心”列爲我市城市發展功能定位的重要內容之一。《規劃》的出臺意味着打造全國文化創意產業中心由杭州的地方性戰略升格爲國家級戰略,歷史機遇倏然而至。但是由於經濟基礎、文化背景、產業結構等因素的制約,我市文化創意產業區域發展不平衡,縣域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有待改善。

近年來,由於經濟基礎、文化背景、產業結構等因素,區域性文化差距及發展呈現出不平衡的態勢。從資產上看,2010年末,蕭山、餘杭及五縣市(以下簡稱縣域)限額以上文化創意產業企業資產450.15億元,佔全市限額以上文化創意產業企業的23.5%;從收入上看,縣域全年限額以上文化創意產業企業實現主營收入410.34億元,佔全市限額以上文化創意產業企業的28.2%;從從業人員上看,縣域限額以上文化創意產業企業從業人員爲9.6萬人,佔全市限額以上文化創意產業企業的34.2%;而2010年蕭山、餘杭及五縣市實現gdp總量達3057.60億元,佔全市gdp比重達51.4%,縣域文化創意產業發展與當前我市社會經濟發展和羣衆需求不相適應。

而發展生態文化創意產業,可以充分發揮縣域豐富和獨特的自然生態資源和人文資源優勢,推動縣域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從而推進我市文化創意產業城鄉區域協調發展。

鑑於此,農工黨XX市委會成立專題調研組,特邀請政府相關部門領導和高等院校專家學者參加,以五縣(市)爲重點,圍繞創意農業、非物質文化遺產和文化古村落等三個方面對我市生態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情況展開調研,分析我市發展生態文化創意產業的現狀和存在問題,探究我市發展生態文化創意產業未來的發展模式和方向,提出具有針對性的對策建議,對於杭州文創經濟發展、統籌城鄉區域和新農村建設等多方面具有重要意義。

一、杭州發展生態文化創意產業的意義

1、發展生態經濟,推進經濟轉型升級。

發展生態文化創意產業,就是以生態環境保護爲前提,在科技創新的同時,以文化創意來升級產業,即通過科技創新和文化創意的雙重力量來創新生產方式和發展模式,提升產品附加值,推進經濟轉型升級。科技是生產力,通過科技創新將不斷提高生產力,是實現“生產發展、生活寬裕”的主要途徑。然而,在創意經濟時代,文化創意所釋放的文化生產力也已經成爲推動經濟發展不可忽視的原動力。十七屆五中全會提出“推動文化產業成爲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將對發展文化的認識提升到新的歷史高度。在當代,經濟奠基文化,文化拉動經濟,文化與經濟相融合產生的競爭力,正在成爲一個國家最根本、最持久、最難替代的競爭優勢。現代世界經濟發展表明,發達程度越高,文化產業支柱性作用就越明顯,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就越大。要把文化資源、文化底蘊轉化爲現實的文化生產力、文化競爭力和文化影響力,把生態優勢轉化爲發展優勢,就要大力發展生態文化創意產業,進一步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這是我市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必然選擇。

2、融合產業鏈,實現價值最大化。

相對於“研發、生產、加工和銷售”的產業發展模式,生態文化創意產業能夠以文化創意爲核心,構築多層次的全景產業鏈,通過文化創意把文化藝術活動、特色文化資源、生態資源、科學技術、產品載體、人文環境有機結合起來,形成彼此良性互動的產業價值體系,爲傳統產業的發展開闢全新的空間,並實現產業價值的最大化。杭州在發展生態文化創意產業的過程中,嘗試以各種形式挖掘開發各種生態文化資源,開發出了竹木文化產品、絲綢文化產品、茶文化產品、溼地文化產品等等各種富有地方特色的生態文化產品,杭州白馬湖生態創意城、創意良渚基地、千島湖姜家風情文化創意基地的建設等等開啓了我市生態文化創意產業運營的實踐。但是,生態文化創意產業是一個產業體系,包括核心產業、支持產業、配套產業和衍生產業等多層次,我市的這些實踐僅僅停留在單一層次中,真正的第一、二、三產業融合互動的產業體系尚未形成。

3、弘揚生態文化,轉變經濟發展方式。

在產業結構升級和工業、農業、服務業融合過程中,一些地區常常以產業園區爲載體,通過招商引資由追求利潤最大化的投資商承包經營大規模的土地。工業化、規模化的佈局和思維,一方面造成了生態資源的破壞和產業結構的同構化;另一方面也弱化了原生態的人文環境,使得鮮活的鄉土文化氣息和民俗風情逐漸喪失。生態文化創意產業強化以自然、經濟、社會共同發展的多元目標取代單一的經濟目標,在發展經濟的同時注重生態環境的保護和人的發展,提升人居生活品質。發展生態文化創意產業通過保護和開發生態文化資源,結合生態城市和生態鄉村的建設,弘揚和發展生態文化,着力轉變發展方式。

4、實現城鄉互融互動,推進城鄉統籌。

當前,“東快西慢、東強西弱”格局成爲擺在杭州面前一道必須破解的難題,市委、市政府立足於實際,出臺了《關於以新型城市化爲主導進一步加強城鄉區域統籌發展的實施意見》。我市農村擁有豐富多彩的自然生態環境條件和豐厚的地域文化底蘊,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的很大一部分也在農村,如何發展文化產業使得這些資源優勢轉化爲產業優勢,是政府要着力思考的問題。生態文化創意產業以生態環境和人文資源爲內容,強調城鄉互動,通過締結城鄉共生體,形成城鄉一體化發展的新局面。發展生態文化創意產業一方面可以推動農村經濟發展,文化創意產業的特性使其在轉變農村經濟發展模式和經濟增長方式,推動農村產業結構升級、拉長農業產業鏈、農民增收致富方面大有可爲。尤其對拉動農村消費和優化產業結構、完善農村文化服務體系,具有重要意義;另一方面可以把農民的科技培訓、農村的職業教育以及農民的素質培訓提升到新的層面,以產業發展帶動新型農民的培育,以新型農民的培育推動現代農業尤其是農村文化產業的發展,從而爲農村發展和統籌城鄉夯實基礎。

二、生態文化創意產業的概念及國內外發展情況

(一)概念及特徵

生態文化創意產業是指依靠文化理念、創意智慧和技能天賦,藉助於高科技和新媒體手段等多重力量,以保護生態環境和文化遺產爲前提,對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進行保護修復、開發利用和創造提升,依託產業運營模式實現自然生態文化資源、文化創意元素和創意經濟效果“三位一體”的新型文化創意產業模式。

生態文化創意產業應該具有以下4個顯著特徵:

1、以生態資源爲主要創意對象。

不同於其它文化創意產業,生態文化創意產業是以自然生態資源和人文生態資源爲主要創意對象,通過對獨特的自然景觀和生態環境資源、豐厚的歷史文化遺產和地方文化資源進行保護修復、開發利用、整合提升與創新創造而發展的文化創意產業。

2、具有新生態化特徵。

生態文化創意產業基於文化創意融合了生態文明思想,以保護自然生態環境和文化遺產爲前提,具有新生態化特徵。新生態化 (nascent state)是生態文化創意產業最重要的特徵。新生態化是指生態文化創意從創意理念到創意產品再到創意服務的運行系統輸入了生態的基因,產生出高附加值生態型產品或生態文化服務,實現生態文化傳播,實現和諧可持續產業鏈。

3、富含創意,附加值高。

富含文化理念、創意智慧是生態文化創意產業的重要特徵。生態文化創意產業的核心生產要素是信息、知識特別是文化和技術等無形資產,是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附加價值產業。生態文化創意產業主要消耗人的智慧,體現的是智力價值和精神價值。根據生態文化創意產業的內涵,生態文化創意產業應具有文化附加值、科技附加值、服務附加值和生態附加值。

4、產業融合度高。

創意是技術、經濟和文化等相互交融的產物,生態文化創意產業並非單指某一種產業,它是一二三多種產業的融合,具有多個產業的特徵,所生產的產品是新思想、新技術、新內容的物化形式,是多知識、多學科、多文化和多種技術交叉、滲透輻射和融合的產物,產業間的界限更模糊。因此,具有較強的融合性、滲透性。

(二)國內外發展情況

20世紀90年代後期在發達國家率先起步的生態文化創意產業,21世紀初已在全球蓬勃發展。當今世界,生態文化創意產業已不再只是一個理念,而是能帶來巨大經濟效益的產業,成爲發達國家推動經濟和社會持續發展的新動力。生態文化創意產業在荷蘭、德國、日本等發達國家發展成效顯著。

日本:

日本的生態文化創意產業以其“多功能致富型”的典型特徵成爲欠發達國家和地區脫貧致富的楷模。大分縣的“一村一品”運動是生態文化創意產業的先行者。2004年,大分縣農戶人均年收入達到2.7萬美元,不僅在日本名列前茅,在世界上也位居前列。日本着重開發農業的綠色、環保、體驗、休閒和示範等多種功能,使其生態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邁上了新臺階。

德國:

德國的“社會生活功能型”生態文化創意產業大力發展休閒農莊和市民農園,在滿足都市居民的生活、休閒、娛樂等方面需求的同時,有效促進了城鄉的可持續發展。

英國:

英國的“旅遊環保型”生態文化創意產業源自英國最悠久的工業史。高度發達的工業化帶來高度發達的城市化,進而催生了鄉村休閒旅遊,英國是世界上發展休閒旅遊的先驅國家。英國的鄉村休閒旅遊,至今引領世界農村地域環境中旅遊業可持續發展的方向。

結合荷、日、德、英等國實踐,可發現發達國家生態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具有如下成功經驗:

1、政府進行宏觀調控並給予多方扶持。

荷、日、德、英等國的生態文化創意產業成效顯著,是與各國政府的直接推動分不開的。在日本,“一村一品”運動是一種在政府直接引導和扶持下,以行政區和地方特色產品爲基礎而形成的區域經濟發展模式。在德國,生態文化創意產業的諸多方案都是政府相關部門與農民們直接商定的,並在政府部門的協助下付諸實踐。如慕尼黑郊區實施的“綠腰帶”項目,其中的若干方案,如“乾草方案”、“森林方案”、“菜園方案”、“騎術治療項目”等都是當地的農民們在慕尼黑政府的直接幫助下開闢的創意項目。在英國,中央政府農村發展委員會自1991年以來明確提出向包括景點在內的私人開發項目提供資金。農業、漁業和糧食部按計劃向通過發展旅遊使農業經營多樣化的農場主提供資助;鄉村委員會向改善鄉村地區旅遊設施的項目提供資助。這些政策對於推進農業旅遊的全面發展起到了十分積極的作用。

2、挖掘區域特色資源潛力,注重多功能開發。

將自然生態資源以及人文生態資源通過創意轉化爲推動農業與農村發展、提升農民生活水平的資本,這是各發達國家發展生態文化創意產業的共同出發點。

對自然生態資源的利用。荷、日、德、英等國在本國特有的農業品種及農耕活動的基礎上,藉助創意構思,設計出具有當地文化特色的創意農產品、農耕文化休閒生活區及相關文化節慶活動,使農業生產功能之外的生態、環保、休閒、娛樂、教育等衆多功能較好地發揮出來。比如德國、英國的休閒旅遊業等都是源自本地的自然生態資源,創造了多個唯一性的創意產品及活動。

對人文生態資源的利用。各類地方文化資源是發展生態文化創意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荷、日、德、英等國均以創意產業的思維整合各類社會文化資源,提升產品的附加值。如風車、木屐、奶酪、鬱金香被譽爲“荷蘭四寶”。在荷蘭阿姆斯特丹北方的風車村,人們不僅可以領略美麗祥和的田園風光,而且能夠切身體驗 17世紀以來的風車文化、木鞋文化、乳酪文化以及鬱金香文化。當地的農戶們開設了木鞋作坊和乳酪作坊,現場演示木鞋加工及乳酪加工,依託鄉村的生態文化創意產業全方位展示地方文化。

創造多元複合的生態文明是生態文化創意產業的突出功能。荷、日、德、英等國的生態文化創意產業始終以高效的農業生產爲基礎,以自然農業生態爲依託,以提高農居生活品質爲目標。在日本,由政府倡導並推動的通過開展綠色休閒活動、設立都市菜園、建設美麗鄉村和優良田園住宅、鼓勵都市居民到農山漁村定居或半定居、從事農業勞動體驗等城鄉交流的活動,使日本生態文化創意產業的整體水平得以進一步提升。這種發展模式不僅體現了經濟生態文明以及自然生態文明的要求,同時也促進了文化社會生態文明的發展,還原當地的社會生態,大力拓展其社會功能。由此所吸引的人流和資金流又進一步提升農民生活品質,從而形成了良性循環。

3、產業高度融合,價值乘數效應顯著。

發達國家的生態文化創意產業一組包括核心產業、支持產業、配套業和衍生產業的相互關聯的產業鏈。位於產業鏈價值高端的知識產權(專利、商標、品牌等)是生態文化創意產業的價值核心。它具有強大的輻射力,能夠帶動相關產業,形成產業羣,產生巨大的經濟效益,並提升區域經濟的整體價值。

在荷蘭,就花卉業而言,其核心產業是以花卉農場爲載體的花卉生產及相關文化創意活動,荷蘭目前有花卉農場1500餘家;花卉的支持產業是指直接支持創意花卉的研發、生長以及推介和促銷這些產品的企業羣,如科研機構、種源公司、農業生產設備公司、各類文化藝術活動(如會展、節慶等)的策劃企業以及金融、廣告等企業。在荷蘭,幾乎每種花卉都有專門的育種公司,每年進行成千上萬個組合的品種雜交,從而造就了高質量的園藝產品。

花卉的配套產業則是指爲花卉業發展提供良好環境和氛圍的企業羣,如旅遊、餐飲、酒吧、培訓等。荷蘭每年的鬱金香花展都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地的大批遊客,極大地帶動了當地旅遊、餐飲等行業的發展;花卉的衍生產業是指以花卉文化爲要素投入的其他企業羣,如玩具、文具、服裝、服飾、箱包、食品、紀念品等生產企業。在整個花卉產業體系中,第一、二、三產業互融互動,傳統產業和現代產業有效嫁接,文化與科技緊密融合,開闢了新的市場,拓展了新的價值空間,產業價值的乘數效應十分顯著。

4、完善相關法律法規。

國外生態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離不開完善的法律體系。目前。雖然國內對正在起步的生態文化創意產業都採取積極支持態度,但尚未有正式的法律法規支持,所以政策驅動不足導致生態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相對乏力。目前。土地流轉不暢成爲制約生態文化創意產業規模化發展的最大瓶頸,亟需通過法律手段加以解決。

5、培育創意人才隊伍。

日本“一村一品”運動給我們最大的啓示就在於持續不斷地進行人才培養。如果沒有“建設豐之國學校”培養的大批領軍人才,“一村一品”運動可能根本不能夠得到普及,更不能夠持續幾十年。創意領軍人才、專業人才的培養是發展生態文化創意產業的動力和有力保障。目前,創意產業人才嚴重不足的問題已經嚴重阻礙了我國生態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因此,發展生態文化創意產業就必須把創意人才隊伍建設作爲一個大任務。

近年來,我國一些地方生態文化創意產業發展也取得顯著成效,出現了一批生態文化創意產業典型案例。

四川成都:

注重生態和休閒旅遊業的發展,有效地推動了農村經濟的發展。其中,成都XX區依託花卉資源優勢,延伸花卉產業鏈條,推動了一三產業互動融合發展。而成都XX區將文化創意要素融入傳統農業,創造性地打造了花鄉農居、幸福梅林、江家菜地、東籬菊圃及荷塘月色“五朵金花”模式,其每年對地方財政收入的貢獻超過千萬元。

廈門:

以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熱潮爲契機,開發出更新的體驗性、參與性的旅遊項目,在南普陀、觀音山、鼓浪嶼菽莊花園、中山路商業街、園博苑等景點,開闢南音、歌仔戲、高甲戲、閩南皮影戲、閩南語歌曲等表演場所,同時開展保生大帝信仰、送王船習俗、風獅爺信仰、池王爺習俗、中秋博餅等活動,進一步深挖內涵、提升品位、塑造品牌,將經濟要素融入民間習俗活動,使這些活動更加深入民衆、樂於參與,其中廈門的中秋博餅已成爲家喻戶曉的民俗活動,其熱鬧程度、參與程度都超過了春節等重要的傳統節日活動。

烏鎮古鎮景區:

作爲國家aaaa級景區,是全國20個黃金週預報景點之一,將保護與開發有機地結合起來,使古鎮保持了原生態的古樸風格。管線地埋、河道清淤、修舊如舊、控制過度商業化等開發創新,爲全國首創,被聯合國專家考察小組譽爲“烏鎮模式”。

三、杭州發展生態文化創意產業的現狀

在杭州發展生態文化創意產業,其基本路徑爲利用自然生態資源來發展創意農業,保護利用古村落鄉土文化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來發展縣域的文化創意產業。儘管生態文化創意產業的概念提出時間不長,但在市委、市政府發展文化創意產業的一系列戰略決策和政策措施的引導下,在生態資源相對豐富的五縣(市)已經開始了發展生態文化創意產業的探索實踐。

杭州千島湖發展有限公司:

依託千島湖一流的生態,賦予千島湖“魚”文化的概念,成功跨過品牌漁業發展階段,把目光聚焦到了文化創意產業上,提出了 “漁產業文化化,魚文化產業化”的發展思路,以文化改造現有漁業產業體系,大力發展淳魚藝術品業、淳魚文化休閒旅遊業。在成功地把“有形的魚”變爲“創意的魚”,把“吃的魚”轉成“文化的魚”之後,千島湖發展有限公司成功實現了從產品營銷、品牌營銷過渡到文化營銷,從傳統漁業、品牌漁業到文化漁業的升級轉型,逐步建立起了以生態爲依託、以文化爲靈魂,集“養殖、管護、捕撈、銷售、加工、烹飪、旅遊、科研”爲一體的完整漁業產業鏈,企業參與市場競爭的能力不斷增強。發展魚文化創意產業完整了漁業產業鏈,使千島湖漁業年經濟產值接近5億元,同時,還帶動了當地以魚爲主題的特色餐飲、加工、旅遊和文化等產業的發展,社會綜合效益高達10億元。

桐廬民間剪紙:

雖然在經過搶救、保護和開發後,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但如何讓這一門古老的民間草根藝術走入市場,體現應有的經濟價值一直都是一個難題。近年來,XX縣在探索剪紙產業化發展道路的實踐中,通過創新產品、聯姻旅遊、培養人才三把“金剪子”做活剪紙文化產業,爲“中國民間藝術(剪紙)之鄉”的金名片注入了更加鮮活的`內涵。 一是創新產品。先後舉辦了四屆“神州風韻”全國剪紙大賽,共涌現出6200餘件剪紙作品和創意作品。剪紙元素被廣泛融入到服裝、玩具、飾品、瓷器等領域,並與新材料、新技術、新產品相結合,充分體現了實用性、時尚性和科技性,創意與創新成爲剪紙創作的主基調。桐廬非遺保護中心(桐廬民間剪紙藝術館)致力於開發剪紙文化創意系列產品,先後成功開發了剪紙創意茶具、剪紙箱包、多用剪紙貼墊等創新產品。二是聯姻旅遊。桐廬剪紙借力旅遊,開發出風情旅遊系列剪紙產品,內容有富春風光、桐廬名人、民間故事、民俗文化等。如民間剪紙藝人華金娟創作的《富春山水》、《江南民俗》,章維勇與王德林聯合創作的《瀟灑桐廬》、《桐廬風光》剪紙團扇等,既生動地宣傳了“瀟灑桐廬”富春山水旅遊品牌,又使剪紙形成產業,獲得了藝術價值和經濟價值的雙豐收。在大奇山國家森林公園、紅燈籠外婆家等特色景區,剪紙產品銷售與現場剪紙表演、剪紙藝術體驗、剪紙時裝秀等民俗活動相結合,使民間藝術走進羣衆,走近生活,提升了景區的人文內涵和文化品位。三是培養人才。依託中小學校教育資源和師資力量,在勞技、美術課中開展剪紙特色教學,並以此爲陣地,傳承剪紙藝術、培養剪紙人才。通過書籍、圖片、實物、影像資料等全方位、多渠道地展示,對廣大市民進行中華傳統文化教育,增強保護和傳承民族文化遺產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構建剪紙傳統文化教育基地。以“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教學基地”爲平臺,聯合縣文化館、剪紙藝術館、“非遺”中心,聘請剪紙名家、“非遺” 傳人、專家教授等開展培訓講座,促進剪紙藝術的普及和技藝的提高,構建剪紙藝術培訓基地。

XX市古民居綜合保護工程

20XX年起,XX市啓動了古民居綜合保護工程,將新葉古村保護視爲純文化遺產保護工程,建立了市、鎮、村三級保障機制,按照基礎工程先行、先易後難、從外圍入手等要求,基本完成重要基礎設施建設,實施了村莊環境改造,基本完成古建維修和民居改造,初步完成傳統文化的挖掘整理,較爲完整地展示了古村風貌。該景區於20XX年11月正式對外開放,由市國資公司下屬的新葉古村旅遊開發有限公司負責運營。

(一)創意農業發展現狀

根據調研,目前杭州的創意農業尚屬起步,企業規模普遍偏小,產業鏈短,規模經濟尚未出現,創意元素融入不多,呈現以下特點:

1、有創意,但缺乏創新。

過去“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特’的發展模式變成了今天的“人有我有”的跟風模式。杭州各縣(市)創意農業的發展模式,基本上都朝着推出特色農產品+開發生態休閒農業旅遊的同一方向邁進。大同小異的創意模式,使得由創意帶來的經濟效益正在逐漸縮小。

2、有創意,但缺乏美感。

在生態休閒農業旅遊區中,人工打造的痕跡明顯,天然雕琢的風景不多;在特色農產品的生產加工方面,外觀改造爲主,功能開發缺乏;舉辦各類農業節日,文化含義不深,商業味道濃厚。消費者的審美疲勞正在日益加重。

3、有創意,但缺乏文化底蘊。

臨安有吳越文化,建德有農民畫,餘杭有徑山禪茶,原本極富文化底蘊和發展潛力的各種創意思路,沒有得到真正的系統開發。如當人們提到法國普羅旺斯,腦海中就會浮現出一片薰衣草的海洋,自然而然地聯想起“浪漫”一詞,而這種有着深厚文化底蘊的創意開發,在杭州目前的創意農業中還少之甚少。

導致以上問題的主要原因在於:

對創意農業認識模糊,缺乏深入細緻的研究和探討,缺乏長遠和整體規劃,無法確切把握創意農業在未來產業結構調整中的戰略定位;未構建政策支持體系,特別是土地、投融資等支撐體系不完善;缺乏創意人才,農業勞動者科技文化素質低下,在接受新觀念、獲取信息、提高技能、參與市場競爭等方面存在很大困難,使之難以衝破傳統農業和小農意識的束縛。

(二)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開發保護的現狀

截止2010年底,杭州現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37項,有浙江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共三批123個項目,XX市級名錄249個項目,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15人,有131人被省政府評爲“省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XX市、XX縣分別被文化部命名爲全國“民間繪畫之鄉”和“民間剪紙之鄉”;XX區等8個地區被命名爲省級“民間藝術之鄉”。“西冷印社中國篆刻”、“中國蠶桑絲織技藝”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實現了杭州“世界級文化遺產”零的突破。

當前,杭州對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進行開發保護存在以下問題:

1、保護不夠。

由於現代化和城市化進程的加快、文化生態的變化以及宣傳、認識不足和保護手段不夠等原因,杭州的許多非物質文化遺產依然面臨消失的危險,一些口頭文化和傳統表演藝術瀕臨失傳,不少民間技能後繼乏人。

2、開發不足。

對梁祝文化、餘杭清水絲綿製作技藝等經濟價值高、產業優勢明顯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開發和利用力度不大;“五常”龍舟勝會、餘杭滾燈、徑山茶宴等演藝類、民俗節慶活動等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旅遊業、演藝業等產業結合得還不夠深入;利用剪紙、剪刀鍛制、竹紙製作、紙傘製作等手工技藝發展具有地方特色的工藝品產業,利用樓外樓、知味觀等傳統餐飲老字號弘揚杭幫菜飲食文化等方面還有很大空間。

3、開發不當。

還有一些傳統“非遺”項目在不成熟的情況下的開發利用導致了破壞性的“保護”,過分的商業化使“非遺”項目變成時尚消費品和文化標籤,失去了歷史文化的底蘊,失去了文化傳承意義。如XX市龍門古鎮的竹馬因旅遊服務的需要,由原先的逢年過節才跳竹馬,變成了一個經常性演出的常規節目,失去了跳竹馬原有的意義,發生了異化。

(三)古村落保護開發現狀

據統計,五縣(市)及餘杭、蕭山兩區共有鄉土建築遺產7784處,其中屬於宅地民居的有4118處,還有1331處屬於壇廟祠堂之類。這些古老的鄉土建築經歷了“城市化、現代化建設、舊城改造、房地產開發、旅遊開發”等多重挑戰和衝擊破壞,各縣、區的許多歷史文化鎮村慘遭損壞,總體上名存實亡。曾是江南雄鎮之首的塘棲古鎮,在鄉鎮城市化過程中不斷遭受“建設性破壞”;保存相對完整的龍門古鎮、深澳古村、新葉古村等僅存極少;一些保存相對完好的古建築、名人故居,也處在許多參差不齊的新建築包圍之中,文化生態環境惡化嚴重。

近年來,市委、市政府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重視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同時區、縣(市)政府對文化遺產保護利用的主動性也逐漸增強,使殘存的文化遺產碎片被較大限度、較有制度保障地保護下來。但是,還存在着文保單位、文物建築“不適當利用”,違反文物最小干預、不改變原狀的原則,歷史街區歷史建築定位功利性旅遊的商業開發“過度變味”等問題。

四、杭州發展生態文化創意產業的思路和政策建議

(一)發展思路:

立足本地,加強結合,銳意創新,差異發展

1、要因地制宜,合理佈局。

由於各縣市的自然環境、資源條件、社會發展等差異,各地發展條件、行業分佈、發展優勢各具特色,要與全市文化創意產業發展規劃和佈局相統一,對比分析兩區五縣市與主城區節點的優勢與劣勢,確定杭州生態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方向、總體目標及階段性目標,實現產業佈局和發展規劃的全面對接。同時對生態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政策、稅收給予傾斜,逐漸形成各縣市生態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特色和核心競爭力;

2、要加強結合。

以發展生態文化創意來推進產業城鄉區域協調發展,要注重與新農村建設、美麗鄉村建設、風情小鎮創建、生態建設、“三江兩岸”生態景觀保護與建設等有機結合,通過項目帶動、資源整合,推動共同發展。

3、要注重產業鏈延伸。

目前我市發展生態文化創意產業在科技、資金、人才等要素方面有着諸多的不足,因此在發展思路上,應該跳出區域和行業的限制,主動構建主城區的文化創意產業與縣域的生態文化創意產業轉移和承接的橋樑,推動產業分工和協作,推動整個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

杭州發展生態文化創意產業,可以借鑑日本大分縣“一村一品”的發展模式,立足於各區、縣(市)比較優勢,注重挖掘區域特色資源,通過創意創新,尋求差異發展。各區、縣(市)要充分挖掘當地自然生態資源及非物質文化遺產和文化古村落等人文生態資源,並對此進行保護修復、開發利用和創造提升,突出“一村一品”:“村”是一個區域概念,強調的是根據資源稟賦和特點,一個區域至少要開發一種打上本地烙印的產品,並圍繞主導產品的開發生產,形成特色突出的主導產業。在搶救和保護的基礎上,開發利用該區域的特有文化點,變資源優勢爲產業和品牌優勢,使其逐步成爲具有區域特色的產業鏈或產業集羣。“品”可以是一種產品,也可以是幾種產品,既可以是一種文化娛樂活動,也可以是一個民間節慶,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無形的。要成爲“一村一品”,應該滿足幾個條件:最能體現當地優勢;最能佔領消費市場;質量優異;經濟效益優;能使產品獲得相當程度的聲譽。

(二)保障措施

1、編制專項規劃。

針對目前生態文化創意產業缺乏頂層設計、各區、縣(市)出現無序發展的情況,爲挖掘特色資源、整合有限資源迅速形成競爭合力,杭州應出臺《發展生態文化創意產業專項規劃》。規劃要圍繞打造全國文化創意中心、統籌城鄉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保護生態資源和文化遺產的目標和理念,把杭州生態文化創意產業置身於全國乃至國際競爭的背景之中,審時度勢,對各區、縣(市)生態資源(包括自然生態資源和文化遺產)配置、主攻方向、重點項目從中長期的尺度進行科學謀劃。

2、加大政府投入。

生態文化創意產業是一個新生事物,初期不確定因素很多,離不開政府的資金扶持。杭州應加大對生態文化創意產業的扶持力度,能否拿出相當於過去支持農業園區發展的財政資金,幫助生態文化創意產業發展,至關重要。如果市文創產業專項資金中能夠加大對生態文化創意產業的扶持力度,則將吸引更多的資金進入這一產業領域。

3、構建服務體系。

以創意農業、非物質文化遺產和文化古村落爲重點,建議成立專家諮詢委員會,對杭州的生態資源保護和開發利用進行專題研究;成立行業協會,發揮行業協會在生態文化創意產業發展中的溝通、協調、自律與助推作用。建立信息、技術、人才、交易、融資等公共服務平臺;創設生態文化創意活動周、生態文化創意產業論壇,加強區域交流和擴大對外宣傳;加強與日本、韓國、臺灣、歐美等生態文化創意產業發達國家和地區的合作交流,提升產業發展的空間和國際化水平。

4、大力培養人才。

生態文化創意產業的核心是創意。沒有創意,就談不上生態文化創意產業;沒有人才,創意就無從談起。市、縣兩級政府應進一步完善人才政策,加大培養、引進及聘用創意經營、技術創新等方面的優秀人才;鼓勵有關高校開設創意開發設計、營銷策劃、品牌建設管理及生態文化創意產業等方面的課程,以培養年輕的生態文化創意產業開發者;努力加強對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業龍頭企業及種養大戶關於生態文化創意產業的培訓及指導。

5、保護知識產權。

首先要加強地方行政立法工作,尤其要重視立法對生態文化創意產業等特定行業知識產權利用鏈條形成中的促進作用;要加強知識產權行政主管部門之間以及與其他行業主管部門之間的配合機制,提高行政效率,切實促進生態文化創意產業知識產權保護和利用工作;完善政府知識產權公共服務平臺。提高信息服務質量,針對生態文化創意產業提供特色信息服務。同時注意建立知識產權服務託管平臺,爲中小企業服務。

6、促進產業融合。

生態文化創意產業融合度高,是一組包括核心產業、支持產業、配套產業和衍生產業的相互關聯的產業鏈。只有建立城鄉互動互融的推進機制,加快不同產業融合發展的促進機制,才能發揮生態文化創意的多種功能。

(三)政策建議

總結美國、德國等歐美國家鄉村經濟快速發展的經驗,政府的大力支持首當其衝。在杭州發展生態文化創意產業的過程中,政府也應更多扮演引導和“助燃推”的角色,從政策上對生態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予以積極支持。

1、土地政策:

按照十七屆三中全會的精神,積極促進土地流轉,爲生態文化創意產業的規模化發展提供土地空間;探索以農民攜地入股的形式,加入生態文化創意產業產業化經營的行列。此外,農民也可以將承包土地委託給專業合作社經營,由專業合作社代表農民與生態文化創意產業企業緊密合作。在用地性質的認定方面,建議給予必要的支持。比如,對生態文化創意產業園內部的道路、水利工程和溫室佔地,可視爲農用地範疇;積極組織深度調研和科學分析,對生態文化創意產業園內部道路、水體、各類工程的可佔地面積比例,給予明確的規定。

2、財稅政策:

對生態文化創意園區給予財政支持,鼓勵發展生態文化創意產業。與過去財政支持農業園區修建道路、溫室等基礎設施不一樣,對生態文化創意產業的財政支持資金,可以有較大的比例用於園區的知識產權投入和研發費用的補貼。此外,還支持生態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參加會展,舉辦會展。

對生態文化創意產業鏈中非農環節的生產性收入和經營性收入,建議在一定時期內享受農業環節的稅費減免優惠政策;對生態文化創意產業領域有關人員知識產權的轉讓收入,視同於農業技術轉讓予以稅費優惠。研究制定相關政策鼓勵生態文化創意產業知識產權的申報與保護,對有關生態文化創意產業專利申請與保護髮生的費用建議給予必要的補貼。

同時,進一步拓寬生態文化創意產業投資領域,不斷創新生態文化創意產業投入機制,逐步建立以財政投入爲導向、社會投入爲主體、金融資本爲依託的多元化生態文化創意產業投入機制。

3、人才與教育政策:

依託“131”優秀中青年人才培養計劃、“356”培訓工程等現有政策與載體,細分行業分類,加強對生態文化創意產業人才隊伍的建設。研究組建專家團隊,研究制定生態文化創意產業人才的評判標準和評定程序,對應聘人員進行甄別篩選。進一步鼓勵杭州的機關、企、事業單位培養、引進和聘請創意經營、技術創新等方面的高級人才。

4、金融政策:

用足用好《關於鼓勵爲文化創意企業提供融資服務的實施意見》等政策文件,進一步出臺扶持生態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金融政策,以質押等方式盤活存量與本地生態文化創意企業的無形資產。建議在定期發行的文創債權基金中,把生態文創企業納入到政策資助範圍之內,進一步吸引社會資本的進入。鼓勵有條件的生態文化創意產業龍頭企業進行現代企業制度改革,努力拓寬生態文化創意產業投入渠道,積極推進生態文化創意產業上市融資,增強生態文化創意產業龍頭企業的輻射帶動力。

5、建立協調合作機制:

市裏統一協調,由農業、經濟、商業、文化、科技、旅遊、環保及相關科研院所共同建立跨部門的協調機制,聯手推動我市生態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定期召開推進、落實生態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政府各部門聯席會議,對遇到的難點、熱點問題進行及時準確的研究,並拿出解決方案。如:農業、發改委系統可以聯手選擇有條件的縣、市設立生態文化創意產業集聚區,在集聚區內的生態文化創意產業項目要給予優惠的土地政策和資金、技術的支持。文化部門、科技部門可以從專項基金中劃出一塊,專用於支持生態文化創意產業集聚區的發展建沒,同時着力引導、扶持市創意人才到集聚區內發揮才幹,幫助當地發掘、激活文化資源;旅遊部門可以結合鄉村旅遊產品的升級加大生態文化創意產業的投入力度和宣傳力度,鼓勵農民發展創意旅遊項目;金融、稅務部門可以對生態文化創意產業項目實施尤息或低息貸款並稅收上予以優惠政策扶持;各級財政可以安排發展專項資金,專項扶持生態文化創意產業發展,重點支持產業關聯度大、帶動能力強、有較強市場競爭力的生態文化創意產業項目。

6、知識產權保護政策:

探索搭建知識產權交易平臺,鼓勵和規範知識產權評估等中介機構發展,不斷促進知識產權可評價、可物化、可質押、可交易。鼓勵建立知識產權保護聯盟、各種資質認證中心、版權資源信息中心和版權評價交易中心。抓好版權“五進”工作(版權服務進園區、軟件正版化進企業、版權監管進市場、版權宣傳進學校、版權顧問進單位),建立維權舉報獎勵機制,加大對版權的宣傳和保護力度。結合“全國版權保護示範城市”和“國家數字出版基地”創建,充分發揮市知識產權工作領導小組和市國家版權保護示範城市創建工作領導小組的作用,進一步加強法規建設、隊伍建設和基礎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