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鄉變化調研報告

學識都 人氣:1.48W

隨着社會一步步向前發展,報告的用途越來越大,報告根據用途的不同也有着不同的類型。其實寫報告並沒有想象中那麼難,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家鄉變化調研報告,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家鄉變化調研報告

家鄉變化調研報告1

【摘要】1987年,神州大地豎起了一面改革開放的大旗,在瞬息萬變的國際形勢下,這杆大旗一直指引着中華民族前進的方向。而今,這面大旗在神州大地矗立整整30年,30年間中國各地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2011年寒假,以寒假返鄉爲契機,北京科技大學560名同學在全國三十餘省市進行“改革開放三十年家鄉變化”主題調研。調研採用統一調研標準,東中西部、城鄉進行區分,綜合運用訪談法、文獻法、調查法對家鄉的三十年變化進行調研。針對同學們反饋的大量調查問卷和調研報告,進行數據分析和調研報告整理後撰寫此文,以期對改革開放三十年神州鉅變起到管中窺豹的作用。

【關鍵詞】改革開放三十年 變化 城鄉 區域 調研

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召開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做出的改革開放的決定,使得古老的中國主動的與世界接軌。時至今日,已經是改革開放的第三十個年頭,改革開放是影響中國現代化進程的重大歷史決策,對中國步入世界強林之列起着無法取代的作用,在改善民生、增加民主等方面也是其他政策無法比擬的。事實證明,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經之路;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只有改革開放才能發展中國、發展社會主義、發展馬克思主義。

這三十年期間全國各地究竟有什麼變化?爲此,北京科技大學以寒假假期爲契機,組織學生對家鄉改革開放三十年的變化進行調研。共有560名同學加入調研行列,計回收4880份調查問卷(其中有效問卷4865份)和554份有效調研報告,同學們調研的足跡北抵齊齊哈爾南到南寧,東到上海西至張掖,遍及30個省市自治區。綜合運用訪談、調查問卷、查閱文獻相結合的方式,多層次、全方位的對各自家鄉三十年間的變化進行調研,回校後,經過對同學們的調研報告進行整合並對調查問卷進行數據分析,撰寫此文,以期對改革開放三十年神州鉅變起到管中窺豹作用。在4865份有效問卷中,問卷填寫者的男女比例爲2684:1181,年齡由最小18歲到最高81歲,年齡跨度爲63歲,調查地區大城市、中小城市、鄉鎮(縣)、農村的比重大約爲1:2:2.5:5,基本上反映出了改革開放三十年來全國各地區的變化。

一、東部發展

東部基本概況:中國東部地區包括北京、天津、河北、遼寧、上海、江蘇、浙江、福建、山東、廣東、海南11個省市,是全國經濟發展最快的地區。1978年,在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上,中共中央做出了關乎國家前途命運的關鍵抉擇,改革開放大幕正式拉開,古老的中國發生了歷史性鉅變。在改革開放歷程中,東部地區不僅自己保持快速、穩定發展,同時對西部發展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這裏,我們將分別就東部地區城市和農村在改革開放三十年中的巨大變化進行比較分析。

改革開放伊始,城市便率先行動起來。作爲改革開放的“急先鋒”,城市在經過三十年的變化後呈現了一片繁榮的景象。這種變化體現在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

1、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方面

改革開放前,大多數農村的人民生活在貧瘠土地的懷抱之中,特別是山裏面,那裏沒有一寸公路,沒有便利的交通設施,過的幾乎是與世隔絕的生活。人們世世代代在土裏刨食,繁衍生息,且封閉貧困。自從國家進行改革開放以後,農村的百姓也漸漸覺醒了。他們不甘一輩子都困在這貧窮的大山裏。他們有自己的夢想和憧憬,於是藉着這股改革開放的風他們發揚“愚公移山”精神,開路不止,默默奉獻。於是,公路網如葉脈從城裏向鄉村延伸,一條條公路拋向崇山峻嶺,一座座橋樑飛架於大河兩岸,鄉與鄉,山城與鄉村抹去了天然的分隔,攜手連成一體。然而,美中不足的是,通往各行政村的道路多是機耕道,路面狹窄,被雨水沖刷得坑坑窪窪,雨天泥濘,路難行。有的路段甚至在雨水的幾次衝擊下就坍塌了。而且農村人想出一趟遠門依然不是那麼的方便。爲了去一個地方,人們常常要花上不少時間,有的時候還要車、船等不斷的週轉才能到達目的地。這樣的情況確實讓人擔心。不過2003年以來,中央加大“三農”的投入,農村公路建設迎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農村人民抓住了這個千載難逢的機遇,全力拼搏,迎難而上,一場農村公路建設的攻堅戰全面打響!除了農村交通的變化,村裏的其他設施也有了不小的變化。以前農村裏沒有人會想到娛樂設施和公共設施。

2、農村公民就業及收入變化

從農村基礎設施的進步到農村教育的深化,從農村政策的改良到農村休閒方式的更新,無不體現了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改革開放以前,農村人大多靠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勞作來養活自己。這樣單一的勞動方式很難讓農村富裕起來。所以改革開放以後,農村也不斷引進新的技術,新的品種,實現多元化發展。以福建某地爲例,在農業品種的引進方面,以前人們主要種植的是山藥,油菜籽,小麥等作物,目的是養家餬口,儲備糧食。隨着改革開放,外來品種的不斷引進,人們已經開始種植胡蘿蔔、藥材等經濟作物,來獲取更大的收入,發展本地經濟,建立胡蘿蔔市場,發揮市場調節的重要作用。只有打開市場,才能引進更好品種,才能賣出農產品,才能提高生活水平,達到並超越小康。

此外農業結構也有了一定的變化,河北某地農業結構30年來發生了巨大變化,:以前單純的一年一熟的玉米和小麥輪番種植,現在作物的種類已經五花八門數不勝數。先前的麥地已經建起了一座座草莓或蔬菜大棚,曾遭人棄置的荒地已經變成今天的蘑菇基地,當初不景氣的小店已經養起了奶牛爲附近居民提供鮮奶,而原來被堆在路邊的秸稈現在已被放入沼氣池發酵成了燃氣。這些舉措不僅使人們腰包鼓起來,生活環境也改善了不少。與此同時,農村也發展了其他的經濟,希望以多元化的經濟結構促進農村的發展。特別是民營企業數量有了明顯的增多,一些類似小作坊的手工業增多,隨着改革的浪潮,人們的思想也越來越活躍。以唐奉鎮爲例,它依託區域優勢,培育絲網產業。目前,入駐唐奉鎮絲網小區的絲網企業已近20家。此類現象不勝枚舉。農村在民營企業發展浪潮中有了長足的發展。

3、住房條件的變化

改革開放以前,農村的人們大多居住在一間低矮的土屋裏,有的甚至是兩戶人家共用一間房屋,村裏的廁所也是亂七八糟、臭氣熏天。改革開放以後,人們的生活發生很大的變化,經濟也發展的比較快。這時人們就想到了自家房屋的改建,之後各村便進行了大範圍的住房改建。所以近些年來,農村裏功能齊全的現代化套房逐漸取代了低矮的土坯房。在改革開放的30年中,大家的居住條件有了很大的改變,不論是在居住面積還是居住質量環境都改善了,過去是一大家子,祖孫三代,兄弟好幾房都擠在一個房子裏,即使房子很大也是很擁擠。而現在基本上是小家制,一家三口住一個房子,有的甚至造房子三層四層,即使是五層的也不少,這樣子居住面積便和空間伸展了,而房子的裝潢也十分豪華,裏面的設施,如洗手間、浴室、廚房等都齊全,居住質量有了很大的提高。

4、醫療保險方面

農村醫療方面的改善,農業稅改的益處也同樣是令人欣慰的。農業醫療保險:改革開放以前農村鮮有人去買醫療保險,農村人病了大多是自己去山裏找些草藥自己煎着吃,醫療狀況堪憂。隨着改革開放在不斷深化,人民的生活在不斷改變,改革措施的不斷實施,使百姓越來越感受到祖國大家庭的溫暖,基本上實現人人都有醫療保險,每人僅需交10元錢就可以享受一年的保險。國家的強大依賴於人民的強大,有了醫療保險,農民就有了一大保障,真正在強大起來。

農業稅收方面,自從實行“三農”政策以後,國家減免了一切農業稅,農民收有所得,感受到了國家政策的優越性。農業稅還尚未減免的時候,有時稅收,政府人員強制執行政策。甚至拉馬,只要能抵償農業稅的,什麼都拉,目的是讓農民用錢來贖,有時候會出現打鬥現象,農民自行組織多次的上告現象,現在農業稅的減免,不僅減輕了農民的負擔,而且也穩定了社會,增進了農民務農的積極性,對於國家富強起到了很大促進作用。

5、教育方面的變化

作爲覺悟比較早的東部人來說,是絕對不會置教育於不理的。自從改革開放以來,各縣各村就分別採取了不同的措施來改善農村的教育狀況。東部人對外來的知識瞭解得比較多,他們明白正是知識讓美國、英國等地區迅猛發展起來的,所以他們對知識都有着渴求。在生活得到改善時就讓孩子進入學校學習,當然並不是每一個人都這麼想的。不過幸好有國家的政策幫助人們提高覺悟,國家實行的九年義務教育保證了每一個孩子都有上學的機會。對於一些實在有困難的家庭,國家和社會也是一直在幫助他們,保證讓他們都能上的起學。經過這麼多年的努力,現在農村人民的教育水平較之以前有了很大的提高。

6、思想及文化生活方面

隨着農村人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他們也開始追求精神生活的享受了。這在改革開放之前人們是不敢想象的。雖然目前農村裏的人們並不能都像城裏人那樣以出國旅遊來作爲自己的休閒方式,但是他們也有屬於自己的休閒方式:踩高蹺、扭秧歌、跑旱船、架鼓、舞獅等,這些娛樂方式豐富了農村人民的娛樂生活。而以前由於貧窮,很少有時間進行這樣的活動。近年來,人們的業餘時間多了,原本許多瀕臨失傳的珍貴民間藝術也重放異彩。村中扭秧歌,唱戲,書法社等民俗活動近幾年更是發展迅速。人們在閒暇時或是拿起扇子跳兩下,或是撩起嗓子唱兩句。舞步與歌聲真正體現了人們日子越來越紅火,越來越好。數字電視、電腦使人們在休閒的時候也與世界緊緊聯繫在一起,時刻了解世界上的各種動態,而不僅僅只是做一個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莊稼人。

從以上東部地區的城市以及農村在改革開放三十年以來的變化來看,改革開放對東部的發展起到了很大的促進作用。城市的飛速發展,東部緊隨其後無不體現了農村經濟快速發展的強大勢頭。

二、中部發展

三十年前,也就是1978年12月,當位於中國中部的安徽省鳳陽縣的小崗村的18戶農民爲了擺脫貧窮的命運,冒着極大的風險,祕密簽訂契約,決定將屬於集體的耕地承包到戶,打破公有制的限制搞起生產責任制的時候,他們並沒有想到中國歷史上一場深刻的變革——改革開放,就此拉開了序幕。中部地區作爲改革開放的發源地,三十年來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從城市到鄉村、從基礎設施到社會福利、從傳統農業、製造業到現代服務業、信息產業、從人民生活水平到生活方式、從休閒方式到思想觀念,在各個地點、各個方面的變化都讓世人稱讚不已。

城市的變化和發展

1、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方面

和全國其他地區的各個城市一樣,三十年前中部地區各個城市的基礎設施是極不完善的。城中道路路況差,下雨後有積水,沒有路燈;交通幹線基本都是自然形成的,道路規劃不科學;城市電網連接混亂,輸電能力差,斷電現象十分常見,有的小城甚至還沒有通電;城市生活污水處理系統基本沒有,污水大多直接排放等。而今中部地區的各個城市,大部分城區的主要道路都是水泥路面,兩旁配有人行道。有的城市還有較好的街邊綠化。現在各個城市的交通幹線都經過了科學的規劃,道路流通能力大大增強。絕大部分城市都早已完成了電網改造工程,不僅輸電能力得到很大的提高,而且電網的安全性也大大提高。大部分城市都有了自己的高樓羣。城市基礎設施的變化還表現在城市供熱供暖設施日益完善等方面。

以山西省大同市爲例:

據瞭解,近7年間,大同市區的配套城市道路燈光工程投資達6000多萬元,共安裝1.5萬盞燈。下面是對近七年來大同市大型道路建設工程的簡單統計。

時間投資/元項目

2001年9000萬新建北路、迎賓東西路、賓西街道

2002年1.1億“三大五小”道路拓寬工程

2003年4億“1111”道路拓寬工程

2004年2.6億同泉路、新勝東西街、迎賓大道續建工程

2011年1.4億同泉路等8條主幹道拓寬工程

2011年1.8億迎賓大道、環城高速公路建設工程

2011年3.6億環城高速公路建設、新勝東西街延伸段續建工程

2、城市居民就業與收入方面

改革開放前,和全國其他地方一樣,中部地區城市居民大多是工廠裏的工人。他們的收入來源以工資收入爲主。由於社會生產力水平的整體低下和社會經濟的整體落後,工人們雖然端着“鐵飯碗”,但是“鐵飯碗”裏的“饃饃”並不多。其他行業的從業人員比較少,而且他們的收入不穩定,生活相對比較困難。1978年普通工人月工資總收入在3050元左右。

3、住房條件方面

改革開放三十年來,中部地區城市居民的住房條件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三十年前,絕大多數民房面積小、裝修差,配套設施極不完善。那時人們住的是十分擁擠的筒子樓。九十年代寬敞明亮有獨立衛生間的三室一廳是人們追求的標準,到了21世紀人們對住房條件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僅要求房屋本身能夠最大限度地滿足生活的需要,還要求房屋附近要有較好的環境、購物條件,以及要便於子女上學等。

以湖南省長沙市爲例,該市6年來先後實施了棚戶區改造、經濟適用房建設等德政工程,好房子、新房子越來越多。與此同時,513條老街小巷也舊貌換新顏,讓廣大市民充分享受到了經濟發展的成果。全市50米以上的高層建築已超過200座,城市居民人均住房面積由2000年的19.8平方米增加到了2011年的27.2平方米,遠遠高於全國平均水平。2011年末,擁有房屋所有權的家庭達到89%,住上了單元式配套住宅的家庭達到91.25%,擁有兩套住房以上的家庭有17%。使用管道煤氣、天然氣和液化石油氣的家庭達到94.25%。

4、醫療社會保險方面

改革開放前,中部地區大小城市的醫療條件比較落後,醫療機構不多,從醫人員專業素質不高。因此死亡率較高。近年來,隨着科學技術的發展,醫療設備的性能得到很大的提高。很多城市的大小醫院都引進了許多國外的先進設備和技術,極大的促進了中部地區醫療條件的改善,爲人民羣衆的身體健康提供了可靠的保障。調查顯示太原市到07年,全市共有醫療機構3305個,實有醫療牀位23116張。每千人擁有醫療牀位7張。各類專業衛生技術人員32186人,其中,職業醫師11924人,職業助理醫師1026人,註冊護士11634人。每千人擁有醫生4人。

5、教育觀念的變化

改革開放以來城市居民的教育觀念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使自己的子女能夠接受良好的教育在很大部分人看來已經成爲了頭等大事。很多人在教育上的投入已居各項投入的首位。同時各地政府也更加重視教育,進一步加大了對教育事業的投資。以山西省朔州市爲例:改革開放以來,朔州市的教育事業以不斷改革爲動力向前快速發展,截至到2011年全市共有各級各類學校1893所、幼兒園24個,教職工17853人,在校學生312105人,在園幼兒17908人。

6、思想方面

思想對於人的行爲具有極大的導向性,因此任何方面的改變都不如思想的改變來的深刻和影響持久。改革開放三十年來,人們的思想觀念發生了極大的變化。現在的人們早已不是以前的思想保守、觀念落後的民衆了。人們的思想一步一步的變得活躍和開放、變得更易接受新事物。

農民收入水平和生活條件

改革開放以來中部各個農村地區的農民收入水平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據調研,1978年以前農民人均月收入大都低於10元。80年代家庭年收入在120元以下和120-360元之間的均佔45%。而現在的中部地區農民腰包鼓起來了,農村家庭年收入在6000-12000元之間的佔63%。很多鄉村的人均年收入已達2900元,人均月收入大都在500元。改革開放三十年來,農民的收入水平有了顯著提高。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糧食產量增多價格升高,豬羊牛雞等副產品價格提高農民在農副產品上的收入增加;另一方面,農村外出務工人員增多,收入自然多了。現在的農村大部分青壯年都會外出務工,大多數農村人從事建築或服務等行業,還有的做小生意。

當然有的地區還利用了自身的特色優勢。比如有的農村地區可以利用某些歷史文化遺址來開發旅遊業,增建一些文化設施,吸引遊客從而帶動鄉村經濟的發展。這自然而然的就增加了當地人的創收渠道提高了收入水平。以山西省太原市清徐縣爲例:1978年以來農民年人均收入情況如下

改革開放以來各年清徐縣農民年人均收入情況

年份/年197819821985199019952000201120112011 收入/元10615649476714553285516256826379

據瞭解,1978年清徐縣農民年人均收入爲106元,2011年人均收入6379元,是78年時的近60倍。

住房條件方面

改革開放前,中部地區相對於全國其他地區而言是較貧困的。農村居民的住房條件極差。相當一部分羣衆住的仍是舊社會時二三十年代建的房屋,就是以茅草稻草爲屋頂以竹篾土胚爲牆的房子。現在的中部農村,幾乎家家戶戶都修了新房。有很大一部分人還修起了小洋樓,過起了住別墅般的生活。

調查顯示,山西省昔陽縣三十年前人們住得是用石頭堆砌的石屋和低矮的土窯洞。遇到下雨天,外面是傾盆大雨,石屋裏面就是淅瀝小雨,鍋碗瓢盆擺了一地接着落下的雨水。窯洞裏早已漫進大量雨水,苦不堪言。而現在,小樓平地而起,配套着一個個清新干淨的小院,錯落有致的出現在這片土地上。寬敞明亮的屋子,喜氣洋洋的笑臉構成一幅和諧的畫卷。調查問卷顯示,有62、5%的人覺得在改革開放的三十年中,自己的'居住條件變化較大,居住質量及環境都大幅改善。

農村的醫療和保險

在改革開放的三十年間,農村的醫療衛生事業發展很快。農村保險事業經歷了從無到有、從有再到壯大的發展歷程。三十年前的中部農村地區和全國其他地方的貧困地區一樣,醫療衛生條件極差。醫生少甚至沒有,醫生醫術、素質低。農村基本沒有醫院。在當時的農村保險事業更是一片空白。

改革開放前的中部農村地區,大多數醫院設備落後,醫務人員少。因此在很多的時候,面對病情嚴重的患者,鄉里的醫生顧慮重重,都敢醫治,只有申請將患者轉到市醫院去。由於當時交通不發達,很多時候只能靠水路運輸或是直接步行,這很容易使病人錯過最佳治療時間。最近幾年,公路的全面建設興起,交通的發展促進了鄉村經濟的發展。於是醫院也引進了很多新的設備,鄉鎮居民的醫療條件有了保障。特別是近年來,醫療社保制度在農村的實施,使鄉民們在生病時終於可以不用那麼擔心高昂的醫療費用,可以放心的到醫院就醫了。

三、西部地區的發展

建國以來至70年代前期,在國家建設三線地區等戰略的影響下,西部地區取得了一定的發展,建成了一批重要的重工業生產基地,在比較落後的地區形成了一批城鎮。而70年代中後期,國家的發展戰略發生轉變,經濟重點開始由內地轉向沿海地區,沿海地區在國民經濟中的投資比例開始上升。這在一定程度上拉大了西部地區與東部沿海地區的經濟差異。而在世紀之交,西部大開放的戰略實施以來,西部地區的又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每時每刻都在以極快的步伐追趕東部地區的發展腳步。

城市的變化和發展

1、城市基礎設施建設

改革開放以前,由於經濟發展水平較低,建設能力差,西部地區的城鎮基礎設施規劃及建設極不完善。城鎮普遍存在工業區、居住區等佈局不合理的情況,而城鎮裏的交通及城鎮之間的公路聯通狀況均較差。尤其是在一些地形複雜的地區,城鎮居民的出行有很大不便。在一些地區,由於電網及供水線路的不完善,居民在用水用電方面存在問題,尤其是西北地區,由於水資源本身比較缺少,再加上沒有足夠設施有效的水利工程,導致居民用水困難。西部地區城鎮存在的這些情況在改革開放至今受到了足夠的重視,並得到了很好的改善。經過三十年的積極建設,尤其是西部大開發戰略實施以來,西部地區的城鎮基礎設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首先,在交通方面,西部地區,尤其是地形複雜地區的交通在三十年裏有了質的飛躍。大多數城鎮內部的規劃越來越趨向合理化,環城路、網狀路等使城鎮內的交通越來越便捷;而城際間相互連接的鐵路、省道、國道甚至是高速公路也越來越多,大大便捷了西部居民的出行。在一些省會城市或旅遊業較發達的城市,還建起了機場,方便當地居民及國內外的遊客的出行與來訪。

2、經濟收入方面的變化

改革開放以前,受地區環境及經濟政策的制約,西部城鎮居民的收入水平普遍較低。城鎮中第二產業不發達。據統計,1978年西部城鎮普通工人月工資總收入僅在30元左右。相比於第二產業,城鎮第三產業的發展情況更是不容樂觀,一些基本的服務行業由於受經濟政策等方面的制約,沒能得到很好的發展。

改革開放以後,國家的經濟政策與以往相比有了很大的變化。尤其是西部大開發戰略實施以來,國家實施了一系列針對西部地區工業的發展政策,使西部地區的工業經濟有了極大發展,城鎮居民的收入普遍大幅提高。同時,由於政策放寬,經濟體制改革,出現了不少以個體經營爲主的第三產業,在給城鎮居民生活帶來便利的同時也爲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做出了較大貢獻。以地處西南的雲南省騰衝市爲例:改革開放以來,騰衝市的工業通過改組改造和結構優化升級,工業整體素質和競爭力不斷提高,經濟效益明顯改善,工業產值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由1978年的12%提高到2000年的19%。初步形成了製藥、林產品加工、綠色食品、礦業、旅遊產品、建材等六大支柱產業。

3、居住條件方面的變化

通過這次調研發現,改革開放三十年以來,西部城鎮居民的居住條件發生了很大變化,具體表現在住房條件的改善和居住地周邊的環境改善兩方面。

首先,在住房條件方面,三十年前,即使是處在西部的城鎮地區,居民的住房條件也比較差,樓房很少,基本都是居住在平房中,而且居住面積小。同時,居民居住的平房大多爲磚混結構甚至是土坯房,安全係數不高且封閉性差。以對巴彥卓爾市的調查爲例:改革開放以前,巴彥卓爾市的居民住房均是一些破舊的磚瓦房,人多空間小,經常是五、六口人擠在十幾平米的小房子內。城鎮的街道兩旁大都是比較低矮且衛生條件較差的店鋪。而如今,一座座的高樓大廈拔地而起,居民居住的都是寬敞明亮的樓房,面積大,居住條件好;而街道兩邊更是出現了許多繁華的商場等。

4、思想觀念方面的發展

在經濟發展的同時,喀什地區的教育事業全面發展。在整個地區全面落實“兩基”教育,提高教育教學水平。加強教師隊伍的整頓與管理,做好免費義務教育和核定中小學機構編制及補充教師工作,推行教師平聘制度,改善教學條件。

家鄉變化調研報告2

序言:

隨着經濟的快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顯着提高,國家的改革政策,家鄉的變化也越 來越大了。我的家鄉是浙江建德,我從小生活的地方是建德的一個小鎮的一個普通小村——汪家村,建德是草莓之鄉,農民佔了80%,大部分的家庭是以種草莓爲主要經濟來源,草莓種植戶從一開始在自己村裏到擴展到外省。村裏的90%以上的村名的生活水平也挺高了,帶動了村裏的發展。

主體:

我根據我的調查,從經濟水平、住房、道路交通、教育、娛樂設施等幾個方面來談談汪家村這十年來的變化。

經濟水平:

十年前:經濟比較落後,大部分的村名靠在自己村種草莓來獲取一定的收入,但是,由於當時的草莓市場不是很景氣,只是靠種草莓,收入還是微薄的,家中通常還有人在外地打工賺錢。並根據一年四季,種相應的作物,來獲取收入。

十年間:隨着草莓市場的擴大,大部分的種植戶瞭解了外省比如海南、廣東、福建等靠南德省份草莓的銷售量大,且這些地方供不應求的局面。於是,開始有幾乎村民出去種草莓,一、二年下來,收入不少,遠遠比在村裏種草莓的收入高。於是,接下來,村裏的種植戶知道了在外省能賺到更多的錢,大家都相繼離開村子出去種草莓了。在外地種草莓的人大部分賺到了錢,也嚐到了甜頭,就持續在外地承包土地種好幾畝的草莓。現在,很多在外省種植草莓的村民回來了。生活水平、經濟水平提高了不少,大部分村名富裕了起來。

住房:

十年前:村裏的房子90%是泥瓦房,甚至還有比較陳舊的木頭房,有些房子已經經受不起風吹日曬了,有些已經被廢棄,面臨的就是倒塌了。房裏的傢俱也很陳舊了,當時也沒有什麼特別好的電器。

十年間:一幢幢陳舊的房子開始拆遷,隨着村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家開始重視物質享受,首先就是住房問題,國家的政策也很好,在要建造新房時,國家會給予一定程度的補貼,這也極大鼓勵了村名們建房。在這十年間,一幢幢漂亮的磚瓦房建成了,有錢的人家造了兩三層的樓房,緊接着,一幢幢泥瓦房被一幢幢磚瓦房取代了,村子顯更加鮮活和富有生氣了。村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每戶人家也都配齊了,電話,彩電,冰箱,洗衣機,熱水器……漸漸住進了每位村民的家。人們的臉上也時時洋溢着幸福的微笑。

道路交通:

十年前:村與鎮相連的路是水泥路,一到雨天就特別泥濘,村裏的小道很窄,有的地方只能一個人可以通過,自行車都很難通過。晚上村子就陷入一片黑暗了,不用說什麼路燈了。而且交通也不便利。

十年間:在政府的補貼下和村民集體的建議下,從村裏到鎮上的這條路變成了水泥路,走得更方便了,雨天也不會泥濘了。村裏的原來的小道也漸漸地被水泥道取代,擴寬了不少,別說自行車了,現在連小轎車都能通過。村裏也安裝了路燈,以後晚上出去,就不會害怕看不到路了。因爲路平坦了,交通也便利了。

教育:

十年前:記得我這輩和我的哥哥姐姐們上小學時在村裏的小學校裏,那裏設備部齊全,教室很小,學校很小,而且雨天的時候還會漏水,光線也不能充分利用。

十年間:村中很多家庭的小孩都開始去鎮上的學校上學,那裏設備齊全了,教室大了,學習資源也更豐富了。教育水平提高了,很多學生在外面學有所成,工作方面也很不錯,而且一些還爲建設家鄉做出了不少貢獻。使家鄉更好的發展起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