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硬盤分區技術

學識都 人氣:1.71W

硬盤分區是操作系統安裝過程中經常談到的話題。對於一些簡單的應用,硬盤分區並不成爲一種障礙,但對於一些複雜的應用,就不能不深入理解硬盤分區機制的某些細節。本文將深層次地探討硬盤分區的基本原理及應用。

探索硬盤分區技術

一,分區的一般概念

所謂分區,就是硬盤上建立來用作單獨存儲區域的部分,它分爲主分區和擴充分區。主分區用來存放操作系統的引導記錄(在該主分區的第一扇區)和操作系統文件;擴充分區一般用來存放數據和應用程序。

一個硬盤可以被分爲1—4個分區,最多能有4個主分區。如果有擴充分區,則最多可以有3個主分區。一般只有一個擴充分區,它可以被劃分成多個邏輯驅動器。我們必須顯式地建立主分區,但不必顯式地建立擴充分區。我們在建立第一個非主分區邏輯驅動器時,就隱式地建立了一個擴充分區,當我們增加邏輯驅動器時,也就是向該擴充分區中添加邏輯驅動器。

二,問題的提出

某臺PC機上已經裝上了DOS和Windows操作系統,它們共用一個主分區,另有一個邏輯驅動器D,現在準備在該機上裝上UNIX操作系統。由於UNIX操作系統的文件系統與DOS/Windows不兼容,因此不能在現存的DOS分區上再裝UNIX,而必須在硬盤上另建UNIX主分區。這樣一個硬盤上就有多個(這裏是兩個)主分區,我們必須提供一種方法來實現操作系統的選擇引導。

三,分區的深入理解

1.主分區和邏輯驅動器

主分區的特性是在任何時刻只能有一個是活動的,當一個主分區被激活以後,同一硬盤上的其他主分區就不能再被訪問。所以一個主分區中的操作系統不能再訪問同一物理硬盤上其他主分區上的文件。而邏輯驅動器並不屬於某個操作系統,只要它的文件系統與啓動的操作系統兼容,則該操作系統就能訪問它。

主分區和邏輯驅動器的一個重要區別是:每個邏輯驅動器分配唯一的驅動器名(盤符),而在同一硬盤上的所有主分區共享同一個驅動器名,因爲某一時刻只能有一個主分區是活動的。這就意味着某一時刻只能用共享驅動器名訪問活動的那個主分區。

2.驅動器名的分配

啓動系統時,活動分區上的操作系統將執行一個稱爲驅動器映像的過程,它給主分區和邏輯驅動器分配驅動器名。所有的主分區首先被映像,而邏輯驅動器用後續的字母指定。

例如,假定硬盤活動分區的操作系統的文件系統與所有的邏輯驅動器文件系統兼容,但如果邏輯驅動器文件系統與啓動的操作系統的文件系統不兼容,該邏輯驅動器將被忽略。

如果你的PC有兩個硬盤,則每個硬盤可以被分爲1—4個分區,它們可以有各自的主分區和擴充分區。

如果文件系統兼容,操作系統將如上例那樣分配驅動器名。

四,理解硬盤自舉

1.硬盤結構概述

硬盤的0頭0柱面1扇區叫主引導扇區,它不屬於任何分區。主引導扇區上放有主引導記錄,它主要由引導程序和分區表組成,它是由低級格式化程序建立的(一般由廠家完成)。分區表中含有各個分區的有關信息,如分區的起始及結束磁頭號、磁道號、扇區號,分區是否是活動分區。當沒有建立分區時,分區表是空的。主引導程序主要完成硬盤自舉。

分區是由各操作系統的分區程序完成的,分區程序向分區表中填寫分區信息。任何分區必須使用相應操作系統的格式化命令格式化後才能使用。每個分區的第一扇區是相應操作系統的引導扇區,上有引導記錄。

2.硬盤啓動的過程

系統自檢後,固化在ROM中的19號中斷復位硬盤,讀取主引導記錄到內存,檢查分區表,尋找唯一的活動分區,並根據分區表信息到活動分區的第一扇區讀取引導記錄,把控制權交給引導記錄的引導程序,由引導程序完成操作系統的加載。

3.控制操作系統的啓動

方法1:

由於分區表格式對各個操作系統的分區程序都是透明的,因此可以用任一操作系統的分區程序來指定活動分區,重啓計算機就可以切換到另一個主分區上的操作系統。

方法2:

由硬盤啓動過程我們可以看到,19號中斷將活動分區的第一扇區讀入內存後,將控制權交給它。利用這樣的一種特性,我們可以建立一個特殊的主分區,並將它設置爲活動的,它的第一個扇區存放的不是引導記錄,而是一個提供操作系統選擇的程序,再由它來把你所選擇的操作系統的引導記錄讀入內存並執行引導程序。這樣的程序叫做引導管理程序,它可由操作系統或第三方軟件開發商提供。

需要指出的是,我們在啓動Windows

95/98時,按F8進入的選擇界面並不是引導管理程序提供的,而是Windows在安裝時寫入本主分區第一扇區引導程序用來控制本操作系統啓動方式的程序提供的。

五,問題的解決

通過上面的討論,我們就可以輕易地解決文章開始提出的問題了。

1.備份數據

由於硬盤上要增加主分區,必須減小擴充分區,因此首先必須備份D盤數據(注意前面我們的假設:只有一個主分區和一個邏輯分區)。

2.建立UNIX分區

用UNIX系統盤啓動系統,運行分區程序,建立UNIX主分區,格式化後安裝操作系統。同時爲UNIX建立一個邏輯驅動器用來存儲數據和應用程序。

3.爲DOS/Windows建立邏輯驅動器

用DOS系統盤啓動系統,運行DOS分區程序,增加一個邏輯驅動器用來存儲DOS/Windows數據和應用程序。

這樣我們就可以使DOS/Windows和UNIX共享硬盤了。我們可以使用在“控制系統的啓動”裏講的任意一種方法來選擇啓動DOS/Windows和UNIX。如果要使用第二種方法,必須安裝引導管理程序。

挖掘硬盤存儲潛力--增大硬盤容量妙招

雖然目前硬盤容量越來越大,價格也越來越便宜,但隨着Windows98、Office2000等大型軟件的流行,對於我等裝機較早銀子也不多的人來說,硬盤空間就顯得有些捉襟見肘了,此時藉助軟方法來充分挖掘小硬盤的空間存儲潛力,多裝一些東西進去不失爲一種解決辦法。筆者經過多次試驗,發現藉助FreeSpace和Windows98自帶的“磁盤空間管理3”來壓縮都可以收到較好的硬盤增容效果。

一、用FreeSpace對硬盤增容

FreeSpace是Mijenix公司的產品,屬共享軟件。它是一個基於Windows9x/NT的高效磁盤空間管理工具,可以適用於FAT16、FAT32和NTFS硬盤分區。通過FreeSpace有選擇地壓縮文件和軟件,就能節省出幾百兆的硬盤空間,據說FreeSpace能使計算機硬盤空間的利用率提高60%-150%。而且對於它壓縮後的文件同樣可以進行運行、打開、拷貝、保存、重命名、刪除等操作。

FreeSpace的安裝比較簡單,下載回來後直接點擊即可執行安裝程序。安裝完成後在開始菜單的程序中會建立FreeSpace程序組,主要有FreeSpace

Analyzer(FreeSpace分析器)和FreeSpace

Manager(FreeSpace

管理器)兩項。安裝FreeSpace後系統最大的變化是用鼠標右鍵選中文件夾後彈出的菜單上多了“FreeSpace”選項及其子菜單,用它可完成壓縮、解壓縮、Zip轉化爲FreeSpace格式和檢查文件夾等功能。

下面簡單介紹一下FreeSpace的使用。

FreeSpace

Analyzer(FreeSpace分析器)可對硬盤上的所有文件和程序進行分析,得到硬盤已用空間、可以壓縮的空間大小和壓縮比率、驅動器信息等數據。並可對磁盤上的所有文件和文件夾進行壓縮、解壓縮、重命名等管理。

FreeSpace

Manager(FreeSpace

管理器)的界面非常漂亮,它有以下五項主要內容。

1.

QuickSpace:這是一個執行自動壓縮的嚮導,你只需輸入需要釋放的空間大小,如200MB,QuickSpace嚮導就會自動搜索硬盤並向你推薦爲實現這一目的最適宜壓縮的文件和文件夾,非常方便。

2.

Compress(壓縮):Compress嚮導幫助用戶選出可進行壓縮的文件或文件夾,你只需選擇相應的文件夾或文件的類型即可完成壓縮。

3.

Decompress(解壓縮):Decompress嚮導與Compress嚮導的使用相似功能相反,可以把被壓縮的文件或文件夾還原。

4.

Settings:Settings嚮導可以使我們非常方便地對FreeSpace的工作屬性進行設置。

5.

Disk

Checkup:這一項的作用是檢查壓縮後的數據是否正確。

FreeSpace

的特點是操作簡單,使用靈活,可以根據使用者的需要對數據進行有選擇的壓縮。而下面要介紹的“磁盤空間管理3”則是對硬盤中的數據進行全面壓縮。

二、用Windows98自帶的“磁盤空間管理3”進行全盤壓縮

Windows98自帶的“磁盤空間管理3”可創建容量不超過2G的壓縮驅動器,並且還可用磁盤壓縮代理對文件進行再壓縮,由於它是Windows自身提供的工具,因此與系統的兼容性很好,安全程度也比較高。下面我們來介紹“磁盤空間管理3”的使用方法。

1.

選擇是否進行全盤壓縮

--如果你的硬盤確實很小,只有1G以下,那就只好選擇全盤壓縮了,但是要注意Windows的系統文件尤其是Windows交換文件壓縮後系統速度會減慢。對於1G以上的硬盤最好分成至少兩個邏輯盤,C盤500MB左右,裝Windows、常用程序和Windows交換文件,其餘的空間都劃歸D盤或E盤(如果有的話)。壓縮時就可以只壓縮D盤或E盤,而不壓縮C盤,這樣對啓動速度的影響比較小。

2.

將驅動器改爲FAT16格式

--“磁盤空間管理3”不能壓縮FAT32驅動器,所以如果D盤和E盤是FAT32分區格式,還需要轉化爲FAT16格式,用著名的Pqmagic可以很輕鬆地完成,這裏就不詳細介紹了,但在轉換前要注意先把D盤或E盤的數據備份出來,否則會丟失的,到時可別說我沒告訴你。

3.

壓縮硬盤

--啓動“磁盤空間管理3”,對D盤和E盤進行全盤壓縮,壓縮結束後再把備份的數據移回來。

4.

使用磁盤壓縮代理

--由於壓縮驅動器的壓縮率一般不會太高,所以壓縮硬盤後還應使用磁盤壓縮代理,這樣纔可以實現最大限度的壓縮。磁盤壓縮代理有三種壓縮方式:超壓縮、高壓縮和標準壓縮。一般可選用高壓縮方式,這樣壓縮率比較高,對系統的速度影響也不會很大。超壓縮的壓縮率最高,但對系統影響較大,運行速度會明顯減慢。標準壓縮是指沒有采用壓縮代理之前的磁盤壓縮方式。

以上介紹的這兩件“兵器”是筆者目前所知最好的硬盤增容工具,如果你同我一樣也是使用小硬盤,卻想裝更多東西進去的話,那麼FreeSpace和“磁盤空間管理3”是你最明智的選擇

新一代硬盤真的能夠抗震嗎?

目前硬盤界最高抗衝擊指數是由希捷保持着的1000G,也就是300G

2ms。即硬盤從手上自由落地而不會損壞。這是真的嗎?

從硬盤的盤片原理來說,我們可以知道,新一代的硬盤大多采用的是經過改良的高密度鋁合金的盤片或玻璃盤。在其背後均勻的塗着一層磁感應粉,作爲保存數據用。爲了實現幾十G大小的單蝶容量,Maxtor、IBM均採用了IBM的GMR巨磁阻技術而實現了20G的單蝶容量。與此同時,磁盤的密度也提升至了空前的存儲密度:14.3每十億數據位/平方英寸。雖然,在日常情況下,這種特製的盤片有着相當強的硬度,通常是能承受很大的衝擊力,但是,它是屬於一種高速轉動的碟片,應另當別論。它十分脆弱,別說是1000G的衝擊力了,就是10G也會是它出現物理壞道。

讓我們來算一下它的旋轉的速度吧。如5400轉/分的硬盤它盤片外沿的角速度w爲90

2∏rad/s。它的旋轉半徑爲3.5寸,即r大約爲4.3釐米。由速度公式得V=w

r=2432釐米/秒,即24.32米/秒。化爲最爲通常的公里/小時即v

3600秒是89公里/小時。這只是5400轉的硬盤的盤片轉速,7200轉的盤片速度爲118公里/小時。請試想一下,在如此高的轉速下,有一硬質紙與之相碰,既是盤片再硬,一道劃痕一定是難免的。

從硬盤的磁頭原理來說,硬盤是十分脆弱的,就是硬質紙與之相碰,一道劃痕一定是難免的。因此,硬盤並不是那種接觸性讀寫的存儲器,而是採用的像光驅那樣的反射性讀取。它採用的是一種懸浮的技術,即盤片在高速轉動時產生一種浮力來使磁頭懸浮起來,在磁頭上採用了精細的磁感應技術,通過對盤片上的微小磁極的感應來產生數據信號。即硬盤在轉動中處於受力平衡狀態,任何的震動都能使它產生與盤片相碰撞的情況。輕微的碰撞只是一道劃痕而已,而300G/ms的衝擊力則足以使磁頭與盤片碰撞而使整個硬盤產生一條大的缺道,從而產生許多金屬廢屑。壞道也就算了,而金屬廢屑會伴隨着硬盤的高速轉動而旋轉,導致硬盤的讀寫錯誤和性能的降低,最終導致整個硬盤的報廢。

硬盤在安全關機停止狀態下,由於磁頭緊貼着盤片,並且硬盤已經將磁頭移動到了內圈的數據空白處,不會產生壞道的現象。在衝擊力不大的情況下,金屬廢屑不易產生,而受較大的衝擊力後,仍會產生少量的金屬廢屑,影響硬盤的壽命。

因此,我可以得出結論,1000G的衝擊力只是在硬盤處於安全關機不旋轉的條件下能承受的,而絕不是在工作或旋轉狀態下得出的。您絕不要以爲您的硬盤有着多大的耐衝擊力而在其工作的時候爲所欲爲,即使是在關機狀態,您仍然需要保護您的硬盤以使其免受大的衝擊力,畢竟衝擊力產生的金屬廢屑是導致整個硬盤損壞的重要原因。

學生購買硬盤注意事項

轉眼之間又到了歲末,按照常理來說也就是PC配件的採購淡季,可是對於廣大學生朋友而言卻是一個購買、升級電腦不可多得的良機,因爲這個時候電腦配件的價格往往比較便宜,能夠讓大家花更少的錢買到配置儘可能高的電腦。這時候一個重要的“角色”逐漸浮出水面,它就是硬盤,當年一塊2.1G的硬盤要價1400元的情景還歷歷在目,有誰能夠想到如今一塊20G的硬盤才900多元錢呢?不可否認購買硬盤的黃金季節已經到來了,可是面對市場上讓人眼花繚亂的硬盤品牌和型號,許多學生朋友根本不知如何選擇,下面鯊魚就結合自己的經驗跟大家介紹一下,如何在世紀末選擇一塊合適自己的硬盤,大家也不想新世紀中留下上個世紀的遺憾吧?我們在購買硬盤之前首先需要明確幾個原則:

第一,在資金有限的情況下,容量纔是最重要的。有些朋友購買硬盤時只注重轉速和接口類型,非7200轉、ATA100不買。其實硬盤說白了就是用來儲存數據的空間,當然是越大越好啦,然而現在硬盤的生產技術還不足以把5400轉和7200轉的差價忽略不計,因此相同容量的硬盤轉速高的肯定比轉速低的要貴;同理,支持ATA100的肯定比支持ATA66的要貴。那麼7200轉和ATA100真的那麼重要嗎?新一代5400轉硬盤憑藉單碟容量的優勢,性能已經跟普通的7200轉硬盤非常接近,ATA100也只不過是一項未雨綢繆的技術,現在市場上銷售的IDE硬盤沒有一塊能達到100MB/S的內部傳輸率的,能超過66MB/S的已經是鳳毛麟角了。如果你只有1000塊錢,是購買一塊7200轉、支持ATA100的15G硬盤,還是購買一塊5400轉、支持ATA66的20G硬盤呢?鯊魚強烈傾向於後者。

第二,在資金允許的情況下,儘可能選購高性能的硬盤。硬盤子系統的性能近年來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因爲現在的軟件對硬件的要求越來越苛刻,尤其是一些需要調用大紋理的3D遊戲,除了對CPU和顯卡的要求比較高之外,硬盤性能是否“過硬”也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誰也不希望在遊戲進行LOAD的時候去喝咖啡吧?一塊高性能的硬盤應該具備以下特點:轉速爲7200轉,能夠有效地縮短硬盤的尋道時間;單碟容量不小於15G,有助於提高硬盤的內部傳輸率;緩存爲2M,大緩存能夠提高硬盤的使用效率,在進行大量文件COPY時表現得尤爲明顯;支持ATA100,到目前爲止,它的優勢還沒有完全發揮出來,也許減少CPU佔用率是它目前最大的好處了。如果你擁有一塊符合上述標準的硬盤,就一定能夠在運行大型程序時體驗到飛的感覺,至少你會發現整理硬盤碎片的時間將大大縮短。

第三,硬盤是否“環保”非常重要。包括硬盤的工作噪音、工作溫度等等,其中工作噪音已經成爲衡量硬盤是否值得購買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了。如果你要一個用慣了IBM

75GXP的人去使用希捷的U10,他一定跟你抱怨個沒完,不僅因爲兩者之間的性能相去甚遠,最關鍵的是,他可能受不了U10那鋸木頭般的工作噪音。目前在噪音控制上做的比較好的是IBM、昆騰和邁拓,它們都有自己獨立研發的降噪技術,但是三者實現的手段不盡相同:IBM由於採用先進的玻璃盤片以及具有領先的磁頭技術,所以在噪音控制上本身就做的'非常出色,7200轉的75GXP比大多數5400轉硬盤的噪音還低;昆騰則是通過降低轉速來實現較低的噪音,如4400轉的lct15、4500轉的lct20等等,lct20甚至創下了27分貝的硬盤工作噪音的最低紀錄;邁拓硬盤的噪音本來就不大,但還是推出了能夠讓硬盤在靜音模式下工作的軟件,不過這種降噪方式是以損失硬盤性能爲代價的。

雖然現在市場上的硬盤品牌、型號多的讓人眼花繚亂,但是大家只要按照上面的原則去選購,就一定能夠做到萬變不離其宗,記住一點:適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

一分鐘學會硬盤對拷

朋友,當你需要把一臺電腦硬盤上的數十兆數據或者更龐大的程序、圖庫等拷貝到另一臺電腦硬盤中,你該怎麼辦?是不是用最原始的辦法——把數據壓縮後再通過1.44M的軟盤複製?如果面對幾百M的數據,你還是用此種方法,那麼你便成了“愚公移山”,需要大量的時間或者根本不可能實現。然而,硬盤對拷卻能使你短時間內完成“移山”工作。

硬盤對拷操作方法很簡單,其操作方法如下:

1.把電腦1的機箱打開,取下硬盤,然後打開電腦2的機箱,把電腦1的硬盤接到電腦2上,使電腦2變成雙硬盤。

2.打開電腦2電源,進入CMOS設定主選單,用光標鍵選擇IDE硬盤自動偵測功能(IDE

HDD

Auto

Detection)按回車,然後一路按“Y”使其偵測到兩個硬盤,回到CMOS設定主選單後執行“SAVE

&&

EXITSETUP”退出CMOS,進入操作系統。

3.打開“我的電腦”,你將發現電腦2上多了幾個盤符,即:如果原來電腦1有C、D、E盤,電腦2有C、D、E、F盤,此時電腦2則有C、D、E、F、G、H、I盤。但要注意,此時的D盤已不是電腦2的D盤,而是電腦1的C盤,E、F、G盤則對應原電腦2的D、E、F盤,H、I盤對應電腦1的D、E盤,知道這麼一回事後,你就可以進行磁盤間數據的拷貝了。

4.數據拷貝完畢後,從電腦2上取下電腦1的硬盤接到電腦1上,裝好機箱,對電腦2則進行步驟2的操作,使電腦2又恢復到單硬盤狀態,這樣一切都OK了。

移動硬盤也DIY?

工作沒做完怎麼辦?只有晚上去辦公室加班嘍?唉,還是在家裏舒服。不知大家有沒有遇到過和我一樣的麻煩?把數據在辦公室和家裏倒來倒去,如果文件小還好辦,遇到圖形聲音文件,動輒幾兆幾十兆,只能拆卸硬盤。跳線,修改BIOS麻煩不說,像我這樣家裏辦公室裏電腦一直開膛破肚,有礙觀瞻也容易積灰,導致隱形故障。有沒有一個好辦法解決?軟盤,ZIP,MO,IEEE1394(火線)……,不是太慢,就是不夠普及,方便,要不就是太貴,5555……。最近華旗出了一種愛國者USB移動硬盤,甚合我意,可惜5G的也要2300大元,不是我等窮DIYer能享受得了的,有沒有更好的解決方法?仔細瞭解愛國者的結構,其實也就是一個IBM的玻璃小硬盤,能不能自己DIY?

採購:

說幹就幹,到市場上尋尋覓覓一番,還真有不小的收穫。移動硬盤和普通硬盤用途不同,數據的安全性是重要的一環,方便易用也同樣重要,因此我們應當把筆記本硬盤作爲首選。市面上的筆記本硬盤種類不多,主要是IBM的,現在市面上能找到的最小容量是5G,對於移動硬盤的用途來說已經是足夠了(我個人認爲有2-3G就行了),筆記本硬盤的品質應該是沒問題,在抗震和功耗上肯定比普通硬盤更具優勢,問問價,5G的900多,10G的1100多,還有沒有更便宜的解決方法?當然還有,那就是二手筆記本硬盤。當然如果你不在乎幾百元的差價,或者對數據的安全性有很高的要求,那下面這一段就可以略過不看了,直接買一個IBM的10G或20G的玻璃硬盤,藍色巨人的硬盤品質和售後服務都沒說的。但如果您是個超級DIYer,喜歡在DIY中尋找樂趣;或者您很在乎價格,追求最高的性價比,LET's

GO,讓我們一起去選個二手硬盤吧。對於普通硬盤,我並不推薦大家買二手硬盤,質量沒有保證。但筆記本硬盤不同,一般都是拆機貨,也就是升級換代後留下來的,這種硬盤一般沒有什麼質量問題,只是容量不夠換下來的。在市場上轉了一圈,找到一個3.2G的HITACHI(日立)筆記本硬盤,型號爲DK237A-32,轉速4200轉,

512K高速緩存,支持DMA66,嗯,不錯,性能和容量都符合我的要求,就它了。在我一輪“無敵砍功”狂風暴雨般的騷擾之下,500大元成交。當場格式化,實際容量3.01G,沒有壞道,兩個星期包換。

硬盤搞定,接下來應該讓硬盤支持熱插拔,要不就失去了移動硬盤的方便易用性。當前能夠支持熱插拔的接口主要是USB和IEEE1394(火線)。IEEE1394傳輸速度快,但現在得主板支持很少,需要轉接卡,適用性不廣,價錢也不是我等窮DIYer能承受的,放棄。而對於USB接口,相信大家已不陌生。現行的USB接口具有12Mb/s的數據傳輸速度,應用於音頻、視頻、數據資料的傳輸均已成爲現實,比如您能見到的USB音箱、USB聲卡、USB光驅、USB掃描儀等,均採用了USB接口。USB接口不佔任何COM口資源,只佔用一個IRQ地址,具有連接單一化、軟件自動“偵測”以及熱插拔的功能。隨着USB

V1.1規範的普及,這種接口以非常快的速度流行起來。正因爲它有着許多優點,而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它的超強易用性,無論在什麼時候,只要把USB設備連接在主板的USB接口上,再安裝驅動程序就可以使用了,甚至連電源線也可以省掉,因爲大部分USB設備均可從USB接口直接獲得足夠的電能。現在ATX

規格的主板都提供2個USB接口,蘋果機也全面採用USB,這樣在個人PC一統天下的今天,USB硬盤大有用武之地,可以很方便地與個人電腦連接,更突出了其作爲移動存儲設備的優越性。市場上基本只有筆記本硬盤盒能支持USB接口。

找來找去,找到了臺灣ARGOSY出品USB筆記本硬盤盒530U(如左圖),包裝盒很大,裏面包括一個硬盤盒,一條USB數據線,一張安裝盤和一本說明書。硬盤盒顏色爲流行的金屬香檳色,上面有一個綠色指示燈和一個HARD

DISK的標牌,盒體正面有幾條波浪形線條,使整個硬盤盒看起來動感時尚。外殼採用高密度仿金屬塑料,您不必擔心靜電會對硬盤造成損害,而且一般的震盪、灰塵均不會對盤體或內部數據造成絲毫損壞。體積大小和愛國者的USB硬盤大小差不多,爲135mm*73mm*18mm,相當於兩個煙盒的大小,整個硬盤盒大小、重量與普通手機相當,無論是放在包內,還是直接放在衣袋裏都非常方便。硬盤盒正面的綠色指示燈通電時長亮,傳輸數據時閃爍。背後爲一個HD和USB的轉接口,一個外接電源接口,可外接5V電源,一個電源轉換開關,當硬盤盒連接至普通臺式機時,可通過USB接口供電,開關位置位於PC,遇到筆記本等供電不足時把開關轉換至DC,能通過外接電源供電。硬盤盒價錢也不貴,500大元。

組裝:

OK,東西都已備齊,打開硬盤盒,接上硬盤,擰上螺絲,蓋上硬盤盒,搞定。(不會這麼簡單吧?!@#¥%^&),它的安裝使用與買回來的USB硬盤一樣,只要插到USB口上,接下的的東東就不用我說了:)

後記:

說了一大堆,不知對大家有沒有幫助?說了這麼多優點,還是看看它的缺點吧。首先沒有良好的售後服務保證。雖然硬盤和硬盤盒都提供一年的質保,但由於是自己組裝,一旦有問題肯定會麻煩一些;其次,沒有專門爲移動硬盤進行的防震設計,雖然在筆記本硬盤中已經有防震設計,但作爲移動儲存設備,在移動過程中震動還是難以避免的,不過只要不在進行讀寫操作的過程中劇烈震動,一般沒有多大問題。看在價格的份上,我們小心使用吧。另外,硬盤盒還有縮小尺寸的空間,如果再緊湊一點會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