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識都>旅遊>導遊詞>

精選北京導遊詞

學識都 人氣:2.7W

導語:對於北京這座著名城市,各位導遊會有哪些方面的介紹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北京導遊詞,歡迎大家閱讀和參考。

精選北京導遊詞

一、北京導遊詞【英文】

Ladies and Gentlemen,

Welcome to the Great Wall. Starting out in the east on the banks of the Yale River in Leaning Province, the Wall stretches westwards for 12,700 kilometers to Jiayuguan in the Gobi desert, thus known as the Ten Thousand Li Wall in China. The Wall climbs up and down, twists and turns along the ridges of the Yanshan and Yinshan Mountain Chains through five provinces——Liaoning, Hebei, Shanxi, Shaanxi, and Gansu and two autonomous regions——Ningxia and Inner Mongolia, binding the northern China together.

Historical records trace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origin of the Wall to defensive fortification back to the year 656 B.C. during the reign of King Cheng of the States of Chu. Its construction continued throughout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in the fifth Century B.C. Walls, then, was built separately by these ducal states to ward off such harassments. Later in 221 B.C. The most extensive reinforcements and renovations were carried out in the Ming Dynasty (1368——1644) when altogether 18 lengthy stretches were reinforced with bricks and rocks. it is mostly the Ming Dynasty Wall that visitors see today.

The Great Wall is divided into two sections, the east and west, with Shanxi Province as the dividing line. The west part is a rammed earth construction, about 5.3 meters high on average. In the eastern part, the core of the Wall is rammed earth as well, but the outer shell is reinforced with bricks and rocks. The most imposing and best preserved sections of the Great Wall are at Badaling and Mutianyu, not far from Beijing and both are open to visitors.

The Wall of those sections is 7.8 meters high and 6.5 meters wide at its base, narrowing to 5.8 meters on the ramparts, wide enough for five horses to gallop abreast. Two-storied watch-towers are built at approximately 400-meters internals. The top stories of the watch-tower were designed for observing enemy movements, while the first was used for storing grain, fodder, military equipment and gunpowder as well as for quartering garrison soldiers. The highest watch-tower at Badaling standing on a hill-top, is reached only after a steep climb, like "climbing a ladder to heaven".

There stand 14 major passes (Guan, in Chinese) at places of strategic importance along the Great Wall, the most important being Shanghaiguan and Jiayuguan. Yet the most impressive one is Juyongguan, about 50 kilometers northwest of Beijing.

Known as "Tian Xia Di YI Guan" (The First PaUnder Heaven), Shanghaiguan Pais situated between two sheer cliffs forming a neck connecting north China with the northeast. It had been, therefore, a key junction contested by all strategists and many famous battles were fought here. It was the gate of Shanghaiguan that the Ming general Wu Sangui opened to the Manchu army to supprethe peasant rebellion led by Li Zicheng and so surrendered the whole Ming empire to the Manchus, leading to the foundation of the Qing Dynasty. (1644-1911)

As a cultural heritage, the Wall belongs not only to China but to the world. The Venice charter says: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architecture not only includes the individual architectural works, but also the urban or rural environment that witnessed certain civilizations, significant social developments or historical events." The Great Wall is the largest of such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architecture, and that is why it continues to be so attractive to people all over the world. In 1987, the Wall was listed by UNESCO as a world cultural heritage site.

二、北京導遊詞

大家好,我是你們今天的小導遊—(小吳),我將帶你們去一個風水寶地—北京!

北京位於華北大平原的西北端,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首都,全國政治、文化、交通、旅遊和國際交往的中心,

北京導遊詞。全市由11個區和7個縣組成。總面積16800平方公里,其中市區佔地1040平方公里。人口1150萬。北京爲我國四大直轄市之首。

北京,已有3000多年的文字記載歷史和悠久的城建沿革。遠在70~50萬年前,這裏就是人類祖先的發祥地,“北京猿人”便在京西南的周口店等地繁衍生息。公元前586年,周朝的封侯國—燕國,在此建都,名“薊”,從此“燕京”之名流傳至今。14XX年朱棣奪得皇位,遷都北平,並改名爲北京,北京之名從此開始。不久興建紫禁城等,經過十五年施工於1420年建成,1421年正式遷都北京。1644年清軍入關,明朝滅亡,清朝也在北京建都。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古老的北京獲得了新生,被確定爲新中國的首都。

現在大家已經來到了北京的遠郊昌平區,那即將進入的就是十三陵景區。利用這段時間,我來給大家講解一下十三陵的歷史背景和說明。

明朝永樂皇帝朱棣在14XX年派了一些風水術士到北京選擇“吉壤”,其實就是吉祥的土地,準備修建陵寢。當時這些人找了很多地方,但是都不成功,最後直到明永樂七年,才選定了現在的這片天壽山陵區,在周圍有蟒山,虎峪,龍山和天壽山。這裏正符合了陰陽五行中四方之神的所在位置,就是東青龍,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還有溫榆河經過這裏,真可以說是風水寶地。從此可見當時皇帝要爲自己修建一個陵寢要耗費多少精力啊。隨後,就開始修建了長陵,經過四年終於竣工了。那明朝歷代的皇帝,也陸續在這裏修建了陵寢。而且從1409修建長陵一直到1644年明王朝滅亡,這200多年間,明十三陵的營建工程從來沒有間斷過。在這方圓40平方公里的範圍,埋葬了明代十三位皇帝,二十三位皇后,還有許多的妃子,太子等等。可是這裏也沒能夠完整的保留下來,在清兵入關以後,爲了報復金人將清太祖的祖墳毀掉,所以就將這裏燒了。後來在乾隆五十年的時候,爲了籠絡漢人,就下令修繕陵區。在新中國成立以後,對這裏進行了大規模的開發,並且開放了的長陵、定陵和昭陵,其中定陵的地宮已經被髮掘了。現在這裏已經成爲了全國重點風景名勝區,是世界上保存完整、埋葬皇帝最多的墓葬羣。現在大家可能在想:明朝不是有十六個皇帝麼?怎麼在這裏只有十三個皇帝的陵寢?其實原因很簡單,明太祖朱元璋因爲建都南京,所以他的陵墓當然就在南京啦,也就是明孝陵;而明朝第二個皇帝建文帝,因爲被朱棣奪取了皇位,屍骨下落不明,所以這裏就沒有他的陵墓;在明朝第七代皇帝英宗的時候,他曾經被宦官王振慫恿,率軍親征,後來在河北懷來的土木堡被瓦刺軍俘虜,這個事件稱爲“土木之變”,一國不能無君,所以他的兄弟就被冊封爲景泰帝,而後又上演了英宗重新奪取皇位的“奪門之變”,所以在十三陵中沒有景泰帝的陵墓,他以親王的禮節被安葬在西郊的金山口。這樣一來,大家一定都明白了爲什麼這裏叫做十三陵了。

從十三陵出來,我們來到了清朝第一大貪官和珅的府邸—親王府

大門入園——後罩樓——龍王廟——西洋門——獨樂峯——蝠池——安善堂——流杯亭——垂花門——明道齋(展室)——大戲樓——綠天小隱——福字碑——澄懷擷秀——秋水山房——榆關——出園

乾隆四十一年,即1776年,和珅開始在這東依前海,背靠後海的位置修建他的豪華宅第,時稱“和第”。有說法稱、明弘治年間、大太監李廣也曾經置第於此。嘉慶四年正月初三太上皇弘曆歸天,次日嘉慶褫奪了和珅軍機大臣、九門提督兩職,抄了其家,估計全部財富

約值白銀兩千萬兩,相當於清政府半年的財政收入,所以有“和珅跌倒,嘉慶吃飽”的說法。同年正月十八,即1799年2月22日,和珅被“賜令自盡”。而宅子本身,則如願歸“愛豪宅不愛江山”的胞弟慶僖親王永璘所有。與此同時,嫁予和珅之子的乾隆之女和孝公主,仍居住在半座宅第中。咸豐元年,即1851年,清末重要政治人物恭親王奕欣成爲這所宅子的第三代主人,改名恭王府,恭王府之名由此沿用至今。“一座恭王府,半部清朝史”是歷史地理學家侯仁之對恭王府的評價。民國初年,這座王府被恭親王的孫子溥偉以40萬塊大洋賣給教會,後由輔仁大學用108根金條贖回,並用作女生學堂。新中國成立以後,王府曾被公安部宿舍、風機廠、音樂學院等多家單位使用過。

如果說恭王府代表的是王府文化的話,那麼四合院應該就是能代表我們百姓文化的了,現在讓我們來到北京的老宅子—四合院!

四合院,可說是天下聞名,老北京人都說如果沒有了四合院,北京就像沒有了生命一樣,它倒是成了北京的“掌上明珠”!

北京的四合院所以有名,還在於它的構成有獨特之處,在中國傳統住宅建築中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中國住宅建築大部分是內院式住宅,南方地區的住宅院落很小,四周房屋連成一體,稱作“一顆印”。這種住宅適合於南方的氣候條件,通風采光均欠理想。

北京的四合院,院落寬綽疏朗,四面房屋各自獨立,彼此之間有遊廊聯接,起居十分方便 ,所謂四合,“四”指東、西、南、北四面,“合”即四面房屋圍在一起,形成崐一個“口”字形。經過數百年的營建,北京四合院從平面佈局到內部結構、細部裝修都形成了京師特有的京味風格。

北京正規四合院一般依東西向的衚衕而坐北朝南,基本形制是分居四面的北房(正房)、南房(倒座房)和東、西廂房,四周再圍以高牆形成四合,開一個門。 大門闢於宅院東南角“巽”位。

四合院中間是庭院,院落寬敞,庭院中植樹栽花,備缸飼養金魚,是四合院佈局的中心,也是人們穿行、採光、通風、納涼、休息、家務勞動的場所。 四合院是封閉式的住宅,對外只有一個街門,關起門來自成天地,具有很強的私密性非常適合獨家居住。院內,四面房子都向院落方向開門,一家人在裏面和親和美,其樂融融。由於院落寬敞,可在院內植樹栽花,飼鳥養魚,疊石造景。居住者不僅享有舒適的住房,還可分享大自然賜予的一片美好天地。四合院,也是華北地區民用住宅中的一種組合建築形式,是一種四四方方或者是長方形的院落。 一家一戶,住在一個封閉式的院子裏,過着一種安逸、消閒、清靜的日子,享受家庭的歡欣、天倫的樂趣,自然有一種令人悠然自得的氣氛。之所以這樣,北京四合院講究綠化,院內種樹種花,確是花木扶疏,幽雅宜人。老北京愛種的花有丁香、海棠、榆葉梅、山桃花等等,樹多是棗樹、槐樹。花草除栽種外,還可盆栽、水養。

盆栽花木最常見的是石榴樹、夾竹桃、金桂、銀桂、杜鵑、梔子等等,種石榴取石榴"多子"之兆。至於階前花圃中的草茉莉、鳳仙花、牽牛花、扁豆花,更是四合院的家常美景了。

它雖爲居住建築,卻蘊含着深刻的文化內涵,是中華傳統文化的載體。

有些家庭,爲了把院落裝飾點綴一番,還在院落一進門處的正對面,修建一個影壁,也即是一堵磚牆。在正對大門的這一面,一般都有花卉、松竹圖案或者大幅的書法字樣醒目地放置影壁正面。上書“福”、“祿”、“壽”等象徵吉祥的字樣。也有一部分影壁,繪上吉祥的圖案,如“松鶴延年”、“喜鵲登梅”、“麒麟送子”等等,給四合院內製造了一種書香翰墨的氣氛。也有的農家,採用“五穀豐登”、“吉祥如意”、“福如東海”的字樣或圖畫。這種影壁,設在大門之內的迎門處,有的是單獨建築的,有的是鑲在廂房山牆上的。影壁,也稱照壁,壁身都爲正方形,四周用磚雕裝飾,中間的方塊爲書法或者繪畫。照壁分爲基座和壁身兩個部分,除去給庭院增加氣氛,祈禱吉祥之外,照壁也起到一種使外界難以窺視院內活動的隔離作用。

如果四合院沒了,那就徹底失去了老北京的文化色彩,那不僅是北京的符號,也是北京的魂兒。可想而之四合院是北京的一種文化特色,成爲了北京美麗的風景線!

本次的北京四合院之旅就要到這裏結束了!

三、北京導遊詞

大家好,我是你們今天的小導遊—(小吳),我將帶你們去一個風水寶地—北京!

北京位於華北大平原的西北端,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首都,全國政治、文化、交通、旅遊和國際交往的中心,北京導遊詞。全市由11個區和7個縣組成。總面積16800平方公里,其中市區佔地1040平方公里。人口1150萬。北京爲我國四大直轄市之首。

北京,已有3000多年的文字記載歷史和悠久的城建沿革。遠在70~50萬年前,這裏就是人類祖先的發祥地,“北京猿人”便在京西南的周口店等地繁衍生息。公元前586年,周朝的封侯國—燕國,在此建都,名“薊”,從此“燕京”之名流傳至今。14XX年朱棣奪得皇位,遷都北平,並改名爲北京,北京之名從此開始。不久興建紫禁城等,經過十五年施工於1420年建成,1421年正式遷都北京。1644年清軍入關,明朝滅亡,清朝也在北京建都。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古老的北京獲得了新生,被確定爲新中國的首都。

現在大家已經來到了北京的遠郊昌平區,那即將進入的就是十三陵景區。利用這段時間,我來給大家講解一下十三陵的歷史背景和說明。

明朝永樂皇帝朱棣在14XX年派了一些風水術士到北京選擇“吉壤”,其實就是吉祥的土地,準備修建陵寢。當時這些人找了很多地方,但是都不成功,最後直到明永樂七年,才選定了現在的這片天壽山陵區,在周圍有蟒山,虎峪,龍山和天壽山。這裏正符合了陰陽五行中四方之神的所在位置,就是東青龍,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還有溫榆河經過這裏,真可以說是風水寶地。從此可見當時皇帝要爲自己修建一個陵寢要耗費多少精力啊。隨後,就開始修建了長陵,經過四年終於竣工了。那明朝歷代的皇帝,也陸續在這裏修建了陵寢。而且從1409修建長陵一直到1644年明王朝滅亡,這200多年間,明十三陵的營建工程從來沒有間斷過。在這方圓40平方公里的範圍,埋葬了明代十三位皇帝,二十三位皇后,還有許多的妃子,太子等等。可是這裏也沒能夠完整的保留下來,在清兵入關以後,爲了報復金人將清太祖的祖墳毀掉,所以就將這裏燒了。後來在乾隆五十年的時候,爲了籠絡漢人,就下令修繕陵區。在新中國成立以後,對這裏進行了大規模的開發,並且開放了的長陵、定陵和昭陵,其中定陵的地宮已經被髮掘了。現在這裏已經成爲了全國重點風景名勝區,是世界上保存完整、埋葬皇帝最多的墓葬羣。現在大家可能在想:明朝不是有十六個皇帝麼?怎麼在這裏只有十三個皇帝的陵寢?其實原因很簡單,明太祖朱元璋因爲建都南京,所以他的陵墓當然就在南京啦,也就是明孝陵;而明朝第二個皇帝建文帝,因爲被朱棣奪取了皇位,屍骨下落不明,所以這裏就沒有他的陵墓;在明朝第七代皇帝英宗的時候,他曾經被宦官王振慫恿,率軍親征,後來在河北懷來的土木堡被瓦刺軍俘虜,這個事件稱爲“土木之變”,一國不能無君,所以他的兄弟就被冊封爲景泰帝,而後又上演了英宗重新奪取皇位的“奪門之變”,所以在十三陵中沒有景泰帝的陵墓,他以親王的禮節被安葬在西郊的金山口。這樣一來,大家一定都明白了爲什麼這裏叫做十三陵了。

從十三陵出來,我們來到了清朝第一大貪官和珅的府邸—親王府

大門入園——後罩樓——龍王廟——西洋門——獨樂峯——蝠池——安善堂——流杯亭——垂花門——明道齋(展室)——大戲樓——綠天小隱——福字碑——澄懷擷秀——秋水山房——榆關——出園

乾隆四十一年,即1776年,和珅開始在這東依前海,背靠後海的位置修建他的豪華宅第,時稱“和第”。有說法稱、明弘治年間、大太監李廣也曾經置第於此。嘉慶四年正月初三太上皇弘曆歸天,次日嘉慶褫奪了和珅軍機大臣、九門提督兩職,抄了其家,估計全部財富

約值白銀兩千萬兩,相當於清政府半年的財政收入,所以有“和珅跌倒,嘉慶吃飽”的說法。同年正月十八,即1799年2月22日,和珅被“賜令自盡”。而宅子本身,則如願歸“愛豪宅不愛江山”的胞弟慶僖親王永璘所有。與此同時,嫁予和珅之子的乾隆之女和孝公主,仍居住在半座宅第中,導遊詞《北京導遊詞》。咸豐元年,即1851年,清末重要政治人物恭親王奕訢成爲這所宅子的第三代主人,改名恭王府,恭王府之名由此沿用至今。“一座恭王府,半部清朝史”是歷史地理學家侯仁之對恭王府的評價。民國初年,這座王府被恭親王的孫子溥偉以40萬塊大洋賣給教會,後由輔仁大學用108根金條贖回,並用作女生學堂。新中國成立以後,王府曾被公安部宿舍、風機廠、音樂學院等多家單位使用過。

如果說恭王府代表的是王府文化的話,那麼四合院應該就是能代表我們百姓文化的了,現在讓我們來到北京的老宅子—四合院!

四合院,可說是天下聞名,老北京人都說如果沒有了四合院,北京就像沒有了生命一樣,它倒是成了北京的“掌上明珠”!

北京的四合院所以有名,還在於它的構成有獨特之處,在中國傳統住宅建築中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中國住宅建築大部分是內院式住宅,南方地區的住宅院落很小,四周房屋連成一體,稱作“一顆印”。這種住宅適合於南方的氣候條件,通風采光均欠理想。

北京的四合院,院落寬綽疏朗,四面房屋各自獨立,彼此之間有遊廊聯接,起居十分方便 ,所謂四合,“四”指東、西、南、北四面,“合”即四面房屋圍在一起,形成崐一個“口”字形。經過數百年的營建,北京四合院從平面佈局到內部結構、細部裝修都形成了京師特有的京味風格。

北京正規四合院一般依東西向的衚衕而坐北朝南,基本形制是分居四面的北房(正房)、南房(倒座房)和東、西廂房,四周再圍以高牆形成四合,開一個門。 大門闢於宅院東南角“巽”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