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識都>旅遊>導遊詞>

名勝古蹟導遊詞13篇

學識都 人氣:1.48W

作爲一位無私奉獻的導遊,往往需要進行導遊詞編寫工作,導遊詞一般是根據實際的遊覽景觀、遵照一定的遊覽路線、模擬遊覽活動而創作的。那麼優秀的導遊詞是什麼樣的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名勝古蹟導遊詞,歡迎閱讀與收藏。

名勝古蹟導遊詞13篇

名勝古蹟導遊詞1

慶陽北石窟寺是甘肅四大石窟之一,位於西峯市東南的茹何和浦河交匯處,距市區25公里,創建於北魏永平二年(公元520xx年),和位於涇川縣東十五華里的南石窟同爲北魏涇州刺史奚康生創建。是涇川南石窟寺的姊妹窟,絲路北道上的重要石窟。 北石窟寺背靠青山,面對碧流,在長12米,高20米的赭紅色石崖之上,開鑿着自北魏、西魏、北周、隋、唐、宋、清各代窟龕295個,有大小雕像2125尊,窟龕密集,形如峯房,高二十米,長一百二十米,是隴東地區內容最爲豐富的石窟。

石窟分上中下三層,其中以奚康生創建的一百六十五號窟爲最大,它是以七佛爲內容的大型窟。七佛造像宏偉精湛,莊嚴肅穆,不失北魏造像的光彩和魅力。伴之七佛而雕造的彌勒菩薩、騎像菩薩、手持日月的阿修羅都是富有藝術感染力的成功作品。除此而外,還有240號窟的北周造像,顯示了敦樸厚重的風度。北石窟寺以唐代窟最多,最有代表性的是建於武則天如意元年(公元692年)的32號窟。

窟內的大小雕像面容豐腴,秀目含情,飄然欲動,姿態動人,堪稱盛唐藝術精品,唐代造像在藝術上達到了新的成就。窟內還保存着隋、唐、宋、金、西夏、元等各代的題記150多則,是研究歷史、書法的珍品。題記確切記載了石窟的開鑿年代,爲研究歷代社會生活和發展變化,提供了很有價值的文字資料。這些綿亙千餘年的雕刻藝術,凝結着勞動人民的智慧,是古代藝術匠師們辛勤勞動的結晶。爲我們留下了豐富的精神財富。

名勝古蹟導遊詞2

靈山寺,位於浙江省麗水城郊,甌江支流好溪下游的靈山風景區,8路公交車直達,交通便利。靈山寺建在半山處,背靠靈山,面向甌江,空氣清新,風景優美。

靈山寺具有悠久的歷史,曾多次修繕或改名。據《明一統志》記載:靈山寺,爲五代時建,舊名靈鷲。清道光版《麗水縣誌》稱:靈鷲寺,始建之年無考,有元至元二十六年(1289)重刊宋淳熙四年(1177)碑。現據相關史料考證,它始建於東晉大興三年(320,即漢光初三年),北周建德三年(574)因大火焚燬,唐朝貞觀六年(633)重建靈鷲寺,定名爲靈鷲禪寺。宋太祖趙匡胤建隆二年(961),僧人,剡州丹城人祝生修繕了寺宇並新建觀音堂,將靈鷲禪寺改爲祝生寺。祝生,剡州丹城人,事得我國南朝的名僧僧佑,勤業兵法,精於儒學。南唐升元中得舉人,官婺州節度使,不從委壓之旨,逃隱處州靈鷲禪寺,曾遭到御林軍不斷的追捕,十分危及之時,—剃染出家,才得生安寧。後逐漸趨持平靜,就勤學三論,從中悟出佛理,頓生禪心,並樂意將傳經送佛作爲自己的事業。建隆二年(961),被衆僧賀舉爲寺主,淳化三年(992)圓寂,年壽七十三。

靈山,亦名馬頭山,原名靈鷲山,位於市區東北部,距市區約十公里。山不高,海拔約191米,青山環抱,層巒疊翠,山色幽致,好溪之水環其前。清道光《麗水縣誌》記載“靈鷲山,在縣東二十里,與鵓鴣山相對,好溪環其前,層崿峙雲,重陰被水,霜旦晴初,尤極幽致。中有靈鷲禪院。宋紹聖中,郡守劉涇建溪雨亭其上,山南有元祝梅所墓碑”。這裏交通便利,330國道二線從靈山南北山麓夾繞,城區8路公交車可直達。

靈山南側山麓的現爲蓮都區巖泉街道辦事處所轄的堰頭村,有我市著名的始建於唐代的好溪堰,村因處於好溪堰的源頭而得名。唐宣宗大中年間(847—860年),括州刺史山東臨淄人段成式主持創建了好溪堰。好溪原名爲惡溪,人們爲紀念造福於民的段成式,將惡溪改稱爲好溪,並一直流傳至今。現在靈山東南隅建有一段公亭,就是爲紀念唐宣宗大中年間處州刺史段成式而建。

明萬曆間,詩人曾友顏(祖籍生平不詳)用詩《靈鷲山八景》讚美了靈鷲山的優美景色,八景分別是溪雨亭、留雲塢、落泉渠、半月池、突星崗、九曲嶺、五方坪、紅鞋巖。溪雨亭,是北宋處州太守劉涇在靈鷲山所建,留有詩詞一首。劉涇,字巨濟,號前溪,簡州安陽(屬四川)人,北宋熙寧六年(1073)進士,紹聖三年(1096)任處州太守。

名勝古蹟導遊詞3

來自遠方的旅客朋友們,您們一路辛苦了,歡迎大家來到長壽古鎮文化旅遊區參觀遊覽,我是景區講解員,大家可以叫我XX。接下來就由我帶領大家參觀具有“福壽故里”之稱的長壽古鎮。古鎮遊覽講解時間是一個小時左右。希望我的講解能夠陪伴大家度過愉快的一天,預祝大家玩的開心。

現在大家隨我一起跨過這座象徵福壽綿長的吉祥大門,遠離了城市的喧囂,古韻悠然的往昔歲月,繁華歷史的幕幕浮影便呈現在我們眼前,我們彷佛已穿越時空的界限,如同走進了古鎮悠遠而厚重的歷史畫卷。今天,我將帶領大家盡情品味中國幾千年的巴渝人文文化和中國福壽文化。

概況:

長壽古鎮文化旅遊區是以巴渝文化爲背景,以中國西部(雲、貴、川、渝)古建築文化爲平臺,展示中國幾千年來的巴渝人文文化和福壽文化。總佔地面積800畝,總投資43億元。景區於2010年10月開工,於2012年5月正式對外開放,預計在2015年12月完工。古鎮是以一軸兩係爲旅遊規劃,是集吃、住、行、遊、購、娛爲一體的宜居養生勝地和休閒度假樂園。長壽古鎮文化旅遊區位於重慶市長壽區城區,地處重慶主城東部,屬於1小時黃金旅遊區。距長江約3公里,南鄰渝宜高速公路,北靠渝巫(山)路和渝利鐵路、渝萬城際鐵路,東接長壽區桃花新城,南接老城區,西、北緊接菩提山旅遊區,古鎮交通便利,距長壽晏家火車站30分鐘車程,長壽區北站5分鐘車程,騎鞍長途汽車站10分鐘車程。景區內還設有旅遊公共車站,交通覆蓋整個長壽區。

大牌坊:

據《詩經》裏記載,我國最早的牌坊在春秋時期就出現了,牌坊俗名“牌樓”由靈星門衍變而來,是門和樓的結合體,它既有門的功能,也有樓的壯麗。隨着社會的發展,牌坊的社會地位也日益提高,到了漢高祖時代。皇家法制就有規定,祭天要先祭靈星,由此可見,在封建社會牌坊是最高榮譽的象徵。就其建造意圖來說,可分爲四類:一是功德牌坊,爲某人記功記德。如山東省桓臺縣新城鎮“四世宮保”牌坊。

名勝古蹟導遊詞4

阿貴廟位於蹬口縣沙金套海蘇木境內的狼山山脈中,座落在漢代古城雞鹿塞西邊的溝內,是內蒙古地區紅教喇嘛的唯一寺廟。蒙古語意爲有山洞的廟。佔地1500畝。清朝定名爲“宗乘寺”。爲典型藏式建築,順山勢建成大雄寶殿及陪殿,共981間。阿貴廟奉其創始人印度僧蓮花生爲祖師。

阿貴廟建於清德宗光緒三年(1877年),藏名爲“拉西任布·嘎定林阿貴”,清朝改爲“宗乘寺”,並於民國元年(1920年)懸刻有滿、蒙、藏、漢四種文字的大匾一塊。

殿內供奉釋跡牟尼像。陪殿內供有紅教派本尊達不仁和生象。

阿貴廟依山臨隔水而建。山上青蠻迭翠,清溪瀉玉;寺前清流緣漪,碧波盪漾;周圍山花繽紛,芳香醉人,綠樹成蔭,百鳥和鳴,一派天然風水寶地。它以其宏偉壯麗的建築,美好的傳說和仙境般的自然地理環境,吸引了無數宗教僧侶、遊人和考古學者。

阿貴廟位於準旗境西南,保護區內有天然次生林20餘畝,是鄂爾多斯古陸原始植被區。阿貴廟自然保護區由一條溝兩面坡組成,溝內高低起伏,落差較大,一溝清水不時垂掛銀鏈,飛雪濺玉,蜿蜓於綠色叢林之下,猶如被綠色覆蓋的河流一般,只聞潺潺水聲,尋時,但見銀鏈掛壁而落,極爲清秀。溝呈南北走向,東西兩面坡上森林茂密,植物競秀,整個地勢看上去猶如一隻綠色雄鷹菜開雙翼,翱翔於丘陵溝壑間。看慣了準格爾連綿不絕、莽莽蒼蒼的丘陵溝壑,乍一見這濃蔭覆蓋的綠色青崗,讓人不禁精神爲之一爽。沿蜿蜓盤旋于山間密林的小徑,過一橫臥於深澗之上的宋代留下的嚇樸典雅的石拱小橋,拾級而上,山上酷似各種動植物形狀的巨大山石懸於半空,彷彿隨時都會滾落下來,使人望而生畏。小徑峯迴路轉、起伏沉落於花草之中,時而被綠草遮斷,時而又被山石隔開,時而又爲綠樹環抱。

拾級越過幾處巨石,便到了山頂。這裏廟宇排列,爲阿貴廟最高處,也是廟羣的坐落處。由東向北,依次排列着五道廟,公卜廟、羅漢廟、觀音洞等廟宇。令人稱奇的是這些廟宇非土木磚所建,而是依山勢在巨大的巖壁上鑿成,凹室陷幽,所塑神像形態各異。羅漢廟與觀音洞懸於一巨壁的半腰,只有登上陡峭的廟前臺階,方纔能進廟,顯示了聖靈的莊嚴與威儀。阿貴廟既因此而得名。

阿貴廟的廟羣建築年代難以考證,考古發現,阿貴廟的建築年代已有千多年的歷史,是鄂爾多斯乃至內蒙古地區最古老的廟宇羣。集中體現了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對神靈的敬畏,對研究內蒙古地區的宗教活動有着重要的意義。

阿貴廟的整體羣落坐北朝南,依山傍水,鱗次櫛比。山上山下錯落有致,遠遠望去,金碧輝煌,十分壯觀。每當夏季,山泉汩汩,小溪流淌,綠草如茵,植被繁茂,野花盛開,爭芳鬥豔。幾棵古榆紮根在山石間,道勁挺拔。小鳥鳴唱,鴻雁翱翔,景色宜人,如同一幅天然的風景畫。登山遠眺,山嶺相連,此起彼伏,溝壑縱橫,氣象萬千,身臨其境,心曠神怡。

每年農曆五月十五,這裏都要舉行祭敖包活動,同時舉行那達慕大會。農曆六月十五日舉辦廟節,也叫廟會。廟會時佛事活動非常隆重,遠近牧民羣衆扶老攜幼,驅車乘馬踊躍而來,熱鬧非凡。從農曆六月十六日開始誦讀《雅日乃經》,直至八月初二誦經結束。從五月十五日到八月初三,各種佛事活動頻繁,也是旅遊的最佳時期。

名勝古蹟導遊詞5

杜甫是我國曆史上最著名的詩人之一,被人們稱爲“詩聖”。杜甫草堂是杜甫的故居,坐落在成都市西郊的浣花溪畔,佔地面積24公頃。 杜甫(712—770),安史之亂後於公元759年由甘肅顛沛流離到了成都,靠了友人的幫助在城西浣花溪畔營建了杜甫草堂。他在這裏居住了將近4年,寫下了240多首詩篇。《春夜喜雨》、《茅屋爲秋風所破歌》等就是在這裏寫的。

爲了紀念這位偉大的詩人,北宋以來,就有人在詩人故居處建園立祠,供人瞻仰。當年杜甫居住的草堂早已不存在了。現在的杜甫草堂,實際上是後人爲紀念杜甫而建的一所優美園林。 杜甫草堂總面積爲300畝,其間檐廊結構佈局緊湊,位於詩史堂中的銅色杜甫像,恢宏古樸,工部祠堂內供奉有杜甫的泥塑像,栩栩如生,讓人頓生敬慕之情。

草堂內,小橋、流水、梅園、竹林交錯庭中,另有春之梅,夏之荷,秋之菊,冬之蘭可賞,置身其中,讓人可發思古之幽思,又享大自然之浪漫。 杜甫草堂主要建築自前至後有大廨、詩史堂、柴門、工部祠、'少陵草堂'碑亭等。

名勝古蹟導遊詞6

南明山位於麗水市城南2公里處,1985年被浙江省人民政府公佈爲首批省級風景名勝區。

景區以人文景觀著稱,以摩崖石刻和山林寺廟爲特色,以觀光、休閒爲主,是兼具城市公園功能的山水文化分區。採用“四片一軸”的佈局結構,“四片”即南明山分區中的四大景區,由東至西分別是:仁壽寺景區、錦繡谷景區、觀音巖景區、官巖景區;“一軸”即以大梁渠爲骨架,串聯以上各景區的流域軸線。

南明山開發年代始於東晉,至唐代出現寺宇,園林建築,宋元以後成爲遊覽勝地,遊人紛至沓來,其鼎盛之勢延綿不絕,傳爲晉代葛洪修道之處。今山頂雲閣崖刻有“靈崇”兩大字,傳爲葛洪所書。山上寺閣掩映於叢林,古蹟隱現於丹崖,素有“括蒼之勝美譽”。山與城之間有碧波漣漪的'甌江穿流而過。隔江相望,名流題詠,丘壑生輝。對於這樣一個淡雅清新之所,古人有詩寫照:“荷香僧院靜,泉響石樑幽;古洞誇仙蹟,虛亭豁遠眸”。

南明山摩崖石刻羣於1963年被列爲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麗水人民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和自然遺產。山中有寺廟、樓臺亭閣、摩崖石刻、石碑、石樑、山林、洞穴、瀑布、水流、池塘等自然景觀。山上的雲崖閣,高陽洞和石樑的樑壁上還留有東晉,宋,元,明,清歷朝名人、學者和書畫家的珍貴題刻71處。題刻尤以摩崖石刻聞名,共7處,其中以葛洪、沈括和米芾的手跡最爲珍貴。石樑長達十數丈,凌空橫懸,喻爲“半雲”、“懸虹”。

根據麗水市城市總體規劃,南明山從原來的城郊之山成爲城中之山,城市的綠心。因此,它既是一個風景名勝區,也是一個城市公園,成爲麗水城市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名勝古蹟導遊詞7

遊客朋友們,今天我們要去遊覽的是位於喀喇沁旗王爺府鎮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4A級旅遊區——喀喇沁蒙古親王府。喀喇沁蒙古親王府始建於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是當時塞外規模較大的建築羣,距今已有320年的歷史。清代中晚期,這裏又是卓索圖盟的政治中心。

喀喇沁親王的遠祖是成吉思汗的功臣者勒篾,屬兀良哈部,他在成吉思汗統一蒙古時立下過汗馬功勞,曾三次救過成吉思汗的命。成吉思汗賜他九次犯罪而不罰,並封爲第九位千戶那顏。由於他們父輩即是摯友,成吉思汗又把者勒篾當兄弟看待,並把女兒嫁給者勒篾之子吉伯格,享有“塔布囊”——即駙馬的稱號。

元朝建立後,駙馬吉伯格的後代受封故契丹大寧之地,賜“諾顏”號,部名曰“喀喇沁”。“喀喇沁”,蒙古語爲“守衛者”的意思。

其後,傳至者勒篾的第十四代孫蘇布地,他統領喀喇沁部在天聰二年歸附了皇太極。在蘇布地的幫助下,皇太極征服了漠南蒙古,昭烏達盟、卓索圖盟地區蒙古各部先後歸附清朝。天聰九年(1635年),蘇布地之子固魯思奇布受封札薩克,爲喀喇沁右翼旗第一代王爺(先封貝子,後封多羅都棱郡王)。第一代王爺和第二代王爺圖巴色棱都居住在今遼寧喀左、建平,到第三代王爺班達爾沙才遷到喀喇沁旗龍山,康熙九年(1670年)又從龍山遷到今王爺府鎮。後又經歷十二代,傳至貢桑諾爾布。其中第八代、第十一代曾由郡王加授親王品級。之所以在這裏建王府,一是當時的錫伯河川草深林密,氣候宜人,景色秀麗,環境優雅;二是這裏有十八羅漢山,以王府爲中心上有九座山,下有九座山,後面又有印臺山,所謂風水好,符合當時王公貴族的心理。據史書記載,原王府佔地面積130餘畝,房屋400餘間,整體建築宏偉壯觀,佈局嚴謹,體系龐大,結構精巧。前後共五進院落,主體建築有大堂、二堂、儀廳、大廳和承慶樓。中軸對稱,東西兩側是跨院,又由若干小四合院構成,重重四合院又由道道垂花門相連。西院爲政治活動、宗教祭祀場所,建有廟宇、祠堂、客廳、議事廳、書齋、練武場。東側爲生活區,有戲樓、王爺和福晉的臥室、倉庫、膳房。王府的後面是花園,依山而建仿北京私家園林式。花園內有十一座院落,137間房舍,有老爺祠、馬王殿、土地祠,還建有戲樓、花窖和養鹿場。五座造型各異的涼亭,三座低欄平橋,潺潺流淌的泉水,環繞着疊石聳立的假山,一派江南園林景色。王府門前有九棵古榆,廣場屹立着一字排開的十三座敖包。府內堂舍丹青鬥彩,樓閣雕樑畫棟,花苑奼紫嫣紅,樺柏巍然參天。整座王府,肅穆古雅,氣勢恢弘,處處體現着主人的榮貴。喀喇沁親王府歷經三百多年風雨,東院已蕩然無存,西院也僅存不多,後花園早已消失,僅主體建築保存下來。1997年以來,地方政府投入巨資進行搶救性保護性維修,恢復了中軸區和東西跨院古建築的原有風貌,復建照壁、垂花門等。恢復後的親王府有府門、轎廳、回事處、議事廳、承慶樓、書畫廳、揖讓廳、書塾、福晉居室等建築,並舉辦有“喀喇沁親王府復原陳列”、“清代內蒙古王府歷史陳列”等大型展覽,被文博專家譽爲中國最大的蒙古王府博物館。

喀喇沁親王府爲內蒙古建成年代最早、建築規模最大、規格等級最高、現狀保存最好的王府,體現了地區特色和民族宗教特點,代表了清代官式建築的基本風格,具有重要的歷史、文化、科學價值,20年被國務院列爲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除古建築外,王府內值得稱奇的還有月臺上的古鬆——龍鳳鬆,東邊的爲鳳鬆,西邊的爲龍鬆,自然生長,惟妙惟肖。這兩棵松樹已被列爲“中華奇樹”之中。

門外廣場的塑像就是喀喇沁第十四代王爺貢桑諾爾布。貢王,字樂亭,生於1871年,1898年(光緒二十四年)27歲時接任多羅都棱郡王王位,任喀喇沁右旗札薩克和卓索圖盟協理盟長、盟長。1920年,被袁世凱晉封爲親王。貢桑諾爾布是最後一代王爺,也是政績最突出、最開明的王爺。他從小就接受良好的教育,學識淵博,才思敏捷,通曉漢滿蒙藏多種文字,還擅長詩詞書畫,騎射拳腳。他承襲王位後,對其父親時代的弊政進行改革,將旗民的無限徭役改爲定額制,大大減輕了人民的負擔。在此基礎上,他致力改革,推行新政,興辦教育,興辦實業,訓練軍隊,創出了內蒙古地區“五個第一”。

第一個辦學堂——崇正學堂。辦教育是貢王實施新政的第一步。光緒二十八年(1920年),他在王府西院首創了崇正學堂,招收旗內30多名適齡兒童免費入學,並親自擔任校長。現在的王府蒙古族中學的前身就是崇正學堂,至今已有120年的校齡,培養弟子數萬,他們分佈在祖國各地,可謂桃李滿天下。他還在京創辦了被譽爲中國少數民族人才搖籃的蒙藏學校。第一個辦女學堂——毓正女學堂。光緒三十年,貢王去日本考察,看到了日本“明治維新”以後強盛起來的主要原因,是科學教育水平高。回國後,他又辦起了毓正女學堂和守正武學堂,並且聘請日本女老師何原操子任教,講授蒙、漢、日三種語文和各種家務學科。在守正武學堂內學習軍事、訓練軍隊,以保護地方安全。第一個派保送進修生和留學生。爲了提高教育水平,培養人才,貢王又第一個從各學堂抽出骨幹,去國內天津、北京、上海和國外求學深造。

第一個辦報紙。爲了提高旗民的素質,瞭解蒙古內外的情況,貢王又第一個辦起了內蒙古最早的石版印刷的報紙——“嬰報”,創辦了報館。

第一個辦郵電。貢王在蒙古地區第一個辦起了郵電,他親自指揮放樹架線,架通了喀喇沁——圍場的電話線路。在農業發展上,進行農作物增產試驗,講科學種田,並從浙江用火輪運桑苗數萬株到北京,再用駝馬運回本地,大面積種植,養蠶織布,現仍存有當時留下的桑樹四棵。

在工業發展上,開設了織布、染色、造絨氈、肥皂、蠟染五座工廠,發展地方工業,安置勞力,減少吃閒飯的旗民。考試大編輯整理在商業發展上,建起了“三義洋行”,廣招天津北京等地客商來經商,當時市場繁榮,一片昌盛景象,素有“小北京”之稱。

貢王推行的這些新政和經濟的發展,在赤峯地區都是他人未曾創建的事業,對喀喇沁旗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貢王也因此在喀喇沁旗及至蒙古地區的聲望越來越高。貢王有如此先進的思想、勇於開拓的意識,其思想根源在於他在京供職任蒙藏院總裁時,和進步人士吳綬卿、梁啓超、吳昌碩、嚴復等進步的民主人士密切交往,受他們的影響很大,特別是和孫中山先生的往來,奠定了他思想進步的基礎。

20xx年8月25日在北京湖廣會館,同盟會、聯合統一共和黨、國民共進會、共和實進會、國民公黨組成國民黨,史稱“五黨共和”,召開選舉國民黨理事代表大會。孫中山、黃興、宋教仁、王寵惠、貢桑諾爾布、王人文、王芝祥、吳景濂、張鳳惠九人以不同的票數當選國民黨理事,後來孫中山被推選爲理事長。貢桑諾爾布以唯一的蒙藏代表當選,成爲第一屆國民黨中央理事會九理事之一。而後,多次與孫中山出席國民黨各種重要會議,及時向世界闡述中華民國的民族政策,貢桑諾爾布是史料記載最早的少數民族國民黨創始人之一。正當建黨伊始,袁世凱竊取政權,孫中山顧全大局讓位於袁世凱,因貢桑諾爾布親歷了戊戌變法毀於袁世凱的後果,又看到好友梁啓超、吳昌碩、嚴復被袁世凱排斥的遭遇,他不支持袁,回到喀喇沁王府,最早提出了“蒙漢民族團結自治”的口號,深受蒙漢民族的歡迎,並在熱河省部分地區實踐。後來,北洋政府懾於貢王在蒙古地區的威望,於1920年9月9日嚴令調貢王進京,任蒙藏事務局總裁之職,開始了他在北洋政府20年的政治生涯。任職期間,貢王曾多次勸阻外蒙古和西藏的獨立活動,爲維護中華民族的團結和統一做出過貢獻。1930年貢王因腦溢血死於京城,時年59歲,死後葬於遼寧建平王子墳。喀喇沁親王是民國內蒙古地區24王之首,是品級最高的加授親王。

朋友們,遊覽喀喇沁蒙古親王府給我們增長了不少歷史知識,加深了我們對近現代史上蒙古族重要歷史人物貢王的認識。歡迎大家再次光臨喀喇沁蒙古親王府!

名勝古蹟導遊詞8

仙都,位於浙江省麗水市縉雲縣境內,是一處以峯巖奇絕、山水神秀爲景觀特色,融田園風光與人文史蹟爲一體,以觀光、避暑休閒和開展科學文化活動爲一體的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亦是一個山明水秀、景物優美、氣候宜人的遊覽勝地。境內九曲練溪,十里畫廊,山水飄逸,雲霧繚繞。有奇峯一百六、異洞二十七,有“桂林之秀、黃山之奇、華山之險”的美譽。

由於仙都歷史悠久,風景秀麗,氣候宜人,奇峯異石,千姿百態,非鬼斧神工難以辦到,歷其景者當疑入武陵之源,歷代於此築舍,隱居讀書,問仙求道者不乏其人,文人墨客多爲仙都諸景吟詩作賦或刻於石或載於典,古蹟滿目,尤爲景物增色不少。

4月—6月是最佳旅遊季節。仙都以峯巖奇絕、山水神秀爲特色,景色優美,全年美景皆可入畫,加之摩崖石刻衆多,各種書法琳琅滿目,可以來此寫生,收集素材,激發創作靈感,已被授予“中國攝影創作基地”。夏季這裏山青水秀,且是好溪漂流的最好時節,可盡享山中樂趣。

此外,每年農曆九月初九重陽節,仙都都將舉辦旅遊文化節。公祭軒轅黃帝、登山競技、攀巖比賽、飛渡表演、民間文藝表演等熱鬧非凡,打破山林中常有的寧靜,另有一番風味。

名勝古蹟導遊詞9

尊敬遊客們:

你們好!歡迎大家乘坐前往秦兵馬俑專車。我是您導遊我姓石,你可以叫我小石或石導。下面我爲您介紹一下秦兵馬俑:

秦兵馬俑是秦始皇命令工匠們製作用來爲他陪葬,就埋在離秦始皇凌不遠處地底下。1974年2月,當地農民楊志發等人在秦始皇陵東側15公里處打井時,偶然發現與真人真馬一樣大小兵馬俑。從此,一個埋藏了兩千多年地下軍陣被挖掘出來,並建成博物館。秦兵馬俑有一號、二號、三號坑和兵馬俑坑組成。展出了陶質陪葬武士俑和兵馬俑共8000個。看來秦始皇還想在陰間地統一天下,所以用秦兵馬俑組成一支強大隊伍呢!

兵馬俑博物館到了,請您準備下車。等下車後大家請隨我來。

這三個坑中不僅規模宏大、各式各樣!看,我們來到了一號坑,他是三個坑中最大,東西長230米,南北寬62米,總面積爲1460平方米,現在給大家40分鐘時間自由觀賞二、三號坑。40分鐘後道一號坑集合。

名勝古蹟導遊詞10

杭州西湖是我國十大名勝之一,面積5.6平方公里。西湖舊稱武林水、錢塘湖、西子湖,宋代始稱西湖。

“水光瀲豔晴方好,山色空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站在西湖岸邊,胸中頓覺朗然:滿眼一片煙波浩渺的湖水,環繞着綿延起伏的山巒。在波光粼粼的湖面周圍,繁花似錦,芳草如碧,曲徑風荷,樹影斑駁。經過歷代裝點,使江湖、山林、洞壑、溪泉、春華秋實、夏荷冬雪等自然之勝與左剎、叢林及園林藝術家的雕鑿融爲一體。

早在南宋年間,西湖即有“十景”著名天下,它們是蘇堤春曉、斷橋殘雪、雷峯夕照、麴院風荷、平湖秋月、柳浪聞鶯、花港觀魚、南屏晚鐘、雙峯插雲、三潭印月。

蘇堤春曉是西湖十景之首,堤上遍種桃柳。每當春天的黎明時刻,月落星稀,晨鐘初響,悠揚悅耳。此刻堤上垂柳低拂,曉靄迷茫;放眼曉霧中的湖光山色,耳聞百鳥和鳴的啾啾之聲,使人飄飄欲仙。

斷橋殘雪,是神話《白蛇傳》中許仙與白娘子相會定情的地方。斷橋是白堤與陸地相接的一座石拱橋,由於神話傳說,使它家喻戶曉。斷橋兩旁,桃披紅雲,柳籠綠霧,香風送爽,波光搖翠。待到冬末積雪末化時,這裏又是觀賞雪景的好地方。

三潭印月是在蘇東坡治理西湖後,作爲湖界而在水中立的三座小塔。塔狀如花瓶,浮漾水中。塔面有五個距離相等的圓洞。月明之夜,塔內點起燈火,水面上就會映出很多月亮。其景撲朔迷離,忽兮晃兮,勝似仙境。

杭州爲吳越古都,又是絲綢之府,魚米之鄉,人物輩出,留下許多可歌可泣的史實和傳誦千古的詩篇,與西子湖畔大量名勝古蹟如在西子湖畔的嶽王墓、秋謹墓等,互爲印證。另外,還有遊客必往的靈隱寺、虎跑泉、六和塔等,構成以西湖爲主體的30平方公里的杭州西湖風景名勝區。“未能拋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如今的西湖正以其更加嫵媚的美姿,吸引着五洲四海的賓朋遊人

名勝古蹟導遊詞11

遊客們:

大家好!歡迎大家來到世界遺產——黃山風景名勝區。很高興成爲大家導遊!我叫王詩詩,大家叫我王導好了。

俗話說:“五嶽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嶽。”黃山以奇鬆、怪石、雲海、溫泉、冬雪“五絕”聞名中外。今天我就給大家重點介紹黃山奇鬆吧。

大家請看,黃山松樹能在岩石縫中生存,生命力極強。它們形狀各異,姿態萬千:黑虎鬆、龍爪鬆、連理鬆、迎客鬆等很多松樹都因爲它們形狀而得名呢!迎客鬆是黃山著名景點之一,外形更是特別:它樹幹中部伸出長達7.6米兩大側枝展向前方,恰似一位好客主人,揮展雙臂,熱情歡迎海內外賓客來黃山遊覽,成爲中華民族熱情好客象徵。等會兒我們還可以在那兒盡情拍照,作爲紀念。

黃山奇觀說也說不完,看也看不夠。現在,請大家盡情去欣賞黃山美景吧!

名勝古蹟導遊詞12

遠浦樓坐落在美麗的濱江大道中段,左側距湘江大橋200餘米,右側爲濱江風景圓林區,因瀟湘八景之一遠浦歸膽而得名。該樓建於20xx年,整體爲三層四搌樓閣式。一層周圍設石欄,遊人可憑欄遠眺。前後頂層中間位置以及門口懸掛有名人踢寫的“遠浦樓”和“遠浦歸帆”牌匾;前後底層兩邊的圓柱上清代詩詞中關於湘陰的兩句:“五嶽惟衡麓,三湘獨此清”。獨具匠心的遠浦樓。在人們面前展現了一幅仿古建築藝術的壯麗畫卷。

每當夕陽西下,遠浦歸帆的情景就映入人們的眼簾:江河如練,平湖似鏡,柳岸如煙,遠山若黛,江水共長天一色,晚霞與孤鷺齊飛。江湖之上,白帆片片,;櫓聲悠悠,北雁嘎嘎南歸,遊人歸心私箭。暮帆千疊,依此泊港,岸上的人們佇立江邊,等待着親人安全歸來。久別重逢之喜悅,捕魚豐收之歡欣,生意有成之欣慰,功名順暢之佳音,構成了一幅人間真真切切的親情圖畫。

喧鬧之後,大江上涌出一輪皓月和滿天星星。湘水如銀,恑燈閃爍,漁火、星光、蓬影、城廊,浮動在無際的碧水之間。這就是自然天成的“遠浦歸帆”圖。

遠浦樓是湘陰人一種精神和理念的體現,她站在歷史與現實的交匯處,展示着絢麗迷人的風采。

名勝古蹟導遊詞13

大家好,歡迎來到七星巖參觀。我是你們導遊蔡國正。

七星巖在肇慶城區,北面有雄偉山嶺,南面是滔滔東流西江。所爲借得西湖水一圈,更移陽朔七堆山。堤上添上絲絲柳,畫幅長地間。怎麼樣朋友們美不美啊?朋友們前面就是有杭州之水之稱人工湖啦!請大家跟着我一起遊覽吧,記住不要走失了。星湖原來是江北岸、北嶺山一片沼澤地,湖底有泉水涌出。長堤把十多公里星湖分成了六大湖。朋友們想一想星湖大不大?好,我們向下一個景點出發。這是一個風景美麗地方,有長條形石山,高有96米。注意了!等一下解散時候可不要爬上去哦。還有其他景點,蓮花洞、青蓮湖等等,你們可以自己去遊覽。今天大家玩開心不開心?

今天晚上好好休息一下。明天還有更加好看、好玩景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