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識都>旅遊>導遊詞>

揚州導遊詞

學識都 人氣:1.78W

作爲一名盡職盡責的導遊,時常要開展導遊詞準備工作,導遊詞是導遊員同遊客交流思想,向遊客傳播文化知識的講解詞。那麼大家知道正規的導遊詞是怎麼寫的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揚州導遊詞,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揚州導遊詞

揚州導遊詞1

各位遊客朋友們:大家好!首先我代表我們**旅行社對大家的到來表示熱烈的歡迎!我是本次旅程的導遊員**,大家可以叫我**,坐在我身旁的這位是咱們本次旅程的安全大使周師傅,周師傅具有多年的駕駛經驗和嫺熟的駕駛技術,安全問題大可放心。在車上,大家可以盡情的欣賞沿途的風景,我們很榮幸也很樂意爲大家服務。

旅途中,如果大家有什麼意見或者建議都可以向我們提出來,我們會虛心接受,並儘可能的滿足大家的合理要求。俗話說呢是“有緣千里來相會,百年修得同船渡”,我想我們本次旅程也算是百年修得同車行了吧。相聚是一種緣分,我希望大家能夠珍惜這份情意,在相聚的日子裏,能夠相互關心相互愛護,爲咱們本次旅程留下一段圓滿而美好的回憶!

揚州導遊詞2

東關街是揚州城裏最具有代表性的一條歷史老街。它東至古運河邊,西至國慶路,全長1122米,原街道路面爲長條板石鋪設,

東關街以前不僅是揚州水陸交通要道,而且是商業、手工業和宗教文化中心。街面上市井繁華、商家林立,行當俱全,生意興隆。陸陳行、油米坊、鮮魚行、八鮮行、瓜果行、竹木行近百家之多。

東關街上的“老字號”商家就有開業於1817年的四美醬園、1830年的謝馥春香粉店、1862年的潘廣和五金店、1901年的夏廣盛豆腐店、1909年的陳同興鞋子店、1912年的乾大昌紙店、1923年的震泰昌香粉店、1936年的張洪興當鋪、1938年的慶豐茶食店、1940年的四流春茶社1941年的協豐南貨店、1945年的凌大興茶食店、1946年的富記當鋪,此外還有周廣興帽子店、恆茂油麻店、順泰南貨店、恆泰祥顏色店,朱德記麪粉店等。東關街是揚州手工業的集中地,前店後坊的連家店遍及全街,如樊順興傘店、曹順興籮匾老鋪、孫鑄臣漆器作坊、源泰祥糖坊、孫記玉器作坊、董厚和襪廠等。

和東關街緊緊相連的是東圈門的古街區。兩條街現已結合起來共同規劃、整治、開發,更能凸現揚州文化名城的非凡品位。這裏除有老字號店鋪外,還集中了衆多古蹟文物有個園、逸圃、汪氏小苑,還有揚州較早創辦的廣陵書院、安定書院、儀董學堂,和明代的武當行宮、明代的準提寺、馬監巷內有建於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的清真寺,在東關街西頭有香火很旺的財神廟和廣儲門街口的磚砌圈門,

拱門上還鑲嵌有“盛世巖關”四個大字。

如今在東關街東街口又發現了宋大城東門雙甕城遺址。名人故居就更有不少,其中有江上青(東圈門16號)、劉文淇(東圈門14號)金農(三祝庵)、汪伯屏(地官第14號)、何廉舫(東圈門22號)、洪蘭友(地官第10號)、熊成基(韋家井6號),曹起蟳(東關街238號)

揚州導遊詞3

各位遊客:說起古典園林,大家都會想起蘇州。然而,200多年前,江淮古城揚州的園林卻要勝過蘇州。早在清朝時曾有人對江南名勝作出過這樣的評價:“杭州以湖山勝,蘇州以市肆勝,揚州以園亭勝。”可見當時江南一帶,揚州是以園林之美而著稱的。早在漢代,揚州就有規模較大的園林式建築,以後又有創新,到清代時,由於手工業、商業、交通運輸業、鹽業都十分發達,加之乾隆的六次南巡,揚州園林迅速興盛。但歷史上多次遭到兵災戰禍,園林毀壞甚多,現在倖存的僅個園、何園、小盤谷和後冶春園等爲數不多的園林了。

【個園的創建歷史及名稱來歷】

遊客們:今天我們遊覽的是全國十大名園之一的個園。個園位於揚州市內東關街318號宅後,清嘉慶二十三年(1818年),兩淮鹽總黃玉筠在明代壽藝園的舊址上重建。黃玉筠認爲竹本固、心虛、體直、節貞,有君子之風;又因三片竹葉的形狀似“個”字,取清袁枚“月映竹成千個字”的句意命名“個園”。蘇東坡曾說:“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使人俗。”道出了園主人以竹命名的本意。

【造園概況—園林春景】

“揚州以名園勝,名園以疊石勝”。個園就是以竹石爲主體,以分峯用石爲特色的城市山林。個園的假山採取分峯疊石的手法,運用不同的石頭,表現春夏秋冬四季景色,號稱四季假山,爲國內國林惟一孤例。個園的植物以竹爲主,與竹最相配的造景材料是各種奇峯異石,像玲政透巧的太湖石峯,瘦削嶙嶙的石筍等。竹與石組合在一起,形成園林中很有特色的竹石小景。遊客們,現在我們可看到在個園的人口處,造園者就別具匠心地設置了一組竹石小景,開宗明義地點出了這座園林以竹、石爲中心的主題。

個園就在黃家邸宅的後面,從住宅中間的小夾弄進入,往左一轉,可以看到一左一右兩個花臺。臺上翠竹亭亭,竹間疊放了參差的鬆布石筍,遠遠看去,就像剛破土的春筍,縷縷陽光把稀疏竹影映射在園門的牆上,形成“個”字形的花紋圖案,烘托着國門正中的“個園”匾額。那在微風中搖曳的新算又象徵着春日山林,這一真一假的竹景,被前面住宅部分的白牆一襯,立於園門兩邊,很有“春山是開篇”的意味。不知遊客們是否領略到了春回大地,氣象萬千的感覺。這就是個國著名的四季假山景中的春景。

【園林夏景:宜雨軒—夏山】

欣賞完春景之後,我們再去觀賞一下夏景的風采。那麼夏季假山在哪兒呢?從兩座花臺春景中步入園門,迎面便是一座四面廳。廳前有兩個用湖石平疊的花臺。兩臺植竹,東臺種桂,因而此廳原先稱爲桂花廳,現在匾額上已改名爲“宜雨軒”。從廳中朝南而望,到處是綠意盎然,近處是青竹、叢桂。透過圍牆上四個水磨石砌的漏窗及月洞門,還可以看到我們剛纔路過的竹石小景。近景遠景既內外有別,又隔而不閉。這種以內外互對互借來增加入園第一景的深度的造園手法,還是個國的獨特之處,可謂別出心裁。從桂花廳沿着軒廊往西走,經過一片密密的竹林,便來到水池邊上,隔水往北望去,只見藍色的天幕下,巍峨屹立着一座蒼古濃郁、玲政剔透的太湖石假山,山下有石洞,山上有石臺,形姿多變,形狀宛如天上的雲朵,這就是夏山。山前有一泓清澈的水潭,水上有曲橋一座,通向洞口,巧妙地藏起了水尾,給人以“庭院深深深幾許”的觀感。池中遍植荷花,一眼望去,“映日荷花別樣紅”,突出了“夏”的主題意境。

走在曲橋上,我們可以飽覽夏山的秀色,只見兩旁奇石有的如王鶴獨立,形態自若;有的似犀牛望月,憨態可掬。擡頭看,谷口上飛石外挑,恰如喜鵲登梅,笑迎賓客;跳遠處,山頂上羣猴戲鬧,樂不可支。真是佳景俏石,使人目不暇接。進入洞室,剛開始覺得有點陰森,繼而習慣了斜上方石隙中落下的絲絲光線,便覺得洞室寬敞。而小池裏的水又分出一支流入洞中,加上湖石色呈青灰,夏日在洞中賞景,更覺涼爽。洞室可以穿行,拾級登上,轉上數轉使到山頂。上有一小亭子孤立於假山之上。亭前留有一株古鬆,伸出崖際,增添了夏山的蔥鬱的氣氛。站在亭中,回首再看假山,在山洞石縫中,廣玉蘭盤根錯節,石階兩旁,雨打芭蕉亭亭玉立。走在其間,只見濃蔭披灑,綠影叢叢,真讓人感到心已曠神怡。

【園林秋景:黃山石—秋山】

各位遊客:如果夏景是以有清新柔美的曲線的太湖石表現秀雅恬靜的意境,那麼秋景則以黃山石粗擴豪放的直線表現雄偉闊大的壯觀。因爲黃山石既具有北方山嶺之雄,又兼南方山水之秀,因此秋山是個園最富畫意的假山。整座假山,都用懸巖峭壁的安徽黃石灘就,其石有的顏色呈儲黃,有的赤紅如染。假山主面向西,每當夕陽西下,紅霞映照,色彩極爲醒目。在懸崖石隙中,又有松柏傲立,其蒼綠的枝葉與褐黃色的山石恰成對比,宛如一幅秋山圖景。山巔建有四方亭,人在其中,俯瞰四周景觀,往北遠眺綠楊城郭,瘦西湖,平山堂及觀音山諸景又—一招入園內,這也是中國傳統的造園手法之———借景。在我國古代,向有秋日登高遠望的傳統。個園黃山石是全國的制高點,又以重陽登高來渲染秋的主題。

秋山的外形高峻突兀,內部結構複雜。石洞、石臺、石磴、石樑與山中小築交錯融合在一起,形成一條撲朔迷離的山中立體遊覽通道,它不僅有平面的迂迴,更有立體的盤曲。遊客們,如果您感興趣的話,可以因山而樓,再由樓兩山,慢慢去領略這座設計巧妙、堆疊技法高超的揚州名山——秋山的風采。

【園林冬景:透風漏月軒—漏商】

從黃石假山往南看去,在三盈小樓的西面,有一個幽靜的景區,這區域的主體建築是一座南北敞達,東西用牆圍閉的小廳,這些建築給人的感覺好像帶了某些“京味”。請看這些房子,屋角起翹較小,屋面較平緩,造型顯得比較厚重,爲什麼會這樣呢?原來在清朝盛世,帝王南巡,都要在揚州遊玩。揚州鹽商經濟實力雄厚,爲了所謂的“迎鑾”,費盡心機來揣摩皇帝的喜好,因而有不少園林建築就仿照了北京建築的款式,漸漸地,揚州園林中有些建築也帶有了某些“京味”。這幢叫作“透風漏月”的小廳也不例外。在廳的南面有一座用宣石平疊的花臺,臺上倚着花園的南界牆,又有宣石堆起的小型倚壁假山,這就是冬山。宣石產於安徽的宣城,其色潔白如雪,人們又稱它爲雪石。這一景區,原是冬日圍着火爐,邊賞雪邊品茶的地方。爲了使假山在不下雪之時仍有雪意,便將宣石山置於南界牆北面的牆下,從廳中望去,臺上小山一色皆白,猶如積雪未消。因爲宣石中含有石英,其色雖白,但在陽光下會閃閃發光,如將其置於向陽處,就與賞雪的主題有些相違,冬山背陰,也可見疊山家觀察的仔細了。

宣石山的東側界牆外,便是個園的人口處。爲了使冬天的意味更足,造園家在牆上有規律地排列了24個圓洞,組成一幅別具一格的漏窗圖景。每當陣風吹過,這些洞口猶如笛蕭上的音孔,會發出不同的聲響,像是冬天西北風呼叫,以聲來輔助主題意境。更爲奧妙的是,通過那幾排透風漏月的圓潤,看到的是春景的翠竹、石筍。不知朋友們有沒有產生“冬去春來”的聯想。

【個園造園藝術總體概括】

遊客們:在個園景區規劃時,園主人按照主要遊覽路線順時針方向佈置了春、夏、秋、冬四處假山石景,立意新穎,用材精細,配景融洽,結構嚴密。在這些以假山爲主題的風景序列中,時令特徵是創作的命題,春山是啓示部,夏山是展開部,秋山是高潮,冬山是尾聲,就像音樂的創作或寫文章那樣,有着嚴密的章法。

各位遊客:個園的假山概括了所謂“春山談冶而如笑,夏山蒼翠而如滴,秋山明淨而如妝,冬山慘淡而如睡”與“春山宜遊,夏山宜看,秋山宜登,冬山宜居”的畫理。園內還有“宜雨軒”、“抱山樓”、“拂雲亭”、“住秋閣”、“漏風透月軒”等古建築。四季假山在這些樓臺亭閣的映襯下,加之古樹名木點綴其間,更顯古樸典雅、幽深雄奇。有人說景石四標準:“皺、瘦、透、漏”,似乎已成定論,這不過是一般的疊石技巧,像個園這樣分峯造石,構成四季假山,遊園一週,似遊一年,足見構園者的不同殊俗;更可貴者,這春夏秋冬都不是孤立的個體截然分開,而是渾然天成。冬景雖給人以積雪未消的凜冽之感。但靠春景的西牆卻開了兩個圓形的漏窗,只見枝枝翠竹過牆來,又給人們“嚴冬過盡綻春蕾”的深遠意境,整個園景猶如一幅構制巨大的畫卷,構成美的和諧。

遊客們:個園的主要景觀已經遊賞完畢了。在遊罷個園後,也許您會與我同樣發出由衷的感嘆:揚州個園,的確是園林中的精華之園。

揚州導遊詞4

歡迎各位遊客來到中國歷史文化名城——揚州。我是大家此行的陪同導遊。

揚州在其漫長的發展過程中,伴隨着經濟的幾度繁榮,積澱了厚重璀璨的揚州文化。一大批政治家、文學家、藝術家曾經在揚州爲官、遊訪,留下了大量的名篇佳作。唐代的李白、杜甫、白居易、杜牧等曾先後在揚州生活。康乾時期,以鄭燮、金農等爲代表的"揚州八怪"畫派在中國畫壇獨樹一幟。我們今天參觀的就是揚州八怪紀念館。

現在請大家帶好隨身物品,關好車窗隨我依次下車。大家要記住我們所乘車輛的停車地點、車牌號以方便集合,現在我們隨着前面這條駝嶺巷往前走就能到達八怪紀念館。揚州街巷有三個特點:多而奇、短而窄、曲而幽。

順着路往前,在我們的右手邊可以看到一棵唐代古槐樹,已有一千三百年樹齡,這是南柯一夢的舊物,在漢語中有一句成語叫“南柯一夢”這個成語來源於公元九世紀中國唐代作家李公佐的小說《南柯太守傳》。

現在我們來到紀念館門口了,紀念館設在金農曾寄居的西方寺內。西方寺原是隋代建於江邊的避風庵。據說,唐貞觀年間,庵前出土三尊佛像,轟動朝野,唐太宗李世民取佛地西方淨土的意思敕名爲“西方禪寺”。唐永貞元年遷到這裏,後毀於兵火。我們現在看到的“西方寺”是明代洪武五年重建的,揚州八怪紀念館是1993年在西方寺的基礎上修建而成的,同年11月22日對外開放,這一天正好是鄭板橋誕辰300週年紀念日。紀念館是唯一一個集中介紹八怪的地方,現爲省級文保單位。

紀念館由門廳、迴廊、大殿、展廳、金農寄居室及東園六部分組成。門廳背面是鄭板橋的書法“歌吹是揚州”。

過門廳在我們正前方的就是西方寺的大雄寶殿,這是擁有六百多年曆史的楠木大殿,也是我們揚州現存最古老的大殿。在大殿前有一個儲水的器物叫鐵鑊,揚州曾陸續出土了九隻,這說明早在1520__年前,揚州的鑄鐵技術就相當發達了。

進入大殿,正前方是揚州八怪羣雕塑像圖,揚州八怪是指活躍在清代畫壇上一批具有創新精神的人物,前後共產生十五位有代表性的畫家。八怪並不是指八個人,當時在揚州賣畫爲生的也不僅僅是這十幾位。這裏的“八”只是一個虛數,泛指多。“怪”是指這羣畫家打破常規,勇於突破,開創崇尚自然,貼近生活的一代新風。在揚州八怪生活的年代,在畫壇上佔統治地位的是宮廷畫家,八怪畫風與正統畫派格格不入,他們就拿八怪這個詞鄙視這羣在揚州的民間畫家,稱他們是書畫界的醜八怪,但現在的八怪則是對這羣文人的高度讚賞。

揚州八怪生活在清代康雍乾時期,康乾時期我國經濟繁榮,國力強盛,俗稱康乾盛世。揚州從公元前486年誕生起,就一直是中國古代水陸交通樞紐。大運河、長江在此交匯,富商大賈,四方雲集,尤以鹽業興盛,揚州富甲天下,成爲兩京之間最重要的經濟城市。經濟繁榮也促進文化的興盛,再加上清代官吏崇文,鹽商養士,形成天下文士,半集維揚的文化景象。

揚州八怪大都布衣,其中只有鄭板橋、李方膺、高鳳翰等做過小官。貧苦的生活,失意的科舉,使八怪的詩畫貼近生活,富有哲理,具有很高的收藏價值。揚州八怪只有羅聘和高鳳翰是揚州人,其他都是客居揚州,以賣畫爲生,註定了他們詩書畫印四位一體的創作方式。一邊大量創作,一邊不斷尋求藝術上的突破,成爲領異標新的佼佼者。

揚州八怪雖逢盛世,卻命運多舛,三位少年喪親,四位中年丟官,多人晚來殘疾,十幾位流寓揚州,但他們堅持筆耕,大膽創新,無古無今的八怪創新精神建立了中國畫的一代奇峯,他們以八怪之名成爲古城揚州一張富有文化魅力的名片。

揚州八怪以“怪”馳名,“怪”是他們最大的特色,也是他們最爲吸引人的地方。首先,是他們的行爲舉止與衆不同。其次表現在他們的藝術特點上領異標新,題材多樣,風格各異。鄭燮,號板橋,他是康熙的秀才,雍正的舉人,乾隆的進士,雖做官十多年卻兩袖清風。後因災荒被革職,回到揚州重操舊業,以賣畫爲生。起伏的人生閱歷使他寫出“吃虧是福,難得糊塗”等富有哲理的作品。此外如羅聘,年少喪父,一生布衣,是揚州八怪中年齡最小的一位。他擅長畫人物,有一幅《鬼趣圖》曾轟動一時,羅聘也被稱爲我國繪畫史上第一位漫畫家。其他人也是各有獨到之處,如汪士慎嗜好喝茶,李方膺以畫四君子爲主等等。

接下來我們要參觀的是金農寄居室。出了大殿我們可以看到揚州的市花——瓊花,市樹——銀杏,這座大殿有600多年曆史,而這個銀杏樹有700多年樹齡。銀杏樹前面是方丈室,也是當年金農寄居的地方。當時金農寄居的時候,寺廟已經非常破敗了。他曾題詩“無佛又無僧,空堂一點燈”,說明這裏是一片淒涼。七十多歲的老人住在這麼破敗的廟裏,也沒什麼其他念頭,便自雲“妄念都絕”,就和出家一樣,金農給自己取了個號“如來最小弟子”。金農住在寺廟,一邊賣畫爲生,一邊唸佛、寫經,還畫了大量的佛像。

金農寄居室前後兩進,前面一進是金農的唸佛堂,中間佛龕裏的佛像是金農自己畫的。金農生於杭州,年少時非常聰明,深受前輩期待,但後來因父親去世,家境驟變,30歲那年又生了一場大病,生活更加拮据,又屢試不第。這幅畫中金農穿着紅鞋,手中又撐着一竿竹子,也有撐破苦海,踏破紅塵的意思。兩邊還有一副楹聯“惡衣惡食詩更好,非佛非仙人出奇”,是金農贈給雙目失明的好友汪士慎的,意思是說穿的不好,吃的不好,但詩卻越寫越好;不是佛不是仙,但人很出奇。

最後我們去參觀一下東園景區,在旁邊有一方水池,名爲“鶴池”。金農生性愛鶴,居住在西方寺時,常攜鶴左右。以賣畫爲生,又以鶴爲伴,金農生活貧苦,以養鶴作爲精神寄託,也爲孤寂的生活增添情趣。紀念館依照他的詩句在此鑿了“鶴池”,取名爲“鶴池窺冰”。往前走有一個亭子叫竹泉亭,旁邊有一口宋井。金農擅長篆刻,,曾經刻了一方閒章,取名“竹泉”,金農常與友人在此喝茶賦詩。後人就在此井之上建一亭,旁邊再種些竹子,取名竹泉亭。

竹泉亭前面有一座六角形經幢,現在只有上半截,刻於五代十國時期,已有一千多年曆史。

揚州八怪紀念館雖然只有四千多平方米,卻匯聚了隋代的鐵鑊,唐代的古槐,五代經幢,元代的銀杏,明代的大殿,清代的八怪,以及現代的傳承,讓我們從古走到今。

揚州導遊詞5

揚州鳳凰島生態旅遊區爲國家級農業旅遊示範點、國家3a級旅遊區、江蘇省級森林公園。該旅遊區位於揚州市邗江區東北郊的泰安鎮,距市區約12公里。旅遊區共有“七河八島”組成,水域面積138平方公里,陸地面積35平方公里。鳳凰島東接京滬高速,南連328國道和寧通高速。向西直達市區有10路公交車與25、26、66、101路對接,是揚州市區目前唯一的一家生態休閒度假類景區。

揚州鳳凰島生態旅遊區南連長江,北接邵伯湖,境內江河湖相連,水道縱橫。這裏島嶼、森林、蘆蕩、溼地等自然生態環境吸引了大批白鷺、野鴨等候鳥和數十種小動物在這裏棲息和繁衍;旅遊區內桑果和茶園種植廣泛;旅遊區圍內養魚,湖區捕撈,水產興旺;在旅遊開發的過程中又養殖了野鴨、山雞、天鵝、波瓦羊、梅花鹿和孔雀等項目。

揚州鳳凰島生態旅遊區內的休閒性項目有鳳凰閣、鳳凰臺(喝花坊)、瓷韻山莊、水岸咖啡吧、鄉村燒烤、露營地等;參與性項目有:越野車、跑馬場、叢林飛鼠、激光戰船、動力傘和有遊輪、畫舫、快艇、摩托艇等組成的水上俱樂部。

敕賜護國禪寺:原寺位於壁虎島附近,始建於清乾隆年間,爲乾隆下江南巡遊時御筆所賜。2005年秋在旅遊區大門西側之邵伯湖高岸上重建。佔地11.15畝,內設山門殿(天王殿)、圓通寶殿、東西配殿、都天廟、關帝廟和鳳凰塔等。

歸江十壩遺址:清康乾時期建成,地處邵伯湖南部的湖口。通過十個大壩調節水位,集灌溉、防洪、通航褚多功能,被譽爲中國古代水利史上和四川都江堰、廣西靈渠以及新疆坎兒井齊名的四個偉大的人工水利樞紐工程之一。景區內現有古東灣壩遺址。

瓷韻山莊:山莊主人陸履俊,號抱一。原爲揚州著名畫家,後赴瓷都景德鎮專研青花瓷藝創作,其《瑞雪圖》獲全國首屆陶瓷藝術展金獎,被譽爲“當代中國青花王”。山莊由古今青花瓷展廳、製陶坊、繪畫室及兩座小型爐窯和供遊人自娛的瓷吧組成。

聚鳳島:聚鳳島陸地面積約250畝,在鳳凰島生態旅遊區的八個島中是最小、最具原生態韻味的溼地小島。它的形狀從空中鳥瞰,像一隻脖子埋在翅膀之中的天鵝靜臥在碧波之上。其河、塘、蕩、灘等地貌俱全。島上雜樹林立、藤蔓婆娑、野草豐茂,是白鷺、野鴨等候鳥的常年棲息地。聚鳳島是江、淮之間,河湖相連之處一個典型的平原-湖泊溼地的活標本,它還原了大自然的本來面貌,是動植物的天然伊甸園。

揚州導遊詞6

揚州是一個文化古城。她美麗而又神祕,她迷人而又可愛,她的文化更是令人折服。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揚州,感受揚州。熟悉揚州的人們都知道,揚州以豐厚的文化底蘊而文明世界。瘦西湖、個園、何園、大明寺等等都爲揚州添上了絢麗的一筆。不光瘦西湖、個園、何園、大明寺等等都爲揚州添上了絢麗的一筆,而且揚州雙博館已成爲國際、國內頗有影響的藏品豐富、功能齊全、具有鮮明地方特色的綜合性博物館,收藏地方文物30000餘件。

雙博館,顧名思義就是裏面記錄了揚州的光輝歷史。那麼就讓我們共同去探索揚州雙博館的奧祕吧!揚州雙博館建築造型獨特,外觀採用荷葉造型,使之融入緊鄰的湖濱地理環境,實現建築與自然的交融,反映了“和諧”的建築理念。自然流暢、沒有棱角的建築外觀線條抽象地反映了水的屬性,是揚州地方特色文化精神的提煉。雙博館它從春秋時代吳王夫差創建邗城開始;漢代繼以廣陵城;隋唐由於南北大運河的開通,揚州成爲經濟發達的國際都市;明、清兩代,隨着漕運和鹽務的興盛,揚州再度出現令人眩目的繁華。

歷史上的揚州,雖有“池廢木喬”的悲愴,而更多的卻是“歌天沸海”的繁盛。陳列以實物、文獻爲依據,再現了當年的歷史場景。整個展覽,猶如澎湃的海潮,波涌潮起,連綿不絕。從分隔巧妙的展廳一路走來,就像在揚州歷史的長河中徜徉,可藉以瞭解揚州城市發展的脈絡。置身館中不能不使人感到:揚州是一座“中華民族值得驕傲的城市。”看了以上的介紹,我想大家一定都對雙博館有了一個大概的瞭解。其實在雙博館裏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就是“揚州八怪”了。

揚州“八怪”爲羅聘、李方膺、李鱓、金農、黃慎、鄭燮、高翔和汪士慎。揚州八怪是一羣富有正義感的知識分子,他們生活在社會的中層,對官場的腐敗,富商的巧取豪奪,均有所瞭解。面對現實生活,結合自身的遭際,產生了對社會的強烈不滿。在貧富不均面前,他們對遭受苦難的人民,常寄予深切同情,不時代爲發出憤怒之聲。但由於他們接受的是封建文化教育,當時清王朝又正處在所謂“盛世”,其感慨和不滿不可能突破封建思想的藩籬。出仕則期望能有所建樹,使百姓安居樂業,以維護封建秩序。絕意宦途或歸隱,則潔身自好,不苟同流俗,以清高自我標榜。然而,他們又不可能擺脫對地主官商的經濟依附,因而常處在思想矛盾的極端痛苦之中,在憤世疾俗之外,不得不妥協以求生存。

他們當中鄭燮可爲代表,留下了較多的言論,可謂“八怪”的思想家。李鱓表現的矛盾痛苦最激烈,成爲受攻擊的主要對象。從揚州“八怪”中我不僅體會到了揚州歷史文化的博大精深,還體會出了揚州“八怪”的正義與不敗的精神。相信揚州人都能像“八怪”那樣正義,那樣的不同流合污,與惡勢力作鬥爭。同時也讓我們的美好家園——揚州成爲世界文明城市,那就讓我們懷着這美好的心願一起祝福揚州吧!放飛理想,展望未來!

揚州導遊詞7

揚州這幾年的變化是舉目共睹的,來揚州旅遊的客人都誇揚州的變化日新月異,說揚州已從昔日的小家碧玉長成今日的大家之秀,變得更加成熟、端莊、秀麗、典雅,更加宜居。

有人說:“第一眼的揚州,讓你驚歎生態環境好,是一個生態城;第二眼的'揚州,又讓人感到濃濃的書卷氣,越讀越有味道,像個文化城。”這句話精妙地詮釋瞭如今這座歷史悠久的古城如今給人的感覺。

每到一處,你都會真切的體會到揚州這座古城的巨大變化。走在城區,放眼望去,以前的臭水溝變成了清水河,兩旁的綠化帶成了人們散步的好去處,以前的舊房子改造成環境幽雅的小區,一條條馬路變得更加寬闊,一排排樓房更加整齊,一片片景觀綠化帶更加漂亮;夜晚的五顏六色的燈光,將揚州城區裝扮得更加美麗,人們多姿多彩的夜生活,更增添了城市的魅力。

走在水上,古運河風光帶兩岸你看到的已不再是那零亂、低矮、破舊的小屋與渾濁的河水,換之是整齊的駁岸、成片的綠化,現在的兩岸是一片桃紅柳綠,那昔日渾濁的河水,已是清波盪漾,滔滔的河水似乎告訴我們:現在環境變得越來越好了。泛舟水上,邊賞兩岸美景,邊嘗着揚州小吃,邊聽揚州小調,又怎不令人陶醉!

走在園中,萬花園的二期工程令我們讚歎不已,芳草如茵、百花盛開,彷彿是一個人間仙境,呈現出一幅天藍、地綠、水清、人和的景象,宛如一幅多姿多彩的畫卷飄落人間,置身畫中,讓人流連忘返。如今揚州人假日遊玩的去處越來越多了,生活在這樣一個城市,你會覺得是一種幸福。

我覺得,想看揚州這幾年的變化,看交通變化,你最好去看潤揚大橋,看火車站,看川流不息的交通路況;看城市面貌變化,你可以看雙東老城區,看古運河風光帶,遊一下揚州主要景點,通過這一切你會更深刻感受到揚州的巨大變化。

可以說,如今的揚州在與時俱進,有着更大的發展空間,有更多的挑戰機遇,讓我們大家共同努力,與家鄉共成長,讓揚州變得更美好。

揚州導遊詞8

千古名邑揚州地處長江中下游平原東端,江蘇省中部,東近黃海,與南通、鹽城市交界;西通南京,與—、天長縣接壤;南臨長江,與鎮江、無錫市隔江相望;北接淮水,與淮陰市毗鄰;中有京杭大運河縱貫南北。歷來是水陸交通樞紐,南北漕運的咽喉,蘇北的重要門戶。揚州是—總—的家鄉,是一座具有2480多年曆史的古城,國務院首批公佈的24座歷史文化名城之一。揚州市西郊,六朝以來即爲風景勝地,原名炮山河,一名保障河,清乾隆時,因繞着長春嶺之北,又名長春湖。清詩人汪沆有詩云:“垂楊不斷接殘蕪,雁齒虹橋儼畫圖,也是銷金一鍋子,故應喚作瘦西湖。”瘦西湖之名遂著。

在離瘦西湖不遠的蜀崗山,山上寺院遍佈,有“江南第一靈山”之稱。

揚州的其他著名景點有“城市山林”美譽的何園,四季假山著稱的個園。明代的文昌閣“輝耀街衢”。揚州還有舉世聞名的大運河,橫跨於瘦西湖上的大虹橋,隋煬帝、康熙、乾隆等皇帝留下的行宮遺址等,揚州的美景數不勝數,實是江南的瑰寶。

揚州導遊詞9

各位朋友:

大家好!

首先歡迎各位來到揚州參觀遊覽。我是本次行程的導遊員XX,坐在我身邊的這位呢,是我們的司機王師傅。在未來的兩天裏,將由我和王師傅一起爲大家服務。希望各位可以把安心交給王師傅,把放心交給XX,我們會一起努力把開心還給您。 在此,預祝各位可以在揚州玩的開心,吃的順心,行的放心,住的舒心,在我們揚州旅遊集團全體員工的一片熱心中開開心心,事事順心。

揚州導遊詞10

各位遊客,大家好!

我是揚州何園的"小翰林",今天,我帶大家參觀何園!!

我們現在將要參觀的這座園林,位於揚州古運河畔的徐凝門街77號,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它建造於1883年,也就是清光緒九年,是揚州大型私家園林中最後問世的一件壓軸之作。因爲建築手法獨特多樣,藝術風格上南北兼容、中西合璧,成爲揚州園林的經典代表,被譽爲中國晚清第一名園。

其實,何園最早不叫何園,而叫寄嘯山莊,因爲園主人姓何,人們都習慣叫它何園。何氏家族和中國近代史上幾個赫赫有名的大家族關係十分密切:與北洋大臣李鴻章、光緒皇帝老師孫家鼐(nai)是同鄉加兒女親家,進退與共;與光緒皇帝另一位更有名氣的老師翁同龢(he)以及清廷重臣、洋務派代表人物張之洞也有姻親關係。何園主人何芷舠少年得志,官運亨通,暗地裏也捎帶着經營鹽業,擁有鉅額財富。何芷舠四十九歲那年,從湖北漢黃德道臺任上辭官歸隱揚州,投入巨資良材,打造了這座宅園一體、居遊合一的大型私家園林。

何園佔地面積14000多平方米,建築總面積7000多平方米,建築部分佔全園面積的50%。這樣的建築密度,對於園林來說是太大了,但人們置身園中,不但沒有擁擠感,反覺得處處收放有度,疏密有致,小中見大,層次分明。這種效果,靠的正是造園者在建築佈局上的匠心獨運,平中造奇。

何園整體區劃上包含住宅、後花園和小花園幾大部分,是私家園林的完整形態,它的各個部分既獨立成章,又環環相扣、互相滲透,組成一個內外有別、居遊兩便、天人合一、中西合璧的人居空間,中國私家園林的審美需求和實用功能在這裏達到了完美結合。

長期以來,我國現、當代一批著名的古建園林專家都對何園備加推崇,稱讚它獨特的造園手法,是"江南園林中的孤例"。國內影視界也把何園當作拍攝取景的天然基地,《紅樓夢》、《青青河邊草》、《還珠格格》續集、《上錯花轎嫁對郎》、《蒼天有淚》等近百部影視劇,都在這裏攝取了大量亭園風光的美妙鏡頭。

通過以上簡介,相信大家對何園已經有了初步印象,下面,就讓我們一道來細細品賞這座中國名園的江南孤例。

歷史上何園的正門是開在花園巷的南門,現在作爲主要入口的東門,是園林對外開放時興建的。進門後首先參觀的是何家後花園的東園部分。迎面月洞門上鐫刻的"寄嘯山莊"門額,是當年園主人親自題寫的園名。"寄嘯"兩個字,分別取自東晉大詩人陶淵明《歸去來辭》中句子:"依南窗以寄敖,登東皋以舒嘯。"表達的是詩人寄情山水田園、不與黑暗官場同流合污的志節情懷。何園主人與陶淵明有着辭官歸隱的相似經歷,寓意不言自明。

揚州無山,但園林中不可無山,所以揚州園林中常常採用平地疊石的手段來造山,"揚州以名園勝,名園以疊石勝"的說法就是這樣來的。東園最壯麗的景觀,是右邊一座長達60多米的貼壁山,它就象嵌在牆上一樣,沿着牆面走向一路攀緣,狀若游龍騰蛟,攪動萬千氣象,把原本封閉壓抑的高牆深院,變成了一座抱擁天地自然山川的"城市山林"。東園貼壁山是江南園林中享有盛名的登樓貼壁山,也叫揚派貼壁山。貼壁山的山腰裏,藏着一條高低盤旋、曲折迂迴的石階小路,一直通往翰林公子讀書樓。通過它,我們可以真切領悟揚州疊石藝術的精髓。

轉過玲瓏剔透的石屏風,首先敞開山門迎客的是牡丹廳。它的特色和名稱,來自東牆歇山頂尖上的一幅磚雕山花。山花題材取自傳統的《鳳吹牡丹》,乍看上去好像沒有新意。但仔細觀察就會發現,它在創意、佈局、章法、刀法各方面都有着與衆不同的特點,整幅作品大拙中見大巧,細密中藏神奇,是一件精品。

牡丹廳周圍有牡丹池。牡丹是何園園花,園子裏見縫插針廣植牡丹、芍藥,品種繁多,每年4.18日至5.18日,是一年一度的"揚州'煙花三月'旅遊節",何園"遊名園,賞名花"主題遊園活動也繽紛開幕,屆時一片奼紅嫣紫搖曳春光,把何園妝扮成了一個雍容華貴五彩世界。

牡丹廳北的一座廳堂,在構造裝飾上比牡丹廳更精緻、更華麗,它就是東園建築羣中最具創意的構撰--桴海軒,也叫船廳。因爲廳的造型像一艘船,廳周圍的地上用鵝卵石、瓦片鋪成波光粼粼的水面,廳正前方一條方石板甬道像是登船的跳板,廳檐下低低的臺階好比船上的甲板,廳兩旁廊柱上懸掛着"月作主人梅作客,花爲四壁船爲家"的楹聯,廳西側廊壁間鑲嵌着目前國內保存最爲完好的蘇東坡手書《海市帖》刻石……每一個細節都和船有關,和水有關,造園藝術中的旱園水做法,在這裏被運用得爐火純青。

不過最有意思還不是船廳的建築,而是藏在建築景觀背後的故事。這座名爲桴海軒的船廳,就是主人身世的象徵,它與園主一生的命運和追求之間,有着某種神祕的關聯。

何家祖籍安徽望江,是個三面環水一面靠山的地方,這裏的出生的何芷舠從小就和船結下了不解之緣;他名叫"芷舠",含義是一隻盛着香草船;二十歲步入仕途,當的是鹽官、糧官直到江漢關監督,始終在和形形色色的運輸船隻、船務打交道……身爲江漢關監督,何芷舠在處理洋務的過程中經常被捲進華夷尖銳衝突的旋渦,多次爲了維護國家的主權和民族尊嚴而努力着。面對晚清政府的無能,他擔心長此下去,自己的愛國抱負不得施展,連身家性命也難以保全。再三權衡利弊,他選擇了急流勇退,把自己的人生之舟停泊到了綠楊城郭的古運河邊上。

船廳爲什麼又叫桴海軒呢?兩千多年前,孔子乘坐着牛車周遊列國推行自己的主張時說過:"道不行,吾將乘桴桴於海。"意思是說,如果人們都不接受我的主張,我就乘船到海外去。這船廳不正是何芷舠心目中的"桴海軒"麼?

讓人不能不感嘆的是,十八年後,已經七十多歲高齡的園主人又作出了一個和當出辭官歸隱同樣驚人決斷:拋棄何園,起錨揚帆,載着全家馳向十里洋場的上海去弄潮。何芷舠這隻神奇的小船開走了,一去不復返。卻把他的化身桴海軒留守在故家的宅園。向後人講述着主人的心情和主人的故事。

船廳後面的西北角上這座不起眼的小樓,曾經是何園最風光的建築。當年何家大公子何聲灝在這裏三更燈火五更雞發憤攻讀,從江南鄉試中脫穎而出之後,又一舉闖過會試、殿試、朝考大關,步祖父何俊的後塵,被皇帝欽點翰林,成就了一門祖孫兩翰林的巨大榮耀。也給何園留下了一座"翰林公子讀書樓"。讀書樓裏簡樸清寒的陳設、威嚴肅穆的家訓和工工整整的試卷、熱烈醒目的捷報陳列在一起,相映成趣,對人們講解着"學而優則仕"的古老真理。讀書樓東接貼壁山的嵯峨登道,南臨"桴海軒"的萬傾濤波,不知是有心設計,還是無意巧合,它的環境景觀正是一幅著名的古代治學楹聯:"書山有路勤爲徑,學海無涯苦作舟。"

翰林公子讀書樓是何園文脈的象徵。何氏家族從何芷舠父親這輩起通過科舉作了大官,也留下了厚學重教、詩禮傳家的門風。先後出現了祖孫翰林、兄弟博士、父女畫家、姐弟院士……他們的故事,分別陳列在玉繡樓何氏家族史料陳列館裏。

揚州導遊詞11

各位遊客:剛纔我們領略了瘦西湖的秀色,現在請大家去參觀大明寺。一聽大明寺這個名字,人們一定會認爲它是一個單純的佛教寺廟,其實不然,它的範疇應該是“大明寺風物鑑賞區”由寺廟古蹟、棲靈塔、鑑真紀念堂、仙人舊館、西苑芳圃五部分組成,是國內罕見的一處集園林風光、文物古蹟和宗教建築於一體的遊覽勝地。大明寺自創建以來,向有“揚州第一名勝”之說。從1980年迎接鑑真大師像回國巡展後,每年接待中外賓客達40萬人次之多。

【大明寺創建歷史—牌樓—山門殿—大雄寶殿—藏經樓—平遠樓】

大明寺位於揚州城區西北郊蜀風風景區的中峯,從停車場到寺廟門口有一小段路程,讓我們沿着這條平緩的石坡拾級而上,在這段時間裏我先簡單地介紹一下大明寺的概況:大明寺始建於南朝宋孝武帝大明年間(457—464年),故稱“大明寺”。隋仁壽元年(601年),隋文帝楊堅60壽辰,詔令在全國30個州內設立30座塔,以供奉舍利(佛骨),其中一座就建立在大明寺內,稱“棲靈塔”。塔高九層,因寺從塔名,故“大明寺”與“棲靈寺”並稱;又因大明寺在隋宮、唐城之西,因此也稱“西寺”。清乾隆三十年(176年)乾隆帝巡遊揚州,見“大明”兩字,很不高興,便親筆將“大明寺”改成“法淨寺”。直至1980年,爲迎接鑑真大師像從日本回揚州探親,才複名“大明寺”。

各位遊客:展現在我們面前的是一座莊重典雅的牌樓,只見正面橫匾上篆刻着“棲靈遺址”4個字。再看背面有篆書“豐樂名區”4字,是因過去這裏屬大儀鄉豐樂區而得名。正反兩面篆書都是光緒年間鹽運使姚徑手書,結構工整,字體雄美。

牌樓東側的圍牆上,石刻“淮東第一觀”,是北宋詩人秦少游的詩句,爲清代書法家蔣密所書。牌樓前兩側的兩隻石獅爲清代乾隆時重寧寺遺物,1961年移到這裏。

遊客們:同一般寺廟有所不同的是大明寺的山門殿同時也兼作“天王殿”。請大家進殿內參觀,進門首先看到正南面供奉着彌勒佛坐像,左手握布袋,右手持佛珠,據稱他是釋邊牟尼的弟子阿逸多。佛教說他將在釋邊牟尼涅果後成爲“未來佛”。兩側有一副對聯:“大腹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慈顏常笑,笑世間可笑之人。”此聯爲明太祖朱元璋所撰。彌勒的後面站像是韋馱,他左手擎須彌山,右手按“降魔杵”,護持釋邊牟尼講經說法,因而被稱爲佛教上的護法神。在大殿的東西兩側排列着四大天王,即:東方持國天王,手持琵琶,能護持國土;南方增長天王,手持寶劍,能令人善根增長;西方廣目天王,左手持寶珠,右手握龍,能夠靜眼觀察,護持民衆;北方多聞天王,左手按銀鼠,右手持傘,能護持人民財富,多聞福德。

在山門殿的後面是大雄寶殿。首先我們來到了殿前庭院,請看東面有檜柏,西面有黃楊,正中置有兩尊室鼎。大雄寶殿爲清代重建,面闊三門,前後迴廊,檐高三重,爲歐山頂建築。二層檐下懸掛着“大雄寶殿”橫匾。屋脊高處嵌有寶鏡,陽面寫着“國泰民安”,陰面刻着“風調雨順”。

各位訪隨我進入殿內,請看跌坐在正中蓮花高臺上的是釋達牟尼。站在大佛東側的是邊葉,西側是阿難,他們都是釋過牟尼的得力弟子。佛祖逝世後,邊葉在靈警山主持了佛教信徒的第一次集會;阿難是佛祖的堂弟,聰明智慧,擅長記憶,跟隨佛祖25年,把佛祖生前講經說法的內容寫在貝葉樹的葉子上,後來成爲佛經。大佛東面首坐是藥師佛,主管“東方淨琉璃世界”;西面首坐是阿彌陀佛,主管“西方極樂世界”。同其他寺廟一樣,佛壇背後是“海島觀音”泥塑羣像,觀世音是西方極樂世界上首菩薩,她能解救人世間的一切苦難,因而被稱爲大慈大悲的菩薩。

現在我們去參觀藏經樓。藏經樓是大明寺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於1985年4月投資40萬元重建。前面我們看到二層五檻的單檐硬山頂的建築便是藏經樓。其匾額由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題寫。在屋脊的上面嵌有“法輪常轉”,陰面刻有“國泰民安”。進人大廳,只見正面供有釋這牟尼佛的漢白玉坐像,這尊坐佛像由香港弘勳法師贈送。在坐佛東側供奉着白玉臥佛祖師,這尊臥佛原系緬甸政府贈送高貫寺,後轉贈給了大明寺,放在藏經樓內。

穿過“文章奧區”圓門,只見一幢高三層,闊三間,單檐歇山式的樓閣矗立在我們面前,上面懸掛着“平遠樓”匾額。此樓初建於清代雍正十年(1732年),樓名取宋代畫家郭熙《山水訓》中“自近山而望遠山,謂之平遠”之意而命名。讓我們進入樓前庭院,只見院內這塊橫匾上刻着“印心石屋”4宇,這是1835年道光皇帝爲嘉慶年間進士陶澍而題。陶財原籍湖南安化縣,居住在洞庭湖畔,因他家門口潭水中有塊石頭,方正如印,名叫“印心石”,陶海從小跟隨父親讀書,書齋就在“印心石”北岸,故名“印心石屋”。

印心石屋旁邊這株枝繁葉茂的名貴花木就是揚州市市花——瓊花,樹齡已超過300年,是揚州最古、的一株瓊花。瓊花是我國古代一種名貴的花卉,每年五月盛開,花八朵五瓣,花瓣如白玉盤,花美似玉蝶羣舞。相傳隋場帝曾到揚州看瓊花,因而瓊花便名揚天下。

平遠樓前還佈滿了蓮花,東側爲“唐招提寺蓮”,西側爲“唐招提寺青蓮”,中間爲“中日友誼蓮”。據說:1980年春,爲慶賀“日本國寶鑑真和尚像中國展”來揚州大明寺展出,武漢植物研究所派專人把這3個蓮花品種送到這裏,種植蓮花的古石盆是明、清時代的古物,由揚州市園林管理處專門選擇配置。

【鑑真紀念堂—鑑真生平—棲靈塔】

各位遊客:唐朝高僧鑑真是中日的友好使者。爲了紀念鑑真在中日友好的歷史功績,1973年在大明寺內建造了鑑真紀念堂。從大雄寶殿往東走,迎面看到的這幢建築便是新建的紀念堂。紀念堂接唐代建築遺規並參照日本店招提寺“金堂”的風格設計,由正殿、碑亭和迴廊組成,線條剛勁,結構工整,雄渾樸實。建築學家樑思成教授主持了設計方案,這是他生前設計的最後作品。院內種植着櫻花、松樹,綠草如茵,整幢建築顯得簡樸古雅,莊嚴肅穆。紀念堂南還有有關鑑真東渡事蹟的介紹及史料陳列,整個區域共佔地2540平方米。

下面我來介紹一下鑑真的生平:鑑真俗姓淳于,揚州江陽縣(今江蘇揚州市)人,生於688年,卒於763年。14歲出家揚州大雲寺,20歲時遊歷於長安、洛陽等地,專攻佛教律學。26歲返回揚州,55歲當了大明寺住持,傳戒講律,興寺建塔,塑造佛像,成爲一位博學多才的佛學大師。唐天寶元年(742年),在中國留學的日本僧人榮睿、普照從長安專程來到揚州,邀請德高望重的鑑真大師,東渡日本弘揚佛法。鑑真欣然同意,經過一番準備,他率同弟子和工匠於第二年啓程東渡。先後十年,歷經五次都遭失敗,犧牲36人,鑑真也因勞累過度,雙目失明。但是他夙志不移!決心不變,終於在753年12月20日中午,在日本秋妻屋浦登陸,東渡成功。這年鑑真已是66歲高齡了。次年二月,鑑真一行來到日本首都奈良,受到舉國上下的盛大歡迎。鑑真在日本生活了10年,76歲病逝。他對日本的佛學、醫學、文學、建築、雕塑、書法。印刷等傳播都作出了巨大的貢獻。日本人民稱鑑真爲“日本醫學之祖”,“日本文化的恩人”。他在日本主持建造的唐招提寺和他圓寂前弟子爲他塑造的乾漆夾紅坐像都已成了日本國寶。再看紀念堂前碑亭內橫臥一方漢白玉巨碑,上鐫“唐鑑真大和尚紀念碑”9個大宇,爲郭沫若手書。碑陰刻着趙樸初撰寫紀念鑑真圓寂1200週年的長篇碑文。紀念堂南的“晴空閣”設有鑑真事蹟陳列室,展示鑑真生平的文物資料。

揚州導遊詞12

揚州市南瀕長江,西連南京,北接淮河,中貫京杭大運河,是一座工商繁榮、文教發達、風景秀美的城市,總面積達6638平方公里。2012年末,全市戶籍總人口爲458.42萬人,全市地區生產總值2933.2億元,現轄廣陵、邗江、江都3個區,寶應1個縣,代管儀徵、高郵2個縣級市。

揚州屬亞熱帶溼潤氣候區,受季風環境影響明顯,年平均氣溫爲14.8°C,氣候宜人,物產豐富。珠光米、蠶繭、河蟹、麻鴨、雙黃蛋、風鵝、樸席、荷藕等農副土特產品享譽全國,是國家重要的優質糧棉生產基地和水產品產區。境內石油、天然氣、礦泉水、雨花石等較爲豐富。

古城揚州始建於公元前486年,向爲水路交通樞紐,南北漕運咽喉,是商賈雲集的港埠和人文薈萃的都會。揚州園林集北方之雄、南方之秀於一身,唐代就有“園林多是宅”之說。國家重點名勝區蜀岡——瘦西湖風景區景色秀麗、風格獨特。揚州地靈人傑,歷代文人墨客留下千古詠唱。清代畫壇“揚州八怪”,現代著名作家、學者朱自清,揚州評話藝術家王少堂等都曾生活於這片沃土。揚州雕版印刷、漆器、玉器、刺繡、剪紙,以及揚劇、評話、道情等藝術獨樹一幟。揚州是名聞遐邇的美食城,色香味形俱佳的淮揚菜爲中國四大名菜系之一。

千年的古運河孕育了揚州的古代文明,往日的輝煌造就了揚州通史式的文化長廊。而從2500年的歷史長河中走出,如今您所看到的揚州更是春風十里,處處涌動着激情,處處展現着新姿。

如今的揚州,瀕江近海,位於中國最具活力的“長江三角洲”經濟圈內,是長江三角洲輻射蘇北、魯南、皖東地區的重要節點城市,是這些地區接軌上海、融入長三角的重要橋頭堡。

如今的揚州,擁有便捷的交通。氣勢恢宏、充滿現代氣息的揚州火車站,是江北鐵路樞紐,擁有發至北京、廣州、西安、上海、武漢、成都、深圳、杭州等多條黃金鐵路線,輻射全國東西南北中。京滬高速、寧通高速、揚溧高速在揚州市區縱橫貫穿。連接揚州至鎮江市區的潤揚長江大橋更使揚州與蘇南實現了零距離。2012年5月8日,揚州泰州機場正式通航,更加快了揚州國際化的步伐。

如今的揚州,您第一眼看到的是秀美的自然風光,第二眼看到的則是璀璨奪目的城市文化。如果說“城在園中、園在城中”是您到揚州後最直接的感覺,那麼,“書卷氣”則是我們這座城市內在的一種氣質。在揚州,您能遊覽到兼容幷蓄、融合中國北方之雄和南方之秀的揚州園林,觀賞到天下無雙的瓊花、芍藥,品賞到中國獨具風味的淮揚菜系和名揚四海的揚州包子、揚州炒飯、揚州醬菜,聆聽到獨具風韻的揚劇、揚州評話、廣陵古琴,享受到古風猶存的揚州“三把刀”,欣賞到天下聞名的揚州漆器、揚州玉器、揚派盆景、揚州剪紙、揚州絨花、揚州刺繡、揚州燈綵、揚州玩具等傳統工藝,回味到獨行古今的“揚州八怪”和影響深遠的揚州學派。

如今的揚州,城市面貌日新月異,城市綜合競爭力與日俱增。“第一批中國歷史文化名城”、“首批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國家級衛生城市”、“國家級環保模範城市”、“國家級生態示範市”、“國家級園林城市”、“國家級森林城市”、江蘇第一座“中國人居環境獎”城市、“聯合國人居獎”、“全國文明城市”等金字招牌相繼花落揚州。“臺商極力推薦城市”、“福布斯最佳商業城市”、“魅力之城”、“浪漫之都”等民間桂冠,揚州人更是如數家珍。目前全市正在牽頭申報“中國大運河”和申報“揚州鹽商文化遺址”爲世界文化遺產。

如今的揚州,城市規模進一步擴展,初步形成“文化內涵看古城街區、生態環境看瘦西湖新區、城市形象看新城西區、經濟實力看沿江地區”的城市格局。揚州的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建設蓬勃發展,正從“運河時代”走向“長江時代”。

2012年度,全市接待境內外旅遊人數3638.49萬人次,增長12.7%;實現旅遊總收入435.23億元,增長17.4%。其中,國內旅遊人數3572.47萬人次,增長12.8%;國內旅遊收入392.50億元,增長18.9%;接待入境旅遊人數66.02萬人次,增長6.1%;旅遊外匯收入5.59億美元,增長6.8%。

揚州旅遊業將以更加有力的政策措施、更加昂揚的精神狀態、更加紮實的工作作風,不斷增創旅遊業發展新優勢,大力提升旅遊業發展新水平,加快形成旅遊業發展新特色,全面構築旅遊業發展新格局。

揚州導遊詞13

各位遊客,大家好,我們到達的是個園,我是朱姸羽。你們可以叫我“朱導”,希望在我的陪同下,與你們度過一段快樂的時光。

“個園”是揚州現存歷史最悠久,保存最完好的鹽商園林。1988年被國務院公佈爲“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與北京頤和園、承德避暑山莊和蘇州拙政園並稱爲中國四大名園。全園佔地30餘畝,整體佈局採用了古典園林前宅後園的傳統形式。

你們知道嗎?個園的營造可離不開一位傳奇人物——兩淮鹽商商總黃至筠。黃至筠祖籍浙江杭州,他憑着卓著的經商才能,被嘉慶皇帝欽賜“鹽運使司鹽運使”的榮譽稱號,曾兩次進京爲皇帝祝壽。可以說黃至筠和晚清著名徽商胡雪巖都是欽賜正二品。個園園主在位40多年,建造個園就花了20年時間,耗銀600萬兩,相當於江蘇省一年的賦稅呢!

你們聽了這些,可能會想:爲什麼黃至筠家的園子不叫黃園?偏叫“個園”呢?哈哈,你們不知道了吧,因爲“個園”得名緣於黃至筠生性好竹子;而竹葉三片形似中國漢字的“個”字;中國漢字“竹”字的一半就是“個”。清代大才子袁枚就有“月映竹成千個字”的/詩句,憑着詩句,我們可以想象,繁茂的竹林在月光的映照下,地上彷彿出現了成千的“個”字。這一奇思妙想,就可以看成是“個園”名稱的形象化圖解。個園的“萬竹園”可是揚州城內最佳賞竹處呢!“萬竹園”現有竹60餘種,近2萬竿,可有不少稀有品種,如龜甲竹、方竹等等。看!這是黃金間碧玉竹,此竹色彩美麗,竹竿呈金黃色,節間帶有綠色條紋似黃金間碧玉,因此得名黃金間碧玉竹。瞧!這是孝順竹,也叫慈孝竹,這種竹竿呈碧綠色,老時變黃色,梢稍彎曲。枝條多數簇生於一節,每小枝着葉5-10片,葉片線狀披針形或披針形,頂端漸尖,葉表面深綠色,葉背粉白色,葉質薄,爲優良的觀賞竹種。孝順竹叢生竹種,筍期在夏季,新筍圍着老竹生長,像是遵從古訓“父母在,不遠遊”呢!

你們聽了這些,肯定忍不住想趕緊去親眼目睹一下個園的風采了吧!在自由活動之前,我要提醒大家:美麗的景色雖然是大自然給予我們的,可是也離不開我們後天的保護,所以,我們要愛護環境哦!好了,不多說了,請大家3:30再到這裏集合,大家不要忘記,一定要做一位文明的遊客哦!再見!

揚州導遊詞14

揚州人常說:“巷連巷,巷通巷,大巷裏面套小巷。可見揚州是一座巷城,在揚州十幾平方公里的老城區裏就有 500多條巷子。我們今天參觀的東關街是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一條歷史老街。它東至古運河,西至國慶路,位於古城揚州東北角。長約千米,寬約五米,街道路面全部是用長條石鋪設的。它是揚州古城的CBD,也就是中心城市商業圈了。

因爲街道由西向東直抵東關城門,故名東關街。東關城門,原名利津門,爲古利津渡所在,後來利津門改稱東關門,利津渡改稱東關古渡。

文化是揚州城市的“魂”,古城是歷史文化的“根” 。好了,東關街已經到,街巷是文化古城的“脈”了,請各位帶好自己的隨身物品,隨我一同下車,走進揚州古城的脈搏裏去吧。

咱們都說“在家靠娘,出門靠牆”。所以今天的遊覽路線呢也是得靠牆啦。爲什麼呢?因爲東關街是“魚骨狀”的街巷體系,不靠牆的話很有可能就“穿越”進歷史出不來了。

走進東關街,迎面撲來的就是古色古香的市井景象。東關街是明清時代的商業街,所以往前走,您會發現東關街老字號很多。

國家商務部認定首批“中華老字號”,這一條街上就有兩個入選,一個是“三和四美醬菜”,另一個是“謝馥春化妝品”。“三和牌”、“四美牌”系列醬菜是久負盛名的傳統名特產品,具有鮮、甜、脆、嫩四大特色名揚四海,暢銷國內外。曾獲醬菜最高獎——國家銀質獎,是揚州醬菜中的突出佳品。如果大家喜歡吃的話,也可以在東關街上買些回去和着早飯吃。除了醬菜之外呢,揚州有名的小吃在此也是不容錯過的。我們現在聞到的就是聞之極臭,味之極香的臭豆腐了,保準讓您吃了流連忘返。再說那餅皮香脆的黃橋燒餅吧,有蟹黃的,野菜的,肉鬆的,火腿的……各種口味任您挑選。

說完吃的,咱們再看看揚州人的日常用品。這最著名的莫過於“三把刀”了。分別是理髮刀、修腳刀、菜刀,這不僅是指揚州的刀口好,而是還反映了揚州三大服務業的繁盛。也就是說,這三把刀背後還代表了三大服務業,分別是:理髮刀代表的是理髮美容業,修腳刀代表的是修腳沐浴業,廚刀代表的是餐飲服務業。“到揚州,吃得好,玩得好,還要享受剃頭洗個澡”,這已經成爲近三百年來到揚州享受生活的典型寫照。揚州有名的還有漆器,大到工藝品,小到手機掛件,無不透露出揚州人民的聰明智慧。

現在我們看到的是女性朋友最關心的“謝馥春”化妝品店。它是我國現存最老的化妝品企業。“謝馥春”化妝品1915年與“茅臺酒”一道榮獲美國巴拿馬萬國博覽會大獎,最近被評爲“全國300家重點保護品牌”。美女離不開梳妝打扮,要梳妝打扮當然就離不開化妝品,“謝馥春”的傳統產品鴨蛋粉、冰麝油及香件,被稱爲謝馥春“三絕”。人們常說:“蘇州胭脂揚州粉”,謝馥春的香粉原料是天然珍珠粉,非常自然溫和,絕不像現在的護膚品中添加過多的化學成分。

其實作爲一個旅遊景點,東關街的民居也非常值得一看。他們並沒有因爲旅遊的發展而改變自己原有的生活節奏。從他們身上我們可以感受到揚州古城的歷史氣息。緩緩步行於東關街,時有路人匆匆,或步行,或腳踏車。我們可以看看揚州人真實的衣食住,聽聽他們在說些什麼,做些什麼。揚州的居民樸實而好客,他們往往會主動與你們打招呼,甚至會爲熱心地爲您嚮導。

好了,現在大家都對東關街有所瞭解了吧,接下來給大家一個小時的時間真正感受一下東關街厚重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吧。記得“出門靠牆”哦!

揚州導遊詞15

大明寺位於揚州西北郊的蜀岡之上。它既是一座佛叫廟宇,也是一方風景名勝,由大雄寶殿、平遠樓、平山堂、御園、鑑真紀念堂、棲靈塔、天下第五泉等組成。

大明寺殿內迎面坐着釋迦牟尼等三尊大佛;背面爲海島,上有觀音腳踏鰲頭的立像。殿內東西兩側分列着十八羅漢,這裏常年香菸繚繞,經聲不斷,每年元旦前夕,常有日本客人來此撞鐘,以求幸福。

棲靈塔

西隋朝時,隋文帝楊堅篤信佛教,仁壽元年(601)他過生日,曾下詔在全國建立三十座供養佛舍利的塔,揚州棲靈塔,便是其中之一,唐代大詩人李白曾登臨此塔,讚歎道:“寶塔凌蒼蒼,登攀覽四荒”,稱讚寶塔氣勢磅礴。

白居易、劉禹錫同遊該塔,兩人同齡,都是55歲的人了,但精神很好,興致很高,在揚州玩了半個月,登棲靈塔是他們這次遊覽的高潮,白居易寫詩道:“半月騰騰在廣陵,何樓何塔不同登。共憐筋力尤堪任,上到棲靈第九層”。劉禹錫寫詩道:“步步相攜不覺難,九層雲外倚闌干。忽然笑語半天上,無數遊人舉眼看”。

他們是以登上棲靈塔爲自豪的,現在該塔修復,塔身方形,總高度爲70米,共9層。塔爲仿唐式塔,東西南北每面四柱三間,一門二窗,平座腰檐,出檐深遠,屋面平坡,腰鼓形柱,直櫺形窗。塔雄踞蜀崗之上,氣勢雄偉,古樸典雅,遠觀似孤峯聳秀,矗入雲霄;登臨則眼界頓開,胸襟曠達。

鑑真紀念堂

揚州鑑真紀念堂是爲紀念唐朝律學高僧鑑真而建。鑑真是當時淮南地區極有名望的佛教首領,他拜唐代律宗祖師道岸爲師,受請東渡日本傳法,於奈良東大寺設壇傳戒,又創建唐招提寺,成爲日本律宗初祖。鑑真是友好使者,他曾六次東渡,歷時十年,雖雙目失明而矢志不渝,在日十年不僅辛勤傳法,而且把唐代繪畫、書法、雕塑、醫藥、工藝、印刷、建築等成就的文化帶至日本,實際上是一僧團形式的文化代表團。他使魏晉以來中日兩國人民互相友好的夙願和以圓滿的實現。1963年鑑真圓寂1200週年,中日雙方商定,舉行隆重的紀念儀式,我佛教協會主席趙樸初和日本佛教首領大谷瑩潤分別代表兩國鑑真紀念委員會,商定在此建造紀念堂,1973年動工,1974年竣工。

紀念堂由我國著名建築專家樑思成先生設計,他接受任務後專程赴日,參觀奈良唐招提寺和日本其他一些古建築,回國後,又對我唐代廟宇建造風格進行研究,精心設計這座紀念堂,體現了1963年中日兩國商定的精神:不僅從意義上,而且建築物本身也要成爲中日友好的象徵。紀念堂分爲兩組,一組爲四鬆堂構成的清式四合院,南爲紀念館,北爲門廳,由遊廊周接,天井內有四棵古鬆,廊懸雲板、木魚,精舍巧建,清幽雅潔。另一組爲仿唐式四合院,由紀念碑亭、紀念堂,再由超手遊廊將兩建築周接,園內植佳蘭芳卉,其中櫻花爲1980年鑑真大師像回故里探親時,日本奈良唐招提寺森本孝順長老所贈。這兩組紀念堂一爲清式,一爲唐式,分之爲二,但同處一條中軸線上,又合之爲一。

紀念碑是樑思成一夜之間設計而成的,他設計成功後,高興地告訴陳從周教授,說是我國傳統的紀念碑以豎碑爲多,碑面光滑,天花飾邊框,而鑑真紀念碑採用橫式,周圍邊框突出,中間陰文鐫字,正面爲郭沫若題“唐鑑真大和尚紀念碑”,背面刻趙樸初在紀念堂奠基典禮上寫的文章。這就打破傳統格局,在傳統基礎上創新,有了時代感。底座的花飾採用蓮花座作底,蓮花座託碑,因蓮花獨具神聖,“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空外直,不枝不蔓,且蓮的絲長(思長),象徵佛教思想天下衆生,所以蓮花一直成爲佛教的象徵。蓮花座之上有卷葉草爲主題的紋樣花飾,原來樑思成在快設計完畢時感到“唐”這個字不好體現,陳從周立刻提議用該草爲紋飾,因其是唐朝特有的草,以象徵鑑真生活的年代。正堂完全仿照日本招提寺主體建築金堂樣式,只是型制由七楹變爲五楹,金堂是鑑真當年親自設計,保持了中國盛唐的建築風格,又揉和了日本當時建築的特點,現在紀念堂又仿照金堂,其用意當然是體現中日文化互相交融的特點。

紀念堂座北朝南,面闊五間,進深四間,四周高大的臺基上粗可兩人合抱的檐柱,柱爲腰鼓狀,柱頭斗拱三重,線條渾圓飛動,正殿中央坐像爲鑑真乾漆夾像,是我市雕塑藝術家劉豫按照日本招提寺“模大和尚之影”而造,結跏趺坐,合閉雙目,神態安祥。殿前石燈籠是鑑真大師象回故里時,現招提寺住持森木孝順長老所贈,已經十多年,長明不滅,站在燈前,不由使我們想起郭沫若先生對鑑真的讚譽:“鑑真盲目航東海,一片精誠照太清。捨己爲人傳道藝,唐風洋溢奈良城”。

平山堂

平山堂是遊目騁懷的好地方。堂前古藤錯節,芭蕉肥美,通堂式的敞廳之上,“平山堂”三個大字的匾額高懸,這是名聞遐邇的宋代著名政治家、文學家歐陽修貶謫揚州太守時所建。可敬的是歐公不爲世俗所羈,一到揚州,就愛上了蜀崗,於是在此建堂。史載,每到暑天,公餘之暇,他常攜朋友來此飲酒賦詩,他們飲酒方式頗爲特別,常叫從人去不遠處的邵伯湖取荷花千餘朵,分插百許盆,放在客人之間,然後讓歌*取一花傳客,依次摘其瓣,誰輪到最後一片則飲酒一杯,賦詩一首,往往到夜,載月而歸,這就是當時的擊鼓傳花。如今懸在堂上的“坐花載月”、“風流宛在”的匾額正是追懷歐公的軼事。

歐陽修最愛蓮花,其後調任安徽阜陽,到任第二天,他就來到該城的西湖之濱,見湖面開闊,但雜草叢生,於是遍植瑞蓮和黃楊,使西湖頓改舊觀,夏日時接天蓮葉,映日荷花,於是他寫詩道:“菡萏香清畫舸浮,使君不復憶揚州。都將二十四橋月,換得西湖十頃秋。”可見他是按照揚州瘦西湖的景緻安排阜陽的山水。堂前朱漆紅柱上的楹聯:“過江諸山到此堂下,太守之宴與衆賓歡”,是清太守伊秉綬所作,上聯以山喻人,顯現當年高朋慕名而至,談古論今的盛景;下聯借歐公《醉翁亭記》中句,表現歐公無法施展抱負的鬱悶和樂觀自適的落宕情懷。造句既佳,書法古樸,爲平山堂楹聯之冠。

天下第五泉

揚州人愛喝茶。喝茶先得種茶。揚州種茶歷史悠久。

五代毛文錫《茶譜》中稱“揚州禪智寺,隋之故宮,寺旁蜀崗有茶園,其茶甘香,味如蒙頂。”(蒙頂,是四川峨嵋蒙山之頂,山頂之茶是唐珍品,白居易曾作詩云“揚子江中水,蒙山頂上茶”)。當時蜀崗茶還作爲貢品進貢,至今蜀崗有茶樹五百畝,其茶以芽尖鮮嫩,條索緊密,湯色明亮,清香濃重爲宇內稱道。揚州不僅茶葉好,而且講究泡製,首先是水,最好的沖茶水當爲五泉水。唐代狀元張又新寫《煎茶水記》,說唐代宗時李秀卿出任湖州刺史路經維揚,逢陸羽,李早聞陸之大名,十分傾慕,相聚甚歡。當他們的船泊於揚子江邊準備吃飯時,李秀卿說,“陸君善於別茶天下聞名,而揚子江南零水又殊絕,難得今日二妙千載一遇,豈能錯過?”陸羽欣然應允,於是李秀卿令謹慎可靠的軍士攜瓶操舟,深入揚子江南零取水,陸羽準備好茶具相候。不一會,水取來了,陸羽以杓揚其水,說:“這是揚子江中水不假,但不是南零水,而是近岸之水。”軍士說“我划船深入,而且有百人做證”。陸羽不言語,讓他端起盆,把水倒入另一盆中,倒及一半時,又以杓揚之,說“以下都是南零水了”。兵士驚嚇不已,跪地請罪。原來他最初確實是在南零取的水,可惜近岸時,舟蕩水潑了一半,於是就近以江水加滿。李秀卿和賓客都大爲驚歎,懇請陸羽口授天下之水的優劣,陸羽說:揚子江江南零水第七,惠山水第二,虎丘水第五,丹陽水第十一,揚州大明寺水第十二。陸羽之後的劉伯芻也是位學識淵博者,把江淮最宜於烹茶的水分爲七等,揚子江南零水第一,無錫惠山寺石水第二,蘇州虎丘寺石水第三,丹陽縣觀音寺水第四,吳淞江水第六,淮水最下第七。揚州蜀崗中峯大明寺水名列第五。北宋歐陽修守揚州時,曾品嚐該泉水,並在井上建“美泉亭”,還撰《大明寺泉水記》,稱讚泉水之美。蘇東坡守揚州時曾記道:“大明寺塔院西廊井與下院蜀井的水,以塔院爲勝。”真是:從來名士能評水,自古高僧愛鬥茶。過去此處一直有塔井和下院井之說,明代大明寺僧滄溟曾掘地得井,嘉靖中葉,巡鹽御史徐九皋書“第五泉”三字,青石紅字,字形豐腴壯麗,人稱此爲下院井。水島上一井,是乾隆二年汪應庚開鑿山池種蓮花而得,並於井上建環亭,著名書法家,吏部王澍書“天下第五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