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齡留學法國的利與弊

學識都 人氣:2.32W

法國教育在對學生要無限尊重的前提下,教師的威嚴無法建立。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關於低齡留學法國的利與弊,希望可以幫助大家!

低齡留學法國的利與弊

一、法國中學生做作業不超半小時仍要求減負

下課鈴一響,格勒諾布爾一所中學門口一下就擠滿了各種膚色的孩子。對於他們而言,一天的工作到此爲止,接下來的時間,就是自己的了,他們有的會去踢足球、打籃球,有的會去學唱歌,還有一些就是純粹玩耍。

據瞭解,法國的孩子在小學階段,沒有家庭作業,到中學階段,作業量最多時,一天也就半小時。與負擔直接相關的考試,也被稀釋到平時的測試中,並不太被強調與重視。學生之間,也不會相互比較,考得好或是考砸了,都是自己的事,沒有旁觀者。所以,學習成績如何,並不是評價孩子優秀與否的唯一標準。

儘管如此。法國教育界仍面臨“減負”話題。據法國教育專家稱,法國孩子每週上課四天,週三與週末休息,看似輕鬆,實則不然。他們認爲,學習集中在四天裏,孩子們負擔更重。“從早晨八點半,到下午四點半,午休只有兩小時,孩子怎麼能不注意力渙散,肚子咕咕叫?”

於是,新上臺的總統奧朗德決定順應民意,把教育改革作爲提升政績的主攻方向。他打算縮短每天的上課時間,同時恢復週三上午上半天課程的作息制度

但新制度尚未推行,就遭遇全國範圍內的教師大遊行。他們聲稱,法國的孩子已經是歐洲負擔最重的了,“德國孩子,每天下午都不上課。我們爲什麼還要給孩子加重負擔?”除此之外,教師還抱怨說,週三多出來的工作,誰付工資?自己家裏的孩子沒人帶,由誰負責?教師工會也對此表示不滿,“政府單方面怎麼能決定這麼重大的事項?孩子每天的課程減少了,放學提前了,他們的課餘生活,誰來負責,誰來買單?”甚至是地方政府,也對此頗有微詞,“作息制度改革,經費投入就要增加,政府負擔太重怎麼辦?”

二、輕鬆教育,看上去很美?

法國教師屬公務員體制,不算高收入階層,但崗位相對穩定,假期很長——休息日與節假日加起來,一年大概有150多天。在很多學校,教師缺席是常態。而一旦任課教師不在,他所任教的那個班,就處於“放羊”狀態。在這樣的情況下,學生缺席也成了司空見慣的事。2008年,法國教育部決定原來週六上午的課全部停上,主要原因就是學生缺席太多。

在對學生要無限尊重的前提下,教師的威嚴無法建立。一個調皮的孩子,可以無數次打斷課堂教學,而老師對他的處罰,就是抄寫課文或寫檢查,如果學生拒不執行,老師也無可奈何。散漫,在學習上的表現就是放任。法國的孩子,學習上少有努力與鑽研的習慣。課堂上的練習,一邊聊天一邊胡亂應付掉。下課後把課本往小櫃子裏一鎖,輕鬆回家。20分的考試,考5、6分的大有人在。誰也不會爲此煩惱,也沒聽說送孩子去補習。都說輕鬆學習纔可能學出創造性,但如果沒有知識的儲備作爲前提,所謂創造性,也是無本之木吧?

行爲上很少受約束的`孩子,在品德習慣上,也沒有規矩之說。有一次我在超市購物,恰逢旁邊一所當地著名的中學放學,一大批孩子吵吵嚷嚷擁進超市,挑選零食。過了一會兒,忽然一個十二、三歲的孩子跑到我面前:“先生,您有20生丁嗎?我想買這個,就差20生丁。”(20生丁,相當於1塊多人民幣,算不得什麼大數字),誰會忍心看到一個可愛的孩子僅僅因爲20生丁,買不到心愛的食物呢?我當然馬上給他。之後說給法國朋友聽,他卻大搖其頭:“他可不是隻找你一個人要,他可能已經找了好幾個人了,這些孩子被寵壞了!”法國的孩子每月零花錢一般父母會給個定額,花完了再無補充的可能。尤其是經濟不景氣的背景下,法國人花錢,實在比中國人更加謹慎。但孩子卻能想出法子,達到目標。一個法國朋友告訴我,他兒子對他說非常喜歡一件皮夾克,他也覺得確實不錯,於是就給兒子買了。過了一段時間,發現兒子從來沒有穿過這件衣服,仔細盤查,才知道自己上了當。兒子告訴他,他的同學看上了這件皮夾克,向他預定,他於是要求父親購買,然後再把這件皮夾克轉手賣給同學,賣的錢已經花掉了。據說,這種事兒,在法國孩子中一點兒不稀奇。

另一方面,這些孩子又有非常可愛的一面。因爲少有壓力,無拘無束,大多數法國孩子天真可愛。十多歲的孩子,可能一邊已經開始有了男女朋友,一邊還在玩過家家。沒有競爭的擠壓,孩子之間的相處簡單、友好,誰有困難,大家都會一擁而上,幫助解決。這種簡單,體現着一種美好,生活本來就應該是陽光與透明的,尤其對於孩子。我非常喜愛法國孩子的眼神,一是近視的很少,目光清澈透明;二是看人時坦蕩、友善。

不可思議的是,這些比中國孩子調皮得多的洋孩子們,到了大學,大多都成爲彬彬有禮的紳士、淑女,並且可以獨立應付生活中的所有問題。與法國朋友討論這一現象時,他們告訴我:18歲,對家長、對孩子都是一道分界線。過了18歲,就是成年人了,孩子要對自己全部負責;而家長,則完全可以卸下對孩子教養的擔子。因此,孩子會快速成長,沒有任何依賴。

而在法國如此輕鬆、無壓的教育制度下,學校能培養出頂尖的藝術家、科學家、哲學家、文學家,這也是一個令人費解的問題。

三、尋找中西方教育的平衡點

如果對東西方教育做一個綜合考量,就會發現,各有利弊。

中國的重壓,某種情況下是因爲教育資源的匱乏和不均。法國學習的輕鬆,是因爲國家福利高,未來不工作也能享受生活。兩種教育方式,都會讓國家的未來蒙上陰影。而在兩者間的那個平衡點,正是我們需要重視的。我想,那就是在教育公平的前提下,給每個孩子以適度的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