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業在哪裏理想就在哪

學識都 人氣:1.65W

頂着父母巨大的壓力,還未大學畢業就決定重返“農門”的王中華,2006年來到了中國農村改革的發源地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整天與稻草、牛糞打交道,種起雙孢菇,成了一個地道的農民。

事業在哪裏理想就在哪

因爲率先試水“落戶農村創業”,不到22歲的王中華幾乎一夜成名。他入選團中央、全國學聯、中組部等聯合組織的"青春的選擇"全國優秀大學生農村創業巡迴報告團,走遍許多大中城市,向大學生們講述自己的故事。每每被問到最爲敏感的問題:“你覺得自己能在農村呆多久”,他總是坦然回答:“無論城市或農村,事業在哪裏理想就在哪裏。當代大學生就要敢於隨時尋找適合自己的舞臺。”

從大學生到小崗村民--每天和牛糞打交道

2006年7月,烈日炎炎,正是學生們放假的時候。安徽科技學院大三學生王中華和同學苗娟、周盤龍卻揹着行囊來到了小崗村,開始了農村創業生活。他們利用自己在學校的知識和幾戶膽大的農民一起建起了35個雙孢菇大棚。

創業的艱辛,一開始就讓三個來自象牙塔的學生感到了極大的落差。除了巨大的體力支出外,整天和牛糞打交道讓他們經受煎熬。在培育蘑菇生長土壤的過程中,要鋪一層稻草再鋪一層牛糞,不得不用肩扛、用手抓牛糞,再打大量的水,讓幹稻草和幹牛糞吃透滴水,一層一層一直鋪到2米左右高,整個人都被牛糞包圍了。王中華說,一開始確實受不了,那味道特別難聞,我們其中的一個女同學沒辦法就用手捏着鼻子去靠近牛糞。晚上到宿舍,聞着身上的揮之不去的牛糞味,常常吃不下、睡不着。

經過很長一段時間,這些大學生們才慢慢習慣。如今,王中華有時弄完牛糞回校上課,同學們都說:"你身上怎麼有股牛糞的味道啊!"王中華自己已渾然不決。

蘑菇的日常管理是枯燥和辛苦的。炎炎夏日,常有雷雨大風,爲了搶工抓進度,王中華和同學們每天與僱工一起,早上5點多鐘起牀,6點之前必須要趕到蘑菇基地,根本顧不上吃早飯,到了8點多的時候肚子餓得軲轆軲轆叫,實在受不了就喝點白開水充飢。中午要到12點才能吃中飯,晚上則忙到近8點鐘到家。

王中華說:“一天的忙碌讓我覺得全身骨頭就跟散了架子似的,最青睞的就是牀了。可是要命的是那個地方晚上熱的沒辦法,房間跟個蒸籠似的。我經常搬個椅子到院子來乘涼,不過農村那夏天夜晚的天空和周圍稻田的蛙聲倒是讓我着迷。”

累歸累,和農民打交道還是很開心的。有一次,天很熱,王中華就偷偷地給農民僱工每人買了個冰棒。接過他手上的冰棒,農民們雖然只說了聲謝謝,可幹活更有勁更賣力了。王中華不禁感嘆:是啊,農民麼,不會用嘴巴說什麼,可是他們的心離你更近了。直到現在他還和去年合作過的農民保持着聯繫,他們已經成了好朋友。

由村民到合作社理事長--學


會叫賣自產的蘑菇

大學生們的創業得到了當地政府和學校的高度重視。學校領導多次來看望他們,還指派了專門的指導老師。當地政府在政策和資金方面提供了很多優惠,並鼓勵村民向他們學習,發展蘑菇種植業。半年時間過去了,王中華和同學的成果--雙孢蘑菇終於長成了。當看到那一片片白花花的蘑菇時,回想起創業初期的.日日夜夜,三個同學都留下了幸福的淚花。

爲了更好地推動蘑菇種植業的發展,35個大棚的11戶村民協商決定,成立 "鳳陽縣小崗村食用菌專業合作社",並採用無記名投票的方式選舉產生理事長。王中華以九票的絕對優勢當選爲合作社理事長,從那以後村民們都親切的叫他王理事長。

由於蘑菇是階段性生長的,剛開始出的比較少,沒有廠商直接過來拉貨,王中華就組織農戶到街市上去賣。這下可又是一個難題了,上街賣菜實在擡不起頭,生怕被人認出來。但是不去怎麼辦呢?總不能讓蘑菇爛掉吧,王中華還是硬着頭皮去了。在市場上他找了個小拐,就地把蘑菇擺開,可是老半天也不見有人來買,旁邊賣菜的阿姨看着他說:"看你也是第一次賣東西吧,你躲在拐邊上別人不注意怎麼看得見啊!你應該時不時的吆喝一聲"。"啊!還要吆喝啊!"沒辦法,蘑菇一點也沒賣出去,不吆喝怎麼辦。"買蘑菇啦"。好不容易,王中華喊出了第一聲叫賣聲。生意終於開張了。從那以後,他再上街賣蘑菇,就習慣多了。隨着蘑菇的產量越來越大,王中華已經直接聯繫到廠商,爲蘑菇尋找到了一條長期穩定的銷售渠道。

無論城市農村--事業在哪裏理想就在哪裏

說到大學生在農村創業,最敏感的問題無非是“你會不會一輩子留在農村”,或者“你是不是因爲各方面條件弱,在城市找不到工作纔來農村的”。作爲創業農村的大學生“明星”,王中華也常常被問到類似的問題。

他告訴記者:"我不想大喊口號,說什麼一定要紮根農村。我經常與外地的大學生們交流,但並不鼓動大家都到農村去。其實人的事業在哪裏理想就在哪裏,這和在城市與農村沒什麼關係,你覺得哪裏適合自己發展就可以把人生的舞臺擺在哪裏。"

事實上,就讀於安徽科技學院的王中華,在校期間已是個優異的學生。他是中共黨員,又在班上任團支部書記,獲得過'優秀班級幹部','暑期先進個人',拿過獎學金。有這樣的經歷,在城裏找份像樣的工作應該比很多同齡人具備更多優勢。

有數據顯示,2007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人數近500萬,比2006年增長約20%。大學生就業壓力與日俱增。然而,面對這樣的形勢,絕大多數大學生畢業後仍然選擇扎堆城市,即便在那裏沒有他的發展之地也"矢志不移"的往裏擠。

在王中華的母校安徽科技學院,基層單位已經成爲安置就業的主力軍,學校2006年1881名畢業生到基層單位就業的佔70%,主要是農村中小學、地方私營企業。

理性看待農村創業的王中華認爲,發展農村事業畢竟不是某一個人、某一代人的事,它需要的是前赴後繼。大學生們去了農村並不代表必須紮根一輩子,如果你覺得不合適,可以隨時去尋找其他的人生舞臺,在農村的這段經歷至少會成爲一個寶貴財富。“反正我們還年輕,有資本闖。”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