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點資訊CEO李亞:因爲機器算法有缺陷 才需要陳彤加盟

學識都 人氣:7.07K

引導語:李亞認爲機器算法的價值被高估了,即便在人工智能風起雲涌的時代,也不意味着機器在資訊選擇,特別是有價值的內容推送上,應該起到全部作用。

一點資訊CEO李亞:因爲機器算法有缺陷 才需要陳彤加盟

陳彤加盟是一點資訊近期最受關注的事,也是互聯網資訊及內容分發領域最被熱議的新聞,這不僅代表着行業裏故人迴歸,也意味着在機器算法大行其道的當下,有反對的行動開始被付諸實施。

即便在第三屆世界互聯網大會現場,這種“機器算法”和“人的價值”之間的爭論也被隔空展開。

一點資訊CEO李亞說,機器算法真的能夠完全給用戶帶來有價值的內容嗎?如果是,爲什麼用戶還有那麼多“明星出軌”、“老虎吃熊”和“原配打小三”的獵奇資訊推薦?難道這些資訊真的就是用戶最愛看的嗎?

李亞認爲機器算法的價值被高估了,即便在人工智能風起雲涌的時代,也不意味着機器在資訊選擇,特別是有價值的內容推送上,應該起到全部作用。他表示該同樣重視“人的力量”,強調編輯的作用,於是在今年11月,他把互聯網編輯時代的代表性人物——陳彤,重新帶回到後者熟悉的領域。

而同樣在互聯網大會上,今日頭條的創始人張一鳴,則用了一句比喻來表明他對在這件事上的態度。張一鳴說:“馬車和汽車不可能同時跑在同一條道路上。”

這位今日頭條CEO是機器算法的堅定支持者,他甚至不認爲在內容分發領域,有什麼過渡性階段可以走。

同樣有趣的是,一點資訊CEO李亞也認爲不存在“過渡性”階段,他認爲一點資訊所持有的“機器+編輯”的模式並非過渡模式,並不是“算法模型不夠準確”情況下妥協而來的產物。李亞認爲這就是長久之計和終極解法,是在這個人工智能洶涌襲來的時代裏,用戶獲取信息、特別是獲取有價值有意義內容的最好途徑。

爲什麼李亞如此堅定地認爲,又如何把陳彤從小米運作到一點資訊,以及在BAT環伺的大背景下,他將如何帶領一點資訊突出重圍?在烏鎮世界互聯網大會喧囂會場外的“互聯網咖啡吧”,李亞首次對外完整講訴。

以下爲新浪科技與一點資訊CEO李亞對話實錄:

新浪科技:這次互聯網大會主要談哪個方面的內容?

李亞:我覺得首先從一點資訊層面,我們可能還是會去分享我們利用人工智能技術所倡導的一個獨特移動資訊的理念,就是叫私人定製價值閱讀。也就是希望利用機器算法所賦能於我們大規模的私人定製,從而能夠讓我們的移動領域的內容消費超越熱門新聞和娛樂消遣,能夠讓個性化帶來有用有價值的內容。

第二個當然也是分享基於這樣一個私人定製價值閱讀的基礎上,我們能夠有更好的用戶畫像來分發內容,同時也能夠有更精準的用戶畫像來產生更高效的商業變現。

新浪科技:如果從一點資訊的角度,相比今年和去年,整個互聯網產業您覺得有沒有一些趨勢性的變化?

李亞:我覺得有兩個變化,一個變化就是從跟互聯網發展非常相關的兩個區域,一個是技術應用,一個是資本的決策。這兩個領域我覺得是有比較大的變化。

所謂技術應用是發現有很多以前屬於基礎研發或者技術創新的領域現在開始跟互聯網+的應用結合得更加緊密了,比如說像人工智能相關的各種領域。

今天下午的創新成果發佈會我們也看到,微軟、百度還有中科院都發布了一些和人工智能相關的東西,這個裏面有一些基礎的應用,比如說語音級別,自然語言理解與處理機器翻譯機器視覺,圖像識別等等,這些是很明顯的應用到非常多的現在比較熟知的一些領域了。

所以說歸根到底,這些互聯網的大規模應用跟這些技術創新的結合,它能讓大衆切身感受到創新所帶來的價值,就像這次大會的主題叫做創新驅動造福人類,而不光是比如說在一年多以前,大衆只是由於眼球效應知道人工智能能夠讓機器AlphaGo能夠下贏李世石,現在它是越來越看到它會給我們實際普通人的日常的互聯網應用帶來什麼樣的一個效能效率的提升。

第二個我覺得跟去年比我們大的環境有一個很大的區別,就是資本市場變得開始更加趨於理性,應該說一年多以前,我們發現在很多領域尤其在O2O等領域,實際上還是比較熱,而且這種情況下催生的競爭格局,是靠補貼靠地推。

過去這一年我們看到有大規模的整合併購,實際上就是資本市場的壓力和這種理性化的趨勢造成的。這種理性它的好處是能夠讓企業迴歸到品質和服務,即產品品質和產品服務的品質本身,真正能夠給消費者帶來什麼價值,真正能夠給自己的企業運營帶來什麼樣的提升,比如說在O2O這個領域,如果只是靠補貼來吸引用戶,那用戶是沒有任何忠誠度的,他也沒有真正能夠提升不管是餐飲業還是各種外賣對接服務業的運營效率,而一旦跟更多的智能技術或者說跟一些地圖的技術、大數據處理的技術結合在一起的時候,它就能夠爲這些相關平臺的另一方帶來運營效率的提升:不光是用戶補貼,而是相關平臺的另一方,餐飲業也好,後面很多的店鋪也好。我認爲,只有這種互聯網的概念它纔是相對於傳統模式的一個創新。

所以說這個資本市場的理性化,它會對整個互聯網領域的創新會帶來一個促進作用。不然大家會變成拼資本、拼融資,而不是拼自己實際的可持續的競爭力。

新浪科技:其實最近對於一點資訊,最受關注的還是陳彤的加盟。爲什麼是陳彤?什麼時候開始去談的?

李亞:首先,跟老陳在網絡媒體行業領域他多年所積累的經驗密不可分,他的這種能力和行業地位毋庸置疑。而在數據化時代,我覺得他在小米這樣一個智能硬件公司,他在媒體領域所積累的這種經驗和洞察可能並不是能夠最有效的發揮出來。

不過他一直是一點資訊的粉絲,也是一點資訊的董事,所以國慶節前期剛好我有一次機會去跟他通報一點資訊的工作進展,這是老陳加盟的最開始。另外,他作爲小米委任的在一點資訊的董事,始終能夠有機會第一時間能夠了解到一點資訊的發展,更深入的瞭解我們的潛力,從而也就更容易促成這樣一個緣分。

從一點資訊方面來說,他的巨大價值能夠給我們帶來很多方面的提升,我覺得歸根到底是這樣一個相互匹配。

新浪科技:選擇陳彤本身實際上說明了一點資訊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產品?不光依靠機器算法,也要強調編輯的價值?

李亞:是。我覺得一點資訊本身,我們的產品定位就特別強調所謂的“人機結合”,人機結合是指 機器算法和編輯推薦,這之間有一種融合,而不光是依賴於機器推薦,算法根據點擊率等等來決定內容。

第二從差異化競爭的角度,我們也發現如果單純的依靠算法推薦,目前的所謂聚合類的資訊客戶端比較常見的,除了我們編輯主導之外的,這種單純依靠算法來聚合的算法推薦,來進行內容分發的產品,它的缺陷是它會推給用戶大量的有趣有意思但是沒有意義的內容,可以滿足興趣,但是沒有價值。

這樣的模式它是能夠高效率的獲取大規模用戶,甚至能夠延長用戶瀏覽時長,但是長遠下去並不能夠給用戶帶來價值,也並不是最能夠留住用戶。因爲用戶用久了以後,他也會意識到這樣大規模的消耗時間在一些所謂有意思沒有意義的內容上面,實際上是對他的注意力和時間的一種掠奪,所以我們發現相當一部分用戶,尤其中高端的用戶他們就放棄了機器算法的東西,他們可能會選擇迴歸到新浪鳳凰這樣的還是以編輯主導,或是編輯主導爲主的新聞客戶端。所以單純的依靠算法推薦是有明顯的弱點的,我們就特別強調要讓用戶的主動興趣表達,以及編輯對於內容品質的把控,都能夠跟算法結合起來。

回到老陳的加盟的意義。實際上我們現在時代一個非常重要的特徵,就是內容的消費和傳播,第一大品牌實際上是像微信和微博這樣的社交平臺,特徵就是自媒體有相當大的話語權,但是它相較於這種傳統媒體或者傳統的網絡媒體比如說門戶的模式,在內容的真實性、客觀性、全面性方面,它是缺乏把控的,反而是越是依靠情緒化、越是靠眼球效應進行傳播的效應,它反而能得到最大的點擊和傳播。但是這種東西對用戶來說,可以說是相當大的傷害。所以說這個時候對於編輯怎麼樣來把控算法結合模式下或者跟社交平臺傳播下的內容的品質,就尤其關鍵。

那麼在一點資訊平臺上,對所有的內容特別是自媒體內容,我們是構建的一個非常複雜的內容源的評級的模型,而且基於內容源評級模型下,再融合了大量用戶的行爲數據,來對每一個源的每一個所發佈的每一套內容再進行一個評級,然後再結合用戶畫像的匹配度來進行內容分發。

這個裏面就涉及到了初始內容源評級時候的一個專業性,以及這個內容源的動態評級模型,而且依據什麼標準來評價一個內容,比如說肯定是不能夠光以它的點擊率,而要以這個內容它的收藏率、點贊率,社會化分享率它的評論數以及它的負反饋的數量等等綜合指標,然後來建立一個動態的內容品質評級,內容品質歸根到底是決定這個媒體平臺內容是否被消費者認同,技術的這種門檻上並不是特別的高。那麼這個時候我覺得各家平臺的競爭歸根到底是內容品質是否得到用戶的認可。

第二是你所提供的這些內容是不是符合消費者的中長期的價值,就是短期內你每天給我推最想看的消遣八卦獵奇聳人聽聞的東西,有可能滿足了我的內心的這種惰性弱點中的窺探欲和娛樂至死本能,但是中長期來說,如果不能給用戶帶來價值,那用戶也不會長期的留在這個平臺上,所以對於我們來說,我們一直倡導的就是,不僅要做有料有趣——有料我們認爲它是一種熱門突發重大新聞,就是有點像門戶最開始的編輯模式,而有趣是像這種娛樂消遣八卦獵奇的東西,它是機器算法這個東西根據點擊效應去推薦的。

有料有趣之外,更要做有用有品。而有用有品就是要基於或者是隻能夠基於大規模的私人定製,因爲對某一個人有用的東西或者有品的東西,它往往不是對其他人同樣適用,往往是高度個性化的。

這種有用指我們一個人的工作生活健康教育消費甚至精神追求中的很多領域,這些領域往往是具有長尾效應的,對這個人有用,並不一定對那個人有用,因爲它不是熱門型的也不是消遣八卦。

所以當我們把這種基於人工智能基於機器算法推薦的這種技術它需要跟用戶的主動性去表達更好的結合起來的時候,我們才能發現它的有用有品的東西,否則只是基於他的歷史瀏覽行爲或者猜喜歡什麼,就會推越來越多的那種比較過度娛樂化,但是會越來越平庸甚至低俗化的內容,當我們鼓勵用戶主動性去表達的時候,我們發現很多用戶他都會去主動的探索一些真的對他有價值的,有實用的那部分內容。

所以一點資訊的產品理念是希望打造一個興趣引擎,它是結合了推薦引擎和搜索引擎,把這兩個結合到一起的時候,我們就能夠很好地平衡機器算法和編輯用戶這幾者之間的關係。

我想老陳他加入我們也是在於我們確實不是一個單靠機器算法一條腿走路的,我們是靠平衡的,我們確實靠技術創新來驅動,但是我們作爲一個媒體平臺一定也是需要把另一條腿要做到非常強,能夠更好的平衡,而且這個平臺也是我們差異化與其他的單純依靠算法的或者說單純依靠編輯的這種路徑的一個競爭策略的選擇。

新浪科技:可不可以這麼理解,是因爲現在算法不夠精準或者算法不夠好?

李亞:我覺得是因爲算法一定無法取代用戶自身的興趣表達。我們想想,比如說你們可能要來採訪我這件事,或者你明天可能要去採訪潘建偉,用戶根據你以前的歷史瀏覽行爲,他可能並不知道,但是潘建偉可能是一個你平時不太瞭解的人。對了,你知道他嗎?

新浪科技:我不知道。

李亞:太好了,他已經是一個很有名的人,他是量子通信領域的,他是主要的科學家,但是這個人他可能不會出現在你平時的閱讀路徑中。所以你的算法跟你的歷史瀏覽行爲是不會推薦他的,但是一個有用的產品給你一個興趣表達的機會,你可能會搜一下他,或者你只是採訪一次他,你可能並不需要做長久的準備。

實際上我們見某一個人之前我們都會習慣去搜一下百度百科之類的,但是你如果搜一點資訊你就可以看到從百科到知乎,從微博到視頻,再到關於他的新聞報道,關於他的演講,甚至關於這個明星的行程,知道他下一站會到哪個地方,有一個什麼樣的粉絲見面會,參與錄製某個電視臺的節目,這樣的一個東西當然首先是我們提供了用戶主動的表達你的興趣而不光是根據你的歷史行爲。

我們再舉一個例子,如果是家裏的小孩他有咳喘或者父母突然發現糖尿病等等,這只是一個很典型的有用的例子,你根據歷史瀏覽行爲你是不知道的,你以前沒有出現過這情況,但是你一旦出現這種情況,你是需要近中期都需要關注這個領域的內容,可能就願意去表達這種興趣,這個時候怎麼表達,只能通過我們產品去引導用戶主動的搜索主動的訂閱,這種時候就能夠把你最關注的內容——這個內容不管是你工作的某一個領域,還是你的家庭健康教育、投資、消費,甚至是你的精神追求,比如你喜歡王守仁也好,或者是你喜歡康德也好,這樣的領域是大衆的新聞或者消遣娛樂的新聞的推薦路徑是永遠無法知道的。

所以說我們這個產品是強調算法它不可能單純的依靠歷史瀏覽行爲,去主動做到興趣擴張,算法是能夠做到一定擴張的,但是他無法擴張到能夠發現我們每一個真實的人。

一個全面的人是有非常廣泛的興趣的,而且有些興趣涉及到我們的精神追求,或者是涉及到我們家庭生活中一些更多元化實用性的內容,所以這個是我們產品理念不同於其他,一定要在機器算法之外要把用戶的主動行爲表達以及編輯的這種價值干預一起都結合起來。

另外爲了做到這種有用有品的內容,我們一定要提供全網化的內容 ,我們提供的不只是一個時效性很強的新聞,這個裏面還涉及到像知乎的內容,微博的內容,百科的內容,視頻的內容,行程的內容,還有一些學報論文和一些結構化的內容等等,這樣才能夠讓一個資訊圍繞一個關鍵詞產生出有用的東西。

一點資訊上我們用戶訂閱了三百多萬個不同的關鍵詞頻道,而且在今年以來,我們的用戶就累計新訂閱了大概超過42億個頻道,我們發現用戶在把我們的平臺不僅是一個熱門新聞和消遣八卦的東西,而且當成是一個實用性的工具型的平臺,來獲取更全面的更有用有品的內容。

所以我們的產品叫做私人定製,價值閱讀。它是建立在大規模的私人定製基礎上的,要有有趣之外有用有品的價值內容的分發,而且同時由於大規模私人定製,特別是有用有品的一些用戶畫像的獲取,它也能夠爲我們更好地提高廣泛變現的效率,因爲這種用戶畫像他比用戶看那些重大熱門新聞或者看那些消遣娛樂八卦的內容是更能夠表達用戶獨特的興趣,所以廣告的精準性也能夠提升,廣告變現的效率也能夠提升,從而給我們一點資訊平臺帶來更好的商業閉環。

新浪科技:所以這個廣告變現會促進內容收益共享嗎?

李亞:確實是這樣。比如說我們剛纔舉個例子,你小孩咳喘或者糖尿病這種經歷,確實推薦的是相關的資訊或者相關的一些服務產品,那實際上至少他本身的這種給用戶也是有價值的。當然我們這個領域如果你看看在我們平臺上它300萬個關鍵詞涉及到我們能夠想象的任何領域,這些領域都能讓我們更準確地去獲取用戶對他有用有價值的興趣內容,這些內容的變現不光是廣告變現,還包括付費用戶的變現,比如說打賞也好,訂閱也好,因爲用戶如果對一箇中長尾的有用有品的這種領域如果感興趣的話,他一般對這個領域的內容去付費的可能性要大很多。

我們很難讓用戶會爲一個熱門新聞、爲一個消遣八關的東西去付費,但是對他有實用性的東西,不管是爲子女的教育留學或者是爲炒股購房還是爲健康等等,他的`付費慾望都會大很多,所以也能夠打開我們商業化變現的可能。

新浪科技:一點資訊要引入全網的內容,但這就涉及到如何持續不斷地利益共享,保證全網內容持續,這方面是如何去考慮的?

李亞:我覺得你講的挺對,一個確實是持續的利益共享,那利益共享的話,我們有幾種機制來實現。

第一種就是有很多內容我們是跳轉的方式,比如像知乎的內容,像行程的內容,我們都是通過簽訂一些重大的戰略合作。或者直接跳轉,像搜索引擎一樣,收縮引擎用戶搜完了以後,直接跳網,第三方網站是非常歡迎一點資訊這樣的平臺來幫助用戶發現他的那些興趣性內容,所以我們實際上也實現了一種共贏。

第二種,我們也有很多第三方的平臺簽署更直接的合作方式,能夠帶給用戶更流暢的用戶體驗,把他們的內容直接放在我們平臺上來,但是這個方面會有一個廣告收入的共享,最簡單的例子當然是我們大家理解的自媒體的內容,自媒體的文章的收入我們都是給自媒體本身。

另外還有一些絕對化的數據,比如說奧迪都有什麼樣不同的車型,這些數據實際上它是沒有什麼版權,它是一個公共數據,但是它對消費者本身是有價值的,它是一個結構化的數據,實際上它可能是一種數據庫的形式來呈現多層級的數據呈現的,這些實際上就是公用的數據也會利用搜索爬蟲的技術來獲得,但是最終的更多的一些有版權的內容,我們就採取一種利益共享的方式。

新浪科技:內容方面的另一個問題是推薦位標準,或者如何平衡鳳凰網的內容和其他媒體及自媒體的內容?標準是什麼?

李亞:首先我剛纔提到,有一個內容品質篩選的動態模型,這個動態模型首先要考慮一些綜合的指標來判斷內容源,這個內容源不僅是機構媒體,還包括自媒體,並且判斷某一個內容源的一篇文章或者一個圖片一個視頻這個內容本身它對於特定的用戶羣體或者用戶個體,它應該是什麼樣的被推薦的優先次序。

新浪科技:我們直接舉例,如果有一個重大講話,大家內容都一樣,自媒體出了,其他媒體也都有,鳳凰也發了,那一點資訊在分發上如何去選擇?

李亞:我們先不考慮有鳳凰的情形,如果這幾家內容源他們基本的評級是類似的,這種情況下實際上在算法本身它也有很多方式。

一種可能是時效性,最先出來的他可能會比較先。第二是讓用戶來決定,我們可能會對同樣,如果這個事情非常重大,我們會對不同的用戶羣體投放,分別各5%的羣體,投放幾個不同內容源,看看它的點擊率,這些羣體是完全隨機的,看點擊率還有它的收藏率,點贊率,社交分享率等哪個更高,然後這個時候再重新決定——針對這個領域我們應該用這個。但是對於長大新聞可能是編輯來人爲的選擇,編輯一看他就會知道,編輯算是有能力辨別出哪些文章更有實質性的內容,當然涉及到鳳凰跟我們有特殊的戰略合作關係,而且本身也是屬於一家的媒體,所以我們肯定也會更好的利用鳳凰本身在內容品質和影響力方面的優勢,會有一些優先的選擇。

新浪科技:最近觀察到一點資訊在北京有大幅廣告,主要是爲品牌影響力,還是爲了導流獲取新用戶?

李亞:我覺得品牌影響力是一個媒體平臺自身長遠必須要持續傾注力量去做的,對於我們來說,我希望我們的產品理念被更多的用戶所理解所接受,我們現在雖然每天有好幾千萬的日活用戶,但是還有相當多的用戶不像我們一些受益於我們核心功能的用戶,很多人還是把我們當成有料有趣的平臺在讀,沒有真正的享受到有用有品的那部分價值,所以我們希望把這種有趣有料有品的這種價值理念能夠傳遞給更多的用戶,鼓勵更多的用戶來嘗試我們這樣的一個移動諮詢平臺。

因爲我們自己覺得這個理念是能夠帶給消費者更有價值、更有意義、更平衡的移動閱讀的行爲,所以這是我們做品牌,未來品牌廣告也會有更多。當然不光是這種硬廣,更多的基於我們價值本身,包括社交自傳播或者是創意傳播的方式來讓我們的現有用戶去影響潛在的這些用戶,讓現在的核心功能用戶去影響一些還是把我們當成普通新聞客戶端使用的用戶。

新浪科技:剛纔談到了粉絲,也就是說現在用戶有各自喜好。那如何保證加入了編輯作用的內容分發,一定是符合粉絲羣體喜好或價值觀的呢?現在有很多大家各執一詞的作品,你認爲很差勁的作品,有人認爲很好,但好像沒有對錯之分。

李亞:我覺得首先現在這個時代的編輯,他發揮的價值跟以前有點不一樣。以前編輯可能就是要做出一個重要性判斷,對一個事件、對一個內容的重大性;第二對於這一篇文章的品質做出判斷。

現在來講,我覺得編輯有幾種不同的特點。第一有一類編輯他需要深刻的理解算法,來幫助彌補算法的短板,來提升它的效率,這是我們編輯要幫助算法去理解某一個垂直領域的機構媒體哪些是高質量的內容源,比如說新京報的書評週刊,它在領域是一個什麼級別的內容源,或者是新京報的A2版它的這個評論或者社論,這實際上一個編輯怎麼輔助算法,他不是直接去挑選文章的。

第二種編輯對於自媒體,從作者或者自媒體號的邀約到他對這個東西的評級以及動態評級模型的設計,所謂自媒體編輯,他的發展是通過去發展自媒體號,並且給這個自媒體號進行一個評級,從而也是幫助,不是直接對一個內容產生一個東西。

第三種當然是我們確實有這樣的在重大事件出來的時候,會去搭建專題,而且在裏面去現在最高質量的文章,這是第三種。

第四種還有我們和一些同行產品的特徵,都是在首頁推薦信息流,但是混合了用戶的個性化閱讀和社會重大新聞。實際上要聞編輯他們每天還會精選一批我們稱之爲精選詞的內容,從所有的用戶都很感興趣和一些不同羣體的用戶可能會感興趣的,但是重大的精品內容把它混合到一個基本的精品內容池裏面,然後算法會根據這些把這些內容跟那些個性化的內容混合到一起,來進行推薦。

由此可見,實際上編輯的一些職能,也是在隨着算法發揮作用,以及基於用戶興趣表達發揮作用的升級,編輯的職責,角色都在發生變化。

新浪科技:那一點資訊來說,編輯隊伍是什麼樣的規模,以後還會擴大達到一個什麼樣的量級?

李亞:在老陳來之前,我們差不多就是有接近不到兩百人的規模,而且這裏麪包括幾十人的審覈隊伍,因爲我們的自媒體也好、我們的視頻也好是需要有大量的審覈團隊來保證內容的,內容的合規性和真實性等等。

隨着老陳到來的話,我們首先還是希望在未來對於編輯角色,做出更有意識的劃分。第二跟鳳凰的編輯團隊和鳳凰的內容生產能力能夠產生更好地協同,第三是在這種基礎上,我們還是會針對我們這種產品理念下有什麼樣的獨特的優勢可以去探索。

所以說未來我們依然會是一個技術驅動的公司,但是這一切都是以用戶導向作爲前提的,用戶導向要求我們的產品理念本身有不同,也要求我們要讓編輯發揮出差異於任何聚合平臺的一種關鍵性的作用。所以說,我覺得從商業競爭的差異化策略來講,對編輯力量,編輯價值的重視也一直會是我們堅持的。

新浪科技:現在BAT都入局內容分發了,如何看這種激烈的競爭格局?

李亞:我覺得首先大家都意識到在移動互聯網,智能手機時代,移動資訊移動閱讀是一個最高頻率使用的。並且收入模式、成本結構、盈利模式相對更有吸引力的一個領域。

我們對比這個模式跟電商跟影視劇,跟共享經濟和O2O比起來,實際上基於信息流服務的移動資訊的成本結構、盈利能力和用戶高頻率使用的程度使得它非常有吸引力,所以成爲了兵家必爭之地。

第二,這個領域實際上它的潛在用戶市場規模是非常大的,剛纔我提到的就是微信微博這樣的,它實際上是相當多的年輕用戶獲得資訊最重要的一個平臺,第二我們還有手機新浪網,手機搜狐網,手機鳳凰網加在一起,可能還有超過一億的日活用戶。這樣的產品它的競爭力和產品形態也有非常大的提升空間,我們還有這種QQ瀏覽器,微博瀏覽器,小米瀏覽器,OPPO瀏覽器,華爲瀏覽器這樣一些可替代或者類似的產品。

這個領域按道理來講只要是一個智能手機的用戶,他基本上就是一個移動資訊的用戶,所以這個市場的用戶規模、日活應該在6億左右,但是我們看看現在目前這幾家基本上除了騰訊系的,就是QQ瀏覽器之外,沒有哪一家日活是敢說超過一個億的。手機百度信息流可能也就是剛剛在一個億左右,所以這個市場的競爭大家如果都是最多百分之十幾的市場份額的話,它未來還有非常大的潛力,所以從長期來講,需要看各自有沒有獨特的可持續競爭力,當然這個裏面也包括資金資源導流的能力,像最近微博我覺得給新浪新聞客戶端的成長也貢獻了非常大的力量。騰訊系也不用說,但是對於一點資訊來說,我們希望基於我們還是比較獨特的產品理念和技術創新基礎上,同時又針對稀缺性的渠道資源和內容資源有一個戰略結盟,就是跟OPPO、小米這樣兩家智能手機廠商和鳳凰這樣一個最高品質的內容生產商的結盟,也能夠讓一點資訊具有它所不可複製的競爭力。

新浪科技:在資金的競爭上,我們的C輪融資有沒有一些進展可以透露?

李亞:這個我們實質的進展現在沒有辦法披露,但是我們可以說的是,由於這個領域它的變現率和它的成本結構,以及它的高頻分發的特性,使得它確實成爲了兵家必爭之地,所以未來的演變我覺得還是會非常激烈。而且也是希望這個過程也會讓我們的移動資訊帶給消費者的體驗,以及本身帶給社會的價值也會有一個所謂的消費升級。

新浪科技:內容分發領域會是一個贏家通吃的格局嗎?

李亞:它不會,肯定不會。因爲它不是一個像這種社交領域有很強的網絡效應,比如我們講有一批人他就是希望他對新聞客戶端的理解,他就是想知道共性內容熱門內容是什麼,這樣的用戶他比較傾向於像鳳凰新浪這樣的平臺,也有一些他可能對於我們講這種,我們這裏還有一些很特殊的小衆的,比如說像好奇心日報,像知乎日報等。所以像這種深閱讀的領域,我覺得沒有網絡效應,所以說它不會形成一家獨大通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