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彩集團的自主創新之路

學識都 人氣:4.63K
安彩集團的自主創新之路
2004年6月28日,安彩集團成都玻殼有限公司在成都市舉行了彩屏池爐點火和公司正式掛牌儀式,這是安彩集團對成都紅光集團原玻殼生產線進行全面技術改造而組建的新公司。

    安彩與紅光的彩電玻殼生產線是15年前同時從國外引進的,並同時於1990年點火投產。但是,僅僅10年光陰,紅光的生產線就被安彩的吃掉了。

    究其原因,主要是紅光引進後原地踏步,量與質一直未能達到設計水平,無法適應市場競爭。而安彩則走出一條引進、消化、吸收加創新的成功發展之路。

    安彩也曾走麥城。上世紀90年代初,花10億多元巨資引進的成套生產線一投產就陷入絕境,生產出來的玻殼達不到彩管廠的質量要求,倉庫、廣場、廠外馬路上、附近的飛機場到處堆着賣不出去的玻殼,廠領導只能眼睜睜看着日均100萬元的虧損天天往上加。

    1992年下半年,36釐米、46釐米玻殼銷量急劇下降,53釐米玻殼供不應求,3月才扭虧的安彩又跌進低谷。因爲他們引進的雙壓機只能壓制36釐米和46釐米玻殼,能否讓這雙壓機壓出53釐米?經過日夜奮戰,連續攻克了由於產品結構調整涉及的池爐質量、銷釘封接等技術難關,當年8月,雙壓一舉獲得成功,日產量是單壓機的1.8倍,等於不花錢增加了一條53釐米屏生產線,當年就增加產值上億元。

    安彩人大膽探索實踐,打破了日方專家設計的技術參數,一系列自行設計的技術改造將所有生產線的節拍加快了1至2.5秒。1秒產生多少效益呢?以錐成型爲例,一條53釐米生產線提高1秒,1天就多出效益4.9萬元。僅僅進行改造的當年,節拍加快帶來的直接經濟效益就超過6000萬元,全廠生產超過設計能力25%。

    這種點石成金的成功事例在安彩整個的技術創新中很多。現在安彩的設備沒有一臺是原樣的,沒有一臺設備工藝採用原來的工藝,都變成了自己的工藝、自己設計的`產品、自己改造的設備、自己開發的原材料。

    安彩的持續技術創新機制主要有兩個組成部分。一是富有成效的科技獎勵制度;二是生產、科研與人才開發一體化。

    公司規定:凡是科研創新成果使用於生產的均給予獎勵,超產重獎,不達標重罰,與工資掛鉤,當月兌現。

    爲支撐創新機制持續健康運行,安彩堅持每年從銷售總收人中提取8%—10%進行研究開發,有了持續穩定的物質保證,加上“兩個視同”政策和科技雙獎制度,極大地調動了廣大員工和科技人員消化吸收和技術創新的積極性,促進了一線職工的創新活動蓬勃展開。

    安彩公司從全套引進技術建設到完全自主開發建設,都得益於生產、科研與人才開發的一體化。這種一體化在教育和培訓機制上創立“生產、科研、教育”三位一體的運行模式。公司結合減人增效,改“四班三運轉”爲“五班三運轉”,每天保證百分之二十的職工參加各種專業技術培訓。公司設立統籌、規劃、協調、指導的技術部,主要車間既是生產單位,又是技術開發中心,目前安彩62%的職工已達到大專以上學歷水平。

    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李留恩說:“技術設備可以引進,而創新能力無法引進,培育開發創新的羣體,造就高素質的職工隊伍,是安彩提高自主創新開發能力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