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創業有“三難”

學識都 人氣:9.87K

  “75%的高校畢業生渴望自主創業,但最終真正的創業者僅佔1.94%”,這是教育部8月份公佈的一項最新數據。

大學生創業有“三難”

壓力太大承受難

“當初剛成立公司的時候,周圍反對聲一片,都說‘剛畢業什麼經驗沒有,不好好工作就想自己當老闆。’後來公司破產了,壓力就更大了,整天都不想出門,感覺自己沒臉見人了。”韓鋒這樣形容自己創業時遭受到的壓力。

計算機專業畢業的韓鋒,在一家網絡公司工作一年多以後,和另外兩個同事成立了一家公司,主要從事企業的小型局域網絡組建,同時做企業網站和域名服務。公司規模不大,註冊資金只有50萬元,由於享受到當地政府優惠政策,三個人實際投資只需要20萬元。

“由於在以前的公司有一些客戶積累,加上創業初期很多問題還沒顯現出來,公司成立後的前四五個月,還是贏利的。後來,因爲競爭太激烈,當地大大小小的網絡公司有200多家,業務開拓不好,加上三個合夥人之前都是做技術的,管理意識淡薄,很快就虧損了。”虧損3個月後,公司申請破產,工商部門來清算了債務,最後算下來,韓鋒虧了2萬多元。

“雖然公司剛成立時,周圍人都很反對,但看到我們前期效益還不錯,又都誇我有本事;等到公司破產了,說什麼的都有了。當時,公司破產不是讓我最難受的,周圍人的不理解、瞧不起纔是最讓我心裏難受的。”

如今,韓鋒在一家外貿集團做人力資源管理,上次創業失敗的經歷使他認識到管理在現代企業經營中佔有很重要的地位。“雖然上次創業失敗了,但收穫還是挺大的。我知道自己在哪些方面還需要學習,目標更明確了。35歲之前我不會再考慮創業了,但並不代表選擇放棄,以後我一定要幹出個樣來!”

給予寬容和鼓勵

大學生創業路上的“三難”,或許該讓人們反思一下:大學生創業難,在很多時候,不能夠只抱怨他們不努力、沒熱情、沒能力。將創業難、創業率低全歸於大學生身上,恐怕無法真正找出問題的癥結。

北京研究勞動問題的專家郭興昌認爲,目前,高校在創業教育方面還很缺乏,很多大學生可能有創業想法,但由於缺少這方面的教育和經驗,不知從何做起。因此,高校急需在創業教育方面轉變觀念,加深認識,不能簡單地把專業知識跟創業能力劃等號。

郭興昌還指出:當前的社會現實是,大學生創業如果沒有來自家庭的支持,很難獲得創業資金。目前,雖然國家和各地方政府對大學生創業給予不同的優惠政策,但在政策的落實上、程序的簡化上做得還不夠到位。因此,對很多想要創業的大學生來說,即使有了創業的方向,找到了合適的項目,缺少資金來源也將成爲他們一道難以逾越的障礙。

大學生創業過程中所伴隨着的來自社會各方的議論,也給他們帶來很大的心理壓力和困擾。

郭興昌說,當前,在對待大學生創業方面,人們傳統的觀念還沒有改變,不允許失敗,缺乏足夠的寬容。在這種不理解聲中,更多本可以成功創業的大學生,在巨大的壓力下其潛能被扼殺。因此,多給予創業的大學生寬容和鼓勵,幫助他們堅持再向前走一小步,或許他們就成功了。

 

在“大學生創業率低”、“大學生創業只有熱情,缺少行動”等報道被廣泛關注之後,各地紛紛出臺大學生創業優惠政策,有些地區還設立大學生創業基金、建立了大學生創業孵化基地。可是,“最終真正的創業者僅佔1.94%”的統計數據,還是讓很多人不解。那麼,大學畢業生自己如何看待創業難呢?

創業方向選擇難

劉小斌,2008年畢業,現與朋友合夥做棗類食品經銷。

“大四”時下半學期是劉小斌最迷茫的半年。他的同學告訴記者:“畢業半年之前,我問他怎麼打算的,他說‘想自己創業’。過了兩個月再問,他說‘要不考研吧。’後來再問,他說‘考研沒用,先找工作吧。’再過兩個月,他又說‘給別人打工沒什麼意思,我想出國’,後來我乾脆不問了。”

聽了同學的話,劉小斌嘿嘿地笑了,“一直有創業的想法,但是對社會完全不瞭解,對怎麼創業也是一概不知道,挺迷茫的。看到周圍的`同學忙着找工作、考研、出國,我也動過念頭,但最後還是想自己幹。”

在下定創業的決心後,劉小斌形容自己:“那段時間就是瘋狂地看電視、上網,找各種項目,看創業方面的節目,看人家怎麼賺錢。”幾個月過去了,劉小斌還是沒找到適合自己的創業方向。

對於“在學校裏有沒有接受過創業教育”的問題,劉小斌和同學表示,“根本沒聽說過!就是搞些就業講座什麼的。聽完那些成功人士的發財之道,自己該怎麼辦還是不知道。個人情況不同,有些根本就不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