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故事:道不拾遺

學識都 人氣:4.1K

【拼音】dào bù shí yí

成語故事:道不拾遺

成語故事

《韓非子·外儲說左上》:"國無盜賊,道不拾遺。"《戰國策·秦策一》:"期年之後,道不拾遺,民不妄取,兵革強大,諸侯畏懼。"

故事戰國時期衛國人商鞅因逃難到秦國,主張法制國家,受到秦孝王的重用,他先後制定一系列新法,廢除維護貴族特權的舊法,主張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執法嚴明,不徇私情。經過一段時間,秦國社會安定,夜不閉戶,道不拾遺,國力強盛。

成語故事

商鞅,原名公孫鞅,衛國人,戰國時期政治家。他在秦孝公時任秦國的宰相,因功勞顯赫而封賜商地十五邑,故稱商鞅。他制定了一系列新法,廢除了維護貴族特權的舊法。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商鞅變法"。

他堅決主張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管是什麼人,只要對國家有功,就應該予以獎勵。他鼓勵耕織,生產多的可免去徭役,他認爲,貴族世襲的制度應該廢除,應當按軍功的大小給予不同的爵位等級,執法應該嚴明,不講私情,以法爲準。商鞅的變法遭到了貴族勢力的反對,但在秦孝公的支持下,變法很快就推行開了。

一年以後,由於商鞅積極地推行變法,老百姓的.生產積極性提高了,軍隊紀律嚴明,民風也變得純樸起來,人們不隨意拿取,夜不閉戶,道不拾遺,秦國一天天強大了起來,別的諸侯都對秦國心存畏懼。

【典故】國無盜賊,道不拾遺。 《韓非子·外儲說左上》道不拾遺,民不妄取。 《戰國策·秦策一》

【釋義】遺:失物。路上沒有人把別人丟失的東西拾走。形容社會風氣好。

【用法】作謂語、定語、狀語;指好的社會風氣

【近義詞】路不拾遺

【反義詞】打家劫舍

【成語示列】人人稱讚道不拾遺,夜不閉戶的良好社會風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