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故事:老馬識途

學識都 人氣:1.33W

成語故事:老馬識途1

老馬識途故事,講的是春秋戰國時期,齊恆公率軍出征,卻在途中因大霧迷失方向,找不到出路,靠一匹老馬才能平安回國。從此,齊國上下對這匹識途老馬倍加寵愛,漸漸地,老馬迷失了自我。

成語故事:老馬識途

春秋戰國時期,齊恆公率軍出征,卻在途中因大霧迷失方向,找不到出路,靠一匹老馬才能平安回國。從此,齊國上下對這匹識途老馬倍加寵愛,漸漸地,老馬迷失了自我。它常這樣想,原來我有如此異能,我可是匹寶馬啊!老馬陷入了自我陶醉中。

過了一個月,齊恆公再次出征,爲了防止迷路,齊恆公又帶上了這匹老馬。老馬得意極了,把頭擡得高高的,連正眼也不瞧那些戰馬一眼。不出齊恆公所料,途中又遇大霧,只好就地紮營。因大霧久久不散,糧食也吃完了,齊恆公只好率人回城取糧,又把老馬牽了出來,讓它帶路。老馬心想:我有異能,肯定能帶大王回去。於是,老馬隨便選擇了一條路,揚蹄前行,不料走了幾個時辰,卻發現是條死路。齊恆公怒極之下,一刀殺了老馬。原來老馬太驕傲,沒有在沿途做下標記,因此迷了路。

老馬剛醒悟,已是含淚於九泉之下了。

成語故事:老馬識途2

【成語故事】春秋時期,齊桓公率兵攻打山戎,山戎首領密廬投奔孤竹。孤竹國君答裏呵聽從宰相兀律的建議,殺掉密廬假降齊軍,並把齊軍引向旱海沙漠。齊桓公採納管仲的建議,挑選幾匹漠北的老馬給齊軍帶路,走出沙漠,乘機攻佔孤竹,殺死答裏呵。

【拼音】lǎo mǎ shí tú

【典故】管仲、隰朋從於桓公伐孤竹,春往冬返,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馬而隨之。遂得道。

《韓非子·說林上》

【釋義】老馬認識路。比喻有經驗的人對事情比較熟悉。

【用法】作賓語、定語;指年紀大的人富有經驗

【近義詞】識途老馬、駕輕就熟、輕車熟路

【相反詞】不知所以、乳臭未乾

【押韻詞】如手如足、視有如無、應付自如、熔於一爐、烏合之卒、捶胸跌足、支支梧梧、矯世變俗、天賜之福、依樣畫葫蘆、......

【成語示列】老馬識途添病骨,窮猿投樹擇深枝。

清·黃仲則《立秋後二日》

【成語例句】

◎ 老馬識途的成語,在中國是盡人皆知的。

◎ 其實這個"日本名"不過是"老馬識途"成語的另一種用法,並不是我們要他改的那種。

成語故事:老馬識途3

公元前679年,齊桓公召集各諸侯國訂立盟約,十多個與會的中原諸侯國還宣了誓。主要內容如下:尊重周天子,扶助王室;抵禦外族,不准他們向中原進攻;幫助弱小的和有困難的諸侯國。由此,齊桓公坐上了春秋五霸的第一把交椅。

這第一個撞槍眼兒上的入侵外族叫山戎,當時的山戎勢力範圍遍及河北北部、遼寧西部和內蒙古自治區東南部,還在其土地上建立了孤竹、令支、無終等好幾個小國。山戎沒事就跑到中原搶點東西惹點事,還先後挑起了好幾次大規模戰爭,被欺負得最慘的就是燕國。

公元前663年,齊桓公正與管仲議事,燕國使者求見,說山戎又侵犯了燕國,希望齊國出兵支援。齊桓公決定親自統率軍隊援救燕國,相國管仲和大夫隰朋隨同前往。

齊軍一路順暢,滅掉了山戎中的令支小國。發現令支國君已逃往孤竹國,便向孤竹國進發。孤竹國君頓時慌了手腳,後採納元帥黃花的計謀,引誘齊軍到達孤竹國北邊一個叫旱海的地方。凡是進旱海的,就沒聽說有誰活着出來。

齊桓公果然中計,大軍在崇山峻嶺的一個山谷裏轉來轉去,最後迷了路,再也找不到歸路。管仲派出幾路兵馬去探路,可探來尋去,猶如進入迷宮一般。時間一長,軍隊的給養髮生困難。情況非常危急,再找不到出路,大軍就會困死在這裏。管仲思索了好久,忽然眼睛一亮,向齊桓公大聲說:“主公,有辦法了!臣聞老馬識途,當地的馬對這一帶地形肯定熟悉,咱們只要選幾匹老馬帶路,一定能帶引大軍走出山谷。”齊桓公同意試試看。管仲立即挑出幾匹老馬,解開繮繩,讓它們在大軍的最前面自由行走。這一招兒果然靈驗,老馬左轉右拐,帶着齊軍,不出兩個時辰,便出了谷口。

齊軍出了迷谷,順原道返回孤竹國都城。孤竹國君忽聽城外鼓號聲驚天動地。趕到城牆上一看,只見齊軍已到城下,將城圍得水泄不通。天亮了。齊桓公與管仲入城,桓公揮劍砍去,孤竹國君人頭落地。孤竹國就這麼消失了,然而,“老馬識途”的故事卻流傳至今。

老馬識途原文

“管仲、隰(xi 二聲)朋從於桓公伐孤竹,春往冬反,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馬而隨之。遂得道。”行山中無水,隰朋曰:“蟻冬居山之陽,夏居山之陰,蟻壤一寸而仞有水。”乃掘之,遂得水。以管仲之聖,而隰朋之智,至其所不知,不難師於老馬與蟻,今人不知以其愚心而師聖人之智,不亦過乎?

老馬識途註釋

1.管仲、隰朋:兩人都是齊桓公的大臣

2.伐:討伐

3.孤竹:指孤竹國,相傳爲神農氏的後裔,春秋時的古國,在今河北盧水(指的是現在的灤河,此處的孤竹國在今河北省盧龍縣城南灤河與青龍河交匯處東側)

4.往:出征

5.反:通“返”,返回

6.迷惑:分辨不清方向,今指心神迷亂,辨不清是非

7.失道:迷失歸途。道:歸途

8.放:放開,指解脫羈絆讓馬自己隨便走

9.隨:跟隨,跟着。隨之,跟着它,跟着老馬,之字是代詞。

10.遂:終於

11.得:找到

12.行:走

13.居:住,處於

14.陽:山之南水之北

15.陰:山之北水之南

16.蟻壤一寸而仞有水:據說蟻封(蟻穴周圍防雨水的高出地面浮土)高一寸,其下八尺之處便有水。仞:古代八尺爲一仞

17.掘:挖

18.得:找到

19.以:憑藉

20.聖:精明通達

21.不難:不以.....爲難

22.師:學習,請教,向……學習。師於老馬:就是以老馬爲師,意動用法,學習,效仿

23.聖人:有智慧的人

24.過:過錯

25.乃:於是

老馬識途譯文

管仲、隰(xí)朋跟隨齊桓公去討伐孤竹國,春季出征,冬季返回,迷失了道路。管仲說:“可以利用老馬的才智。”於是放開老馬前行,大家跟隨在後,終於找到了路。

走到山裏沒有水喝,隰朋說:“螞蟻冬天住在山的南面,夏天住在山的北面。地上蟻峯有一寸高的話,地下八尺深的地方就會有水。”於是挖掘地,終於得到了水。

憑藉管仲的精明通達和隰朋的智慧,碰到他們所不知道的事,不惜向老馬和螞蟻學習;現在的人帶着愚蠢的心卻不知道學習有智慧的人的才智,這不也是很大的錯誤嗎?

成語故事:老馬識途4

老馬識途的成語故事

故事公元前663年,齊桓公應燕國的要求,出兵攻打入侵燕國的山戎,相國管仲和大夫隰朋隨同前往。齊軍是春天出征的,到凱旋而歸時已是冬天,草木變了樣。大軍在崇山峻嶺的一個山谷裏轉來轉去,最後迷了路,再也找不到歸路;雖然派出多批探子去探路,但仍然弄不清楚該從哪裏走出山谷。時間一長,軍隊的給養髮生困難。情況非常危急,再不找到出路,大軍就會困死在這裏。管仲思索了好久,有了一個設想:既然狗離家很遠也能尋回家去,那麼軍中的馬尤其是老馬,也會有認識路途的本領。於是他對齊桓公說:“大王,我認爲老馬有認路的本領,可以利用它在前面領路,帶引大軍出山谷。”齊桓公同意試試看。管仲立即挑出幾匹老馬,解開繮繩,讓它們在大軍的最前面自由行走。也真奇怪,這些老馬都毫不猶豫地朝一個方向行進。大軍就緊跟着它們東走西走、最後終於走出山谷,找到了回齊國的大路。

老馬識途的寓意

故事中的老馬雖然年歲已高,但它仍能找到出路,這說明了老馬有着豐富的經驗。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不要輕看年歲已高的人,他們的豐富的人生閱歷是年輕人難以超越的。同時,通過故事中的人物管仲的表現,我們可以學到要多和日常生活接觸。在你眼中或許認爲”經驗〃它是很渺小、不起眼,但是以後的日了還長得很 呢!像管仲和隰朋都能注意平常生活中的一事一物,才能解決迷路和缺水的問題啊!假設管仲和隰朋沒有日常生活的經驗,那麼齊恆公以及大軍不是要坐困他方呢!

老馬識途基本信息

釋義:途:路,道路。老馬認識曾經走過的道路。比喻年

出處:《韓非子·說林上》

近義詞:老驥伏櫪、老當益壯、 識途老馬、駕輕就熟、輕車熟路

反義詞 :老氣橫秋、老態龍鍾、不知所以、初出茅廬、乳臭未乾

成語用法:作主語、謂語;含褒義

語法結構:主謂式

感情色彩:褒義詞

燈謎:老馬識途(打一行政法名詞)

謎底:記過

老馬識途造句

1. 工作中老馬識途之人的指導必不可少。

2. 教授老馬識途的經驗,正是帶領我們探索學術奧祕的最佳指引。

3. 老馬識途添病骨,窮猿投樹擇深枝。

4. 原盼他老馬識途,沒想到竟然和我們一樣初遊此地,這下可要冒險了。

5. 團中就你老馬識途,這次旅遊理當由你作導遊。

6. 識認古文字,他老馬識途,我則沒啥經驗。

7. 父母們對我的煩惱非常瞭解,真是老馬識途。

8. 他雖然年高,但老馬識途,還是可以做個顧問的。

9. 有老馬識途的老王領隊,我們不會迷路。

10. 投資股票,你是老馬識途了,請給我一點指導吧!

11. 不一定越老越沒用,老馬識途不是個反例嗎?

12. 我憂愁什麼,老馬識途,有你這位前輩跟着呢,我還怕啥?

13. 進入森林後,他老馬識途般地帶着我們穿梭在羊腸小徑之中。

14. 放心吧!小王老馬識途,不會迷路。

15. 張先生老馬識途,跟著他走一定不會迷路。

16. 他是老馬識途,在這方面有豐富的經驗,必然能夠勝任這個工作.

17. 這座捷運站出口那麼多,要不是老馬識途,必然迷路。

18. 劉老師的下棋經驗豐富,老馬識途,有他在旁邊指點,保你這一局會贏。

19. 他對臺灣各大山脈可算是老馬識途,如有要登山,可向他請益幫忙。

20. 這項工作還是交給老張吧,他有豐富的經驗,老馬識途,一定會完成得很好。

成語故事:老馬識途5

成語老馬識途出處:關於這個成語故事,《韓非子》和《管子》都有記載,不過稍有出人。

老馬識途關於這個成語故事,《韓非子》和《管子》都有記載,不過稍有出人。

春秋時,齊國的國相管仲,跟隨齊桓公攻打孤竹國。原來因爲山戎國侵犯燕國,齊桓公出兵援助燕國,打敗了山戎,而山戎王逃往孤竹去了,於是齊國繼續進兵,去汀孤竹3

據《韓非子·說林》上篇說:齊國軍隊去時是春天,回來時卻已是冬天,沿途景物,大不相同,因而迷失了道路,不知該怎麼走,大家很着急。管仲說:“不要緊,老馬可以作我們的嚮導,它們有經驗,認得路。”於是挑選幾匹老馬,放它們走在前頭,隊伍跟着走。結果,果然找到歸路,平安地回來了。

《管子》也有這段記載,不過它說迷失道路的原因,是由於中了敵方的奸計:孤竹國國王答裏呵故意叫黃花元帥向齊桓公假投降,把齊軍誘進了迷谷瀚海,那裏一片沙漠,荒無人煙,風又大,天又冷,而且又是黑夜裏,因此迷了路。捱到天亮,才由管仲想出了利用老馬作嚮導的辦法,把軍隊帶出了迷谷。後來,人們便用“老馬識途”比喻有經驗的老人能帶領年輕的新人工作。

成語故事:老馬識途6

老馬識途的成語故事說的是齊桓公出兵攻打入侵燕國的山戎,相國管仲和大夫隰朋隨同前往。大軍凱旋,但在崇山峻嶺的一個山谷迷了路。管仲挑出幾匹老馬,解開繮繩,讓它們在大軍的最前面自由行走。大軍就緊跟着老馬走,最後終於走出山谷,找到了回齊國的大路。

1 老馬識途的成語故事

故事公元前663年,齊桓公應燕國的要求,出兵攻打入侵燕國的山戎,相國管仲和大夫隰朋隨同前往。齊軍是春天出征的,到凱旋而歸時已是冬天,草木變了樣。大軍在崇山峻嶺的一個山谷裏轉來轉去,最後迷了路,再也找不到歸路;雖然派出多批探子去探路,但仍然弄不清楚該從哪裏走出山谷。時間一長,部隊的給養髮生困難。情況非常危急,再不找到出路,大軍就會困死在這裏。管仲思索了好久,有了一個設想:既然狗離家很遠也能尋回家去,那麼軍中的馬尤其是老馬,也會有認識路途的本領。於是他對齊桓公說:“大王,我認爲老馬有認路的本領,可以利用它在前面領路,帶引大軍出山谷。”齊桓公同意試試看。管仲立即挑出幾匹老馬,解開繮繩,讓它們在大軍的最前面自由行走。也真奇怪,這些老馬都毫不猶豫地朝一個方向行進。大軍就緊跟着它們東走西走、最後終於走出山谷,找到了回齊國的大路。

2 老馬識途的寓意

故事中的老馬雖然年歲已高,但它仍能找到出路,這說明了老馬有着豐富的經驗。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不要輕看年歲已高的人,他們的豐富的人生閱歷是年輕人難以超越的。同時,通過故事中的人物管仲的表現,我們可以學到要多和日常生活接觸。在你眼中或許認爲“經驗”它是很渺小、不起眼,但是以後的日了還長得很呢!像管仲和隰朋都能注意平常生活中的一事一物,才能解決迷路和缺水的問題啊!假設管仲和隰朋沒有日常生活的經驗,那麼齊恆公以及大軍不是要坐困他方呢!

3 老馬識途材料

【發音】lǎo mǎ shí tú

【出處】成語出自《韓非子·說林上》:齊桓公應燕國的要求,出兵攻打入侵燕國的山戎,迷路了,放出老馬,部隊跟隨老馬找到了出路。

【解釋】桓公、管仲等回來時迷失了方向,於是放馬領路,終於找到了歸路。後遂以“老馬識途、老馬知道、馬老知道、老馬知路、馬識路、老識塗”等比喻富有經驗,能爲先導;用“識途(塗)馬、識途驥”等比喻富於經驗、知是識非的人。有經驗的人對情況熟悉,可以指引他人。

【近義詞】識途老馬、輕車熟路、駕輕就熟

【反義詞】老氣橫秋、老態龍鍾、不知所以、初出茅廬、乳臭未乾

【用法】作主語、謂語;含褒義

【成語舉例】老年人老馬識途,經驗豐富,我們應該尊敬他們,虛心向他們請教。

成語故事:老馬識途7

雖然中原各國逐漸承認了齊國的盟主地位,但居住在邊遠地區的`某些少數民族部落卻不理會這一套。有一天,齊桓公正與管仲議事,有人來報告說北方的一個叫做山戎(róng)的少數民族又侵犯了燕國,劫奪糧食、牲畜和財物,燕國派人來求救了。齊桓公徵求管仲的意見,管仲說:“山戎經常騷擾中原,是中原安定的憂患,一定要征服。”齊桓公聽了管仲的話,親率大軍援救燕國。

齊侯大軍到了燕園,才知山戎早就帶着搶到的人口和財物跑了。管仲說:“山戎雖然跑了,但以後還會來騷擾。我們不如一追到底,徹底打垮他們,實現北方的長治久安。”齊桓公聽了管仲的意見,向北追擊山戎。燕國的君主燕莊公又對齊桓公說:“附近有個無終國(今河北省玉田縣),與我們素有往來,他們也和山戎有仇,可否請他們給我們帶路,一同攻打山戎?”齊桓公立刻派人帶着禮物去無終國求助。無終國也派了一支軍隊前來參加戰鬥。

山戎的首領叫密盧兒,他聽說齊、燕、無終三國聯合討伐,知道打不過,就帶着一些親信和金銀財寶向北方逃跑了。來不及跑的山戎百姓和士兵都投降了。齊桓公爲了使山戎真正心服,傳令不許傷害山戎降兵和百姓。山戎受到寬待,感激齊桓公。齊桓公問他們:“你們的首領跑到哪裏去了?”他們說:“一定是去孤竹國借兵去了。”齊桓公決定跟蹤追擊,捉拿密盧,征伐孤竹國,徹底消除北方動亂的隱患。

再說密盧逃到孤竹國,向國君答裏呵求援。答裏呵派大將黃花率兵跟密盧前去迎戰齊軍,不料,黃花一出陣就被齊軍打得大敗。黃花逃回去對答裏呵說:“齊侯率軍前來,不過是要捉拿密盧,與我國毫無關係。我看不如殺了密盧,與齊侯講和,方能保全我們自己”。另一位大臣則獻計說:“北方有個地方叫‘旱海’,又稱‘迷谷’,那裏茫茫沙漠無邊,路途難辨。如果能把齊軍引入‘迷谷’,不用一兵一卒,就能使齊侯人馬全軍覆沒。”

黃花聽到這裏動了心眼。於是去殺了密盧,割下了首級,直到齊侯軍中,獻上密盧首級,並稱答裏呵已經率軍逃跑,自己願歸順齊侯,爲齊軍引路,追擊答裏呵。齊侯見黃花獻上密盧首級,便信以爲真,率領大隊人馬跟着黃花向北追擊。黃花在前面帶路,齊侯人馬隨後緊跟。進了沙漠,才拐了幾個彎就找不到路了。茫茫無垠(yín)的黃沙,好似靜靜的大海,既分不清東西南北,也辨不出前後左右。齊桓公想找黃花來問一問究竟是怎麼回事,但哪裏還有他的影子?這才知道中了黃花的奸計。這時太陽已經下山,夜幕籠罩着大地,四周漆黑一片,西北風一個勁地刮,凍得士兵直髮抖。好不容易等到天亮,才發現人馬已零散不全。齊桓公命令趕快尋找出去的道路,但大隊人馬

轉來轉去,怎麼也走不出這個迷谷。這時,管仲猛然想起老馬大多認識歸途,便對齊桓公說:“老馬識途,無終國的馬很多是從山戎弄來的,不如挑選幾匹無終國的老馬,讓它們在前邊走,興許可以找到出去的路。”齊桓公雖然將信將疑,但又沒有別的辦法,就同意試一試。於是管仲挑了幾匹老馬,讓它們在前邊走,大隊人馬跟在後頭。幾匹老馬不慌不忙地走着,果然走出了迷谷,回到了原來的路上。大家死裏逃生,都佩服管仲足智多謀。從此,“老馬識途”也成爲一句廣爲流傳的成語在山中行軍,沒有水喝,隰朋說:“螞蟻冬天住在山的南面,夏天住在山的北面,螞蟻的土壤有一寸深一仞之處就有水。”就發掘蟻穴,找到了水源。

憑藉管仲和隰朋的聖明,遇到他們所不瞭解的事,也不把向老馬和螞蟻求教學習看作是羞恥的事,現在的人卻不承認自己愚蠢、不知道學習和吸收聖人的智慧,這太過分了。

關於出處

《韓非子·說林上》:“管仲、隰朋從於桓公伐孤竹,春往冬反,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馬而隨之,遂得道。”

【感情色彩】褒義詞

【近義詞】老驥伏櫪、老當益壯、 老馬、駕輕就熟、輕車熟路

【反義詞 】老氣橫秋、老態龍鍾、不知所以、乳臭未乾

【成語用法】作主語、謂語;含褒義

【語法結構】主謂式

【成語出處】《韓非子·說林上》

【燈 謎】識途老馬(打行政法名詞一) 謎底:記過。

成語故事:老馬識途8

【出處】

《韓非子·說林》。

在春秋時期,齊桓公不計前嫌,任管仲爲相。管仲爲齊桓公的寬闊胸懷所感動,盡心盡力幫助齊桓公,很快齊國就強大起來,經過一番努力,齊桓公在諸侯各國中取得了盟主的地位。一次,齊桓公帶兵攻打山戎國,征服孤竹國大獲全勝。當他帶着大軍高興地回國時,沒想到的事情發生了。齊軍走着走着竟迷失了道路。因爲出征時正是春暖花開的季節,而如今已是北風呼嘯的寒冬。來時還有茂密的樹林,現在卻盡是枯枝敗葉;來時那遍地的鮮花,現在全是茫茫的白雪。來時道路上的任何痕跡一點也找不到了。齊軍找不準回去的方向,被困在山裏,處境十分困難。此時,大臣管仲想出了一個辦法,他讓士兵選出幾十匹從齊國出征時帶來的老馬,集中在一起,讓騎手們不去駕馭它們。讓馬匹在前邊帶路,大軍緊緊地跟在這些馬匹的後面。終於奇蹟出現了,這羣老馬爲齊軍找到了方向,把他們帶回了齊國。

釋義

現在一般用於比喻有經驗的人熟悉情況,瞭解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