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之毫釐,差之千里的成語故事

學識都 人氣:2.22W

【成語】: 失之毫釐,差以千里

失之毫釐,差之千里的成語故事

【拼音】: shī zhī háo lí,chà yǐ qiān lǐ

【解釋】: 指細微的失誤,可導致巨大的差錯。

【出處】: 《陳書·虞荔傳》:“夫安危之兆,禍福之機,匪獨天時,亦由人事。失之毫釐,差以千里。是以明智之士,據重位而不傾,執大節而不失,豈惑於浮辭哉?”

【舉例造句】: 失之毫釐,差以千里。目的一失,以後之種種遂不可設想矣。 ★《辛亥革命前十年間時論選集·無政府說》

【近義詞】: 失之毫釐,差之千里

 【典故】

趙充國是西漢時期的上人,被漢宣帝任命爲後將軍。有一次,他奉宣帝之命去西北地區平定叛亂。到了那裏,他根據實際情況,決定採取招安的方法平叛。事實證明,他的做法是對的。可是沒過多久,宣帝下達了限時全面攻打叛軍的`命令。趙充國很矛盾,不知怎麼辦纔好。他的兒子勸他要遵從皇帝的旨意,以免引來殺身之禍。以前,趙充國曾向宣帝建議讓酒泉太守辛武賢去駐守西北邊境,但宣帝卻採納了丞相的建議,改派不懂軍事的光祿大夫義渠安國前去,結果被匈奴打得大敗。後來,趙充國又向皇帝建議趁谷糧的價錢便宜,收購三百萬石儲存起來,以充實軍需。而皇帝只下令收購四十萬石,後又被義渠安國浪費了許多。正是由於做錯了這兩件事,才導致叛亂的發生。趙充國想到這些,說:“真是‘一絲一毫的差錯會得出相差千里的不同結果!’啊!如今戰事未停,危機四伏,我一定要用正確的主張扭轉這個局面。”於是他便將撤兵屯田的主張上奏朝廷。宣帝最終接受了他的建議,改用招撫政策,平定了叛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