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成語典故作文集錦10篇

學識都 人氣:3.22W

在平日的學習、工作和生活裏,大家一定都接觸過作文吧,作文是一種言語活動,具有高度的綜合性和創造性。一篇什麼樣的作文才能稱之爲優秀作文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成語典故作文10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精選成語典故作文集錦10篇

成語典故作文 篇1

百發百中

【成語】:百發百中

【拼音】:bǎifābǎizhòng

【解釋】:形容射箭或打槍準確,每次都命中目標。也比喻做事有充分把握。

成語故事】:

這故事記載在“史記”這本書中。戰國時代,楚國有一個對射箭很精明的人,叫做養由基。

養由基小就精通射箭,能夠在一百步遠的距離,命中那些只有三、四公分寬度的柳葉,同時,只要旁人指明想射中哪一片柳葉,他都能夠很快的把箭射出,而且沒有射不中的。因此,人人都誇讚他的箭法,有的人說“百步穿楊”,也有的人說“百發百中”,都是用來形容他射箭的絕技。它的意思是在稱讚別人做事要有絕對的把握,有時分析事情,對將來的發展也一如所料。

雖然現代的人們,已經很少人再對射箭會發生興趣,但是“百發百中”這句成語,可以用在不只是箭術一件事情上,很多事情都可以引用。

例如,喜歡玩箭的人,他的射擊技術很高明,他拔出箭,並不需要花時間瞄準,就可以在射程的距離內準確的命中目標,這樣,我們就可以說這個人的射擊術“百發百中”。

又譬如說某人對事物的發展,因爲觀察很仔細,並且瞭解它的規律,推斷很正確,我們這個時候,也可以說他是“百發百中”。

成語典故作文 篇2

食不甘味

戰國後期,有齊、秦、楚、燕、韓、魏七國,其中七雄之一的秦國是最爲強大,它經常侵犯其他國家有一年,秦惠文王派使者去見楚威王,要挾說:“ 如果楚國不服從秦國,秦國就要出兵伐楚。楚威王聞聽大怒,下令把秦國使者驅逐出境。但楚威王又因實力不足而焦慮不安,如果強秦發兵入侵該如何辦呢?恰在這時說客蘇秦(曾任趙國相國、武安侯)前來拜他勸楚威王與趙、魏等國聯合起來抗秦。楚威王一聽,十分高興,說:“非常感謝你的妙計,我正爲這件事‘臥不安席,食不甘味’呢,現在就按你的計策去做。”

【釋讀】甘味:感到味道好。吃東西都覺得沒有味道。形容心裏有事或身體不好,吃東西也不香。

【出處】《戰國策·齊策五》:“秦王恐之,寢不安席,食不甘味。”

成語典故作文 篇3

江郎才盡

《南史》中除了記載以上故事外,還記載了一個類似的“索錦”的故事,發生在張協與江淹之間。

南朝的江淹,字文通,他年輕的時候,就成爲一個鼎鼎有名的文學家,他的詩和文章在當時獲得極高的評價。 可是,當他年紀漸漸大了以後,他的文章不但沒有以前寫得好了,而且退步不少。他的詩寫出來平淡無奇;而且提筆吟握好久,依舊寫不出一個字來,偶爾靈感來了;詩寫出來了,但文句枯澀,內容 平淡得一無可取。於是就有人傳說,有一次江淹乘船停在禪靈寺的河邊,夢見一 個自稱叫張景陽的人;向他討還一匹綢緞,他就從懷中拘出幾尺綢緞還他。因此,他的文章以後便不精彩了。又有人傳說;有一次江淹在冶亭中睡午覺;夢見一個自稱郭璞 的人,走到他的身邊,向他索筆,對他說:“文通兄,我有一支筆在你那兒已經很久了,現在應該可以還給我了吧!” 江淹聽了,就順手從懷裏取出一支五色筆來還他。據說從此以後,江淹就文思枯竭,再也寫不出什麼好的文章了。

其實並不是江淹的才華已經用完了,而是他當官以後,一方面由於政務繁忙,另一方面也由於仕途得意,無需自己動筆,勞心費力,就不再動筆了。久而久之,文章自然會逐漸遜色,缺乏才氣。(節選自《應用寫作》1995年第8期《但願“江郎”纔不盡》)

【出處】 鍾嶸《詩品》:初,淹罷宣城郡,遂宿冶亭。夢一美丈夫,自稱郭璞。謂淹曰:‘我有筆在卿處多年矣,可以見還。’淹探懷中,得五色筆授之。而後爲詩,不復成語,故世傳江淹才盡。《南史·江淹傳》:“淹乃探懷中得五色筆一以授之。爾後爲詩絕無美句,時人謂之才盡。”

【釋讀】原指江淹少有文名,晚年詩文無佳句。比喻文思漸衰竭,本領漸盡。

成語典故作文 篇4

城狐社鼠

“城狐社鼠”這則成語的意思是比喻倚仗別人的權勢,爲非作歹的壞人。

這個成語來源於《晉書。謝輥傳》,對曰:“隗誠始禍,然城狐社鼠也。”

晉朝時候,朝廷上有個左將軍叫王敦,他的長史官是謝輥,他倆常在一塊議論朝廷上的事情。有一天,王敦對謝輥說:“劉隗這個人,奸邪作惡,危害國家,我想把這個惡人從君王身邊除掉,以此來報效朝廷。你看行嗎?”

謝鯤想了一想,搖着頭說:“使不得呀,劉隗的確是個壞人,但也是城狐社鼠啊!要挖掘狐狸,恐怕把城牆弄壞;要用火薰死老鼠,或用水灌死老鼠,又怕毀壞了神社廟宇。如今這個劉隗就好比那城上的狐狸、社廟裏的老鼠。他是君王左右的近臣,勢力相當大,又有君王作靠山,恐怕不容易除掉他。”

王敦聽了謝輥的話,雖然心裏不高興,也只好罷休。

成語典故作文 篇5

安然無恙

公元前266年,趙惠文王去世,太子丹接位爲趙孝成王。由於趙孝成王還年輕,國家大事由他的母親趙威後處理,趙威後是一個很能幹的婦女。

有一次,齊王派使者帶着信到趙國問候趙威後。趙威後還沒有拆信就問使者:“齊國的收成不壞吧?老百姓平安嗎?齊王身體健康嗎?”齊國使者聽了很不高興地說:“我受齊王派遣來問候您,現在你不先問齊王,卻先問收成和百姓,難道可以把低賤的放在前面,把尊貴的放在後面嗎?“趙威後笑着說:“不是,如果沒有收成,怎麼會有百姓?如果沒有百姓,怎麼會有君主?難道問候時可以捨棄根本而只問枝節嗎?”

齊國使者聽了,一時說不出話來。

趙威後和使者的對話的原文是:

齊王使使者問趙威後,書未發,威後問使者曰:“歲亦無恙耶?民亦無恙耶?”使者不悅,曰:“臣奉使使威後,今不問王而先問歲與民,豈先賤而後尊貴者乎?”威後曰:“不然。苟無歲,何以有民?苟無民,何以有君?故有捨本而問末者耶?”

這也就是後來演化出的“安然無恙”這個成語。

成語典故作文 篇6

養虎爲患

遠古的`時候,地廣人稀。那時的人們除了種地之外,靠山近水的大都以漁、獵爲生。每當北風吹來,大雪飄飄之際,人們便進山打獵。這次進山他們收穫不小,竟用陷阱連着捕獲了一雄一雌兩隻猛虎。大家將兩隻猛虎綁住,一個獵人便循着猛虎的蹤跡,在深山的洞穴裏找到了一隻小虎崽。這隻小虎崽還剛剛睜開雙眼,連奶還沒有斷,他睜着雙眼看着獵人,一點也不害怕。獵人看到小虎崽毛絨絨、胖乎乎。憨態可掬,分外喜愛。獵人一時高興便將小虎意抱回了家中。獵人的妻子和小孩看到獵人帶回一隻小虎崽,覺非覺好玩,小孩子去撫摸小虎崽,小虎崽更不怕他,就與他玩耍開了。

小虎崽在獵人家人的飼養下,隨着時間的推移,慢慢長大,變成了一隻大老虎。但它並不傷人,吃飽了便在村裏村外閒逛,逛累了就找個樹蔭趴下睡一覺,這樣,人虎處得十分融洽,虎見人不避,人見虎也不躲,都習以爲常。春風吹拂,冰消雪化,河水解凍了,人們收起獵具,開始下河捕魚了。

獵人沿河捕魚,十幾天後纔回家,可到家一看,不禁大吃一驚,他發現家中飼養的那隻老虎嘴角上殘留着血潰,自己的妻子和孩子卻都不見了。獵人感到一種不祥正向他逼近,他被一種巨大的恐懼籠罩了。還沒等他回過神來,那隻老虎猛地向他撲去,只幾口便將他咬死了。

【釋讀】比喻縱容敵人,留下後患,自己反手其害。

【出處】《史記·項羽本紀》

成語典故作文 篇7

出人頭地

蘇軾小時候,天資聰穎,由於書讀得多,字也認得多,再加上文章寫得好,因而受到人們的稱讚。在一片讚揚聲中,蘇軾不免有些飄飄然。

有一天,便在自己書房門上手書一聯,以顯示自己的才華,聯文是:讀盡人間書,識遍天下字。對聯貼出之後,有一位老者專程來到蘇家,向蘇軾“求教”,請蘇軾認一認他帶來的書,書上全是寫着周朝時史籀創制的字。蘇軾開始滿不在乎,非常得意,可是接過書一看,書上的字一個也不認識,這對驕傲自滿的蘇軾是當頭一棒,他頓時面紅耳赤,只好向老者道歉。老者也沒說什麼,便含笑而去。蘇軾這時才感到自己太驕傲了,於是將書房門前對聯的上下聯前各添了兩個字,使思想境界爲之昇華,一幅具有遠大抱負的對聯展現在人們的眼前:“立志讀盡天下書,發憤識遍天下字。”

此後,蘇軾發奮讀書。二十歲的時候,已學得博古通今,便和弟弟蘇轍一起參加了京城的考試。當年的主考官是翰林學士歐陽修。歐陽修對當時文壇崇尚詭怪奇澀的文風很是反感,一律不加錄取。當他看到一篇《刑賞忠厚論》時,十分高興,便準備取爲第一。由於試卷是密封的,歐陽修並不知道那文章是誰寫的。他想了想,覺得能寫出這樣的文章的人,除了他的弟子曾鞏之外,可能不會有別人了。爲了避嫌,歐陽修就把蘇軾的卷子判爲第二。等到發榜公佈的時候,歐陽修才知道寫那篇好文章的人不是曾鞏,而是個叫蘇軾的年輕人,心裏便有些過意不去。

成語典故作文 篇8

莊周夢蝶

戰國時哲學家莊周主張是非齊一,物我兩忘。《莊子》中有一寓言申喻此理:莊周夢見自己化作一隻蝴蝶,翩翩飛舞,怡然自樂。夢醒以後,自身依然是莊周。因此說,不知是莊周化爲蝴蝶呢,還是蝴蝶化爲莊周。

後世遂以“莊周夢蝶”比喻人生如夢幻,難以究詰。

唐李商隱名作《錦瑟》雲:“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託杜鵑。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詩中額聯即用此典。

成語典故作文 篇9

小心翼翼

宋朝時有個很有學問的人,名叫賈黃中,他五歲起跟父親讀書。

由於父親的嚴格要求,賈黃中十五歲就考中進士,當了校書郎。 賈黃中爲官清廉正直。他在任宣州大守時,有一年鬧災荒,百姓餓死不少。賈黃中就用自家的米做飯,救活了幾千人。他在金陵任職的時候,發現府庫內藏有幾十匣金銀寶貝,價值連城,馬上清理上報朝廷。宋太宗十分高興,誇獎他說,若不是他廉潔奉公,這些前朝的寶貝一定會丟失;還召見賈黃中的母親,讚揚她教子有功,可以比作孟子的母親。

但是,賈黃中辦事過分認真、慎重,遇到大事往往不能當機立斷。後來他被派往外地任職,在向太宗辭行時,太宗告誡他說:“做事恭謙,小心謹慎,不論是做君的還是做臣的都應該這樣,但是大過分了,就失去了大臣的身份。”

賈黃中死時,家中很窮,皇帝特地賜錢三十萬,又給他老母親白銀三百兩,以表彰他爲官廉潔無私,他母親教子有方。

【釋讀】翼翼:比喻 恭敬慎重的樣子。形容謹慎小心,絲毫不敢疏忽的樣子。

【出處】《詩經·大雅·大明》:“維此文王,小心翼翼。昭事上帝,聿懷多福。”

成語典故作文 篇10

推心置腹

漢平帝的大司馬王莽篡奪漢朝政權以後,各地爆發了農民起義,其中聲勢最大的是赤眉軍和綠林軍。公元23年,農民軍在昆陽(今河南葉縣)與王莽的42萬大軍展開決戰,其中一個叫劉秀的將領十分活躍。在這一戰役中,王莽被打得慘敗,幾乎全軍覆沒。不久,農民軍就攻進了京城,殺死了王莽。皇族劉玄被尊爲天子,劉秀因立了大功,被封爲蕭王。

劉秀是一個很有城府的人,並不甘心讓劉玄做皇帝。劉秀在黃河以北一邊與反對劉玄的零散農民軍作戰,一邊擴充自己的勢力。公元24年,劉秀在魏州和蒲陽大敗赤眉軍,收編了投降的部隊,封降軍的主帥爲列侯,其他帶兵的軍官也都任命了官職。

可是這些投降的官兵很不放心,擔心將來被劉秀消滅。劉秀看出他們的心病,便採取了一項出人意料的措施:下令每位降將仍舊回舊部,統率原來所屬的兵馬;他自己則只帶很少的隨從,到各投降部隊去巡視,並不對他們加以戒備,以表示對他們的絕對放心。這些投降的官兵見劉秀把他們當作自己人,立刻解除了心中的疑慮,互相議論說:“蕭王把自己的心都掏出來了,放在別人的腹中,我們還有什麼可擔心的?難道還不該爲他赴湯蹈火嗎?”所以,官兵對劉秀十分服從。《後漢書·光武帝本紀》裏的原話是:“蕭王推赤心置人腹中,安得不報死乎!”

後人根據這段歷史,將“推赤心置人腹中”句概括爲“推心置腹”的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