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牛有關的成語

學識都 人氣:2.69W

牛在我國文化中是勤奮誠懇的形象,下面本站小編爲大家整理了一些關於牛的成語,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與牛有關的成語

一:牛溲馬渤:見“牛溲馬勃”。

二:吹牛拍馬:吹噓奉承。

三:犀照牛渚:《晉書?溫嶠傳》:“?溫嶠?至牛渚磯,水深不可測,世雲其下多怪物,嶠遂燬犀角而照之。須臾,見水族覆火,奇形異狀,或乘馬車着赤衣者。嶠其夜夢人謂己曰:‘與君幽明道別,何意相照也?’意甚惡之。嶠先有齒疾,至是拔之,因中風,至鎮未旬而卒。”後多用“犀照牛渚”喻

四:搏牛之虻:原意是說主要目標應像擊殺牛背上的虻蟲一樣去滅掉秦國,而不是像消除蟣蝨那樣去與別人打敗。之後比喻其志在大而不在小。

五:椎牛發冢:亦作“椎牛發?冢”。殺牛盜墓。謂爲盜無所不爲,窮兇極惡。

六:馬面牛頭:比喻各種各樣兇惡的人

七:牛鼎烹雞:用煮一頭牛的大鍋煮一隻雞。比喻大材小用。

八:牛蹄之涔:涔:雨水。牛蹄印中的積水。形容水量極少。也比喻處在不能有所作爲的境地。

九:馬浡牛溲:見“馬勃牛溲”。

十:汗牛充棟:棟:棟宇,屋子。書運輸時牛累得出汗,存放時可堆至屋頂。形容藏書十分多。

十一:馬牛襟裾:襟裾:泛指人的衣服。馬牛穿着人衣。比喻人不懂得禮節。也比喻衣冠禽獸。

十二:初生牛犢不怕虎:比喻青年人思想上很少顧慮,敢作敢爲。

十三:牛角之歌:春秋時,甯戚很窮,想見齊桓公而出仕,一天,乘桓公出城迎客的機會,在車下喂牛,“扣牛角疾歌”。桓公聞而贊其爲“十分人”,命後車載之,拜爲上卿。見《呂氏春秋?舉難》《晏子春秋?問下二》。漢劉向《說苑?尊賢》亦載此事。後以“牛角之歌”“牛下歌”爲窮士自求用

十四:牛驥同槽:見“牛驥同?”。

十五:版築飯牛:版築,造土牆;飯牛,喂牛。後以之爲賢臣出身微賤之典。

十六:氣衝牛斗:氣:氣勢;牛鬥:即牽牛星和北斗星,指天空。形容怒氣沖天或氣勢很盛。

十七:散馬休牛:《書?武成》:“歸馬於華山之陽,放牛於桃林之野,示天下弗服”。蔡沈集傳引《樂記》:“武王勝商,渡河而西,馬散之華山之陽而弗復乘,牛放之桃林之野而弗復服”。後稱不興戰事爲“散馬休牛”。

十八:牛頭馬面:迷信傳說中的兩個鬼卒,一個頭象牛,一個頭象馬。比喻各種醜惡的人。

十九:老牛舐犢:老牛舔小牛。比喻父母疼愛子女。

二十:九牛拉不轉:形容態度十分堅決。

二十一:椎牛歃血:古時聚衆盟誓,殺牛取其血含於口中或以血塗嘴脣,表示誠意。

二十二:牛頭不對馬面:比喻答非所問或對不上號。

二十三:呼牛呼馬:呼:稱呼。稱我牛也好,稱我馬也好。比喻別人罵也好,稱讚也好,決不計較。

二十四:牛鬼蛇神:牛頭的鬼,蛇身的神。原形容虛幻怪誕。後比喻社會上形形色色的壞人。

二十五:童牛角馬:童牛:沒有角的牛;角馬:長角的馬。比喻不倫不類的東西。也比喻違反常理,不可能存在的事物。

二十六:賣劍買牛:原指放下武器,從事耕種。後比喻改業務農或壞人改惡從善。

二十七:一牛鳴:指牛鳴聲可及之地。比喻距離較近。同“一牛吼地”。

二十八:牀下牛鬥:聽到牀下螞蟻動,誤以爲牛在相鬥。形容體衰耳聰,極度過敏。

二十九:九牛一毛:九條牛身上的.一根毛。比喻極大數量中極微小的數量,微不足道。

三十:服牛乘馬:役使牛馬駕車

三十一:寧爲雞口,不爲牛後:牛後:牛的肛門。寧願做小而潔的雞嘴,而不願做大而臭的牛肛門。比喻寧在局面小的地方自主,不願在局面大的地方聽人支配。

三十二:爭貓丟牛:比喻貪小失大。

三十三:牽牛下井:比喻事情棘手,很難辦到。

三十四:牛衣病臥:形容貧病交迫。

三十五:風馬牛不相及:風:走失;及:到。本指齊楚相去很遠,即使馬牛走失,也不會跑到對方境內。比喻事物彼此毫不相干。

三十六:一牛吼地:謂牛鳴聲可及之地。喻距離較近。

三十七:牛黃狗寶:牛黃,牛膽囊中的結石;狗寶,狗臟器中的凝結物。兩者都是內臟病變的產物,因以喻壞透了的心腸。

三十八:多如牛毛:象牛身上的的毛那樣多。形容極多。

三十九:歸馬放牛:把作戰用的牛馬牧放。比喻戰爭結束,不再用兵。

四十:隔山買老牛:比喻人辦事冒失,沒有弄清狀況,就輕易決定。

四十一:老牛破車:老牛拉破車。比喻做事慢吞吞,一點不利落。也比喻才能低。

四十二:槌牛釃酒:殺牛濾酒。謂備餚酒以燕享。

四十三:司馬牛之嘆:比喻對孑然一身孤立無援的感嘆。

四十四:問牛知馬:比喻從旁推究,弄清楚事情真相。

四十五:目無全牛:比喻技藝熟練到了得心應手的境界

四十六:裾馬襟牛:像馬牛穿上人的衣服。比喻沒有頭腦和無知。亦作“襟裾馬牛”。

四十七:殺雞焉用牛刀:殺只雞何必用宰牛的刀。比喻辦小事情用不着花大氣力。

四十八:壯氣吞牛:形容氣勢雄壯遠大。

四十九:九牛二虎之力:比喻很大的力氣。常用於很費力才做成一件事的場合。

五十:牛蹄中魚:牛蹄:是指牛蹄印裏的積水。牛蹄印坑裏的魚。比喻死期迫近。

TAGS: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