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幸福心理學論文

學識都 人氣:2.45W

在平時的學習、工作中,大家都跟論文打過交道吧,論文是對某些學術問題進行研究的手段。相信寫論文是一個讓許多人都頭痛的問題,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大學生幸福心理學論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大學生幸福心理學論文

大學生幸福心理學論文 篇1

一、積極心理學對我國大學生心理訓練的啓示

(一)系統的訓練內容:積極情緒、積極人格、積極人際關係積極心理學有三大基石:第一是積極情緒研究,如愉悅、滿意、樂觀、希望、感恩和寬恕等和主觀幸福感相關的內在體驗。第二是積極特質研究,其中最主要的是人的優勢和美德,並且認爲發揮積極特質是實現幸福人生的根本途徑。第三是積極社會組織系統研究,如牢固的家庭、民主的社會、廣泛的道德等,以及它們如何促進積極特質的發展。在我國大學生心理訓練過程中,基於積極心理學的理論指導,從個體和羣體層面,建構積極情緒訓練、積極人格特質訓練、積極人際關係技能訓練的內容體系,將整體上促進大學生幸福感的各個方面,從而幫助大學生掌握幸福技能,實現幸福人生。其中積極人格特質訓練是核心內容,成爲積極情緒體驗、積極人際關係訓練的基礎;積極情緒體驗是個體層面主觀感受,積極關係獲得是羣體層面交往技能與幸福獲得的保障條件。同時,在積極心理學三大研究體系內,積極心理學家們建構了大量的理論來解釋什麼是幸福、如何獲得幸福,如賽裏格曼的幸福五元素學說、弗雷德裏克森的積極情緒擴展-建構理論、艾利克斯的情緒ABC模式、希斯贊米特哈伊的“心流”學說、弗蘭克爾的人生意義觀等等,這都將是積極情緒、積極人格、積極人際關係訓練的核心主題和重要方法來源。

(二)體系化訓練方法與原則:理論、研究、應用大學生心理訓練應基於積極心理學理論的指導、科學實驗的證據及有效的訓練方法,訓練過程要堅持理論性、研究性和應用性原則。首先,大學生心理訓練目標、內容、方法受到積極心理學理論的指導,同時心理訓練過程中也有必要進行理論傳授、闡釋,這不僅可以讓學生理解爲什麼這樣訓練,而且清楚怎樣配合和自我練習才能導致更好的效果。忽視理論的關照,心理訓練就會流於表面,甚至導致遊戲化和娛樂化。其次,積極心理學以事實爲依據,經過嚴謹的科學方法得出結論,具有科學性。基於積極心理學的大學生心理訓練也要堅持研究性原則,即一方面通過傳達幸福科學增強訓練的說服力,另一方面也要加強大規模的人羣調查、對照組實驗設計、跟蹤調查等,力求掌握我國大學生心理訓練有效性的實證研究結論,以更好地實現訓練目標。最後,應用性原則是指不能只停留在理論闡述與研究的結論解釋上,而將它們進行必要的、合理的應用轉化,轉化成容易被理解和接受的各種訓練方法的具體設計,使得理論、研究結論與應用緊密結合,如先測試、再幹預、再測試的訓練過程,融理論、研究和應用爲一體,既避免枯燥,又增強趣味。同時,不僅是課堂上進行有效的研究和應用,整個訓練環境也要嵌入積極觀念,教授生活中便於應用的幸福心理技巧。

二、積極心理學視域下對大學生心理訓練過程的思考

(一)幸福感覺提升,積極情緒體驗訓練積極情緒的擴展-建構理論認爲積極情緒讓我們感覺良好,即它不僅反映成功和健康,還能夠產生成功和健康;積極情緒改變我們的思維,即拓展常規之外更廣泛的思想和行爲意識;積極情緒改變我們的未來,使我們能夠發現和建構新的技能、新的關係、新的知識和新的生存方式。幫助大學生識別、喚醒、體驗積極情緒併成爲習慣化技能,首先就要根據積極心理學關於情緒研究的分類,即有關過去的、現在的和未來的積極情緒三類,針對性地開展訓練活動,幫助學生保持面對過去、現在和將來的積極情緒的連貫性,從而抵禦消極情緒,提高生活滿意度,獲得主觀幸福感。

面對過去的積極情緒有滿意、滿足、成就感、驕傲、平靜等,如何獲得這些情緒?積極心理學從改變認知、學會感恩等角度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在大學生心理訓練過程中,改變認知訓練,就是要講解情緒與認知的關係,即所有過去的情緒都是由思維和解釋啓動的,而不是事件本身引起的,尤其是要幫助學生糾正教條的決定論,即過去不幸影響未來的錯誤觀念;其次,進行感恩訓練,就是要通過課堂感恩記錄、感恩沉思、感恩分享,課後記感恩日記、“感恩拜訪”等的練習有效改變大學生對過去事件的情緒體驗,獲得內心的平靜和滿足。面對未來的積極情緒包括樂觀、希望、信心和信任等,如何引發這些情緒?積極心理學認爲可以通過改變對未來的希望而實現。在心理訓練過程中就是要幫助大學生獲得習得性樂觀,從訓練積極樂觀的解釋風格開始。首先,教授艾利克斯的情緒ABC模式,通過講授理論及案例分析、完成句子等形式讓大學生認識到對事件的看法和解釋而不是事件本身決定了自己的情緒和行爲。其次,教授反駁悲觀的技巧。

如採用完成句子、續寫故事等方式傳授自我對話和自動思維反駁技能。具體可採取當悲觀想法出現時,先進行舉證、再擴展解釋來發現自己對事件的曲解,從而打破破壞性習慣思維等。最後,教授減少悲觀想法的技能。如通過三步走的方法,分別試想最壞、最好和最可能的情形,然後針對最可能的情形制定一個應對計劃並實施。以上訓練方法都可以根據大學生實際生活情境進行案例編排展開。面對現在的積極情緒體驗主要包括“愉悅”和“滿意”。積極心理學並不排斥合理的培養愉悅感以獲得當下的幸福體驗。當然,面對現在的積極情緒僅僅停留在愉悅感上是不夠的,還要將其提升到更高層次的幸福體驗,即面對當下的“滿意感”。如獲得當下的愉悅感可以通過訓練大學生的正念,讓他們學會在心靈安靜中全心與當下同在,承認、接納和審視正在發生的不幸、消極情緒等,從而激發直面它們的信心、勇氣和能力。而滿意感的獲得,則需要大學生必須付出努力和意志力,因爲它來自於自身優勢和美德的展現。幫助大學生識別、展現和發揮自身的美德和優勢的所有途徑都有助於他們獲得滿意體驗而感到幸福,如讓他們去幫助別人、做自己感興趣的事、發揮潛能進行作品創造等等。

(二)幸福品質培養,積極人格特質訓練關於優勢和美德的人格特質是積極心理學研究的核心內容。積極心理學認爲人類身體中都有着基於進化需要而遺傳自遠古的優勢有待展現,每個個體如果能在每天的生活中運用這些優勢,不僅能獲得當下的積極情緒體驗即滿意感,而且可以幫助他們緩衝和對抗自身缺點、疾病、挫折和不幸等等。因此,訓練大學生如何識別、展示、運用他們自身的美德和優勢,成爲積極人格特質訓練的核心,也勢必會促進其良好人格發展,最終實現幸福人生。積極心理學研究了整個世界橫跨3000年曆史及不同文化,歸納出人類普遍存在的六種美德,爲了建構和測量及實現這些美德,將它們細化後提出24項性格優勢,而培養這24種性格優勢則是實現六種美德的途徑。爲了測量這六大美德和相應的24種性格優勢,Park等人編制了“優勢行動價值問卷VIA-IS”,現已被數百萬人廣泛使用,而我國的研究者段文傑等對這一問卷進行了中國大學生的適用性研究,結果表明,除美德結構劃分不合理外,VIS-IS可以作爲測量中國大學生性格優勢的工具。

研究表明性格優點存在跨文化的普遍性,並且性格優點與優良表現、主觀幸福感以及創傷後成長呈顯著的正相關。

因此,識別我國大學生個體及羣體的突出性格優勢,針對性地加以訓練是十分必要的,不僅能解決大學生羣體現存的心理問題,而且還能有效提升幸福感。第一步,就是要運用“優勢行動價值問卷”對大學生個體和羣體的性格優勢進行評估和識別,爲展示和應用性格優勢訓練打好基礎;第二步,就要在訓練過程中幫助大學生進行優勢性格展示,可以採用小組優勢討論的方式,一起分享自身有哪些優勢,曾用哪些優勢幫助過別人,如何利用這些優勢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等等;第三步,就需要幫助大學生更廣範圍應用這些性格優勢,如設置高難度的團隊任務,發揮團隊優勢才能克服的挑戰,任務完成前小組討論團隊優勢,任務完成後每個人寫下“挑戰中的優勢”故事,並進行集體分享等。同時要開發“性格優勢運用”的家庭作業方案,在社會生活真實環境下促進積極人格品質的培養。

三、總結

幸福環境構建,積極人際關係技能訓練在個體提高幸福感的同時,積極心理學並不排斥環境對個體的影響。個體成熟的防禦機制和社會階層、教育程度和智商高低無關,而與他生活的環境系統有關。成熟的防禦機制確保個體在遭受壓力、不幸時能夠採取利他、幽默、抑制、昇華等有效的應對策略。這是保持心理健康,降低心理問題與疾病風險的積極特質之一。

同時,個體作爲社會人滿足勝任需要、歸屬需要、自主需要等,也都由個體生活的環境系統決定,並依賴於環境系統所提供的標準及實現途徑。顯然,作爲個體來講,良好的社會環境、組織系統、家庭氛圍、夫妻關係、好的人際關係等都會爲幸福人生提供可持續動力。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及心理素質訓練,不僅僅是個體積極情緒能力的提高、美德和品質的發掘和施展,同時還需要積極社會組織系統提供條件和保障。在宏觀層面上,建設積極的社會組織系統,如道德的公民、和諧的社會等;在中觀層面上,建設積極的單位或社區組織,如良好的校園文化、社區文明等;在微觀層面上,培養積極家庭和社會的人際關係等。積極的組織系統建構宏觀層面涉及政治學、經濟學、社會學等多領域,內容較廣十分複雜,積極心理學對此研究也相對薄弱。然而對於利用個體可控因素改善微觀環境系統,尤其是建構積極社會關係和積極家庭關係方面,積極心理學的研究開拓了我們的視野。構建我國大學生積極人際關係技能訓練可參考以下三個方面:一是大學生共情能力訓練,即準確地識別他人情緒的能力;二是基於情緒感染理論的領導者樂觀領導風格培養;三是建構人際關係的實用技能訓練,如肯定式溝通風格、積極主動迴應方式、有效讚美技巧等訓練,並通過角色扮演、貼近實際的案例討論增強訓練實際效果。

大學生幸福心理學論文 篇2

幸福感是幸福心理學研究的重要領域。幸福感研究存在主觀幸福感、心理幸福感和社會幸福感三個方向。文章通過梳理三種幸福感的研究現狀,分析了目前幸福感研究存在的問題,並在此基礎上探討了未來幸福感研究的發展趨勢。

幸福感研究涉及哲學、社會學、倫理學、心理學、政治學、經濟學和文藝學等相關學科領域。目前,心理學關於幸福感的研究主要包括主觀幸福感、心理幸福感和社會幸福感,以主觀幸福感爲主流。三種幸福感側重研究幸福感的不同側面,其理論相互關聯和補充,未來存在整合的趨勢。每一座城市都因爲它獨特的型格而自成一派,成就了其獨特的美。生活中的美真實地散落在城市的每一個角落,感受於每個市民的心中。可是有的時候,當你走在所生活的城市裏時,卻似乎不那麼容易發覺,而這樣的感覺其實源於你對這座城市的陌生與不瞭解,因而創建一個生動的精神家園會讓一座城市溫暖、鮮活、靈動起來。

一、心理學中幸福感研究主要理論取向

(一)主觀幸福感

主觀幸福感(subjectivewell-being,SWB)是指人們根據內在的標準,對自己的生活質量的整體性評估所獲得的感覺或評價,也即是人們對生活的滿意度及其各個方面的評價。

(二)心理幸福感

心理幸福感主要指人心理機能的良好狀態,是自我完善、自我實現、自我成就和自我潛能的完美實現。心理幸福感以亞里士多德的實現論爲哲學基礎。心理幸福感的提出和研究從自我成長的側面來界定和詮釋幸福感,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主觀幸福感概念和程度測量上的侷限。

(三)社會幸福感

所謂社會幸福感(SociaiWell-BeingSWB)是指個體對與他人、集體、社會之間關係質量以及對其生活環境和社會功能的自我評估。

二、幸福感研究中存在的問題

(一)幸福感的概念界定不清晰

由於研究者不同的研究取向,心理學界對幸福感的感念界定還沒有達成共識,甚至存在概念界定不清的問題。如用幸福感的概念代替主觀幸福感,將主觀幸福感和心理幸福感混用等。幸福感的最初研究範式採取不給其下定義的做法。在實證研究中,多數研究者認同幸福感由積極情感、消極情感和生活滿意度三個成分構成。PWB的六個維度理論和社會幸福感的五個維度理論也都沒有清晰地界定幸福感的定義,沒有研究各個維度存在怎樣的關係,怎樣結合爲一個整體、全面的幸福感。

(二)忽略了幸福感的文化特性

在幸福感研究之初,研究者並沒有意識到文化對於幸福感的決定性影響。隨着研究的深入,有研究者證實了文化對於幸福感的決定作用,筆者也感受到幸福感是與文化背景文化品位乃至文化傳統密切關聯的。

(三)混淆了幸福感的來源與結構

主觀幸福感、心理幸福感和社會幸福感存在一個共同的問題:把幸福感的來源等同於幸福感的結構本身。幸福感作爲一種普遍的心理現象,雖然不同個體的幸福感的水平不同,但是卻有相似的結構。在PWB的研究中,心理需要的滿足能夠帶來幸福感,但心理需要並不是幸福感本身。社會幸福感的研究也存在類似的問題,社會整合、社會認同、社會貢獻、社會實現和社會和諧能夠增強個體的.幸福感是幸福的來源,但不是組合在一起就是幸福。

三、幸福感研究的趨勢展望

(一)進一步對幸福感的概念進行界定

能否對幸福感概念科學全面地界定,關係到幸福感研究的方向和意義。幸福感的定義應體現其統一性、整體性和可操作性。幸福感的界定應重視幸福感獲得的過程,推動對幸福感的干預研究。例如有研究者將三者結合起來,提出了綜合的幸福感定義。

(二)三種幸福感的整合

隨着幸福感研究的不斷深入和拓展,主觀幸福感、心理幸福感和社會幸福感出現整合的趨勢。現有幸福感的理論模型側重單一成分,缺乏全面性、系統性,分離了幸福感的整體性,且相互之間出現矛盾和重複交叉現象。主觀幸福感、心理幸福感和社會幸福感三者的整合將有利於建構出更加合理的幸福感的理論模型。國外Dierendonck、Ryff、Keyes和Waterman等以及國內苗元江、金玲玲、宛燕等都進行了三種幸福感關係研究,證明三種幸福感在理論結構上相互關聯,而且初步確定出整合的幸福感理論結構,形成未來幸福感研究的新方向。

(三)深化幸福感的本土化研究

文化是影響幸福感的重要因素,不同文化中的個體對幸福的認知、感受和追求方式不同。關於幸福感的研究,國外的研究成果頗多,而國內的研究目前缺乏系統性的理論與實證研究,說明本土化的具有民族品位的幸福感的研究亟待關注。

四、幸福感研究的重要意義

幸福感是人的精神文化建設之一,是精神情感的重要因素。校園精神文化建設是校園文化建設的核心內容,在校園文化建設中佔據着主導地位,對學生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具有潛移默化的深遠影響。校園精神文化建設主要是指對校園歷史傳統的擇優傳承,以及對積極、健康、團結、向上的獲得全體師生員工共同認可的(包括文化觀念、價值觀念、生活觀念等)意識形態的創設。校園精神文化建設本身就是一個充滿創新精神和創新活力的過程,其不僅能夠激發學生探究奧祕、求知解惑的自覺性與主動性,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而且能夠契合以人爲本的現代教育理念,提高學生的幸福感能夠增強學生的自信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大學生幸福心理學論文 篇3

班級是不僅是高校管理功能實現的基本單元,更是黨和國家的人才培養的重要組織載體。當前我國高校大學生思想狀況的新特點,使高校班級建設呈現出新的問題。幸福心理學指導人們追求高質量、高幸福指數的生活,爲高校班級建設提供了新的視角。

一、在校大學生思想狀況的新特點及新時期大學班級建設面臨的挑戰

我國正處在經濟轉軌和社會轉型的關鍵時期,國內外多元的思想觀念對在校大學生產生了巨大影響,也高校學生管理工作帶來了巨大的挑戰。當前,高校學生思想狀況呈現出以下新特點:

1、“90後”大學生思維活躍,思維方式開闊,易於接受新鮮事物;

2、自我中心現象普遍,與他人的直接交流減少,人際關係網絡化;

3、價值取向多元化,受“拜金”、“享樂”等意識流派的影響,出現實用主義、利己主義思想泛化的趨勢;

4、大部分學生獨立自主,極少數學生存在盲目自信和心理脆弱的現象;

5、主流崇尚責任,勇於承擔並敢於接受挑戰,極個別缺乏承擔力。

班級作爲組織管理的基本單元,直接面向學生個體,是學生與高校溝通的橋樑。在高等教育大衆化、多元化的今天,學生既要依靠學校來實現個人發展目標,又要接受學校的引導和教育。如何實現個體發展目標,滿足個體的個人價值和社會價值,又兼顧國家、學校人才培養目標,班級是重要的依託,是實現雙贏有效載體。

當前,高校學生思想上的新特點,使新時期高校班級建設面臨着新的問題,主要表現如下:

1、班級教育功能削弱,學生之間關係鬆散,時間、空間上不易集中,班級集體和基層黨團組織作用減弱;

2、班級學生管理功能減弱,班級的主導地位下降,吸引力、凝聚力不足;

3、學生對班級組織角色定位不明確,學生班級觀念日漸淡薄,班級組織形式面臨認同危機;

4、網絡化教學與管理使班級管理日益複雜,網絡衝擊傳統的集中教學模式,學生更爲關注自我目標的實現。

二、大學生幸福心理學的教育意義

當代大學生擁有豐富的物質條件和優越的教育資源,但是在校大學生中心理不健康、亞健康羣體的比重越來越高。有一部分大學生沒有奮鬥目標、得過且過,或者錯把“金錢”、“物質”當作幸福目標來追求。大學生中有心理障礙者呈逐年上升趨勢,更有甚者出現抑鬱、焦慮、自殺、精神紊亂等問題。

幸福心理學人性、人類生活和社會的積極面,指導人們追求高質量、高幸福指數的生活。著名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認爲,“教育的主要目的在於使學生獲得幸福,不能爲任何不相干的利益犧牲這種幸福。”傳統的高校教育管理模式只關注學生思想認識上的不足和知識能力的欠缺。而這種關注是帶有消極性質的,對學生內在的積極性面和心理髮展可能有所忽視。將幸福心理學融合與教育管理之中,真正做到以學生的快樂成長爲目標,發掘學生身上的潛能,增加學生的幸福體驗,提升學生獲得幸福的能力;最終使學生成爲自己精神世界的主人,使他們成爲真正健康、積極向上的羣體。

三、幸福心理學對高校班級建設的啓示

(一)班委幹部選拔和培養方面

幸福的班級首先應該有一個責任感強、熱心細緻的班委幹部羣體。班委會是班級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的領導核心,是帶領全班同學朝着共同目標奮鬥的組織保障。班委幹部的思想政治覺悟、道德品質和辦事能力關係到班委會的職責履行能力,班委幹部的服務意識、集體意識和奉獻精神關係到和諧、美好班級氛圍的習慣成。這就要求輔導員、班主任在班委選拔過程中要做到公正、公開、公平,選拔出素質過硬的班委幹部;注重對班委幹部的培養,提升他們的個人素質和辦事水平;建立有效的班委考覈制度,加強班委幹部隊伍建設。

(二)學生自主管理方面

幸福不僅是一種主觀感受,更是一種能力,因此,通過自我加強和有意識的鍛鍊,人對幸福的感受性可以獲得提高。增強班級成員的幸福感,需要使班級的每一份子明確自己的角色定位,尊重他們的主體性,在班級建設的過程中,發揮同學們的主觀能動性。班委幹部需要充分尊重班級成員,善於傾聽和接納同學們的建議,與同學保持良好溝通。從而激發班級成員的內在驅動力,提升班級凝聚力,營造和諧、友好的班級氛圍,爲同學們營造幸福的生活環境。還可以通過主題班會、集體慶生、幸福教育課等形式,使班級成員體會到身邊的小幸福。

(三)德育方面

“一個人只有當自己改造自然、社會、自身,改造物質世界與精神世界的各種能力得以發揮時,纔會有一種真正的自我價值實現感。幸福不是某種既定的存在,而是現實的創造活動。”因此,大學生幸福感提升需要與實踐相聯繫,通過社會實踐活動、志願者活動等,增加學生爲人民服務、尊重他人的良好意識;增加學生關懷他人、無私奉獻的精神體驗;增加學生熱愛生活、回報社會的情感體會。抓住現代大學生思維活躍、靈活聰穎、個性鮮明的特點,在實踐中注重培育他們優秀的道德品質。以鼓勵和引導的方式激發學生的內在動力,發掘學生身上存在的積極面、閃光點,充分發揮其特長,讓學生自主融入班級、服務班級。

(四)網絡資源利用方面

網絡技術推動了社會進步的同時,也改變了人與人之間的互動形式。網絡是一把雙刃劍,可能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也可能使人的關係變得疏遠和淡漠。如何利用網絡的功能,拉近班級成員之間的距離,探索班級建設的新方式是高校教育工作者需要研究的問題。教師和學生、學生和學生之間可以通過網絡構建新的平臺,如微信羣、QQ羣、微博等提高信息通知的實效,傳遞社會正能量,增加彼此之間的交流,增進學生間、師生間的感情。

(五)校園文化建設方面

校園環境分爲硬件環境和軟件環境,硬件環境是指大學校園的外在環境,即美麗校園;軟件環境是指以校園文化爲主的校園人文氛圍。健康的校園文化活動,可以陶冶學生的情操、啓迪學生心智,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因此要讓高內涵、高品質的校園文化活動成爲大學文化生活的主流。優質的校園文化活動不僅能確立一種催人向上的奮發精神,還能培養學生對班級、學校的依戀感、歸宿感,從而起到凝聚班級同學的作用。因此應該把校園文化建設作爲教育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要充分發揮校團委、校級學生組織的帶頭示範作用,針對學生的興趣愛好,開展受學生歡迎的校園文化活動,增加學生的積極體驗,進一步提升學生的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