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意識

學識都 人氣:1.27W
道德意識
  


  絕大部分倫都面臨其在現實世界中無效的困境或者僅僅是對現實隔靴搔癢的挑戰,這由倫理學的理論性質本身所造成。人們的道德觀和道德行爲不是通過倫理學,而是通過許多其它不同的途徑來獲得和實現的。關於這些困境從倫理學自身無法有徹底突破,但起碼我們可以使理論局面有所改善。道德意識就是對此的一個嘗試。

;


  一、內部倫理學論證

不難觀察到這樣的事實:一個的社會成員並不具有相同的或者程度相仿的道德意識,每個社會成員的道德意識都是參差不齊的,從整體上看,社會成員的這種不同程度的道德意識呈現出了極爲混亂的圖景。各個社會成員的道德意識在上和意識結構的承諾強度以及承諾基礎上都不相同。不僅如此,同樣可以觀察到道德意識差異之餘社會成員在道德意識的價值觀上體現出的道德相對化和虛無化的景象,一般以道德滑坡來對此加以形容。從更爲微觀的角度還可以看到,有德之人常常會作出道德效果不佳的舉動,而擁有着對道德知識清晰認識的人卻更常做出缺德之舉。所有的這些都關係到道德意識這個中心概念,面對社會的道德圖景,它力求以新的方式力挽狂瀾。

在於道德意識在概念上過於統合,它既可以包含道德認識上的內容,也可以包含道德情感方面的內容,同時,道德意識還將在自我意識等方面有其巨大的關聯性。由此看來,道德意識就成爲一個無比龐大的概念,它將同時指涉諸如知識論、形而上學、道德心理學、心身問題等不同程度的哲學主題。對此的解決方式是將道德意識視爲一個以自我道德的多重意識爲核心的倫理學概念,對於此種限制性理解方式的道德意識來說,儘管存在着對道德認識、道德情感、自我意識等方面的蘊含,但是由於自我道德的多重意識是一個使前面數者最終形成矛盾和問題的因素,對自我道德的多重意識就將成爲一種新的倫理學思路。對自我道德的意識將可能僅僅是自我的反思上的,也可以是對自我道德內容的反思,同時,它還可以是對自我道德的再反思以及更復雜形式的反思。儘管涉及到道德心理學等一些學科,但本文進行的是哲學上的,這種哲學上的抽象分析論證還建立於對經驗的多方觀察之上。

對道德意識的論證是倫理學內部而非倫理學外部的。一種倫理學外部的將從諸如社會學、學、學、神學等方面展開,儘管倫理學外部的學術方式對倫理學來說是有效的和重要的,但道德意識卻屬於傳統倫理學以及經典倫理學的理論範疇,儘管它在經典倫理學中並沒有受到更爲廣泛的重視。這裏以廣爲人知的麥金太爾爲例說明倫理學外部方法的問題,一般認爲麥金太爾提出了一種相當有力的觀點,這當然不錯,不過,麥金太爾的倫理學理論並非沒有問題,事實上,當麥金太爾在其著作的開始部分論證道德紛爭之時就可發現,雖然當代道德分歧確實由於每一意志所各自訴諸的不同的資源背景而引起並呈現出無休止的論爭局面,但人們的主要渴望卻並非對我們生活領域的合理性期待,對於道德論爭來說,合理性的獲得只是一個虛幻安撫,尋求合理性本身就不是一個最重要的倫理學解決方式。同樣地,當麥金太爾闡述了其獨特而有洞見的內在利益理論之後,倫理學最終被描述爲一種在文學材料基礎上的性解決,而這種歷史視角又建立於對特定社會形態的要求之上,德性成爲了在某種傳統社會中可以獲得內在利益的行動以及一種被特殊規定了的實踐理性,這恰是典型的倫理學外部學術方式。這樣的理論已經放棄了對不同社會成員人性差異的考慮而滑向了另一種機械的統一道德論證基礎。然而,由於不同社會成員道德意識的差異是一個事實,而且道德意識的此一事實對道德生活圖景構成了實質性的,對該事實的忽略就將至少是在理論上將產生解釋的非完整性的。

與這樣的方式不同,倫理學內部的解決方式則通過對經典倫理學所探討問題的再度涉及來完成。當首都機場的的士司機抱怨規定不準短程拒載乘客,但是現實情況又讓司機們基本難以信守此規則並且由此而使道德無從體現時,倫理學內部與外部的區別鮮明地體現了出來。這樣的問題典型地屬於一種社會制度上的設計與平衡,它是現代社會所產生的倫理學外部問題,外部問題雖然嚴重,而且往往構成人們道德行動的硬性選擇根基。不過,現代社會也產生了同樣數量與嚴重性的倫理學內部問題,今天社會成員的道德意識出奇的混亂與繁雜,試圖從心理學和腦神經學等作出的解釋無法使人滿意,實際上令人困惑的是道德意識的變動和矛盾的邏輯結構而非對此的朔源解釋。而且,道德意識所造成的社會成員道德意識差異以及道德觀的混亂已經成爲現實道德中最爲司空見慣但卻極嚴峻的現象。放棄對此的論證責任極不恰當。儘管經典倫理學同時含括了看來是內部倫理學以外部倫理學的論證,其對倫理學的內外部的理論負責卻大部分成爲其哲學體系的輔助,這份哲學家的部分名單包括柏拉圖、亞里士多德、斯賓諾莎、休謨、康德,乃至羅爾斯。而這僅僅是將倫理學的內部論證視爲哲學體系輔助性材料的哲學家,另外一些不同的哲學家則將之結爲其元哲學的輔助性理論。對於前者,倫理學的內部性輸給了倫理學的外部性,對於後者來說,倫理學的內部性卻又是不自足的,倫理學理論僅僅是對認識論、形而上學,以及心理學的材料性證明。由此,經典倫理學也就基本上沒有認真地觸及道德意識的問題,各種各樣的學說都達到了其邊緣,但也只是在邊緣掠過而已。二十世紀西方倫理學界對此局面有所改 善,但道德意識問題仍未引起足夠的重視。

當我們的目光從一些倫理學經典論題轉移到道德意識上的時候需要的就將是更爲徹底的經驗觀,與一般的經驗論不同的是,此種更爲徹底的經驗觀所需的不僅是對於道德事實的觀察體認,而且需要在道德事實的經驗基礎上對不同社會成員的人心提供細節經驗論證支持。進一步說,我們獲得了某種程度而言實用意義上作出的針對道德事實的客觀性與理性論證,其與經典倫理學的道德行爲代理人概念以及德性概念等的不同之處的一個方面也就在於,這種新的客觀性和論證基礎不僅在道德哲學的概念下關注人心,而且關注的是不同類型的人心。這是道德意識主題裏相當關鍵的一個步驟和特點,正是由於對不同社會成員人心的體察,倫理學才能夠重新像它剛誕生之時那樣變得既直接又有效,也纔可能擺脫哲學自說自話的通病以及對真實道德現象的反動。

內部倫理學由於擺脫了外部性而像是趙汀陽無立場的操作方式,不過其與無立場仍然有一些差別。趙汀陽最近在《論可能生活》解釋可能生活時有些無奈地將無立場的根基歸爲每個人都能直觀到需求與匱乏的心理學標準,然而,這仍然是超乎更微觀人心的抱負更大的哲學操作方式。我對道德意識的要求則相對要低一些,我的預設僅僅在那些衆所周知的肯定性道德上,擺脫了對外部倫理學的繁雜承諾會使內部倫理學論證的力度大爲增強。道德意識只對道德負責,且充分考慮了各種觀點。加上其觀察角度上的優越性,在學理上道德意識將非常強大。

TAGS:道德 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