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論穴位藥物療法的臨牀應用和作用機制

學識都 人氣:9.77K

試論穴位藥物療法的臨牀應用和作用機制穴位藥物療法是一種以穴位、藥物和經絡作用相結合的綜合療法。它採用少量不同藥物通過特定穴位的刺激,以增強和調整機體的免疫功能,達到治癒疾病的目的。

試論穴位藥物療法的臨牀應用和作用機制

穴位藥物療法的歷史和現狀

穴位藥物療法,至今約有3000多年的歷史,與湯劑有異曲同工之妙。是中醫治病的一種外治方法。在我國廣大勞動人民羣衆中久已流傳。晉代醫學著作《肘後方》中,有“治瘧疾寒多熱少,或但寒不熱,臨發時,以醋和附子末塗背上”。宋代《太平聖惠方》有“治療腰腳風 冷痛有風”。“川烏頭三個去皮臍,爲散,塗帛貼,須臾即止”。明代《普濟方》有“鼻淵腦瀉,生附子末,蔥涎和於泥,罨涌泉穴”。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有“以赤根搗爛,入元寸,貼於臍心,以帛束定,得小便利則腫消”。其他如《外臺祕要》、《簡集方》、《經驗方》、《摘玄方》、《小品方》等書,都有關於穴位貼藥的記載。爾後民間又有燈火、天灸、發泡、點刺等方法治療疾病,收到了滿意的效果。

解放後,隨着中西醫結合研究的不斷深入,穴位藥物療法有了新的發展。不僅僅是採用中藥粉末在穴位上貼敷了,而且還有了更新的發展。比如採用葡萄糖穴位注射治療泌尿系統結石;小劑量青黴素穴位注射治療大葉性肺炎;維生素B1加普魯卡因穴位注射治療重度休克;化膿灸治療支氣管哮喘等。近年來,筆者採用不同的藥物穴位注射,治療慢性咽喉炎、支氣管哮喘、急性腰扭傷、急性乳腺炎、急性膽絞痛、急性胃痙攣、頑固性呃逆等,收到了立竿見影的效果。此類療法比30年代前蘇聯維許聶夫斯基教授創始的奴佛卡因封閉療法又有了一個飛躍的發展。這種療法的特殊作用,可稱之爲“藥物的穴位效應”。由此可見藥物通過穴位經絡傳入刺激信息,激發和調整機體內在的生理功能,使之重建正常的動態平衡,以達到治癒疾病的目的。

穴位藥物療法的種類及臨牀應用

2.1貼敷類:

2.1.1散劑:是將多種藥物經過粉碎後,混合均勻而成。劑量可隨意加減,穩定性高,儲存方便,療效迅速。一般取藥末用水調和成團,貼於治療穴位,定期更換。如治療腰痛的“腰痛散”,貼敷在“腎俞”上,膠布固定。

2.1.2糊劑:是將粉劑用粘合劑如酒、醋、雞蛋清等,調勻後塗於穴位,外蓋紗布,膠布固定。這種糊劑可緩緩釋放藥效。如治療虛寒性腹痛的“腹痛散”,婦女月經不調用“調經糊”是將藥末用酒調後,貼敷穴位。因醋能軟堅散結、祛瘀止痛;酒能活血散瘀,祛風除溼,宣經通絡。二者外用,可使人體血管擴張、皮膚充血,從而改善血液循環,有利於藥物的滲透和吸收。

2.1.3膏劑:是將藥物粉碎過篩後,取藥末適量,加入蔥、姜或蜂蜜調和,貼在穴位上。如“咳嗽膏”,用蜂蜜制。因爲蜂蜜本身營養豐富、有鎮咳、緩下、解毒而和百藥的功效。不僅潤滑粘合,並有還原性,可防止某些藥物的氧化變質。“哮喘膏”用生薑製成:“頭痛膏”用蔥白搗爛、攤貼穴位。姜、蔥可以溫中散寒通陽,易於激發穴位功能,發揮療效。

2.1.4餅劑:將治療疾病的藥物粉碎過篩後,加入適量的麪粉和拌,做成小餅狀。如治療虛寒性腹泄,貼在神闕穴上的“寶寶一貼靈”。

2.1.5水漬劑:將藥物用水煎熬後,以紗布浸透藥液,放在超短波的墊板上,進行離子導入。

2.2發泡類:

2.2.1燈芯草蘸油燒燃點灸在穴位上。如點灸在太陽穴上治療頭痛;點灸頰車、合 穴上治療口眼歪斜;點刺角 穴治療流行性腮腺炎。

2.2.2毛痕搗爛如泥,敷在膝眼穴,讓其發泡,然後用無菌針管將滲液抽出治療風溼性關節炎。貼在內關穴治療黃疸。

2.2.3用艾絨等藥隔姜放在肺俞、天突、哮喘等穴上燒燃,使其發泡、化膿,名曰“化膿灸”治療支氣管哮喘。

2.2.4用斑x、白芥子等藥研末,製成發泡劑,取肝俞、膈俞爲一組;期門、中庭爲一組交替貼敷,治療乙型肝炎和乙肝病毒攜帶者。每穴常規用藥5mg,每週一次。發泡劑貼敷36小時左右,穴位可見1cm—3cm大小的灸泡,用無菌空針抽出淡黃色液體,以消毒紗布覆蓋3—5天,自然結痂癒合。(此法又名天灸)

2.2.5取白降丹0.2mg,用粘糊劑做成芝麻大小的丸子,先用燈火在“爲民”穴上點刺一下,再放上藥丸,膏藥貼上,膠布固定,一日一換。治療甲狀腺機能亢進、支氣管哮喘、乙型肝炎及乙肝病毒攜帶者,消化性潰瘍等。

2.3注射類:

2.3.1取魚腥草、當歸、麝香針加強的鬆龍適量,在天突、中府、手三裏穴上注射,治療慢性咽喉炎、喘息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等。

2.3.2取曲安縮鬆、維生素B12、普魯卡因穴位注射,治療急性腰扭傷、腰腿痛及骨質增生等。

2.3.3取維生素K3,於中脘、期門穴位注射,治療急性胃痙攣、膽絞痛。

2.3.4複方丹蔘注射液於郄上穴注射、左病右取、右病左取,治療急性乳腺炎,可收立即止痛、退熱、消腫之效。

以上各種治法,均經筆者使用而取得了顯著療效,甚至獲得了立竿見影的效果。

穴位藥物療法對整體功能的調整作用:

祖國醫學非常重視人體本身的統一性,完整性及其與自然界的相互聯繫,因爲人體是一個有機的整體,是由若干臟器和組織、器官所組成。而各個臟器、組織和器官的功能活動,又是整體活動的一個組成部分,所以各個臟器和組織、器官在生理上是相互聯繫,在病理上是相互影響的。這種互相聯繫體現在臟腑與臟腑、臟腑與形體各組織器官之間的生理與病理的各個方面。實踐證明,機體體表經穴,與相應內臟間存在着相對特異性的功能聯繫。內臟的功能情況,可以有一定信息反應到體表,經穴的適宜刺激又可通過這種聯繫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內臟的功能活動。因此,穴位藥物療法治療疾病有效,是有其科學依據的。

再從疾病的發生、發展和轉化的機理,即病理學觀點來看,同樣能說明整體觀點的指導作用。中醫認識病理,不停留在症狀體徵的分析,不拘於病因的探求,而強調從機體內外環境的複雜關係中,去對患者體質、精神思想狀態、病因的性質和強度以及客觀環境各方面進行研究。認爲各種疾病的發生,都是由於致病因素作用於人體,導致人體陰陽、氣血、臟腑、經絡功能活動失常,造成機體內環境相對平衡狀態的破壞所致。這與巴甫洛夫的大腦皮質與內臟相關學說及神經病理學說,對疾病的原因或其發展的機理是相一致的。巴甫洛夫強調有機體是和內外環境相互關聯的完整的統一體,一切生理和病理的機轉,都是與其內外環境息息相關的。如果有機體能與環境不斷地維持平衡,就能健康的生存着;假使有機體與其環境正常的關係遭到破壞,那麼就可以發生疾病;要是這種破壞發展到最嚴重階段,則將造成死亡。

穴位藥物療法就是根據整體觀念,將不同的藥物和方法,貼敷在體表或注射在特定的俞穴上,通過經絡影響所屬臟腑,激發和調態機體內在的生理功能,使之起到治療和增強免疫的作用。即達到“激發精氣”、“疏導氣血”和調整陰陽而達“以平爲期”的目的。

3.1“激發精氣”的作用方面:

精是構成人體的基本物質,也是人體各種機能活動的物質基礎。有先天之精和後天之精的區分。先天之精稟受於父母,後天之精來源於飲食,由脾胃化生。兩者是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在正常情況下,精充則氣足、氣足才神旺。臨牀所見,任何疾病發生、發展的結局,首先導致脾虛,出現胃、腸消化、吸收功能紊亂,繼之則影響於腎,出現腎虛見證。腎虛則化源不足,精乏來源,不能充養於腎;腎虛精虧,更不能發揮滋肝暖土的作用。比如,筆者採用“白降丹”貼在頸部“爲民”穴上,治療一哮喘患者,病程反覆發作長達15年,加重5年,稍一受涼,旋即發作。經多法治療效果不佳。觀其形體矮胖,肌肉豐腴,肥腫難分,體重61.5公斤。證見面色無華,神疲乏力,肢冷便溏,小便清長,舌質淡胖,有齒痕,苔白滑脈沉緩。此乃中氣衰餒,健運無權,聚溼生痰,痰濁上幹於肺,肺氣 鬱,肅降失職所致。觀其脈證。其標在肺,其本在脾。經本法(未用其他任何藥物)治療兩個療程後,逾冬越春,未再復發。追訪時,“患者”喜形於色。自訴不僅體重減輕8公斤,而且自汗乏力等證亦解。每天上班,別無他恙。從本例患者可以看出,脾虛不僅功能代謝降低,且非特異性免疫功能低下,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功能紊亂。經雲:“四季脾旺不受邪”,所以脾虛易感外邪。不僅如此,而且腎虛同樣乃受外邪侵襲。清《張聿清醫案》雲:“肺合皮毛,毫有孔竅,風邪每易侵入,誰爲之封,誰爲之固,腎是也……。所以腎本空虛,往往一至秋冬,氣不收藏,爲咳爲喘者多也”。第一軍醫大學在慢性支氣管炎和潰瘍病的研究中,均發現病人唾液鈉含量增高和鉀降低。鈉/鉀比值升高。由於腎上腺皮質激素特別是醛固銅能促進唾液腺保留鈉和排除鉀,故提示這些脾虛病人電解質失調,可能與腎上腺皮質功能不足有關。同時,沈自尹氏對哮喘病人進行了下丘腦——垂體——腎上腺皮質功能的測定,發現佔哮喘病例較多的無腎虛患者,其尿——17羥亦爲低下。認爲哮喘病人即使無腎虛見證,腎上腺皮質功能的代謝或分泌也受到潛在性的影響。所以初步認爲哮喘患者有輕微或潛在性皮質功能低下。由此可見,腎上腺皮質功能不足的早期,可能表現爲脾虛,晚期才表現爲腎虛。這與祖國醫學所說的“脾虛及腎”的機理看法相一致。說明哮喘病人消化功能失調發展到內分泌功能失調,是通過大腦皮層下視丘——垂體的途徑,而後再影響腎上腺皮質功能的①。從本例哮喘治療效果觀察,不僅脾虛見證明顯好轉,除控制哮喘的季節性發作外,而且患者體質也顯有改善。如體重減輕,體力及精神面色轉佳。肢端復溫,對感冒的抵抗力加強及對氣候變化的適應性增加等,都是通過本療法激發精氣,調整了脾腎的生理功能所取得的顯著效果。也是本療法的作用機制之一。從現代醫學觀點來看,本療法不僅有提高機體免疫功能的作用,調整內分泌和植物神經功能的作用;而且還具有促進機體的能量轉化和調節水鹽代謝的作用。

再者,白降丹貼穴、發泡療法、化膿灸這幾種療法,可用烏赫託姆斯基優勢竈作用來解釋,用皮膚化膿這一無菌性炎症作爲新的強興奮竈,抑制以往的哮喘病的優勢竈,轉移了迷走神經興奮竈,從某種程序上調整了植物神經功能紊亂狀態,進而達到平喘的目的。這也是該療法的作用機制之一③。

5.穴位藥物療法對環核苷酸的調整作用

人體是一個高度複雜的自動控制系統。由分子的、亞細胞的、細胞的、組織器官及整體各水平不同的層次的系統所組成。在談到穴位藥物刺激與分子生物學時,不得不涉及細胞生物學,二者是密切關聯的。因爲整體的單元是細胞,而生物高分子的活動也主要是在細胞內或細胞間進行。故而整體水平和分子水平是以細胞爲紐帶,整體以下各層次系統的協調活動,一方面是基於各細胞之間的相互協調;另一方面是基於細胞內外的關係協調。筆者採用白降丹貼穴治療支氣管哮喘、慢性支氣管炎、甲狀腺機能亢進、消化性潰瘍、乙型肝炎等不同疾病所表現的陰虛或陽虛的相同證型,而達到了共同的目的——療效。很可能是由於這一療法影響各類細胞的CAMP開關,調節各類細胞的特化功能,從而使各類功能失調的細胞恢復正常。說明本療法除了在臨牀上有效外,在理論上初步證實穴位藥物刺激在改善陰虛和陽虛、糾正共性矛盾的同時,起雙向調節作用。從分子生物學找到了共同的物質基礎④。近20多年來對環核苷酸的理論和實驗研究,發現環核一磷(CAMP)不但能調節細胞的多種功能,而且多種疾病的發病因素與CAMP失調有關。第二信使學說認爲CAMP與CGMP在細胞內的濃度相反,二者對不同的細胞起不同的相反作用。特別是有些成對的的生物調節系統,具有雙向調節作用。GOLDBERG(1973)研究證明,CAMP與CGMP對細胞功能與免疫功能有關。兩者任何一方的偏盛,都將表現爲功能或結構的異常。臨牀研究資料證實,各種慢性疾病,陰虛時(如多數甲狀腺機能亢進患者)血漿CAMP明顯升高,CGMP下降,CAMP/CGMP比值升高;而陽虛時(如慢性支氣管炎、甲狀腺功能低下患者)則表現爲CAMP水平降低,而CGMP升高,CAMP/CGMP比值下降。就哮喘的發病而言,是細胞膜上的β受體興奮性降低,致使細胞內CAMP濃度降低所致。陸元氏報導:慢性支氣管炎的陽虛患者更具有這種比值明顯變小的特點。並測定一典型腎陽虛患者血漿CAMP 23.5PMOE/ME,CGMP 14.47PMOE/ME,比值1.62,顯示臨牀辯證與檢測指標較相吻合⑤。又如甲狀腺機能亢進病人陰虛症狀明顯時,交感神經功能偏亢,血漿CAMP高於正常,CGMP低於正常,CAMP/CGMP比值明顯高於正常。可以認定,甲狀腺機能亢進病人血漿環核苷酸異常治療後是否得到糾正與臨牀上是否奏效是相一致的。比如,筆者近日治療一患兒,6M、因患“感染後脾虛綜合徵”,腹泄日數次,水樣便,伴有不消化食物,多種抗菌素治療不效,而且日趨加重,一派脾腎陽虛的臨牀表現。餘以吳萸、肉桂丁香研細末,追風油調敷神闕穴,當日即止,次日未大便,第三天大便不僅成形,而且還較硬,真是其效如神。近代研究發現,動物陽虛時腎上腺皮質功能低下,皮質激素作用β—受體,可使CAMP水平升高。實驗證明用3H—胸腺嘧啶脫氧核苷摻入,發現附子、肉桂、仙靈脾等能調整DNA合成,當陽虛動物DNA合成下降爲正常動物的45—75%時,上述助陽藥可使它恢復正常的80—100%,CAMP含量升高。CAMP/CGMP比值升至正常。有人經過實驗,每天給小白鼠經胃管注入附子、肉桂煎劑一次,連續5—6天,然後皮下注射異丙腎上腺素(β激動劑),發現CAMP水平的升高比不用中藥更爲明顯;表明附子、肉桂能提高機體CAMP系統對異丙腎上腺素的反應性,這也恰好論證了陽虛時機體的這種反應性是降低的⑥。再如針刺或化膿灸治療免疫性疾病如支氣管哮喘的作用機理,國外提出了“調節物學說”。認爲針刺(或藥物)產生的局部組織損傷的調節物如5—羥色胺、組織胺、緩激肽等除了產生血管反應外,還可激活腺苷環化酶使CAMP增加。通過CAMP防止抗原引起白細胞的組織胺釋放;或者通過膽鹼能受體的激活而改變細胞內的CAMP,通過增加的CGMP對免疫反應調節物(如淋巴激活素)起作用,從而抑制或促進免疫反應⑦。

6.穴位藥物療法對神經體液的調整作用

前面我們從分子生物學和細胞生物學的角度,作了相應的闡述,但是在某種情況下,也不能盡如人意。有時在臨牀工作中常常看到有些問題無法解釋,爲什麼將刺激加於身體的一端,而在未受刺激的遠端也能發生疾病。比如在一側眼球受傷以後,另外一隻眼球能發生交感性眼炎。這在細胞病理學上就決不能得到解釋。而應用神經病理學的理論,不但可以解釋它的發生原因,並且可以理解它病理機轉的全部過程。這也就說明了細胞病理學只能看到組織受刺激以後所發生的形態和解剖上的變化,而不能看到神經系統在病變過程中所發生的重要作用。神經病理學說是從刺激的性質和強度,神經變異的過程以及病理組織的變化三方面來研究一切疾病,提高到整體的與全面的原則上,所以也可以說是活的病理學說。此項學說是完整的、合理的、進步的、也是完全正確的⑧。

由於疾病是一個極其複雜的過程,在病原因子和機體反應機能的相互作用下,患病機體的形態結構、代謝和功能,都會發生種種改變,於是就形成了急性炎症。大多數損傷因子所引起的炎症基本過程都是一致的。其中包括血液動力學、通透性和白細胞的改變,這些變化有機地組合在一起,又幾乎同時發生。但由於損傷因子的性質和程度不同,受累組織和部位不同,體質因素、免疫狀態、營養以及治療方法等影響宿主的反應性不同,炎症的基本過程也會發生各種改變⑨。比如,筆者治療一產婦,患急性乳腺炎,乳房紅腫疼痛,發熱、T38.8℃,餘立即採用複方丹蔘注射液於郄上穴注射,40多分鐘後,熱退腫消而痛止。(用此法治療數例,均收到了滿意效果。)另外,一小孩患流行性腮腺炎,發熱頭痛、全身不適,右側腮腺以耳垂前下方發生腫脹,表面不紅,邊緣不清,觸及有彈力感,具壓痛。立即用一根火柴刮燃後吹熄,在同側角 穴上點刺一下,次日即獲痊癒。上述兩例患者,前者爲細菌感染,後者爲病毒感染。當細菌或病毒這種病原微生物侵入人體後,刺激神經感受器,由向心神經纖維傳達到大腦皮層中樞,引起神經系統機能變異,產生神經對組織營養機能的傳導障礙,以致抵抗力的減弱,細菌或病毒就得到良好的繁殖機會,因此造成組織發炎、腫脹、化膿及體溫升高等症狀。我們並未採用任何抗菌素或抗病毒藥物治療,僅以複方丹蔘注射液穴位注射和火柴穴位點刺,乳腺炎和腮腺炎很快就熱退、腫消而痛止。(特殊情況例外)因爲這種微弱的溫和的刺激,促使神經系統恢復功能,對組織產生陽性營養反應,使新陳代謝旺盛,抵抗力加強。病原微生物就不容易繁殖。那末,雖有病菌和病毒感染,也不可能造成腫脹化膿等結果。從臨牀觀察所見,這種微弱的刺激,有着抗傳導障礙的作用。可能是對組織有利的。它會幫助病竈內物質代謝的加強,提高組織的生活力及穩定性,這樣可使滲出和增生等抗損傷過程佔優勢,使發炎的病變逐漸向痊癒方向有一個順利發展的過程。同時,也得到一個假定,就是“弱的刺激是一個治療的因素”⑩。再如艾灸足太陽膀胱經的至陰穴所具相對特異性轉胎作用,不論從經絡系統、抑或神經系統,都難以解釋這種相對特異性的形成機理,唯從體液方面尚能爲其形成原因作出一定的闡明。因爲現已證明這種艾灸方法頗能升高母體血漿中游離皮質醇的含量,提示它可以興奮垂體——腎上腺皮質系統,從而間接地增強子宮活動,爲轉胎創造有利條件。可見藥物作用於經穴所產生的相對特異性作用,是經絡、神經、體液三方面綜合作用的結果。

7.穴位藥物療法對免疫系統功能的調整作用:

免疫系統,包括胸腺、骨髓、淋巴結、脾臟和免疫細胞。現代醫學研究認爲,中醫的肺脾腎與免疫有關。臟腑內的內在平衡協調,整體的統一,是維持生命活動的基礎。由於各個臟腑之間的聯繫由氣貫穿,因此,中醫的各個臟腑,既包括有現代醫學各個臟腑之意,又概括了它們間一連串相互聯繫的生理功能。因此,在肺俞穴進行夏季化膿灸並封貼膏藥治療支氣管哮喘,不僅可影響腎上腺皮質功能,而且可以提高細胞免疫水平。在取得較好療效的同時,機體的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有人觀察了42例哮喘患者經大椎、肺俞化膿灸治療兩個月時,原LTT、RFC低於正常者。大多數有顯著提高。其中LTT轉爲正常者爲9例/10例,RFC轉爲正常者爲13例/18例。同時有人用磁性中藥貼敷涌泉穴,對易感患兒免疫功能的測定。經治療12周後,機體總T淋巴細胞(CD3)及T輔助細胞(CD4)明顯上升,CD4/CD8明顯改善。說明機體免疫功能得到調整。尤其是細胞免疫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