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互聯網環境下危機信息人際傳播機制探析

學識都 人氣:7.77K

論文摘要:從信息傳播的基礎理論出發,結合人際信息傳播的複雜理論基礎和網絡基礎.研究了移動互聯網下危機信息人際傳播的模型及其傳播機制。基於研究結果,指出在移動互聯網環境下的危機信息人際傳播,其節點狀態的變化受到節點間聯繫強弱和網絡結構特徵的影響,移動互聯網是實現危機信息傳播的關鍵媒介,其利用程度決定了信息傳播的速度與效果,加強危機情景下節點間聯繫的疏導,可以有效清除噪聲,並強化後期傳播媒介的正面影響,以實現對危機信息的與利用。

移動互聯網環境下危機信息人際傳播機制探析

論文關鍵詞:危機信息;信息;人際傳播機制;移動互聯網

21世紀伊始,世界範圍內各種危機事件頻發,從“非典”事件、南方暴雪到5·12汶川地震、三聚氰胺奶粉事件以及最近的伊朗大選“twitter”事件……,各種威脅把人類推到了各種危機事件的最前沿,人類不斷受到天災人禍造成的危機和挑戰。危機事件的信息傳播渠道日新月異,從傳統的報紙、等媒介到互聯網時代的網絡信息傳播,再到現在的移動互聯網環境下的信息傳播,危機信息傳播的媒介體現出超時空、廣泛性、高互動性等特點。在近年的危機事件中,幾乎每一個危機事件的爆發、傳播、深化都與網絡媒介息息相關。另據CNNIC於2010年1月發表的報告,截至2009年12月底,我國網民規模達到3.84億人,互聯網普及率達到28.9%,手機網民規模已達2,33億人,佔整體網民的60.8%,以手機爲代表的移動互聯網正在成爲危機信息傳播的重要媒介。危機信息的人際傳播存在於人際網絡巾,這種網絡是一種複雜的社會網絡,是南特定危機情景下的網絡拓撲結構及各節點間的連接關係決定的。本文從危機信息傳播的社會機理視角出發,運用複雜網絡和社會網絡相關理論對危機信息在移動互聯網環境下的人際傳播機制進行研究和解釋。

1危機信息人際傳播的信息傳播理論基礎

危機信息傳播的研究源於信息傳播學的相關理論,是在信息傳播理論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危機信息的人際傳播過程是在特定情境下,多種傳播方式相結合的複雜傳播過程。信息傳播基礎理論的研究始於國外,他們對信息傳播過程、結構和效果建立了諸多理論模型或者傳播模式,由淺入深、由表及裏地促進了人們對信息傳播的認識和把控。對其中一些關鍵模型及研究思想如下:

在信息傳播理論上具有奠基意義的是美國著名家Lasswell於1948年提出“5W模式”——“誰?說什麼?通過什麼渠道?對誰?有何效果?”,這個模式是最早的信息傳播模式。Lasswell將信息傳播過程看成是一個勸服性的過程,具有早期線性傳播模式的典型特性,沒有揭示人際間信息傳播的雙向和互動性質。Lasswell的“5W模式”見圖1。

1949年,信息論創始人、家Shannon和Weaver提出了信息傳播的“線性模式”,這是信息傳播模式中的一個經典模式,爲後來的許多傳播過程模式打下了基礎,並引導人們從技術角度去研究信息的傳播。Shannon和Weaver的“線性傳播”模式見圖2。

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工程學家Osgood和Schramm認爲Shannon和Weaver的傳播模式比較適合於的傳播過程,並不符合實際中的人際傳播過程,在實際的人際傳播過程中,每個人既是信息的發送者也是信息的接收者。他們於1954年提出了“循環模式”,這種模式克服了Lasswell以及Shannon和Weaver的線性模式的一些不足,突出了社會傳播的互動性,並把傳播雙方都看作是傳播行爲的主體。但此模式同時也存在一些缺陷,它把傳播主體放在完全對等或平等的關係中,而且它只能反映點對點傳播的特點,不能適用於大衆傳播的過程,而且該模式沒有考慮噪聲和傳播媒介環境等對傳播過程的影響。不過這個模式揭示了信息人際傳播中的最基本形態,還是非常有意義的。Osgood和Schramm的“循環模式”見圖3。

1970年,Defleur在Shannon和Weaver線性模式的基礎上補充了噪聲和反饋的要素、環節和渠道,並認爲噪聲對信息及傳播及反饋過程中的任何環節或要素都會發生影響,提出了“互動過程模式”。該模式較全面地解釋了信息傳播互動的過程。Delfeur的“互動過程模式”見圖4。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