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域融合與古文學習

學識都 人氣:8.65K
視域融合與古文學習
    衆所周知,我國的古代文化博大精深,許多優秀的文學大家和文學作品都以其深刻的思想內涵和不朽的藝術魅力流傳於世。因此,當很多老師和學生欣賞宏偉的先秦諸子散文,聆聽《詩經》、楚辭的動人篇章,朗誦優美的唐詩宋詞時,都會久久沉浸於其營造的美好境界中。但是仍有相當一部分學生提出了這樣的疑問:“我們都是生活在現代社會的人,學這些古代的東西尤其是那些枯燥的散文有什麼用呢?”我認爲學生之所以有這樣的質疑,原因有二。一是古代的文學作品尤其是散文在表達方面與今人有很大差異甚至有些晦澀難懂,所以老師往往要利用相當一部分的課堂時間來講解字、詞、句,疏通全文,而這正是學生認爲枯燥,提不起精神去學習的。二是現在的學生都生活在快節奏、實用化的現代社會當中,再加上他們特有的心理年齡特徵決定了他們沒有足夠的時間也不願意花費時間坐下來細細品味幾千年前的文學作品中所蘊含的或平和淡泊或慷慨悲涼的心境,而是樂於關注社會熱點問題和時尚前沿資訊。那麼如何來解決這一問題呢?我認爲我們可以從伽達默爾的“視域融合”中得到啓示。
  我們都知道,在理解一部文學作品的時候,存在着一種似乎不可避免的矛盾:首先,人們不能脫離產生作品的特定歷史時代來理解和解釋作品;另一方面,我們學習的這些作品又存在於“現時”中,我們作爲一個現代人,也不可能決裂於“現在的”時代來理解作品,畢竟我們不是作品創作的同時代人。爲了解決這樣一個理解上的問題,現代釋義學代表人物伽達默爾首先提出了一個觀點,他認爲理解者的理解具有一種“歷史效應”。“理解、釋義在本質上是歷史的,……人對過去的、現存的事物的理解不是永恆的、凝固的、一成不變的,而是處於不斷變化之中。”所以恢復本義是不可能的,是違背意義本身的。歷史上藝術作品的作者與如今的理解者都會根據自己所處的時代、個人性情稟賦等有各自對意義的判斷,這種判斷他稱之爲“視域”。而理解的價值就在於視域的融合,解釋活動其實是兩種視域即解釋者的視域和文本視域的對話。解釋者只有帶着自己的視域進入到所要理解的文本的視域中,才能在與文本的對話中達到“視域融合”,在兩個視域的遭遇、交融與溝通中反觀自身,發現新的意義,獲得對自己新的認識。從伽達默爾“視域融合”的理論觀念上,我們可以引伸出對文本的解釋者——教師和學生在課堂上對待古代文學作品理解的新的態度。
  首先從學生方面來看,學生喜歡追逐社會熱點和時尚前沿,所以老師可以利用學生的這一特點將古文與現在流行的某些文化因素聯繫起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如講《涉江》時,可以先問學生“目前大家中間非常流行,用以形容精神狀態的詞是什麼啊?”學生多會回答“鬱悶”、“迷茫”等。那麼這個時候,教師就可以聯繫到《涉江》這篇文章的'作者屈原來進入該課的導入環節,說屈原曾任楚國的左徒、三閭大夫等職。他學識豐富,具有遠大的政治理想,主張對內革新政治,對外聯齊抗秦,曾輔佐楚懷王商議國事,處理內政,應對諸侯。因此深得楚懷王的信任。但是俗話說,“槍打出頭鳥”啊,上官大夫靳尚出於嫉妒,趁屈原爲楚懷王擬訂憲令之時,在懷王面前誣陷屈原,懷王於是“怒而疏屈平”。此後,楚國一再被秦國欺侮,屈原曾諫楚懷王殺張儀,又勸諫楚懷王不要前往秦國與秦王相會,但都沒被採納,楚懷王也客死秦國。懷王死後,頃襄王即位,但歷史的悲劇又一次重演,屈原再次受到令尹子蘭和上官大夫靳尚的讒害,被頃襄王放逐,終投汨羅江而死。講到這裏,學生都在下面感慨“點子好背啊”、“好鬱悶啊!”教師接着學生的話講,“是的,在長期的放逐生活中,屈原積累了大量既留戀故國、又懷才不遇的迷茫的鬱悶的感情並通過他的詩歌表現出來,可見,鬱悶並不僅僅是生活在現代社會中的現代人才有的情感,古人早就有了這種心理狀態。不僅如此,我們現在的很多思想、情緒、言論等都能從古代的文人和文學作品中找到源頭,並在其中得到安慰,尋求心理上的平衡。在今後對古代文學作品的學習過程中大家會逐漸感受到這一點。所以大家以後不要再埋怨說學古文沒用了,因爲我們能夠從這個源頭中吸取營養,挖掘到最深層的東西。下面我們就來一起學習屈原的《涉江》。”這樣以來,學生就將最契合自身的現時的文化與古代的文化聯繫在一起,並在教師的引導下反觀自身,思考在這篇文章中,我究竟學到了什麼,這對我的學習和生活有什麼幫助等。積極性不用說,自然被調動了起來而且有益於今後的古文學習。
  其次從教師方面來看,教師對文學作品的理解也必然受制於主體的現實地位和個人經歷等。相對於學生而言,他們擁有着更多的人生閱歷和更爲豐富的人生體驗,而這些正是學生所欠缺,也是學生希望在課堂上聆聽的。學生往往希望在結束對一篇課文的思想內涵及藝術特色的分析後,聽到一些更爲深層的,對他們的生活有所啓發的知識。教師同樣可以利用自身的這一優勢加深學生對文學作品的熱愛。我受到本科階段一位老師的啓發,在代課的過程中做了這樣一個嘗試。講完《關雎》這篇文章後,我問大家對其中的“淑女”做何理解。學生一時沒什麼反映。我接着說,“其實淑女,我們可以並不僅僅把她理解爲一個身材窈窕、相貌秀麗的女子,還可以把她理解爲一個美好的事物或追求的一個目標。也許在追求的初期,沒有經驗,要左右摸索,而且方向和步驟未定,所以只能是“求”,但又“求之不得”,進而“輾轉反側”。但是當你經過一番摸索,把大致的方向和步驟確定下來,找到了一個固定的點併爲之奮鬥一段時間,克服重重困難後就一定會收到好的效果。“琴瑟友之”渲染的就是這樣一種氛圍。最後,目標達成,你的努力終於收穫了累累的碩果。“鐘鼓樂之”講的就是這樣一種獲得成功、精神愉悅的狀態。但我們還可以再想想,追求到美好的事物或達到你所向往的目標後,就一定會歡欣不已嗎?這時讓學生結合着自己的生活經歷來談談對這一問題的看法。接着總結,的確,人生就是一種很微妙的感覺。得不到一樣東西的時候,竭盡全力去追逐,一旦得到後,又覺得心靈缺失了,人落寞了。正如西方的一位美學家所說,人生就像一個鐘擺,在得到前的不滿足和得到後的厭倦之間來回搖擺。因此,人的一生是痛苦的。也許有同學對此持不同看法,我們課下再做討論。從學生的反映中,我感覺這樣結束《關雎》是成功的。而且通過這樣的講解,我收穫了備課過程中不曾擁有的感動。它能使我在課堂當中自然而然地把平時所學、所想融會於對課文的伸發性講解中,讓我更加體會到文學的魅力。文學也許不像化學、物理等學科那樣,一旦學成就能很快投入於實踐,收到立竿見影的效果。但它對人的影響是緩慢的,耳濡目染的。它會給予你生存的智慧,讓你在不自覺間就能品味自己的生活經歷和人生體驗,使自己生活的點點滴滴都更加富於詩意。同時,這節課也成了我和學生之間增加彼此友誼的紐帶。當我看到他們沉浸於我的講述,並不時露出會意的微笑時,我感到了當老師的無限滿足與幸福。這就讓我鼓勵自己以後多加努力爲學生帶來更精彩的課堂,而且他們也表示會在以後的學習過程中給予我進一步的配合,共同把這門課學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