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薩特“情境劇”的哲學意蘊與文學價值

學識都 人氣:2.16W
淺析薩特“情境劇”的哲學意蘊與文學價值

  論文關鍵詞:薩特;情境劇;意蘊;價值

  論文摘要:“情境劇”不僅是薩特獨創的一種文學樣式,而且是薩特存在主義哲學的特殊載體。以《噁心》爲代表的“情境劇”對薩特存在主義哲學觀點進行了形象表達,將深刻的哲理寓於形象的文學之中,實現了文學與哲學的有機結合,從一個側面反映了薩特存在主義文體的哲學含蘊與文學價值。
  
  與其說薩特是一位作家,不如說他是一位哲學家。他通過自己的思考行爲將“存在主義”全面定位,使之成爲哲學和文學領域中都不容忽視的重要體系。他通過自己的文學創作來闡釋自己的哲學學說,成爲哲學與文學的最佳結合;他的依託文學作品而得以廣泛,而他的文學作品也憑藉着哲學思想而得到昇華。時值今日,如何看待薩特“情境劇”的哲學意蘊與文學價值,就成爲薩特存在主義文本研究的重要課題。
  何謂“情境劇”,薩特曾作過明確解釋。他說“爲了取代性格劇,我們創立情境劇;我們的目的在於探索一切人類經歷中最共同的情境,這種情境在大部分人一生中至少發生過一次。”[1]換言之,存在主義劇作中人物所處的情境在現實中時有發生,存在主義人物所處的境遇在抽象的層面上有其不容置疑的哲理性。同時,“情境劇”關心的是人物的“極限的情境以及處在這種情境中的人的反應”,在這種善惡榮辱、生死成敗尖銳衝突的極限境遇下,劇中人物進退維谷,左右爲難,但必須做出選擇。從這個意義上說,薩特的十一部劇作大多都算作“情境劇”。本文以《噁心》爲例,以窺其存在主義文本的哲學意蘊與文學價值。
  
  一、薩特的“情境劇”是其存在主義哲學形象化的解說
  
  薩特存在主義哲學的基本觀點是:存在先於本質。他說:“人不外是由自己造成的東西,這就是存在主義的第一原理。這原理,也即是所謂的主觀性”。[2]顯然,薩特的“存在”,是指“人的存在”,這種“人的存在”先於本質,是一種主觀性的存在,具有自我超越存在的特性,是先於外界萬事萬物的本體論的“在”。
  所謂“存在先於本質”,指的是人而不是物。物的本質在它被生產出來之前就已經被確定了,物是本質先於存在。而薩特所說的人則不同,他認爲首先是人在,然後選擇本質,存在規定着必然通過選擇而成爲自我。薩特曾明確指出,“所謂‘存在先於本質’是什麼意義?這話的意思就是說,首先人存在、露面、出場,後來才說明自身,假如說人,存在主義者看來是不可能給予定義的話,這是因爲人之初是空無所有;只在後來人變成某種東西,於是人就照自己的意志而造成他自身”。[2]
  薩特的代表作《噁心》是一部日記體裁小說,它通過人的一種生理反應——噁心把作品的主題導向存在主義的理念。它描寫青年學家安東納·洛根丁在一個虛構的法國城市布維爾大約一個月的生活、工作、思緒和回憶。他正在研究並準備寫一位侯爵的傳記。他來到布維爾這個小城,城裏那些悠閒自得,心滿意足的居民使他惱火;他們恪守、尊重上帝、循規蹈矩的行爲使他憎恨。他覺得自己似乎屬於另一類人,“一個生活在死氣沉沉的孤寂之中的局外人”。他對周圍的一切感到陌生,研究工作一無起色,只好到馬路、公園、酒店去閒蕩,還常去咖啡館與老闆娘廝混。久而久之他對這一切漸漸產生了厭惡:
  現在我明白了,我更清楚地記得幾天前我在海邊打水漂時的感覺。那是一種帶甜味噁心的感覺。這種感覺多麼令人不愉快。那是從石塊上來的。我可以肯定,這種感覺是從石塊傳到我手裏的,是的,是這樣,一定是這樣。我的手上握着一種厭惡的感覺。從那時起,噁心就沒離開過我,它把我逮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