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論農業可持續發展與複合農林業的關係

學識都 人氣:1.95W

摘要:本文介紹複合農林業的崛起的歷史背景,闡述了複合農林業的內涵,並在廣泛瞭解各方資料的情況下提出了中國農業可持續發展的特點,在上述基礎上闡述了中國農業可持續發展與複合農林業的關係。

關鍵詞:複合農林業 可持續農業 農業生產率   

淺論農業可持續發展與複合農林業的關係


  一、複合農林業崛起的歷史背景
  複合農林業,又可稱爲農林複合系統、農用林業或混農林業,是一種傳統的土地利用和經營方式,其實踐歷史與古代農業基本平行。但長期以來,未引起人們的足夠重視,直至 20世紀 70年代中期,由於“人口劇增、糧食短缺、資源危機及環境惡化”這一全球性問題的出現,其實踐經驗和理論價值才受到世界上衆多國家和地區普遍關注和廣泛重視。經過世界各國的共同研究與探索,認爲:複合農林業在協調農林“爭地”矛盾,提高自然資源利用率,促進人口、糧食、資源和環境的良性循環等方面具有強大的生命力。正是在上述背景下,複合農林業倍受世界衆多國家和地區的日益重視,並得到迅速發展。爲促進各國實踐經驗和理論研究的交流,推動複合農林業的發展, 1980年聯合國糧農組織(FAO)林業委員會提出:林業的發展.應與農業、牧業結合起來,與解決貧困化結合起來。
  
  二、複合農林業的基本內涵
  複合農林業的定義,是由國際複合農林業研究中心(ICRAF )經過幾十年的日臻完善才最後確定,且目前仍在不斷地提煉和昇華。ICRAF經過多年的研究與討論,於 1982年推薦了第二任主席Lundgren和Raintree(1 982)的共同定義: Agroforestry是一種土地1982的共同定義:Lundgren Raintree Agroforestry利用系統和工程應用技術的複合名稱,是有目的地將多年生木本植物與農業或牧業用於同一土地經營單位,並採取時空排列法或短期相間的經營方式,使農業、林業在不同的組合之間存在着生態學與經濟學一體化的相互作用進入 20世紀 90年代,隨着可持續發展思想在各學科、領域內的滲透, Lundgren於1990年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對複合農林業做了更深刻的解釋: Agroforestry是一種新型的土地利用方式,在綜合考慮社會、經濟和生態因素的前提下,將喬木和灌木有機地結合於農牧生產系統中,具有爲社會提供糧食、飼料和其它林副產品的功能優勢,同時藉助於提高土地肥力,控制土壤侵蝕,改善農田和牧場小氣候的潛在勢能,來保障自然資源的可持續生產力,並逐步形成農業和林業研究的新領域和新思維和新理論。
  儘管世界各地及其不同的歷史時期,對複合農林業的定義不完全一致,但其基本原理、基本內容和主要特徵是相同的。其內涵可以概述爲:複合農林業是以生態學、經濟學和系統工程爲基本理論,並根據生物學特性進行物種合理搭配,形成多物種、多層次、多時序和多產業的人工複合經營系統。物種結構、空間結構、時間結構和食物鏈結構是複合農林業的重要標誌。對比其它土地利用系統,複合農林業系統具有多樣性、系統性、集約經營性、高效性和持續性等特徵。
  
  三、中國可持續農業的基本特點
  1.可持續農業的基本理論
  可持續農業是一種不斷生產出滿足社會需求的農產品,資源得到合理利用和保護,生態環境得到改善,使生產——資源利用——生態環境良性循環,具有不斷提高綜合生產能力的農業,它是生產的持續性、經濟增長的持續性與生態持續性的統一。
實現可持續農業發展的戰略目標是:(1)糧食安全目標:積極發展穀物生產,提高單位面積產量,增加總產,以確保農產品的有效供給,解決溫飽問題,消滅饑荒現象。(2)脫貧致富目標:促進農村經濟綜合全面發展,增加農民收入,消除農村貧困狀況。(3)保持資源永續利用和環境永續良性循環目標:合理開發利用與保護農業資源,積極改善農業生態環境,解決當代人以及子孫後代的生存與發展問題,實現資源的永續利用和人口、資源與環境的良性循環。
 2.中國農業的基本特點及可持續發展策略
  中國是發展中的農業大國,既有世界上許多發達國家面臨的資源不足、環境污染等問題,又具有人口衆多、資源相對緊缺、農業生產力水平不高等主要特點。21世紀,正是我國經濟高速增長期,在這一時期內,我國農業將面臨資源消耗不斷增加、環境負荷不斷加重和人口數量增長趨勢還將繼續的三重壓力。對此,我們必須有清醒的認識,即中國可持續農業的發展道路必須結合本國國情,尋求切實可行的對策。具體地說:(1)我國人口基數巨大,人均農業資源緊缺,已嚴重地制約農業的發展,所以必須努力提高資源利用率,重視資源的永續利用。長期以來,我國以相對緊缺的資源承擔着巨大數量人口生存所需食物的生產。(2)自然災害頻繁,土地質量下降的現狀,要求在發展經濟的同時,要高度重視生態環境的保護與建設,爲此必須努力提高林木覆蓋率。(3)相對落後的農村經濟,農業投入的不足,要求在重視生態效益的同時,必須把增加農民收入放在重要位置,以促進農村經濟與生態環境的良性循環。農村經濟,建國以來雖然有了很大的發展,但也存在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性。在經濟發達的地區,已逐步形成了對農業持續發展起重要促進作用的財力和物力的來源。而在不少經濟欠發達和不發達的地區,由於農民收入較低,農業投入的不足,農業生產條件改善緩慢,農業生產後勁不足,加重了自然資源的掠奪性開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