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析含意本體論的理論建構

學識都 人氣:2.95W

    論文關鍵詞:含意 霍恩級差 言語行爲理論 會話含意理論

簡析含意本體論的理論建構

    論文相關查閱:畢業論文範文計算機畢業論文畢業論文格式行政管理論文畢業論文       

    論文摘要:含意指由語句暗示出來的言詞以外的意義。含意問題包含“何爲含意”、“何故含意”、“何時含意”和“何知含意”等四個基本問題。本文對言語行爲理論、會話含意理論和含意本體論等有關含意的理論學說進行評述;上述理論分別從各自的‘角度對含意問題進行了探索,提出了一些有益的觀點和原則。

    一、關於“本體論”的翻譯

    本體論和存在論是對德語Ontologie(英文Ontology)的一個詞的不同譯法。“本體論”一詞,由德哲學家郭克蘭紐(RudolphusGoclnius)於1613年首創,後又被笛卡爾哲學的信徒克勞伯古斯(Jeoannes Claubergius)、德哲學家沃爾夫(Christian Wolfl')採用。他們用此詞來表示研究Onta的學問,Onta是希臘語einai的動名詞複數形式,而einai在希臘語中是動詞兼系詞,相當於漢語中的“是”、“在”、“有”等諸義。在西語中,系詞“是”與動詞“在”、“有”等爲同一詞,如英語中的be,諸義並存,故又稱爲“系動詞”。在漢語中,據俞宣孟先生,先秦時代尚沒有形成相當於西語中的系詞“是”,因此,漢語傳統思想中是沒有本體論或存在論的,引發開來,即無“哲學”;而且,漢語“是”、“在”、“有”並不同義,此種局面對於漢語學界翻譯ontologie或Ontology產生了一定的困難,且導致了理解的歧義性。故學界在翻譯中,多把希臘語einai的“是”之義放置一邊,取其“在”、“有”之義,遂譯ontologie或ontology爲“在論”、“有論”、“萬有論”、“存在論”等。在古希臘、Ontology所研究的存在,不是“作爲偶然或或然的存在”,也不是“作爲真而存在”,而是“作爲存在的存在”。“作爲存在的存在”,不表述任何別的東西,是不帶質料的形式,具有邏輯上在先的“本質性”,故中文在翻譯時把此類存在譯成了“本體”,Ontolo-gie或ontology就順理成章地譯作了“本體論”。

    看來,“存在論”、“本體論”這兩種不同的譯法,是出現在不同的理論形態(傳統本體論和現代本體論)和運思方式中的。相同的一個詞,譯法不同,卻體現了西方本體論的歷史命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