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代畫像石的藝術風格及審美價值論文

學識都 人氣:4.98K

一、漢代畫像石的藝術風格

漢代畫像石的藝術風格及審美價值論文

在構圖中,漢畫像石藝術中運用最多的是散點透視的構圖方法,這是中國人由來已久的“遊”的方式,是在流動中從多角度觀察。同時,大量採用平行式構圖,人物故事場景以穿插排列其間的紋樣、邊飾進行空間分割和裝飾陪襯,構圖以“滿”爲勝,幾乎不留空白。漢畫像石以刀爲筆、以石爲絹,創造出一個虛幻的空間,在空間上超越客觀真實,成爲表意的概念空間,將漢代的戰爭方式、道德觀念、政治制度、精神信仰等內容通過平面形態展示給後人。

二、漢代畫像石藝術的主題——成教化,助人倫

漢代立孝以教化天下,爲強化孝道在意識形態中的地位,朝廷以舉孝廉的方式對孝行施行嘉獎。與嚮往神仙交織並列的,是對現實世界的玩味和充分肯定,這通過宣揚儒家教義和歷史故事——表彰孝子、義士、聖君和賢相表現出來,也通過對世俗生活的自然描繪表現出來,從而營造了在家爲孝子、出仕作廉吏的社會輿論和氛圍。漢畫像石藝術中歷史故事非常多,各種歷史人物,從孔子到老萊子,從義士到烈女,從遠古歷史到漢代人物,品類齊全,應有盡有。道德說教、儒學信條已浸入畫壇,而激情性、戲劇性的行爲、人物和場景更是充斥着畫面。漢畫像石藝術這種對世俗生活的凸顯以及由此而形成的大衆生活化的藝術傾向,不僅拉近了畫像石藝術創作者與觀者之間的距離,還促進了畫像石藝術創作形態走向多樣化、生動化和日常化,使畫像石藝術深入民衆的生活,體現了藝術與生活的結合。

三、漢畫像石藝術審美價值形成的文化因素

儘管儒學在漢代盛行,“成教化,助人倫”“懲惡揚善”被規定爲從文學到繪畫的廣大藝術領域的現實功利職責,但漢畫像石藝術並沒有受到狹隘的功利信條的束縛,它與大衆審美的結合,強化了藝術在大衆心理上的親切感,加速了日常生活的.藝術化進程,縮短了大衆與藝術間的距離。大衆既是藝術的創造者,又是畫像石藝術的享用者和傳播者。漢畫像石藝術立足於現實世界選取題材,刻生活形式於石,刻勞動生產於磚,給生活在同一現實環境中的人們帶來更深刻的審美體驗,更讓人們感覺到生活中的一切都可以進入藝術表現的領域。這使漢畫像石藝術完成了向世情化、通俗化、大衆化的轉變。漢畫像石藝術的這種對現實生活的描寫也同樣形成了漢代藝術的特徵本色。

四、漢畫像石藝術風格對審美文化的研究啓示

第一,漢畫像石藝術並非孤立的只受大衆化追求的文化現象,而是漢代社會文化歷史發展到一個新時期的產物,其融合了多方面的社會形態,滿足了漢代人的審美需求,同時也縮短了藝術與大衆間的距離,加速了日常生活藝術化的進程,使大衆從心理上對藝術產生親切感。漢畫像石藝術工匠將人們的日常生活情景雕刻在石磚和石板上,讓漢畫像石藝術直接走進平民大衆的日常生活,從而消除了宗教的神祕感和宮廷繪畫的嚴肅感。漢代畫像石藝術工匠立足於大衆日常生活選取創作題材,把平民大衆日常生活的風俗習慣和生產勞作流程引入畫像石藝術表現,使漢代的平民大衆從審美文化實踐方面獲得了關於文化的新理解,日常生活經驗和藝術經驗之間的界限在漢畫像石藝術裏被徹底模糊了,這正是漢畫像石藝術通俗化、世情化、大衆化的文化本質。這表明漢畫像石藝術是社會文化與大衆審美相結合的產物。第二,漢畫像石藝術立足於大衆文化立場,是楚漢浪漫主義藝術的體現。它主宰了漢代藝術的美學思潮,也正是基於對未來的理想,漢畫像石藝術特別強調對於視覺形式的關注,在與民衆的交流對話中產生特定的審美趣味。第三,漢代畫像石藝術是介於藝術文化和大衆文化之間的審美文化。大衆文化既有高雅的內容,也有低俗的成分,建立在對大衆文化認同肯定基礎之上的漢畫像石藝術,是審美文化豐富性的體現。漢代的藝術作品風格樸素,雄渾奔放,無論是處理大場面人物羣像還是獨幅畫面,均能恰如其分地刻畫人物不同的神情及相互之間的關係。漢代畫像石儘管粗重拙笨,卻氣派雄沉,構圖上既能表達繁複而富於韻律的巨幅畫面,也善於處理某一主題所需的小型畫幅;既能抓取歷史故事矛盾衝突的高潮,也能運用必要的景物交代特定的環境;人物之間的呼應關係也處理得非常出色。漢代畫像石藝術所隱含的豐富的文化觀念,對於今天的審美文化理論研究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鑑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