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論文評選一等獎論文試論物理課堂激活中學生問題意識的方

學識都 人氣:6.01K

試論物理課堂激活中學生問題意識的方法和策略
 
 什麼是問題意識?人們對某一事實或客觀現象產生了解釋或處理的心理慾望。強烈的問題意識不僅體現了人們個體思維品質的靈活性和深刻性,也反映了思維的獨立性和創造性。強烈的問題意識,作爲思維的動力,促使人們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直至進行新的發現――創新。一般來說,顯而易見的問題無需發現,難以發現的是蘊含在常見現象背後的問題。所以,發現問題表現爲意識到蘊藏在現象背後的實質,意識到尋常現象中的非常之處。從這個意義上說,發現問題是解決問題的關鍵,發現問題是創新的起點。中學物理教學在激活學生的問題意識,促進學生創新思維的發展方面是大有可爲的。
一、傳統課堂教學中的提問方式給學生問題意識的發展產生的負面影響
 愛因斯坦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想想小時候我們的“思維世界”裏充滿了各式各樣的問題。“媽媽,天上爲什麼有彩虹呢?”“爸爸,人是從那兒來的呢?”從某種意義上說,人類前進的歷史,就是一部“問題史”。人類應是在不斷的“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向前發展的。“發現問題”是基礎,古今中外,許多卓有成就的學者,大都非常重視“問題”的意義。愛因斯坦正是帶着“如果我以光速追隨光波將會看到什麼”的問題的思索,創建了狹義相對論。
 ……可如今,隨着“學齡”的增長,學生的問題越來越少,甚至沒有了問題。
 在長期的教學過程中,廣大物理教師已探索、總結出了一系列提問的原則:典型性原則,啓發性原則,趣味性原則、鼓勵性原則、創造性原則等,總結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提問方式、方法:正問和反問,逆問與曲問,追問與連環問等。
 從中我們不難發現,這個“傳統”存在着缺陷、弊端——學生處在一種“待問”的被動的學習狀態,不論教師的“問題”設計得多麼高超,提問的方式如何的巧妙,訓練的只是學生的一種機械的“應答性行爲”。究其原因,主要有:
 一方面是傳統的師道尊嚴,導致了學生絕對的服從心理,惰性心理,因循守舊的保守心理,教師說什麼就做什麼,不願或不敢發表自己的觀點。即使有課堂問答,其內容、方式都是一些以直接判斷爲主的簡單化的提問,嚴重阻礙着學生對問題的深入思考。
 另一方面是教師牢牢把握着課堂教學的“提問權”。在現行的教學模式中,教師在備課時主要思考的是“問什麼”、“怎麼問”、“何時問”;沒有認真的思考“誰來問”、“哪些是學生可由自己發現並提出的問題?”因此,學生在課堂上基本上是處於被動的“應答”狀態。
更嚴重的是,我們有一種普遍的看法:作爲一名好教師,應當“在課堂上解決問題”,把所教的內容都“講深講透”,不給學生課後留下疑難。這勢必導致教師對所講內容的每個細節都作詳盡的解說,佔去了絕大部分的教學時間,因而學生幾乎沒有獨立思考的時間及提出問題的空間。要改變這一現狀,教師應精心備課,把教材的文字系統轉化爲符合本校實際情況、適合於學生髮揮最大主體作用、教師充分發揮其經驗與特長的教學活動系統,通過精心備課,優化講解的時間和內容,以便留出較多的時間讓學生思考、提問。同時在組織學生提問時要注重方式、方法。有的老師在教學過程中想方設法硬把學生的思路套入預想的教案中,對超出預想的問題不予正面回答,使得提問成了引學生入“洞”的“圈套”。從而淡化了學生提問的意義;長此以往,學生的問題意識在弱化,嚴重阻礙了提出問題能力和發展。
 二、強化問題意識對促進學生創新思維發展的意義及作用
 心理學理論中一個極其重要的觀點是:科學上很多重大發明與創新,與其說是問題的解決者促成的,不如說是問題的尋求者促成的。伽利略對亞里士多德“自由落體定理”的科學修正及創新,非常清晰而準確地說明了這一點。因爲比薩斜塔上的試驗幾乎人人可爲,但是能意識並發現這一問題存在的僅有伽利略一人。就像每天有無數的人燒開水都可見到水開時壺蓋會跳,但沒有人能像瓦特那樣提問:壺蓋爲什麼會跳?正是瓦特的這個問題以及由此發明的蒸汽機,直接推動了人類社會由農業文明進入工業文明。這些理論與實踐,非常有力地證明了一個簡單卻是十分重要的命題:一切創新都始於問題的發現,而發現問題又源於強烈的問題意識。所以沒有問題意識,創新精神及創新活動將成爲無本之木。
 因此,我們在教學中要提倡把“提問權”還給學生,教師應努力尋求和創設一種民主、平等、寬鬆、和諧互動的師生關係,要敢於放下架子,勇於丟掉面子,給學生創造一種敢想、敢說、敢做的開放氛圍,切實以學生的發展爲本,充分信任他們,尊重其提問的權利,引導他們善於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學生提出的許多問題,是教師意想不到的,學生的思路被打開了,教師也得到了解放。即使學生提的“問題”是多麼幼稚,甚至離奇,畢竟是他們頭腦思維活動的結果,教師可以瞭解、掌握以便調整教學。一旦學生形成了獨立思考,勇於探索的品質,才能最大限度的發揮潛力,激發出發現力和創造力,創新精神才能得以充分發揮。
 學生由於知識結構,見識閱歷各方面因素的不同,觀察事物的視角不同,認識事物的深度不同,發現的問題也不盡相同,這就要求教師具有更加廣闊的知識背景和專業知識,在知識的廣度、深度及理論認識上把握分寸,對教材鑽研得更深、更細,並能在課堂上從容,嫺熟地應對學生提出的問題,科學的、藝術的組織教學。教師視學生實際創設情境,營造氛圍,引導學生觀察,鼓勵他們獨立思考、發現、提出問題,與學生合作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三、培養和激發學生的問題意識的方法和策略
  問題意識不是天生的,它需要培養和激發。我們所面臨的問題是我們的學生或是不敢或不願提出問題,或是不能或不善於提出問題。第一類情況是學生雖有一定的問題意識,但沒有表現出來,呈潛在的狀態。這就要求我們教師要善於激發學生的問題意識,使學生潛在的、靜態的問題意識轉化爲顯化的、動態的問題意識,發揮其作用和價值。第二類情況是學生因教與學等多種因素,不善思考,思維惰性大,不能提出問題或者是不善於提出問題,問題意識較少或沒有。教師就要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使學生的問題意識從無到有,從少到多。相對而言,大部分學生屬於第一類型,具有問題意識,但需要激發。少數學生屬第二類型,問題意識較少,重點在於培養。
1、優化問題萌生的土壤,讓學生有問題“問”
 針對第二類型,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特別要注意採用啓發式教學,精心設置問題環境,爲學生問題意識從無到有,從少到多的培養提供科學的方法。有的人認爲,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只要多問幾個“爲什麼”就能達到目的,於是在短暫的時間裏給學生提很多問題,而這些所謂的“問題”,多數不具備問題的價值,實質上仍然是過去傳統的“填鴨式”滿堂灌。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能把“問題”強加給學生,而應通過啓發式教學,精心設置問題情境,來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讓他們自己主動提出問題,並在教師的引導下,去解決問題。因此,教師要以問題爲中心,巧妙地設疑、激疑和質疑,科學地釋疑、解疑,以促進學生問題意識的發展,最終實現創新精神的培養和創新能力的提高。
 例如,在演示“壓縮氣體做功,氣體內能增加”的實驗中,筒內易燃物產生明亮的火焰給學生留下了鮮明、生動的直觀印象。然而,該實驗研究的對象是什麼?爲什麼筒內要放入易燃物?爲什麼要迅速向下壓活塞?這一系列重要問題,在學生頭腦中仍是模糊的不明確的。教師在演示實驗中,如果能採取措施,先做一個對比性的鋪墊實驗:筒內先不放易燃物時壓縮空氣,要求學生仔細觀察筒內空氣(研究對象)的內能是否增加。這時學生頭腦中會產生疑問:空氣內能是否增加怎能看見?此時自然引出一個實驗設計的問題情景:怎樣才能變“看不見”爲“看得見”。順着這樣的思路展開實驗教學的過程,由於實驗是學生自己參與設計的,設計目的明確,學生對實驗設計的思想及實驗所揭示的本質都會有深刻的認識。實驗的設計及操作過程,都是在學生的參與下完成的,學生不僅可以體驗到學習成功的喜悅,並且會在靈魂深處,埋下科學探索的種子。
 要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還必須給學生創造自由想象的課堂空間。教師在課堂上,要儘可能給學生以自由想象的時間和空間,這對豐富學生的想象力是十分有益的。例如,在演示實驗前,可以要求學生依據實驗的目的,原理,設計實驗過程,猜想實驗結果。再如,在摩擦力的學習過程中,可以讓學生想象沒有摩擦的世界;在學習慣性的概念時,也可以設問:“物體如果沒有慣性,會是怎樣的一番景象?”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有意識的給學生提供激發想象的問題,也就爲自由想象提供了土壤,從而使學生的創新思維得到發展。
 2、弘揚教學民主的精神,讓學生敢於“問”
 針對第一類型,激發學生問題意識的關鍵是創設良好的教育環境和氣氛,增進教學民主,加強師生交往,鼓勵學生質疑問難。學生能在課堂上提出問題,發表意見,解決問題,也就是爲走出創新之路邁出了成功的第一步。
 ⑴教師要設置問題,提出問題,“逼”學生問。由老師提問,學生回答,是鼓勵學生課堂上自信地說的第一階段。課堂提問的方式方法很多。總起來說,可以起到以下目的:
 a、鞏固知識,反饋信息。通過課堂提問,幫助學生理清知識體系,澄清思路,瞭解學生在學習中所存在的問題。
 b、激發學生參與教學的積極性,引導學生積極思維,真正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
 c、促進學生認知結構的有機化。通過教師的有意引導,促進學生認知結構向有序、有理、有機的方向發展,把他們一些個別的、具體的、零散的知識歸納整理後,納入到概括的知識系統之中。
 ⑵教師要設置懸念,留下疑點,“誘”學生問。孔子說:“疑,思之始,學之端”。有疑問,才能產生學習的需要。
 例如“自感”一節教學中,我們可用三個演示實驗來創設質疑情境,啓發學生的思維:如圖1所示,當電鍵閉合時,我們沒有觀察到電路中發生的現象,教師可及時設疑:這說明了什麼?是沒有發生電磁感應呢?還是我們沒有發現電磁感應呢?學生建議加接電燈或電流表,改用圖2演示,結果也沒有發現電燈遲亮的現象。這時學生就特別來勁:“老師,要進行對比實驗。”然後,師生一起討論,採用圖3電路進行演示。這樣通過提問、演示實驗等手段來創設質疑情境,使這一情境與學生頭腦中原有的概念有衝突和矛盾,促使他們主動思索,從而對知識的學習從一味地“機械接受”轉到“主動探索”。
 ⑶教師要發揚民主、創造氣氛,使學生有“問題”便問。課堂教學中,常會碰到這樣的事,正當教師在課堂上講得津津有味時,某一個學生楞着插上一“嘴”,結果課堂氣氛爲之一變。估計有相當多的老師對此會很“頭疼”,會把“插嘴”的學生斥之爲“搗亂分子。”
 在學習“單擺的週期”這一內容時,我們講到:
 當單擺的擺角很小時,單擺的振動週期與擺質量無關,而與擺長有關。這時一個學生提問:“老師在演示簡諧振動圖象時,用了一個盛沙的漏斗,當漏斗中的沙子隨着振動不斷減少時,單擺的週期變不變?”這時,我沒有立即表態,而是引導學生展開討論。同學們討論後形成如下意見:
 生一:因單擺週期與擺球質量無關,故週期不變。
 生二:當漏斗中沙子減少時,重心變了,擺長隨之變化,故單擺週期變了。
 生三:如果沙子減少會引起單擺週期變化,老師又怎麼會用它來演示“簡諧振動的圖象”呢?
 生四:沙子減少時,重心變了,擺長變了,週期應該變。只是由於演示用的漏斗質量較大,在短時間內沙子質量變化而引起的重心變化可以忽略,故週期變化可以忽略,老師才用來演示。
 上述討論的過程,也就是學生從無疑到有疑再到釋疑這樣一個學習的過程。這樣的課堂,學生學習積極主動,調動了學生強烈的參與意識和求知信心。
 像這位同學的“插嘴”正是他認真聽講,積極思維的表現。我們要打破陳規,創造民主、平等的課堂氛圍,讓學生自覺參與討論,暢所欲言,使學生、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處於和諧的交互活動狀態,以促進學生創造性地學習。
 ⑷開展學生說課活動,培養學生良好的“提問”習慣。課堂教學中,不僅要誘導學生問,還可以開展學生說課活動。例如,在提出課題後,可以讓學生說解決課題的設想,在習題教學中,可以開展說題訓練活動,讓學生說題意,說解題思路,評析解題結論。在結尾教學中,可以由學生來歸納本課的知識體系。在概念,規律的教學中,可以引導學生對物理規律、模型進行評說。如在原子模型的複習課中,我們可以讓學生評說“湯姆生模型、盧瑟福模型、玻爾模型、……”要求指出他們的成功之處和侷限性,……等等。再如,我們還可以讓學生給“歐姆定律”、“庫侖定律”等物理規律挑毛病。
 這樣,學生在自信地說的過程中,既培養了思維的邏輯性,批判性,也促進了問題意識的萌芽。
 3、教給學生問的方法,讓學生善於“問”
 筆者認爲,多數教師爲學生的“學”是提供了很好的條件,提出了很多的要求,而對“問”則很少關心,很少要求,因此大部分學生能學不能問,會學不會問,只學不問。因爲缺少問題意識,創新意識得不到激勵,創新思維得不到發展,則創新能力也得不到提高。這是常見的教學弊病。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重視培養學生“問”問題的方法,讓每一個學生養成想問題,問問題,挖問題和延伸問題的習慣。具體做法如下:
 ⑴在教學上引導學生提問
 衆所周知,雜技演員的飛車表演與人造衛星的發射毫不相干。但是,倘若我們在備課時,深入思維領地,充分挖掘兩者的內存聯繫,在分析飛車表演時,得出表演成功的臨界條件(頂端速度vmin=)後,提出以下幾個問題:①如果表演室做大一些(半徑r增大),雜技演員該怎麼辦?②如果表演室半徑增大到6400公里(跟地球一樣大),摩托車的速度至少該多大?⑶如果有一輛摩托車以v=7.9×103m/s的速度,沿地球赤道的高速公路行駛,對地面壓力多大?如果把摩托車換成人造衛星呢?隨着問題的逐步解決,學生不僅瞭解了人造衛星的發射條件(第一宇宙速度),而且還深刻體會了天上地下服從同一個規律的統一和諧美;既爲後面人造衛生的學習鋪平了道路又展示了物理學的科學方法美,取得了最佳的教學效果。
 ⑵在課堂實驗中找問題
 如在學習“閉合電路的歐姆定律”時,在學生已掌握部分電路歐姆定律知識的基礎上,教師出示兩個不同的電源,並實際測出電動勢分別爲3V(內阻很小),12V(內阻很大)。再出示一個額定電壓爲3伏的小燈泡。  教師設問:如果將這個燈泡分別與上述兩個電源連接形成閉合迴路,會出現什麼情況?學生根據已有的知識基礎和生活經驗回答:小燈泡接在3伏的電源上時正常發光,接在12V電源上時會燒燬。接着演示:將小燈泡分別接在兩個電源上。結果是:小燈泡與12V電源相接時不但沒有被燒燬,亮度反而比接在3 V電源上時暗一些。面對猜想與現實的強烈反差,學生會議論紛紛,有的學生就會發問:“小電燈接在12V的電源上,亮度反而暗一些,說明電流反而小一些,爲什麼高電壓的電源和低電壓的.電源接在同一電阻上,電流反而會小呢?”
 物理實驗因受儀器、環境、操作等各方面因素的影響,其結果一般不會完全一致,因而在實驗中去尋找問題提出問題以增強學生實驗意識、動手能力都大有裨益,教師應注意充分調動學生思維,多想、多做。如可否用其它方法代替現有實驗方法,可否進一步減少誤差,怎樣改進實驗等,讓學生大膽設想、思考、激發學生的提問熱情。
 ⑶在生活中找問題
 “波的形成是以振動源爲中心向周圍空間輻射的球面波,還是在平面上傳播的平面波?”“爲什麼在炎熱的天氣,斜着看去水泥馬路的表面會象是塗了一層油似的光滑明亮?”
 鼓勵學生在生活中發現問題,可以拓展學生的視野,開闊學生的思路。
 ⑷在想象中提問題
 鼓勵學生的敢於想象、在想象中提問是很重要的,物理教材中有很多想象的空間,可以讓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在物理世界遨遊。
 教師在課堂上,要儘可能給學生以自由想象的時間和空間,這對豐富學生的想象力是十分有益的。例如,在演示實驗前,可以要求學生依據實驗的目的、原理,設計實驗過程,猜想實驗結果。又如,在習題教學中,對於一些典型的問題,也可以引導學生先構想解題的結論,再去完成解題的過程。再如,在摩擦力的學習過程中,可以讓學生想象沒有摩擦的世界;在學習慣性的概念時,也可以設問:“物體如果沒有慣性,會是怎樣的一番景象?”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有意識的給學生提供激發想象的問題,也就爲自由想象提供了土壤,從而使學生的問題意識得到發展。
 此外,還有很多找問題的方法,途徑,教師在教學中,應靈活採用各種方法,激勵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並儘可能讓學生獨立解答問題。
 4、組織實踐探究,開拓問題意識萌芽的土壤
 馬克思主義認識論認爲,實踐是認識的唯一源泉。只有在創新實踐活動中,問題意識才能萌芽和發展。同時,問題意識也要反作用於創新實踐。問題意識強的人,創新實踐活動開展的頻率高,創新成果優,問題意識弱的人,創新實踐活動就少,成效也就不明顯。因此,強化中學生問題意識,要確實遵守探索性原則和實踐性原則。問題教學在本質上必須是一種探索性的活動,即解決矛盾的方法不能由教師現成地奉送給學生,而應由教師引導學生自己去探索和發現它。必須切實加強實踐環節,使學生的個人認識真正建立在實踐活動的基礎之上。
 實踐探究,首先表現爲課堂實驗方式、方法的改進。如變演示實驗爲學生實驗,補充隨堂小實驗,增加對比性實驗等等。如在《電阻率》一節的教學中,我們爲了研究材料的電阻率與溫度的關係,設置瞭如下幾組對比實驗:①鎢絲電阻率與溫度的關係;②錳銅電阻率與溫度的關係;③玻璃電阻率與溫度的關係④食鹽水電阻率與溫度的關係;⑤碳酸電阻率與溫度的關係。當學生看到火燒玻璃點亮了電燈,火燒鎢絲熄滅了電燈時,許多問題在腦海中“盤旋”。
 其次,表現爲課堂外探索性學習活動的開展。如:①在學習了《摩擦力》後,讓學生自己用毛刷研究不同情景(靜止、勻速、加速)摩擦力的方向。②在學習了《自由落體》後,讓學生用螺帽、硬幣、紙片、乒乓球、氣球、羽毛等物體,設計實驗研究物體下落的加速度與什麼因素有關。③在學習《聲波》後,讓學生用氣球、手錶、揚聲器等研究聲波的折射現象等等。再如:在研究性學習中,可以讓學生用溫度計研究房間裏的溫度變化規律:記錄一天內的溫差,一個月、一個季度乃至一年內房間裏的溫度。由學生自己設計溫度記錄的方法和結論的表述方式。在這些具體的活動中,學生好奇的觸角在發展,問題的意識在萌芽。
 第三,表現爲“知識形成、思維活動、情感發展”的有機結合。課堂教學中要通過對“知識的形成過程”來調控學生的“思維的活動過程”,以學生的“情感發展過程”來調動學生的“思維活動過程”從而促進學生的綜合素質的發展。
 如在“動量定理”教學的“高空落蛋”實驗的過程中,隨着老師認真細緻的操作,傳神的演示,學生的目光始終盯着雞蛋。成功的實驗,引發了學生強烈的心理共鳴,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在實驗中,從幾米高的空中落入海綿墊的雞蛋的命運,與學生頭腦中的已有知識之間的尖銳矛盾,打破了學生原有的認識圖式,使他們的思維偏離原有的平衡狀態,迫使他們在不平衡中尋找平衡,從而產生強烈的解決問題的渴望。
 意料不到的實驗結果——高空落蛋而蛋不破,大大提高了學生思考和研究的興趣,一大疑問在學生頭腦中盤旋:“怎麼會這樣?”此刻,教師不必急於拋出答案,而要抓住學生急於弄清原因的大好時機,引導學生提出問題:“兩種情況下,雞蛋與海綿或玻璃缸相碰撞前的動量可以認爲是相同的,作用後的動量都變爲零,即雞蛋的動量變化是相同的。則究竟是什麼原因使得雞蛋出現不同的結局呢?”對啓迪學生的思維、催生學生問題意識的萌芽都能產生積極的作用。

高中物理論文評選一等獎論文試論物理課堂激活中學生問題意識的方

參考文獻:
 1、“以學習者爲中心”的心理學原理――重構和改革學校的架構(美國1997) 盛羣力譯
 2、創新教育思想在中學物理教學中思考和實踐  1999年浙江省物理教學論文評比二等獎 樓曉明
 3、創造力心理學  俞國良  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11
 4、《營造綠色課堂  促進中學生創新思維的發展》 中學物理(20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