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學術型研究生”論

學識都 人氣:3.21W
爲“學術型研究生”論
論文摘要: 學術型與應用型兩種研究生培養模式應共同發展,而非簡單取捨,學術型研究生並未過時。在學術型研究生培養模式備受質疑的條件下,廓清兩種規格研究生的涵義和培養目標,進而遵循科學的目標導向,促進研究生內涵發展,這是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根本取向。基於此,提出了強化研究生研究主體性,建立嚴格的導師遴選和考評機制,構建和諧共生的師生關係,實行多導師輪換指導與跨學科導師聯合指導,實施研討班式教學等改革的策略建議。 
  論文關鍵詞:學術型;應用型;研究生;培養機制 
   
  目前,我國碩士研究生就業困難,漸由賣方市場轉向買方市場。在全球金融危機的影響下,碩士研究生就業難的問題進一步凸顯,碩士研究生培養規格成爲社會各界討論的熱點,“是迴歸精英教育路線?還是走大衆路線,即從學術型轉向應用型?面對如此選擇,研究生教育走到十字路口”。有學者指出,基於目前我國碩士研究生異常嚴峻的就業形勢和以美國經驗爲代表的“國際慣例”,我國碩士研究生培養須轉向應用型方向。有的大學校長甚至明確指出,傳統的學術型研究生培養模式已經過時。 
  一、 學術型研究生過時了嗎? 
  學術型研究生真的過時了嗎?沒有。學術型與應用型兩種不同的培養取向並不是非此即彼的關係。從科學與技術的關係來看,科學研究是成果轉化、技術開發的基礎,沒有前者,後者就是無源之水。從長遠看,如果沒有優秀的學術研究人才的輩出,應用型人才的培養就會隨着高水平師資的斷層和基礎性研究成果的匱乏而成爲無根之木。知識經濟時代,科技是經濟與社會發展的第一推動力,我國產業結構的優化和經濟核心競爭力的提高都依賴於卓越的知識創造力。但在基礎理論研究領域,我國與歐、美、日等國家或地區的差距非常大,高、精、尖技術領域有着嚴重的對外依賴性,關鍵、核心技術受制於人。這恰恰表明我國高水平研究型人才資源具有重大戰略意義卻又極爲匱乏的現實。因此,我國研究生教育的當務之急是建立以內涵發展爲導向的培養模式,尤其是要提高學術型研究生教育質量,培養傑出的科研人才。因就業困難而主張培養模式轉向,是技術主義錯誤導向和急功近利的短視發展觀導致的捨本逐末之舉。 
  那麼,美國模式是否是我們的改革方向?實踐證明,“美國模式”並非普適的。以前幾年我國碩士研究生學制改革爲例,當時專家論證“兩年制碩士是‘與國際接軌’的研究生培養模式,有利於高級應用型人才的培養”。在此理論背景下,“兩年制”培養模式在衆多高校推廣,“改革”的結果是“兩年制”碩士幾乎成了研究生就業難的代名詞。基於此,多數高校又重返“三年制”軌道。此次學制改革的失敗表明國際化與本土化是一個有機統一的過程,不顧國情、盲目“接軌”必然要付出沉重的改革成本代價。事實上,我國高等教育國際化進程中的“唯美”傾向及其導致的負面效應已引起關注。所以,美國經驗定然不能作爲我國研究生培養“轉向”的充分理由。 
  綜上所述,在兩種不同的研究生培養取向之間,絕非要做出非此即彼的選擇,而且學術型研究生的培養更具有根本性意義。因此,在積極探索應用型碩士研究生培養機制的同時,加強學術型研究生培養模式改革,培養出高素質研究人才,纔是我國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核心任務。 
  二、 研究生[注:除特別界定外,此處與下文中“研究生”或“碩士研究生”均指學術型研究生。]教育的目標是什麼? 
  目前,我國高校在研究生培養機制改革的探索中,提出了實施“無類別化”招生、引入助學金競爭機制、擴大基層培養單位的招生與培養自主權等建議。筆者認爲,一系列着眼於外部條件改善的改革方案忽略了一個根本性問題,即研究生教育的目標。而事實卻是,教育理想和規律所含有的教育目標在教育過程中正變得無足輕重甚至發生着異化:基於“規模效益觀”、“教育拉動內需觀”以及“升學延緩就業觀”而實施研究生擴招;各高校爲爭取“人頭費”擴大招生,研究生教育人滿爲患,資源捉襟見肘;導師忙於出席各類會議和爭搶課題,疲於應付流行並橫行的量化管理;……顯然,我國研究生教育缺乏正確的目標導向,由此引發價值錯亂、“操守”沉淪和管理失序,最終導致了質量危機。 
  目標的意義在於使行爲過程沿着應有的方向發展。研究生教育改革要取得積極成效,就必須澄清教育目標,而這要求我們須首先廓清學術型與應用型研究生的基本涵義。一般來說,學術型研究生是知識本身的癡迷者,他們忠於探索本源和本質問題的理想,樂於追問諸如“是何”、“爲何”的普遍性問題。因此,他們追求廣博的知識視野以及對繁雜世界的洞悉能力。同時,學術型研究生還希望成長爲領袖型人才,他們信奉經世致用,渴望發揮其治理才能。應用型研究生並不排斥知識的獲得,但不會對普遍性知識有特別的熱情,他們更關心知識的功用,更專注於具體問題解決方案的策劃、實施,這要求他們必須學會考察知識應用的條件,預測知識應用的收益。他們可能擅於管理,卻非治理。可以說,應用型研究生與微觀世界如技術改造、程序的改良等具有更直接聯繫。 
  基於其獨特的人才標準,學術型研究生教育呼籲切實的培養模式。除了賦予學生完善的人格或追求人格完善的精神,授予學生知識仍是最基本目標,問題在於授予何種知識。筆者認爲,研究生的知識學習目標是獲得關於“如何獲得知識”的知識。使學生學會研究是研究生教育的應然寓意,創新知識則反映了研究生教育的基本特徵。現代科技知識日新月異,學會學習方可與“識”俱進,發現新知更是研究型人才的必備素養。由於學術型研究生被要求致力於學術探索,對客觀存在與精神世界的內在秩序有着發自內心的關注,追覓知識本身的熱情遠超過對知識收益的興趣,所以,學術型研究生教育還必須培養學生對世界的關懷精神和求索事物本質的慾望以及忠誠於學術並從中體驗樂趣的態度,唯有如此才能使其獲得廣博的視野和知識基礎以及深刻的洞察能力。反觀我國研究生教育,學生死讀書、讀死書,在“教授”與“書本”面前唯唯諾諾,嚴重缺乏批判、質疑和反思精神。加拿大學者比爾•雷丁斯指出,培養學生質疑、反思和批判的能力是大學教育的旨歸。一味盲從,培養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只能是空談。至於學術精神,我國研究生尤其是碩士生,其求學普遍出於功利主義和教育工具主義目的,與精神無涉。值得強調的是,強調學術型研究生的學術特質,絕不等於培養不諳世事、不會生活的“書呆子”。相反,合格的學術型研究生還將是傑出的治理者,有着出色的組織、溝通、協調和遷移能力,諸如此類的能力要素與學術特質的融合是學術型研究生教育的最終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