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花生高產栽培技術論文

學識都 人氣:1.72W

在學習和工作的日常裏,許多人都有過寫論文的經歷,對論文都不陌生吧,論文寫作的過程是人們獲得直接經驗的過程。如何寫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論文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淺談花生高產栽培技術論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淺談花生高產栽培技術論文

論文關鍵詞:花生;高產;栽培技術

論文摘要從選用優良品種與搞好播前準備、適期早播、合理密植、加強田間、病蟲鼠害防治、適時收穫等方面介紹花生高產栽培技術,從而爲花生種植戶提供技術參考。

阜陽市位於淮北平原的西北部,砂土層較深厚,屬暖溫帶半溼潤氣候區,地勢平坦,光、熱、水、氣等自然資源豐富,生產條件比較優越,蘊藏着較大的增產潛力,是種植花生的良好基地。花生不僅含有豐富的蛋白質、油脂等,而且國內及國際需求很大。以前,由於羣衆缺乏種植花生的栽培技術,故造成夏花生產量一直徘徊在2100kg/hm2左右和春花生徘徊在5250kg/hm2低產量,在很大程度上挫傷了廣大羣衆種植花生的'積極性,影響和制約着當地的發展,因此提高花生的高產栽培技術有着十分重要的意義。

1選用優良品種,搞好播前準備

選用優良品種是奪取花生高產的關鍵措施,俗語說“好種出好苗,好苗奪高產”。通過多次試驗,適宜我區種植的花生品種有魯花一號及海花一號,這2個品種增產潛力大,抗逆能力強,花多針多,生育期在130d左右,是當地花生種植的理想品種。播種前先果選,後粒選,其次用溫水浸種和25%多菌靈拌種。同時進行土壤處理,用呋喃丹1.5kg與麥麩8kg拌成毒餌施入土壤中,防治地下害蟲。不僅可以一播全苗,而且有效地控制病蟲害的發生。有了良種,還要講究適期足墒播種。就沿沙河流域來講,春播花生面積較少,大部分都是在5月底、6月初種植夏花生,當時正值氣候乾燥、日照充足、乾旱少雨季節,空氣及土壤中的水分含量少,因此要搞好造墒,保證足墒下種,爲花生整個生育過程的生長打下良好基礎。

2適期早播,合理密植

適期早播、合理密植是高產攻關的決定性因素。在適宜播種期內,播期愈早,生育期愈長,籽粒愈飽滿,產量就愈高。因此,在麥收後,要搶時搶墒播種,不要拖延播種期,一般6月5~10日播種結束。在做到適期早播的同時,還要掌握合理密植這一關鍵技術環節,一般種植22.5萬株/hm2左右。

3加強田間管理

3.1苗期管理

花生出苗後及時查苗補缺,達到苗全、齊、勻、壯,促進花芽分化,花針期要確保植株生長穩健,及時查防害蟲,花針下扎前,進行中耕培土2~3次或中耕不培土,用手壓分枝,使分枝早接觸地面,有利於花針早入土,提高有效果數,增加百果重量。培土時施二銨225kg/hm2,草木灰450kg/hm2。

3.2合理追肥

除了追施二銨和草木灰外,還要追施一定量的鈣肥。鈣是花生生長髮育所必需的大量元素之一,花生施用鈣肥不僅能提高光合強度,加速光合物的積累運轉與分配,而且能促進莢果充實飽滿,提高花生單產。據,施用450kg/hm2石灰比不施石灰的可增產莢果690kg/hm2,百果重增加21g。結莢期應促進營養生長,適時轉移到生殖生長上來,穩住植株長勢,如有旺長趨勢,可及時噴B9或縮節胺1000倍液,控棵促果。

3.3科學管水

花生具有“喜澇天,不喜澇地”和“地幹不扎針,地溼不鼓粒”的特點。要做到旱灌澇排,滿足花生生長的需求,保證花生正常發育,獲得花生高產。飽果期噴施磷酸二氫鉀2.25kg/hm2,可噴2次,既能保持花生青秀不衰,又能增加籽粒的飽滿度,從而提高花生產量。

4病蟲鼠害防治

主要病蟲害有花生枯萎病、葉斑病、鏽病、蠐螬等,並要防治老鼠,根據當地病蟲鼠情測報及時做好病蟲鼠防治工作。其主要蟲害爲蠐螬,幼蟲在花生全生育期都能進行爲害。在我地爲害花生的主要種類是暗黑鰓金龜子,1年1代,基本上是1月下旬前後產卵孵化幼蟲,3齡幼蟲越冬。因此,要抓住6月下旬至7月上旬關鍵時期噴防治,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用50%辛硫磷3.75kg/hm2拌土450kg拌勻後撒在田中,結合中耕培土,掩埋土中,能起到很好的防治效果。

5適時收穫

花生要達到豐產豐收,適時收穫很重要。如果收穫過早,籽粒乾癟,百果重量減少;如果收穫過遲,籽粒在適宜土壤中會破殼發芽,不能達到豐產豐收效果,所以一般根據花生生育期的天數,觀察植株成熟的特徵,在莢果停止生長時,就及時收穫,夏花生一般在10月5日左右收穫。

參考文獻

[1]桑榮生,周忠新.花生高產高效栽培技術措施[J].麗水科技,2007(3):37.

[2]王聖力.夏花生高產栽培技術[J].現代農業科技,2007(18):121.

[3]謝聯,孫波,呂寶航,等.花生高產栽培技術[J].吉林農業,2007(8):30-31.

[4]崔鳳高,李華軍,王鬆娟.花生高產栽培技術[J].北京農業,2006(8):39.

[5]蘇興智,於松溪,劉強,等.大花生優質高產無公害栽培技術[J].現代農業科技,2006(4):5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