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目連戲”演出本辯證

學識都 人氣:1.29W
湖南“目連戲”演出本辯證
湖南幾個大的地方劇種都有高腔《目連傳》這一古老的劇目,在上世紀五十年代前期 ,省裏和各地都曾蒐集到一些演出本和木刻本。由於衆所周知的原因,這些珍貴資料沒 能保存下來。到1980年又着手重新蒐集,不但難度相當大,而且耆宿凋謝,要費的考證 工夫更多。那幾年收到的劇本,大部已油印、內部鉛印或公開出版。二十年來,我也寫 過幾篇小文,討論有關《目連傳》的問題,由於新的資料時有發現,個人認識也稍見明 晰,覺得對這些演出本有進一步求證的必要。
一、正名——《目連傳》與“目連戲”
首先要說明的是:《目連傳》不等於“目連戲”。確切地說,《目連傳》是一個獨立 的劇目,而“目連戲”是包括《目連傳》在內的一批劇目。外地不說,在湖南,這二者 是有分別的。
《目連傳》即目連救母故事。以目連救母爲主線,按藝人相沿的口頭叫法,包括《目 連前傳》(亦稱“前目連”或“目連外傳”)、《目連正傳》和“花目連”(亦稱“目連 外傳”)。各劇種篇幅長短不一,情節也不盡相同。但《目連前傳》和《目連正傳》不 可分割,一律爲七大本,每本可演10—12個小時,七本共有二百多塊“牌”。這“牌” 是分場標目,並非一折和一出,大多爲整齊的四個字標目,但有些牌只是一種儀式或過 場戲;前者如“天將定臺”、“靈宮掃臺”、“金星收煞”之類;後者如“強人下山” 、“十友登途”、“城隍掛號”之類。有些牌則是可以獨立演出的戲。如《尼姑思凡》 、《劉氏回煞》、《松林試卜》、這一類是全本中的重要部分。
《目連傳》是農曆七月十五中元節的特定劇目,平日一般不演出,演《目連傳》是想 通過目連下地獄救母的佛力,對已逝祖先起到超幽度亡作用,但卻是附在中元節所做法 事或道場之後才演出。
高腔是伴隨衆多的神祀活動在廟臺演出而形成連臺大本戲的。中元節唱《目連傳》; 觀音會唱《南遊記》(亦稱《香山》);關王會唱《三國》或單選與關羽有關的戲綴成“ 夫子戲”(亦稱“老爺戲”);嶽王會唱《嶽傳》(亦稱《金牌》);其他廟會也有唱《西 遊》、《封神》、《混元盒》的。其間區別是:《目連傳》爲純高腔,其它幾種則高、 昆(或“低”)間唱。
辰河戲還有兩種連臺大本高腔戲,一是《水滸》,儘管梁山好漢上應三十六天罡,七 十二地煞,卻不作爲祀神劇目,以致逐漸爲彈腔本所代替。而高腔本在20世紀50年代, 僅存20來個單折,現在已只剩下幾折了。另一個是《樑傳》,從不獨立演出,其原因將 在後文再說。
農曆七月十五是中元節,要祭祀祖先,辦盂蘭盆會超幽度亡,這已是千載舊俗。作盂 蘭盆會必演《目連救母》,至少在北宋末已約定俗成。超幽度亡必有祀鬼神的神事活動 :誦經、禮懺、打醮。這些活動結束時就唱戲。但發展到打四十九天羅天大醮時,輔以 七本《目連傳》就嫌不足。於是就有十二本、二十四本、直到四十八本,形成所謂“四 十八本目連”之說。《目連傳》本身是無法唱幾十天的,便把《南遊》、《西遊》、《 封神》、《嶽傳》都拉進去。以《目連傳》第一本開始,盞蘭大會全家昇天作結,中間 插演《西遊》之類的戲,但隔三差五得插演一本或半本《目連傳》,這就是“唱大戲” ,或稱“唱目連戲”。後來出現“打對臺”局面,即相鄰地方的兩處首事,同時發起唱 “目連戲”,各請一戲班,比賽誰唱得好,誰唱得時間更久,那就不是四十八本而是連 演幾個月。哪有那麼多戲可唱?只好把有些劇目延伸。如《西遊》的八十一難,《南遊 》中觀音遊地府、收善才龍女,收二十四諸天,都可以大做文章。《嶽傳》不但可移植 岳飛故事的彈腔劇目,也可把宋代抗金的其他傳奇納於其中,《三國》則可以演得更久 ,這就無法計算其本數了。
辰河戲的《樑傳》,本身是一個獨立大戲,卻從不獨立演出,而是和《目連傳》連演 ,也許是湖南沒人祀梁武帝吧。按舊俗,《樑傳》必須與《目連傳》同演,只演七本《 目連傳》,卻可以不演《樑傳》。梁武帝故事和《目連傳》掛上鉤好像也由來已久,據 浦市老人口傳,浦市龍頭寺曾在明崇禎年間唱過“目連戲”,並曾勒碑記載,故老能記 得牌上有“高掛郗氏幡巾”一語,那麼,崇禎時梁武帝故事就和目連救母故事連在一起 了。鄭之珍《勸善記》也提到梁武帝之妻郗氏不信佛遭惡報,得梁武帝救度的事,劉氏 還說:“武帝既能救其妻,我兒必能救其母”。可見有其一定的聯繫。江西已發現的七 本《目連救母》中,第一本就是“梁武帝”。而湘劇已故老藝人周華福,說起他年輕時 (當爲二十世紀二十——三十年代)在江西唱戲(湘劇),遇上要唱《目連傳》時,必有人 問:“唱金毛生反還是唱梁武帝?”說明當時的湘劇戲班唱《目連傳》有兩種路子,一 種是“金毛犯邊”,另一種是“梁武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