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樞神經系統海綿狀血管瘤診治的探討

學識都 人氣:2.31W

                               作者:宋貴忠 王翔毅 朱玉德

中樞神經系統海綿狀血管瘤診治的探討

    目的:分析中樞神經系統海綿狀血管瘤(CA)的診斷和手術方法。方法:回顧我院過去10年經手術證實的88例病人的臨牀資料,對其臨牀特徵、診斷和手術治療經驗進行總結。結果:本組平均病程4.6年,出血、癲癇、頭痛和侷限性神經功能障礙爲CA的主要臨牀表現。顱內88例中76例經顯微外科手術獲全切。60例病人平均隨訪1年,症狀和體徵消失或改善52例,無變化3例,臨牀加重3例,死亡2例。結論:顯微外科治療中樞神經系統CA效果較好,MRI是診斷CA的最敏感方法。
    中樞神經系統(CNS);海綿狀血管瘤(CA);核磁共振掃描(MRI);機斷層掃描(CT);手術治療

    中樞神經系統(CNS)海綿狀血管瘤(CA)是一種隱匿性血管性血管畸形,其人羣發病率爲0.4~0.9%,佔CNS血管畸形的8%~15%[1]。我院自2000年6月~2010年10月共收治經MRI和病理證實的CNS海綿狀血管瘤88例,現將診療經驗介紹如下。
    1臨牀資料
    一般資料:男42例,女46例;男女之比爲0.91:1。年齡1.5~84歲,平均35歲。病變位於大腦半球61例,腦室內3例,腦幹5例,小腦6例,海綿竇內7例,脊髓硬脊膜外6例。
    臨牀表現:就診時病史最短爲20小時,最長爲16年。初發症狀爲癲癇者34例,佔38.6%;出血26例,佔29.6%;神經功能障礙28例,佔31.8%。病變多發4例,合併AVM2例,有明顯家族史1例。
影像學檢查
    CT檢查:平均68例,強化40例。腦內CA多爲圓型或結節狀等密度或中等高度密影,邊界清楚,無瘤周水腫;7例伴有低密度區或囊性變,常無佔位效應,偶可見到鈣化斑;伴有急性出血時可見到高密度出血竈,強化後17例病狀密度有輕微增強。5例海綿竇內CA強化後呈均勻增強。
    MRI(74例)和MRA(27例)檢查:MRI T1加權像爲等信號或低信號區,T2加權像爲特徵性低信號(在高信號病竈周圍)。病竈邊界清楚,周圍無水腫。本組61例腦內CA有這種特徵性表現,6例海綿竇內CA,T2W爲均勻高信號,1例爲混雜信號,1例有囊性變。5例硬脊膜外CA爲長T1和長T2。MRA檢查均未發現明顯血管畸型影像。
DSA檢查(38例):均未見血管畸形影像。
    臨牀診斷:75例腦內CA均診斷正確;7例海綿竇CA診斷腦膜瘤4例,CA2例,神經鞘膜瘤1例。
    治療與效果:
    本組88例均行顯微外科手術治療。75例腦內CA中,73例腫瘤一次全切,2例二次手術成功。7例海綿竇CA中,一例全切,4例大部分切除,2例活檢。6例椎管硬膜外CA中,一例全切,5例大部切除。1例海綿竇CA全切術後一週死亡,另一例大部切除術後40天死於肺感染。本組隨訪60例病人,隨訪時間3個月~5年,平均1年。症狀和體徵消失或好52例,無變化3例,神經功能障礙加重3例,死亡2例。
    2討論
    中樞神經系統(CNS)海綿狀血管瘤(cavernous angioma,CA 或cavernous hemangioma),也稱海綿狀血管畸形(cavernous alformation),或稱海綿狀瘤(cavernoma),曾被認爲是一種少見的疾病,但MRI問世以後臨牀病例明顯增多。我院12年間共經手術證實的CA88例,佔同期腦血管畸型的9%。目前,正常人羣CNS的CA的發病率爲0.4~0.9%,佔腦血管畸形8%~15%,多見於幕上皮質下的深部白質,腦幹CA佔全部CNS的CA的9%~35%[1],本組腦幹CA僅佔5%,比例偏小,可能與開展腦幹手術時間較晚有關。少部分CA可生長在顱內腦外,多見於海綿竇內。顱外主要見於眼眶內、脊髓內和硬脊膜外。Murakami等研究發現,CA有家庭遺傳及多發傾向,多見於幕上,可發生在任何年齡組,但成年人最爲常見,以30~40歲爲發病高峯,男女發病率大致相同[1,2]。本組年齡1.5歲~84歲,平均年齡35歲,男女之比爲0.91:1,79.5%位於幕上,與報告相近。腦內CA多以癲癇、出血、神經功能障礙和頭痛爲主要臨牀表現,與腦AVM相比,CA出血的危險性較小,一般出血量少,但可反覆發生,多侷限在病竈內或CA周圍腦實質內,很少進入蛛網膜下腔,因出血致死者少見。Murakami等通過對於122例CA患者進行回顧性調查發現約50%患者從未發生過症狀性出血。CA的每人年出血率爲1.3%~5%,在6年隨訪期間無一例死亡[1,2]。因大多數病竈位於幕上腦實質內,所以,癲癇發作是CA的最常見症狀,達49%。CA的'另一種常見症狀是急性或進行性神經功能缺損症狀,可達46%[1,3]。本組以癲癇爲自發症狀佔38.6%,出血佔29.6%,神經功能障礙佔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