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經濟時代的財務治理目標

學識都 人氣:2.65W
知識經濟時代的財務治理目標
一、引言  對財務治理目標的爭論和一直沒有中斷過。這一方面是由財務治理目標在整個財務治理體系中的地位及其對財務治理實踐的指導作用所決定的,另一方面是由於企業財務治理依存的環境在不斷變化和,這便決定了財務治理目標的確定應是一個不斷豐富、完善和發展的動態過程。根據現有資料,中外對財務治理目標的表述主要有以下幾種:(1)利潤最大化、淨現值最大化、資本本錢最小化、股東財富最大化(陳毓圭,1992);(2)現金股利最大化(劉貴生,1992);(3)經濟效益最大化(王化成,1991);(4)投資者、經營者和利益最大化(朱海芳,1996);(5)超利潤目標(潘經民,1996);(6)根本目標是資本增值,直接目標是利潤,核心目標是經濟效益(張先治,1997);(7)產值最大化(王化成,1994);(8)綜合現金流量最大化(向顯湖,1996);(9)長期資本增值(陸正飛,1996);(10)所有者財富最大化(郭復初等,1997);(11)資金運動公道化(楊丹,1997);(12)以進步效益爲核心,具體目標多元化的結構體系(秦偉光、王祖華,1998);(13)企業價值最大化(王化成,1999);(14)追求相關利益主體的利益和社會利益(張兆國、桂子斌、張新朝,1999)。其中產值最大化、利潤最大化和股東財富最大化是中外廣爲的三種觀點。本文旨在知識經濟條件下談談對企業財務治理目標的粗淺看法。  二、知識經濟與人力資本  1996年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在《以知識爲基礎的經濟》的報告中,首次使用了“知識經濟”這個概念,以爲知識經濟是建立在知識和經驗的生產、分配和使用上的經濟。我國學者吳季鬆博士也提出,所謂知識經濟是指區別於以前的,以傳統爲產業支柱,以稀缺資源爲主要依託經濟的新型經濟,它以高技術產業爲第一產業支柱,以智力資源爲首要依託,因此是可以持續發展的經濟。知識經濟的本質就是:以智力資源的佔有、配置,以技術爲主的知識的生產、分配和消費(使用)爲最重要因素的經濟,是與農業經濟、產業經濟相對應的一種富有生命力的經濟形態(吳季鬆,1998)。由此可見,知識經濟最明顯的特徵便是知識與經濟的一體化,即知識的經濟化、經濟的知識化和知識的產業化;企業中最具價值的最重要的資源不再是物質資本而是智力和知識(知識資本),同時人才智力資源的價值也將得到充分的體現。  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也就決定了人在其間的中心地位和核心作用。由於只有人才能擁有知識(包括經驗),並將其運用到生產實踐中往,以推動經濟和人類社會的全面進步,即人是知識的創造主體,也是知識創造的目的,同時還是知識經濟化的創造者。知識經濟的繁榮將直接依靠於人類最複雜的'功能——人的聰明和創新,依靠人類所擁有的知識和有效信息的積累、增值。  20世紀60年代,美國著名經濟學家T.W.舒爾茨提出人力資本這個概念,之後它便得到逐步的深化和發展。所謂人力資本,是指對人力(勞動)資源的統稱,包括企業家的決策能力,經理職員的經營治理能力,技術職員的開發能力和工人(農民)的勞動技能等(張蕊,1998)。人力資本隱含於個人身上,是個人在長期的和實踐中獲得的回勞動者個人所有且不可與人身相分離的一種資本。自從有了人類生產活動便有了人力資本。但在從農業社會向產業社會轉化初期,從自然經濟向市場經濟發展的早期階段,由於社會生產力水平的相對落後,社會分工協作體系尚未成型,社會經濟的發展對人力資本的要求較低,出現非人力資本的稀缺度超過人力資本稀缺度的現象。隨着社會化大生產的發展,產業結構的不斷分化及社會分工體系的日趨發達,社會市場機制的日益完善,人力資本在社會經濟發展中所起的作用越來越大。固然物質資本是生產的條件條件,但其本身在生產過程中並不會增值,只有經過“積極貨幣”的握有者——企業的人力資本才能保證企業的非人力資本的價值、增值和擴張(周其仁,1996)。固然長期以來,人們對人力資本未給予充分重視,甚至對它還帶有一些偏見,但客觀的事實已經證實,人力資本在生產中起着積極的甚至是決定性的作用。知識經濟這個概念的提出,促使人們對人力資本給予更多的關注,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也無疑將在更大程度上完善和發展人類自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