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完全競爭的愛情經濟學

學識都 人氣:1.79W
不完全競爭的愛情經濟學
愛情是人類文明的永恆主題。用經濟學原理來分析愛情的文獻說不上汗牛充棟,但也不在少數。但是多數文獻要麼分析的對象是社會上成人之間的愛情,要麼僅僅使用了經濟學的基本概念。目前爲止,我們還很少看到能運用比較嚴謹的經濟學框架來分析大學生和研究生的愛情現象並得出明確結論的文獻。本文就試圖在這方面做出一個嘗試。
一、基本假設
我們下面的分析首先建基於如下基本假設,然後根據假設條件、約束條件和基本原理來推證基本命題。爲了分析的方便,我們把所有談戀愛的大學生和研究生當作“愛情市場”的“交易”主體。從博弈論的角度看,每個想談戀愛和正在談戀愛的學生都可以視作“局中人”(player)。
假設1:局中人偏好獨特且傾向於多樣化。 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偏好和效用函數,譬如,一個女生可以不顧任何世俗的理由,而僅僅因爲“感覺挺好”就可以在瞬間愛上一個男生。這是因爲在愛情問題上,局中人進行選擇時所依憑的效用函數是複雜的,並不一定都可以用諸如貨幣、財富、容貌、聲譽等尺度來度量的。也許很多時候“快樂”成爲惟一的尺度。
假設2:局中人是差別化的。這跟商品“異質性”的假設類似。每個談戀愛的人都是不同的,表現在知識、相貌、能力、財富和前途上都是不一樣的。
假設3:局中人都面臨着一定的約束條件。每個人都是在約束條件下做出最大化自己效用的選擇。這裏的約束條件包括時間、金錢、精力、地理條件等。約束條件的作用,體現在它常常改變最初的選擇。
假設4:局中人之間信息不對稱。由於大多數戀愛在一開始並不熟悉的局中人之間開始,局中人之間對於各方的知識、能力、財富和前途不可能有一個清晰的瞭解。在網絡愛情時代,甚至連對方的相貌都是一個問號。即使局中人相互接觸之後也難以獲取對方比較全面、可信的信息,這主要是因爲兩個原因:一是獲取信息需要成本,比如要了解一個人的品德,可能要多次跟對方談話、進餐,還要努力觀察對方的行爲表現,這些都需要花費金錢、時間成本。二是由於文化的問題,在中國這個“熟人社會”,要獲取不存在任何誠信問題的完全信息通常是徒勞的。假如,你的同學正在追求一個女生,那個被追求的女生如果想向你瞭解對方的人品、才華、家庭情況,相信絕大多數時候你只會說“好話”而不會說“壞話”。事實上,最瞭解你的人,莫過於跟你住一個宿舍的同學!
假設5:“愛情市場”存在進入壁壘。詩人通常把愛情比做“情網”,就是說一旦陷入將難以自拔。愛情象一種神奇的魔方,具有使局中人在一定時期瘋狂投入的“鎖定”(lock-in)效應,這就等於自己給自己營造了較高的退出壁壘,相對於潛在進入者就是進入壁壘了。更重要的是,由於學生們面對經過一番博弈已經“成交”的愛情,一般遵守一條“不干涉原則”。即如果不是得到局中人一方強烈的暗示他/她不喜歡對方,局外人是不會輕易去“破壞”現成的“交易”的。在一個彼此比較熟悉,相互之間本來沒有厲害衝突的校園中,沒有人想被人指責爲“第三者”。
假設6:局中人之間的博弈存在較高的“交易費用”。天下沒有無須付出努力和辛勞的愛情。除非一個人的稟賦特別具備競爭優勢,比如相貌超羣,或者是家資殷實,又或者是直接或間接掌有大權,否則,需要爲愛情投入的東西是太多了。而愛情的投入通常被認爲與產出是成正比的,這就更難壞了天下癡情人。據說,現在流行的'“三從四德”是:說話要聽從,上街要跟從,命令要服從,捱罵要受得,捱打要忍得,花錢要捨得,…戀愛的高額交易費用,就構成了局中人的高額的機會成本。
二、基本命題
命題1:不可能性定理——不完全競爭下,大學生談戀愛難成“正果”[2]。 經驗事實和調查分析都顯示,大學生談戀愛,雙方分手的比例很高,至於最後結婚那基本是沒譜的事情。更多的失敗體現在“畢業即分手”。爲什麼局中人一旦脫離校園,愛情就那麼脆弱得不堪一擊呢?檢索文獻,我們發現相當多的分析把焦點放在諸如“幼稚”、“畢業後工作環境變化”等因素上,我們的分析則另闢蹊徑。首先,大學生談戀愛的目標函數中帶有很濃重的“嘗試”情結,這相當程度上決定了其行爲具有“試錯”的特點。因爲大多數中學都是明令禁止戀愛的,所以學生們把大學戀愛當作“補課”,試圖爲以後積累人力資本。其次,但是我們不要忘記,大學校園“愛情市場”存在嚴重的進入壁壘,“交易”或者博弈的局中人在相貌、才華、財富和前途方面又是高度差別化的。所以,校園愛情根本不是一個完全競爭的市場,而是一個帶有高度壟斷的不完全競爭的市場,這正是其根本特徵。顯然,那些具備較好稟賦和財富的局中人擁有一定的“市場勢力”(market power)。在漂亮女生資源相對多的文科大學,市場接近於壟斷競爭;而在那些女生資源非常匱乏的理工科大學,市場則近似於完全壟斷[3];漂亮和優秀女生周圍形成的市場則是寡頭壟斷的,因爲面對這樣出衆的女生,敢於追求的男生很少,現有競爭者和潛在競爭者都很少。由於校園“愛情市場”缺乏激烈的競爭,替代品較少,被追求者(一般是女生)面對的選擇集大爲縮小,從理論上講就不會產生“最優”的選擇結果。考慮到局中人的“嘗試”傾向,他們一般不會把財富、名利等功利性的尺度引入目標函數,所以,最可能的大學生愛情狀態應該是:在不完全競爭下,嘗試性的戀愛不會使局中人獲得自己最滿意的愛情,更不會獲得持久的愛情,但由於目標函數的獨特性,校園愛情常常能在大學階段平靜地度過幾年。至於畢業分配天各一方,那是我們假設和推證的必然結果,嘗試性目標取向的大學愛情一旦碰到較爲嚴重的約束條件——地理分佈、戶口等——馬上就會使局中人勞燕分飛。 命題2:逆向選擇定理——戀愛成功但卻選良難選優。 優秀的人一般具有“事業高於愛情”的特徵,他們更多地爲未來的前途奮鬥,視學業和能力爲未來發展的安身立命之本;而優良的人則常常試圖“學業愛情兩不誤”[4]。從理論上講,如果一個人聰明、勤奮,又決心把別人談戀愛的時間也放在學習上,他/她在學業和能力上取得突出成就是自然而然的。市場的不完全競爭特性並不會減輕現有競爭者之間的壓力,要獲得自己意中人的芳心,參與競爭的局中人必須投入大量的時間、精力,甚至金錢。但是這種鉅額的投入並不一定帶來滿意的結局,因爲能最後“成交”的永遠只是一對,所以參與競爭的局中人是要冒風險的。根據“排隊配給原理”,社會不一定把物品給予那些最願意和最有支付能力的局中人,愛神通常垂青於那些最願意排隊等待的局中人。這意味着,爲意中人之戰,將是一場耗時間、耗精力的“持久戰”。問題是,優秀者因爲更傾向於事業和學業,所以他們談戀愛的機會成本應該相對優良者更高。優秀者和優良者面對的時間約束在數量上是相等的,在質量(成本)上前者高於後者,如果幸運是均勻分佈的,那麼博弈的結果必然是優秀者退出競爭,從而使愛情爲優良者獲得,這就是“愛情市場”上的逆向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