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中小企業會計與審計存在的問題及對策論文

學識都 人氣:2.39W

一、中小企業會計審計概述

淺析中小企業會計與審計存在的問題及對策論文

1.中小企業的定義與特徵

(1)中小企業的界定。中小企業不是一個絕對概念,而是與所處行業的大企業相比在人員規模、資產規模與經營規模上都比較小的經濟單位。根據企業從業人員、營業收入、資產總額等指標,主要分爲中型、小型、微型三種類型。中小企業涉及84 個行業大類,362 個行業中類和859 個行業小類,在國民經濟的主要行業中都有涵蓋。

(2)特徵

適應市場能力強,機制靈活更貼近市場。經營範圍廣,行業全,個性化。科技創新力強,成長空間大。資金薄弱,抵禦風險能力欠缺。

2.中小企業與大企業的比較

(1)規模不同。對中小企業來說職員人數多爲2000 左右,資金規模約3000 萬左右,而大企業的各項規模卻遠超中小企業。

(2)產品和市場不同。一般來講,大企業主要負責大批量鉅額資金投入的市場,隨着社會生產專業化、協作化的發展,對於由單一需求個性化定製的市場,其多無法滿足。相比較中小企業則充分發揮自身優勢以專補缺,市場多具備靈活性,成分散化狀態分佈各行各業乃至各地區。

(3)經營管理不同。大企業的管理層次比中小企業較高,而中小企業的管理多成分散交叉狀分佈,導致內部管理控制環節薄弱,未能具備長遠戰略眼光,管理混亂。大企業的審計成本意識相對較高,對每一生產、銷售環節有着具體的記錄審覈。3.中小企業會計審計發展現狀。目前,中小企業的發展在國民經濟中佔據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也解決了大量的就業問題。但與此同時也出現了影響其健康發展內部會計審計問題。目前,多數中小企業會計人員素質差,會計覈算環節薄弱,內部監督跟不上。這些問題嚴重製約了其正常發展,亟待解決。

二、中小企業會計審計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1.會計基礎環節薄弱

(1)內部審計獨立性差。企業的所有權和經營權相混合,許多企業的投資者唯一,使得投資者和經營者無法分離,本應作爲企業資產的錢卻用做私人資產,致使類似“其他應收款”等賬戶不明,影響會計覈算的準確性。

(2)會計機構設置不規範。許多小企業爲了節約成本,對會計機構的設置簡化處理,甚至在人員配置上存在交叉。這樣做一來職責不明,二來會計業務不規範難以得到真實的會計信息。

(3)會計審計內容狹窄。許多中小企業在會計憑證的填制上不按國家要求來,有着很大的隨意性和人爲因素,漏填、少填、不填等現象層出不窮。主要表現在原始憑證與實際業務不符,違規編制虛假的會計憑證。

2.財務人員素質偏低

(1)會計人員自身素質不高。許多審計人員只要求會計專業,整體素質水平參差不齊,專業知識的掌握不是很精深,而擁有全面綜合素質的人才更少之又少。

(2)企業對會計人員缺乏重視。中小企業受自身企業規模的限制,對很多員工的社保福利方面未能做到全面保障,也沒有對會計人員進行後期素質教育培訓。

3.電算化水平較低。大部分中小企業的會計人員缺乏對電算化有正確認識,依舊使用傳統手寫記賬。很多領導也對電算化缺乏管理經驗,只是做好形式上的系統升級。一個是導致會計審計效率低下,二來造成資源的極大浪費。

4.內部監督不夠完善。一方面,家庭式的管理方式滋生會計工作隨意性,獎罰制度的缺失給會計工作帶來消極影響。另一方面,內部審計機構得不到支持,監督不力,職責不明。人們容易在利益的驅使下工作,喪失準則。

5.相關法制不夠健全。由於中小企業從出現到成熟發展過猛,一些相關法律制度未能及時跟上。外部監督對於資金管理、會計帳簿等標準滯後,工作多流於形式,許多企業的會計機構趁機鑽法律空子,使得會計信息失真,嚴重的.不對稱。

三、完善中小企業會計審計問題的相關對策

1.規範基礎環節。企業分離經營權和所有權,協調各方面的利益,提高信息質量,正確認識會計覈算主體、覈算範圍及對會計信息質量的要求,真實充分地反映一個企業的經營信息。

2.提升會計人員素質。首先在會計人員招聘環節,躲避“任人唯親”的思想,採用各種措施真正招納賢才。其次,提高後期教育培訓的成本,緊跟時代步伐。最後,必要時可以委託代理機構進行會計審計工作。

3.建立與現代企業制度相適應的會計系統。提高會計電算化水平,首先要在觀念上要有所改變。企業管理者和會計人員做到正確認識電算化和計算機的相關功能,提高重視程度。企業加大對電算化的資金投入及會計人員的技能培訓費用,實現會計工作的信息化、現代化,提高工作效率。

4.提升內部監督力度。分離不相容職務,明確工作職權,形成相互制約機制。健全建立內部審計制度並得到有效貫徹執行。加強企業內部信息管理控制,提高工作效率。

5.加強外部法制建設。中小企業會計審計的自身監管是一個長期的工作,因此外部法律的監管不失爲一個強有力的手段。財政、稅務等部門應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嚴格執法監督,相關會計機構做好自己的審計工作。只有把國家監督、社會監督與內部監督相結合,才能促進中小企業健康款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