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在化學教學中綠色化學思想的實施論文

學識都 人氣:2.83W

在化學教學中所倡導的綠色化學,其核心就是利用化學原理從源頭上減少和消除生產對環境的污染,從而解決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面臨的有關問題、提高人類的生活質量、促使人與自然和諧相處,達到保護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實現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進一步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參與意識和決策能力。

淺談在化學教學中綠色化學思想的實施論文

一、綠色化學的概念

綠色化學又稱環境無害化學、環境友好化學、清潔化學,是通過化學方法合成對環境無害或友好的物質的一門新興學科。其內涵就是研究和尋找並能充分利用的無毒害原材料,最大程度地節約能源,在各環節都實現淨化和無污染的反應途徑。是從源頭阻止污染或預防污染的化學,其過程爲零排放和零污染。簡要概括,綠色化學的基本內涵體現在“5R”原則上。

(1)減量,即節省資源,減少“三廢”的排放,避免實驗過程中造成對環境的污染。

(2)重複使用,既是降低成本的需要,又是減廢的需要,如化學反應過程中催化劑、載體等,從一開始就應考慮有重複使用的設計。

(3)回收,可以有效實現“省資源、少污染、減成本”的要求,如回收未反應的原料、副產物、助溶劑、催化劑、穩定劑等非反應試劑,達到循環使用的目的。

(4)再生,即變廢爲寶,節省資源、能源,減少污染,如離子交換樹脂、磺化煤等。

(5)拒用,指對一些無法代替,又無法回收、再生和重複使用、有毒副作用、污染作用的原料,拒絕在化學過程中使用。如全國查禁毒鼠強,停止使用含磷洗衣粉。

二、綠色化學思想的教育意義

1.綠色化學思想的教育有助於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社會責任感,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途徑。綠色化學思想是一種戰略、方針、指導思想、研究策略。不久的將來,重大的綠色化學研究成果將會走進我們的生活。而且它所倡導的預防化學污染的新理念和新實踐正日益被人們認識、接受和重視。

2.把綠色化學思想貫穿在化學教學的全過程中,能夠培養學生強烈的環保意識。在中學化學教學中應該加強綠色化學思想的宣傳,使學生清除從社會上帶來的對化學的種種誤解和偏見,尤其要突出環保意識。

3.在化學教學中,滲透綠色化學思想,應用綠色化學的理念進行化學教學設計,並且還要着重介紹綠色化學在防治大氣污染、溫室效應,保護臭氧層,保護土壤、水質及生態環境中的重要貢獻,介紹化學產品對提高生活質量,保障人類健康和安全方面所起的作用,從而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明確化學學習的目的。

化學新課程教材中融入了綠色化學內容,舉例如下: (1)實驗室制氯氣的實驗中,多餘的氯氣用氫氧化鈉溶液吸收,防止了尾氣對環境污染。

(2)在鎂的提取及應用中,強調氯氣循環利用生產鹽酸,節約資源,並減少污染。

(3)在二氧化硫的性質和作用中,介紹了硫酸型酸雨的危害。在濃硫酸與銅的反應中,多餘的SO2用氫氧化鈉溶液吸收,防止了尾氣對環境污染。

三、綠色化學思想在中學化學教育中的實施

中學化學教材中涉及綠色化學知識的內容不多,這就要求教師在化學教學中注重對教材的二次開發和利用,挖掘教材中的隱含因素,在教學中不斷地滲透綠色化學教育理念。

1.在教學設計中滲透綠色化學思想。在教學設計中通過創設有效情境,滲透綠色化學思想。例如,在學習氮氧化物時,我們先講NO、NO2的毒性、性質、致毒原理、形成的危害:NO直接結合血紅蛋白引起中毒,NO2則刺激呼吸道引起中毒,NO、NO2相互作用並形成光化學煙霧等。再根據NO、NO2的性質,讓學生思考如何除去實驗室產生的NO、NO2尾氣。接着講述大氣中NO、NO2的主要來源,如汽車尾氣。然後介紹汽車尾氣中的NO、NO2的除去方法。通過在化學課堂上滲透綠色化學思想,既培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創新意識,又加強了學生的環保意識。

2.在化學實驗教學中滲透綠色化學思想。在實驗教學中要儘量體現綠色化學實驗的新要求:省資源、無污染、無廢物、多循環、多利用。

(1)實驗操作規範化,妥善處理實驗廢棄物,減少對環境的污染。教師在演示實驗時,通過言傳身教,滲透綠色化學思想。教育學生實驗後的廢液、廢渣儘可能回收利用,不能回收利用的廢液、廢渣,則應倒在規定的地方,以便清理,減少環境污染。

(2)劑量最小化,最大限度減少污染。即改進實驗裝置,將常規實驗改成微型實驗。這樣既能降低實驗費用;又能降低排廢量,減少污染;更能縮短實驗時間且安全可靠。

(3)改進化學實驗,減少環境污染。即將有毒實驗改成封閉實驗。如氯氣的製備與性質實驗、二氧化硫的製備與性質實驗。

3.在習題教學中滲透綠色化學思想。習題教學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環節,它是幫助學生掌握和鞏固所學知識、技能的重要手段。習題教學不僅可以開發學生的智力,還能使學生在習題中瞭解科技動態,學以致用,培養良好的科學態度。

總而言之,培養學生樹立牢固的綠色化學理念和環保意識,使他們成爲自覺的“綠色化學家”,爲綠色化學事業做出應有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