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農化過程中的農村婦女

學識都 人氣:5.05K
非農化過程中的農村婦女
非農化過程中的農村婦女?
金一虹?
內容提要:農村非農化過程既是一個農村經濟社會發生裂變和

重組的過程,也是一個資源重

新分配的過程。本報告把性別指標引進這一過程,作爲觀察農村社會結構性變化的一個視角

,研究分析在非農化過程中,非制度性因素〖cd2〗血緣與地緣是怎樣影響兩性間的資源再

分配的。文章既描述了血緣地緣對本社區女性完成第一次職業轉換的積極意義,也描述了非

農轉移過程中表現出的差序性、女性職業低層化的形成以及新的性別利益結構,分析了鄉村

產業化怎樣“複製”、擴大了性別等級並能過產業組織使之制度化。從而提出一個隨着市場

化進程發展和鄉鎮企業改制,社區利益制約趨於鬆弛,血地緣對女性保護逐漸減弱的情況下

,如何使農村女性在農村現代化過程中與男性同等享受發展資源的題目。?
一、背景和題目的提出?
70年代末以來,在中國這個擁有世界上最農村人口的國家,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推進着農村

非農村非農化過程。僅1980~1995年15年間,鄉鎮企業數目增加了15倍,產值以年增多30%

的速度增長,鄉鎮企業職工由2999.7萬增加到12862.1萬亦即又有9800萬農民洗腳上田改變

了職業身份)。在一些非農化程度高的地區,非農產業已取代了傳統農業成爲農村最活躍的

主導產業(如江蘇省農村1995年非農產值已達到農村社會總產值的85%,如無錫市高在96.1%)

(《江蘇年鑑》1996)。?
在這裏我要做兩點說明:第一,爲什麼 在本文我用“非農化”這個概念而不是用“產業化

”?由於“非農化”指的是農村生產要素從傳統的種植業轉移到包括製造業也包括第三產業

在內的、一切非農產業部分的過程,因而其涵蓋而更廣,也更能反映中國農村現代化特點。

我在這裏使用“非農化”這個樅,也是爲了與早期發展經濟學所描述的產業化模式有所區別

。?
第二,我想誇大的是,農村的非農化並非從本日始,而是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中國農村傳

統的非農化水平與其他低收進經濟國家類似,在15%—30%之間。1929—1933年間,曾對中國

101個地區38256個農戶進行調查,結果7歲以上男性勞力,有45%從事農業,27%既務農又務

工,還有20%完全從事非農勞動。〖zw(〗1929—1933年間對中國101個地區38256個農戶調查

資料引自約翰 :《中國的土地利用》第371—372頁,芝加哥大學出版社1937年版)

,中文轉引自塞繆爾、何保山、顧幻瑞等著:《江蘇農村非農化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

91年版,第26頁。〖zw)〗蘇南地區自進進20年代非農步伐亦加速,據滿鐵“上海事務所”1

939—1940年間對蘇南5縣11個自然村的調查,在商品經濟的社會大背景中,農村經濟已普遍

兼業化了,70.9%的村民屬兼業農戶,只有17.3%是純農戶,還有11.8%成爲不耕種土地的非

農戶。亦有亦工亦農型經濟如太倉直塘遠涇村,村中40%農戶有人在紗廠當工人,有的甚至

完全不種地,夫妻雙雙在廠務工。其經濟結構非常接近於80年代蘇南大多數農村的特點。到

1949年時,全國產業產值中約有25%是由農村創造的。(轉引自曹幸穗,1996,第155、18頁)

50年代的合作化運動把兼業和專業的手工藝匠都吸收到合作社中,農村的非農化發展很慢,

其至停滯。人民公社會期間又有大起大落,直到70年代末,特別是農村經濟體制改革,使農

村非農化過程進進加速期。所以對農村的非農化過程分析,不能離開這一歷史的背景。?
農村非農化作爲發展中國家一項可供選擇的戰略,也作爲 個發展趨勢,使中國農村發生着

結構性變化,改變着中國農民的命運。作爲一個結構性變革,也是一個資源重新配置的過程

。引起我特別關注的是:在農村經濟結構和社會結構發生着劇烈變化的同時,性別利益有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