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細胞分類計數的臨牀意義分析

學識都 人氣:1.46W
白細胞分類計數的臨牀意義分析
    目的:探討白細胞分類計數的臨牀意義。方法:通過對我院血常規檢驗工作的分析,白細胞分類計數的工作重要性。結果:白細胞分類計數具有較高的臨牀價值,值得臨牀醫師使用。結論:白細胞檢驗結果在一定程度上決定着臨牀診療的正確診斷和。
    白細胞分類計數;臨牀意義;檢驗科

    白細胞分類計數是臨牀血液學檢驗中的常規檢驗項目[1]。隨着基礎醫學及機的飛速,使得血液學檢驗技術突飛猛進,特別是近幾年來各種新型的血細胞分析儀以其自動化程度高、檢測參數多等優勢而不斷充斥市場,這對減輕檢驗人員勞動強度和提高檢測速度無疑起着積極的作用。現將我院檢驗科進年來總結的白細胞分類計數的臨牀資料報道如下。
    1材料與方法
    1.1 材料:儀器日本Sysmex XT-1800i全自動五分類血細胞分析儀;日本產尼康顯微鏡。試劑:原裝進口配套試劑。標本來源:我院近3年經過血常規檢查的1988例我院住院患者。
    1.2方法:儀器法採取患者靜脈標本2 ml注入EDTA—K:真空抗凝管中,在25℃室溫下3 h內檢測完畢。手工鏡檢法:將經過儀器檢測完畢的患者抗凝標本製作成薄厚適宜的血片,依據全國臨牀檢驗操作規程,用瑞氏一姬姆薩染液染色後,選擇經驗豐富、技術熟練的檢驗人員在油鏡下計數分類200個白細胞,並求出各系所佔比例的平均值。
    2結果
    白細胞分類計數具有較高的臨牀價值,白細胞檢驗結果在一定程度上決定着臨牀診療的正確診斷和治療。值得臨牀醫師參考使用。
    3討論
    人體血液中非細胞成分包括血清或血漿,細胞成分包括紅細胞、白細胞和血小板。在末梢血液中,根據白細胞胞漿中有無顆粒,分爲粒性白細胞和非粒性白細胞。粒性白細胞中包括中性粒細胞(又分桿狀核及分葉核)、嗜酸性粒細胞和嗜鹼性粒細胞;非粒性白細胞中包括淋巴細胞及單核細胞。其中中性粒細胞和單核細胞在人體內遊戈,可以吞噬和消化進入人體內的細胞等微生物,還能吞噬人體壞死的'細胞。淋巴細胞分爲T淋巴細胞、B淋巴細胞、K細胞,它們參與人體的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反應。白細胞總數的增多或減少, 以及分類的改變,均有一定的臨牀意義。
    3.1嗜中性粒細胞(N) :在外周血中可分爲中性桿狀核粒細胞(NST)和中性分葉核粒細胞(NSG)兩類。     
    3.1.1嗜中性粒細胞增多:嗜中性粒細胞增多常伴隨白細胞總數的增多[2]。在生理情況下,下午較早晨爲高,妊娠後期及分娩時,劇烈運動或勞動後,飽餐或淋浴後,高溫或嚴寒等均可暫時性增高。病理性增多見於:急性感染。嚴重組織損傷及大量血細胞破壞。如嚴重外傷,較大手術後,大面積燒傷,急性心肌梗死(心絞痛時不增高)及嚴重的血管內溶血。急性大出血。急性中毒。白血病及惡性腫瘤。      3.1.2嗜中性粒細胞減少:<4×109/L稱白細胞減少。當嗜中性粒細胞絕對值<1.0×109/L,稱爲粒細胞減少症,<0.5×109/L時稱爲粒細胞缺乏症。主要見於:感染[3]。血液系統疾病。理化損傷。
X線、γ射線,放射性核素;苯、鉛、汞以及氯黴素、磺胺類藥、抗腫瘤藥、抗糖尿病及抗甲狀腺藥。單核一巨噬細胞系統功能亢進。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統性紅斑狼瘡等。     
   3.2嗜酸性粒細胞(E)     
    3.2.1嗜酸性粒細胞增多:①過敏性疾病。支氣管哮喘、藥物過敏反應、蕁麻疹、食物過敏、血管神經性水腫、血清病等。②寄生蟲病。血吸蟲病、肺吸生病、蛔蟲病、鉤蟲病等。③皮膚病。如溼疹、剝脫性皮炎、天皰瘡、銀屑病等。④血液病。如慢性粒細胞白血病,嗜酸粒細胞白血病、淋巴瘤、多發性骨髓瘤、嗜酸性粒細胞肉芽腫等。⑤某些惡性腫瘤。如肺癌等。腫瘤治療有效往往伴隨着嗜酸性粒細胞增多的改善。⑥某些傳染病。如猩紅熱時反而增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