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水崇拜文化對古代人民生產生活的影響

學識都 人氣:2.36W

[摘要]古代人民有崇拜水文化的現象,這不僅因爲水是古代農業發展的決定性因素,而且還因爲水與人們自身的生產活動有着密切的聯繫。

淺談水崇拜文化對古代人民生產生活的影響

[關鍵詞]水;古代人民;崇拜文化;生產生活

古代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業的收成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水資源的豐富與否,於是水就成爲了古代人民物質生活的重要來源。隨着水生萬物的觀念漸漸地深人民心,古代人民自身的生產活動也無形地與水發生了關聯,因而祈雨和求子成爲古代人民生產生活中最重要的活動,水崇拜文件就此產生。

一、水對古代農業生產的影響在生產力低下的古代社會,水是生命之源,是一切生物的苗稼神,正如《歷代法寶記》所說:“主火神主水神。一切苗稼神。”⋯在地理條件相對優越的地方,人民生活就相對寬裕。如《史記·貨殖列傳》:楚越之地,地廣人稀,飯稻羹魚,或火耕而水耨,果隋贏蛤,不待賈而足,地勢饒食,無饑饉之患。

“萬物始盛,待雨而大”,水對古代農業發展起決定性的作用,尤其是雨水的充沛程度成爲農業發展的關鍵問題。如《爾雅疏》卷六:甘雨時降,萬物以嘉,謂之醴泉。祥。

又《毛詩註疏·甫田之什詁訓傳》:琴瑟擊鼓,以御田祖,以祈甘雨,以介我稷黍,以谷我士女。

《欽定授時通考·天時》之《總論上·論語行夏之時》:柔風甘雨乃至,百姓乃壽,百蟲乃蕃。此謂星得。南方日日,其時日夏,其氣日陽。陽生火與氣,九暑乃至。時雨乃降,五穀百果乃登。

時雨,《禮記集說·乃爲麥祈實》言:“時雨,應時之雨也。方春物生需雨澤之時,故其雨謂之時雨。”然而雨水不順時而來,就會造成顆粒無收,因而時雨不時,古代人民的物質生活也就無從保障。

《後漢書·顯宗孝明帝紀》:

夏四月己未,詔日:“自春已來,時雨不降,宿麥傷旱,秋種未下,政失厥中,憂懼而已。”又《農政全書》卷十一《農事·占候》:括雲:“上元無雨多春旱,清明無雨少黃梅,夏至無雲三伏熱,重陽無雨一冬睛。”一年充沛的雨水,是古代人民生產生活的來源。

然而雨水過多,其影響也十分巨大,如《禮記集說·乃爲麥祈實》:時雨然或過淫,則趣下治水反上騰而爲災。

水不僅給古代人民的生產生活造成重大影響,還會帶來生命上的威脅。如《六度集經》卷六《精進度無極章第四·殺身濟賈人經》:道逢飄風,雷電震地,水神雲集。四周若城,眼中出火,波涌灌山。衆人嚯啼日:“吾等死矣。”水的.厲害和重要使古人產生了敬畏,於是編造了各種神話和神靈,水崇拜文化由此產生。

二、水崇拜文化的出現,祈雨成爲古代人民的重要活動萬物有靈,在古代中國有着廣泛的民衆信仰基礎。人們“呵罵水神”與“拔劍斫水”的神話傳說,都可以反映出水具有靈性和通人性的特徵,如《天中記·水》:“(陳茂)拔劍呵罵水神,風即止息。”又《駢志·丙部下》:“(王閎)拔劍斫水,罵伍子胥,風息得濟。”人類在治水的同時也出現了事水神的行爲,《漢書·溝洫志》:“湛白馬玉璧,令羣臣從官自將軍一下皆負薪置決河。”又《漢書·趙尹韓張兩王傳》:“尊躬率吏民,投沉白馬,祀水神河伯。”由此可知古代人民對水的敬畏程度。

水崇拜文化的現象,不僅表現在以上方面,更多的是存在於古代祈雨活動中。關乎社稷興亡的祈雨活動是古代生活中一項重大事件,從帝王到百姓,人人都認真對待,這從祈雨活動的儀式、規模、重視程度可知。如《後漢書志》卷五《禮儀中·立夏》記載:求雨,太常禱天地、宗廟、社稷、山川以賽,各如其常牢,禮也。

又《冊府元龜》卷一百四十五《帝王部·弭災第三》:三年正月戊午,時雨稍愆。命興唐府差官分禱祠廟。二月辛丑,帝祈雨於郭伯神祠。四月丁卯勒:“時雨少愆,恐妨農事。須命祈禱,冀遂豐登。宜令差官分道祈禱百神。”癸酉租庸院奏:“時雨少愆,恐傷宿麥,兼慮有妨耕稼。請諸道州府,依法祈禱從之。”辛巳勃:“亢陽稍甚,祈禱未徵。將致感通難,避勞擾。宜令河南府於府門造五方龍,集巫禱祭徙市。”五月壬子勃:“時雨尚未沾足。宜令河南府徙市閉坊門,依法畫龍置水祈請。令宰臣於諸寺燒香。”戊申帝幸龍門之廣,化寺開佛塔請雨。

《禮記註疏·曲禮下》卷五:

而雩總祭五帝得每帝問卜者,以雩祭爲百穀祈雨,非一帝之功,故每帝適卜。

同時也出現了女巫、童子等祭祀水神的現象,《路史》卷三十九《餘論二·神農求雨書》有翔實的記載。又歷代帝王對五行舞十分重視,《周禮註疏· 春官宗伯下》:“五行,本週舞,高帝六年,改名《文始五行》之舞。”這一方面體現了神權政治的需要,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崇拜水文化細節的具體化和禮儀化。

三、水對古代人民自身生產的影響隨着水崇拜文化的進一步傳播,水生萬物的觀念在古代人民婚配和求子活動中再次被髮揮。對於他們來說,自身繁衍的意義並不亞於祈雨求豐年的意義。古代中國是個多神崇拜的國家,由於人們與水的緊密聯繫,所以對水的信仰也就自然出現。費爾巴哈曾說:“驅使人去崇拜某個對象的那種感情,顯然是以這個觀念爲前提:即人認爲對象並不是對這種崇拜無動於衷的,它有感情,它有一顆心,而且有一顆感知人類事務的心。”_2古代人民婚配與求偶的活動多發生在水邊或者與水有關,如《赤雅·浪花歌》裏男女在水邊歌唱爲樂。又《後漢書·烏桓鮮卑列傳》:(鮮卑)唯婚姻先髡頭,以季春月大會於饒樂水上,飲宴畢,然後配合。

又《漢魏六朝百三家集》卷八十四《梁元帝集·採蓮賦》:採蓮於江渚,歌日:“碧玉小家女,來嫁汝南王。

蓮花亂臉色,荷葉雜衣香。因持薦君子,願襲芙蓉裳。”水邊的戀歌以及與水邊有關婚戀的歌,在《詩經》中也有大量體現。據前人統計達17首之多。

古代人民水邊婚戀行爲的發生,其目的是爲了求子,這可以從“水”字字形可知,如《太平御覽》卷五十八《地部二十三·水上》:水之爲言演也。陰化、淖濡、流施、潛行也,故其立字。兩人交一,以中出者爲水。一者,數之始。兩人譬男女,言陰陽交物以一起也。

又《管子》卷十四《水地第三十九·短語十三》:人,水也。男女精氣合而水流形。三月如咀,居者何?日五味。五味者何?日五藏⋯⋯ 五月而成,十月而生,生而目視耳聽心慮,目之所以視。

又《漢書·外戚傳》:

武帝即位,數年無子。平陽主求良家女十餘人,飾置家。帝祓霸上,還過平陽主。

《漢書·元后傳》:

(莽)率皇后列侯夫人桑,遵霸水而祓除。

祈雨與求子活動與水相連,一方面是水本質的體現,另一方面也是古代人民意識到自然萬物有相連或相似的規律,並且認識到水是農作物生長的決定因素,於是也能幫助人類自身的繁衍。可見祈雨求豐收與求子求“豐收”的性質相同。在此基礎上,水崇拜的現象貫穿於整個古代社會,從而也影響了古代人民的生產生活。正如法國學者列維·斯特勞斯所說:“從某種意義上說,‘圖騰’和‘神’(manido)這兩個體系彼此間呈直角關係,一個是近乎水平的橫軸,另一個是豎軸,兩軸只有一個交點,就是水靈,因爲水靈在這兩個方面都可以比較清晰地呈現出來。

[參考文獻]

[1][日]高蘭順次郎.大正新修大藏經·第5l冊·歷代法寶記[M].東京:大正一切經刊行會,1929:180.

[2][德]費爾巴哈.費爾巴哈哲學著作選集[M].上海:三聯出版社.1962:679—680.

[3]向柏鬆.中國水崇拜[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99:13.

[4][法]列維·斯特勞斯.圖騰制度[M].上海: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o5:31.

TAGS:崇拜 淺談